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平均经圈环流在大气角动量和感热收支中的作用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本文研究相对座标系中近地表角动量的制造和自由大气中角动量的辐散之间的平衡机制,并与绝对参考系中的机制进行比较。 对1982年元月全球角动量和感热的收支分析证明,被激发的平均经圈环流具有下述特征:其下部水平支施加于大气的惯性矩与近地表角动量的制造相平衡,上部水平支反号的惯性矩与涡动角动量通量的辐合(散)相平衡;而其垂直支的绝热加热效应则平衡着自由大气中热通量的辐散和/或大气的非绝热加热。因而,无论动力上还是热力上,平均经圈环流在大气总环流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吴国雄  蔡雅萍 《气象学报》1994,52(2):138-148
通过研究平均经围环流(MMC)及其所受的内外强迫作用的相互配置,指出对MMC的热力和动力强迫满足确定的调配率。这一调配率受大气内在的斜压性、静力稳定度及绝对涡度制约。利用辐射加热和凝结加热参数化方案,结合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的分析资料,对1月份平均经围环流进行数值仿真模拟。结果表明,热带对流加热可以形成双层Hadley环流结构;涡动动量输送对双Hadley环流的形成也有一定影响。中高纬度的MMC则主要由外动量强迫及大气的动量和热量输送特征决定。  相似文献   

3.
瞬变涡动强迫对大气环流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大气经圈环流对波动和能量传输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季劲钧 《大气科学》1990,14(4):413-421
本文用斜压准地转模式讨论了经圈环流作为基流的一部分对不同风系中波动和能量传输的影响。特别指出在东风带中因经圈环流的存在,就可能形成定常和非定常的经向行星波,使夏季低纬度东风气流中的波动及其能量向中、高纬度传播。 文中还分析和计算了定常经向波和瞬变波的群速度和一些动力学性质。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在IAP-GCM上实现的数值模拟,研究了大气对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暖SSTA的响应,着重讨论了大气遥响应的性质和演变过程. 数值模拟清楚地表明,大气对异常外源的响应主要是一种具有30—60天周期的低频遥响应.分析不同地区和不同季节这种强迫响应的30—60天低频振荡的结构及活动,可以清楚看到它与大气中实际存在着的30—60天振荡极为相似.因此也可以认为,大气对海温异常的强迫遥响应是激发产生全球大气30—60天振荡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6.
肖子牛  李崇银 《大气科学》1992,16(6):707-717
本文通过在IAP-GCM上实现的数值模拟,研究了大气对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暖SSTA的响应,着重讨论了大气遥响应的性质和演变过程. 数值模拟清楚地表明,大气对异常外源的响应主要是一种具有30—60天周期的低频遥响应.分析不同地区和不同季节这种强迫响应的30—60天低频振荡的结构及活动,可以清楚看到它与大气中实际存在着的30—60天振荡极为相似.因此也可以认为,大气对海温异常的强迫遥响应是激发产生全球大气30—60天振荡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7.
利用大气环流模式模拟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强迫响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李建  周天军  宇如聪 《大气科学》2007,31(4):561-570
北大西洋地区的海温异常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对大气产生影响,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作者利用伴随北大西洋涛动出现的海温异常对大气环流模式CAM2.0.1进行强迫,考察了模式在冬季(12月、1月和2月)对三核型海温异常的响应。通过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提供的再分析资料的对比,发现该模式可以通过海温强迫在一定程度上再现具有北大西洋涛动特征的温度场和环流场。在北大西洋及其沿岸地区,模式模拟出了三核型的准正压响应,与经典的北大西洋涛动型大气异常是一致的。模式结果与北大西洋地区大气内部主导模态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异常中心位置多偏向于大洋上空,在陆地上的异常响应强度很弱;二是高纬地区对海温异常的响应不显著,没有强迫出与实际的大气模态相对应的异常中心,表明该地区海洋的反馈作用较弱。  相似文献   

8.
全球海气耦合模式中热盐环流对大气强迫的响应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周天军 《气象学报》2003,61(2):164-179
大气环流与热盐环流(THC)变化之间的因果关系,是海气相互作用研究领域的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作者利用一个全球海气耦合模式-挪威卑尔根气候模式(BCM)的300a积分结果,讨论了冬季北大西洋涛动(NAO)对海洋的强迫与热盐环流的年际调整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在NAO活动的正位相,伴随着中纬度西风带的加强,北大西洋拉布拉多海热通量损失剧增,同时海表盐度出现正距平,二者的共同作用,令表层海水变沉、密度增大,海洋层结出现不稳定,导致深对流发生。在NAO活动达到最强劲状态之后3个月,拉布拉多海对流也达到最深。北大西洋热盐环流强度变化对拉布拉多海对流活动的响应,要滞后3a左右。而在年际尺度上,大西洋的极向热输送变化和热盐环流的变化则基本是同步的。对流活动对大气存在明显的反馈作用。在对流活动深度达到最大之后1~4个月,对流热释放令拉布拉多海表层气温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9.
垂直低分辨率GCM模式大气平均经圈环流的诊断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以IAP2-L GCM为例,给出垂直低分辨率GCM模式大气平均经圈环流质量流函数的一个计算方案,结果表明,模式大气的Hadley环流季节变化与实际大气相一致。El Nino年模式大气平均经圈环流中可分离出一个与El Nino型SST异常关系密切的异常经圈环流,它导致平均Hadley环流向北半球盛夏型转变的滞后。  相似文献   

10.
海冰在大气环流模式中的重要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简要综述了次网格尺度海冰非均匀性对大气环流模式性能的影响;南极冰在全球环流和短期气候变化中的作用;以及模式中不同的海冰反照率参数化对地表温度和辐射的影响等研究结果.说明海冰对极地海洋和大气的能量收支及短期气候变化有重要作用,不同的海冰参数化方案对气候模拟结果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于雷  郜永祺  王会军 《大气科学》2009,33(1):179-197
利用卑尔根海洋-大气-海冰耦合气候模式(Bergen Climate Model, 简称BCM), 研究在北冰洋及北欧海淡水强迫增强的背景下, 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Atlantic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 简称AMOC)的响应及其机制, 着重讨论了海表热力性质、北大西洋深层水 (North Atlantic Deep Water, 简称NADW) 的生成率、 海洋内部等密度层间的垂直混合 (Diapycnal Mixing, 简称DM) 以及大气风场等物理过程随AMOC的响应所发生的时间演变特征。结果显示, 在持续150年增强 (强度为0.4 Sv) 的淡水强迫下 (淡水试验, FW1), AMOC的强度表现为前50年的快速减弱和在接下来100年中的逐渐恢复。同时, 在淡水试验的前50年北大西洋高纬度海表盐度 (Sea Surface Salinity, 简称SSS) 减小, 海水密度降低, 冬季对流混合减弱, 导致NADW生成率快速减弱; 在接下来的100年中, 尽管增强的淡水强迫依然维持, 由于海洋内部自身的调节和海气相互作用, 导致了AMOC的逐渐恢复。恢复机制可以概括为: (1) 随着向南的NADW的减少, 大西洋中低纬度海水垂直层结逐渐减弱, DM随之逐渐增强, 有利于中低纬度海盆内深层水的上升; (2) 南半球西风应力增强与东风应力的减弱及北半球东风的增强使得大西洋向北的埃克曼体积通量净传输恢复; (3) 大西洋向北的盐度传输逐渐恢复及次极地回旋区降水的减弱, 导致SSS和NADW生成率的恢复, 与之对应, AMOC逐渐恢复。研究还发现, 淡水试验中, NADW的恢复主要以厄尔明格海 (Irminger Sea) 为主, 冬季北大西洋海平面气压场 (SLP) 呈现类似正北大西洋涛动 (NAO+) 的模态, 热带降水中心移到赤道以南, 大西洋热带SSS增强。  相似文献   

12.
利用卑尔根海洋-大气-海冰耦合气候模式 (Bergen Climate Model, 简称BCM), 研究在北冰洋及北欧海淡水强迫增强的背景下, 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 (Atlantic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 简称AMOC) 的响应及其机制, 着重讨论了海表热力性质、 北大西洋深层水 (North Atlantic Deep Water, 简称NADW) 的生成率、 海洋内部等密度层间的垂直混合 (Diapycnal Mixing, 简称DM) 以及大气风场等物理过程随AMOC的响应所发生的时间演变特征.结果显示, 在持续150年增强 (强度为0.4 Sv) 的淡水强迫下 (淡水试验, FW1), AMOC的强度表现为前50年的快速减弱和在接下来100年中的逐渐恢复.同时, 在淡水试验的前50年北大西洋高纬度海表盐度 (Sea Surface Salinity, 简称SSS) 减小, 海水密度降低, 冬季对流混合减弱, 导致NADW生成率快速减弱; 在接下来的100年中, 尽管增强的淡水强迫依然维持, 由于海洋内部自身的调节和海气相互作用, 导致了AMOC的逐渐恢复.恢复机制可以概括为: (1) 随着向南的NADW的减少, 大西洋中低纬度海水垂直层结逐渐减弱, DM随之逐渐增强, 有利于中低纬度海盆内深层水的上升; (2) 南半球西风应力增强与东风应力的减弱及北半球东风的增强使得大西洋向北的埃克曼体积通量净传输恢复; (3) 大西洋向北的盐度传输逐渐恢复及次极地回旋区降水的减弱, 导致SSS和NADW生成率的恢复, 与之对应, AMOC逐渐恢复.研究还发现, 淡水试验中, NADW的恢复主要以厄尔明格海 (Irminger Sea) 为主, 冬季北大西洋海平面气压场 (SLP) 呈现类似正北大西洋涛动 (NAO+) 的模态, 热带降水中心移到赤道以南, 大西洋热带SSS增强.  相似文献   

13.
1. IntroductionInvestigations about atmospheric LFW have been a focus of research since Madden andJulian/s outstanding analysis works (1971, 1972). Many dynamical and thermal mechanisms(Chao et al., 1996; Fu et al., 1998; Hendon et al., 1998; Krishnamurti et al., 1988; Lau andChan, 1988) have been advised to explain LFW. Among them are oceanic effects, such as SSTeffect, thermal forcing and others. Usually atmosphere and ocean are taken as a coupled system, which is used to explain ENS…  相似文献   

14.
使用HadCM3L气候模式,针对突然增加的4倍CO2浓度和增加4%的太阳辐射强迫进行一系列理想化模拟试验,分析并比较了CO2强迫和太阳辐射强迫对气候系统的影响机制和异同。模拟结果表明,突然增加的4倍CO2浓度和增加4%的太阳辐射造成的长期全球表面平均温度变化基本相同,但二者造成降水的变化差异很大。气候系统对CO2和太阳辐射的响应可以分为快响应和慢响应两个部分,而降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大约1个月时间尺度内的快响应阶段,在这一时间段,陆地区域CO2的气孔效应减少了植被的蒸腾作用,导致降水受到抑制;海洋区域CO2的辐射效应会首先导致大气长波吸收增强,而海洋的比热较大,所以海表温度变化落后于低层大气,低层大气的垂直稳定度增加,海表向上蒸发受到抑制。此外,比较不同时间尺度上CO2对气候系统的影响,可以发现在1个月的短时间尺度上,对陆地而言,CO2的气孔效应对气候系统的影响占主导地位,但在数年以上更长的时间尺度上,CO2的辐射效应是导致地气系统温度升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nature of critical thresholds in the natural and managed water environment, and examines the effect of thresholds on the shape of system response to change. The hydrological system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presence of many critical thresholds, where processes change, and climate change will alter the frequency with which these thresholds are passed. The snow/rain threshold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and examples in the paper show how the presence of this threshold can lead to very non-linear responses to incremental climate change. The water management system is also characterized by critical thresholds, but in most cases these are expressed in risk terms (a design standard typically has an associated risk of failure). In this context, climate change will alter the risk that design standards are exceeded, and the management threshold relates to the tolerable change in risk. In practice, this will be difficult to define, as changes in risk are difficult to determine because risk estimates are very uncertain. The paper concludes by outlining a risk-based procedure, using multiple scenarios, for estimating the risk of a threshold being crossed, and also indicates how defined critical thresholds can be used to implement an impact-oriented approach to climate change assessment. This approach focuses on the likelihood of encountering challenging circumstances.  相似文献   

16.
该文利用中尺度客观分析资料,对θ坐标系下Ri数倾向方程中的非湍流变形强迫场进行了诊断分析,以揭示晴空湍流(CAT)对大尺度和中尺度动力强迫过程的响应关系。计算结果表明:晴空湍流往往出现在对流层高层或高空急流附近。在层结稳定的高层大气薄层中,Ri数较小的空气微团遇有较强的非湍流变形强迫场时,由于动力强迫和Ri的耦合作用,往往导致晴空湍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应用北半球500hPa大气非绝热热流量诊断资料和全球海温资料,分析研究大气热力遥相关及其海温对大气热力场的强迫效应。发现大气热力异常存在一种主要相关型——热力太平洋北美型,它是大气热力场对海温异常综合响应的结果。由此,得到了一些新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8.
应用北半球500hPa大气非绝热热流量诊断资料和全球海温资料,分析研究大气热力遥相关及其海温对大气热力场的强迫效应.发现大气热力异常存在一种主要相关型--热力太平洋北美型,它是大气热力场对海温异常综合响应的结果.由此,得到了一些新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