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8年8月在青岛举办了第29届奥林匹克帆船赛及残奥帆赛比赛,期间青岛两次受到黄淮气旋影响,形成大风、强降水、雷雨等。对这两个黄淮气旋进行对比分析,并且利用NCEP的再分析资料,对非地转湿Q矢量进行诊断分析,发现:黄淮气旋不同位置的影响所造成降水量的变化十分明显;黄淮气旋的850hPa的湿Q矢量散度场和暴雨的落区有着很好的对应关系,利用850hPa的湿Q矢量散度场,可以较为准确的预报黄淮气旋暴雨的落区;以及黄淮气旋在陆地上和海上的降水特点,并指出黄淮气旋容易造成青岛及山东半岛南部地区强降雨和雷电大风等灾害性天气。  相似文献   

2.
利用500 hPa、850 hPa等常规天气图资料和多普勒组合反射率、回波顶高、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径向速度、风廓线等天气雷达回波资料,对2011年7月29-31日辽宁省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的多普勒雷达层状云降水回波特征进行分析,并分析了此次暴雨天气过程的多种雷达产品特征,探讨多种雷达产品对客观反映暴雨天气特征的可参考性,结果表明:此次暴雨降水地点主要发生在暖区、850 hPa切变附近,降水强度大、持续时间长;从雷达组合反射率图分析,地面大洼-辽中-法库-线有一个自西南向东北移动的降雨带存在,降雨带移动过程中,逐渐生成对流性云团产生暴雨,凤城-宽甸-线的降雨中心是由东南部发展的对流云团产生的;回波顶高近似均匀分布,空中液态含水量较小则表明这次过程的层状云降水特征明显;径向速度图表明7月30日20时降水产生时,径向速度出现相对大值区,其内有水汽辐合、质量辐合或较强的上升运动,强回波区域有弱的辐合气流;风廓线图可以看出在主要降雨时段,低层急流特征明显,最大风速可达27.3 m/s。  相似文献   

3.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等,对2009年7月14日大连暴雨局部大暴雨过程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这是一次暖锋大暴雨过程,高空河套槽北抬和北支槽尾段相叠加,中低层在渤海北部到大连地区形成涡旋环流,700 hPa气旋式较大曲率处在地面暖锋上空,大连地区位于地面气旋顶部即暖锋顶部,造成强降水的产生。强湿区,配合暖锋前低层辐合中心、高层辐散中心,为暖锋大暴雨天气提供水汽和动力条件。从雷达回波分析可以看出,暖锋前部45dBz的β中尺度反射率及速度场上“单牛眼”特征,是造成此次暴雨过程及短时暴雨的直接原因。VWP资料分析表明,低层东南急流与高层西南急流形成切变层的高度以及两支急流的强度变化,与暖锋对应并决定降水的强弱。  相似文献   

4.
利用多普勒雷达、NECP再分析、常规观测和自动站降水资料,对2015年6月28—29日西南涡影响下发生在汉中盆地的暴雨天气进行分析,探究了西南涡的中小尺度系统特征。本次暴雨过程是在850hPa西南涡影响下,伴随700hPa低空急流和对流层顶的高空辐散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强降水区集中在西南涡东北部的佛坪和镇巴两站。雷达强度场上,在西南涡的东北部有超级单体结构发展,对应两个强降水中心,超级单体持续1.5~2h左右,最强回波强度达58dBz。速度场上,超级单体伴随有深厚中气旋,两次暴雨过程中,中气旋分别位于超级单体的西南侧和中心,并在镇巴有带状逆风区存在。分析表明,由西南涡所诱发的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中包含的超级单体是造成佛坪70.9mm/h和镇巴32.1mm/h强暴雨的直接原因,汉中盆地暴雨的发展与减弱直接受到超级单体风暴强弱的控制。  相似文献   

5.
河南省黄淮气旋暴雨的天气特征及个例诊断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通过对1990-2001年6-8月影响河南省的18个黄淮气旋暴雨个例进行统计得知:影响河南省的黄淮气旋暴雨6月最多,7月次之,8月最少。黄淮气旋暴雨产生有两个源地,一个在河南省三花间略偏南一带,另一个在河南省南部和湖北的交界处,气旋的形成与两地向东开口的喇叭口地形有关。黄淮气旋暴雨发生前24-12 h,地面图上影响系统可分为西路冷空气影响型和倒槽顶部发展型两种;高空图上,河南多受高压脊控制,700 hPa影响系统有"人"字型切变和低槽型两种,但与地面影响系统没有直接对应关系。为了进一步揭示黄淮气旋暴雨的发生机理,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7年7月12-15日黄淮气旋引发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黄淮气旋暴雨的发生、发展是大气斜压性强烈发展的结果,500 hPa高空急流和700 hPa低涡的移动方向对地面气旋的移动有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2012年盛夏山东西部一次短时强降水天气的形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娟  纪凡华  韩风军  吕博  王健  衣霞 《干旱气象》2014,(3):439-445,459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加密观测资料、卫星云图和雷达资料,对2012年7月4日山东省西部一次短时强降水的天气形势、物理量条件、云图和雷达回波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有利降水的大尺度天气系统背景下,低层冷空气和中尺度天气系统造成了本次短时强降水天气;低层925hPa和1 000 hPa的充沛水汽和辐合上升运动有利于强降水天气的发生,正涡度中心对应强降水中心;地面辐合线和低压环流造成本次短时强降水天气;中尺度对流云团和地面中尺度系统相对应,其位置和维持时间与强降水的落区和时间基本一致。雷达组合反射率因子〉45 dBZ的强回波区与强降水落区基本吻合;雷达平均径向速度产品逆风区中辐合流场的出现和维持及回波顶高的上升对应地面中尺度气旋式环流的形成和维持;逆风区中辐散流场的出现和维持及回波顶高的下降,对应地面中尺度气旋式环流的减弱;短时强降水出现的初期,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出现了一个峰值,峰值出现时间提前于较强降水时段。  相似文献   

7.
摘 要:本文基于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ERA5再分析数据,利用Barnes带通滤波法,并借鉴前人计算地形阻挡气流上升高度的方法对辽宁西部地区2021年6月下旬到7月中旬发生的两次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次暴雨过程降水中心均位于北镇市,高空均有冷涡生成,下游高压脊阻挡冷涡东移,低空急流带来的暖湿水汽通过南边界流入暴雨区,975 hPa均存在风速辐合线和中尺度气旋式辐合中心。不同的是,由于高空冷涡、下游高压脊、低空急流、对流不稳定强弱不同,以及975 hPa风速辐合线、中尺度气旋式辐合中心、850 hPa低空急流和地面中尺度辐合线的配置不同,导致“6.27暴雨”局地性强,降水时段集中,雨强偏大,而“7.13暴雨”影响范围较大,降水时段较分散,强降水维持时间长,雨强偏小。从雷达特征上看,降水最强时,“6.27暴雨”影响北镇的为低质心高效率降水回波,对流云区维持时间较长,而“7.13暴雨”为高质心降水回波,对流云区维持时间较短,因此“6.27暴雨”雨强较大,北镇最大小时雨强达到68mm。  相似文献   

8.
李平  官莉  黄勇  翟菁 《辽宁气象》2011,(6):20-27
利用LAPS系统融合分析资料对安徽沿淮一次短时暴雨过程进行中尺度天气分析,探讨降水过程成因机制及天气结构特点,同时验证LAPS分析资料的实用性。结果表明:过程主要影响系统为中尺度气旋式涡旋,其向安徽北部沿淮地区移动为暴雨的发生、发展提供了触发机制。雷达降水回波主要出现在850hPa中尺度涡旋南侧以及700hPa槽前西南气流辐合上升运动过程中,持续的低空急流及其带来的水汽共同为暴雨过程提供了水汽条件和动力机制。比较雷达回波发展和云中液态水含量演变发现,云中液态水含量极大值区多出现在雷达回波单体的新生区域,借助于LAPS云中液态水含量分布结果对预测雷迭回波发展趋势及降水分布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九江地区一次无降水致灾大风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使用常规地面观测、风能观测、卫星云图和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资料,对2009年6月5日23时-6日01时,江西九江地区出现的一次无降水致灾大风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00hPa冷涡槽后强大的西北气流、925hPa波动型辐合线和异常3h变压是造成这次无降水致灾大风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和动力条件;中尺度对流云团在消散过程中,强烈下沉气流冲击地面形成阵风锋,即使对流云团消散后,这股下沉气流仍惯性移动,并继续影响下游长达百余千米范围;阵风锋前沿边界会造成大气折射率的改变,雷达可以从反射率和速度场上探测到这种不连续面的窄带回波。窄带回波移动速度可以定性判断地面大风级别,移速大风力大,移速小风力小。  相似文献   

10.
利用2006年吊装完成投入业务运行的北京南郊S波段新一代Doppler雷达探测产品及北京地区自动站地面测风和雷达风廓线等每6 min一次的多设备加密探测资料,对2006年7月31日上午发生在奥林匹克公园(奥体中心)附近的局地暴雨进行精细分析.结果表明,发生在奥林匹克公园附近,尺度15 km左右,时间2 h的局地暴雨是一次典型的雷暴单体影响过程.造成暴雨落区的雷暴单体源自北京西郊的地形回波带.这个地形回波带由多个中γ尺度中气旋回波块构成.研究表明,这些中气旋回波块的生成首先从近地面开始.中气旋回波块与雷暴单体的发展与近地面辐合,激发边界层扰动的动力过程分不开.  相似文献   

11.
庆阳2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新一代雷达资料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利用基本数据产品和物理量产品,分析了庆阳市2005年5月30日强冰雹过程和7月1~2日连续暴雨过程中雷达回波强度、速度、云顶高度、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的特征,并将2次过程的雷达产品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冰雹和连续性暴雨回波反射率因子差异大,冰雹回波发展移动快,达50 km/h,中心强度超过50 dBZ;回波移动前沿梯度大,速度图上出现速度模糊,雷达探测出中气旋,云顶高度超过12 km;降雹前VIL出现跃增,中心超过20 kg/m2都有降雹。而连续暴雨强度只有25~35 dBZ,移速慢,零速度线分布有规律,能反映低空急流和冷暖气团移动规律,云顶高度低,仅为5~8 km,降水过程中VIL变化小。  相似文献   

12.
2006年5月26日和6月25日三门峡辖区均出现了以地面大风、冰雹为主的灾害性天气.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非常规加密探测资料以及雷达、卫星云图资料对这两次灾害性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两次灾害性天气均是由500 hPa华北冷涡后部的下滑槽或横槽转竖带动北方冷空气急剧南下造成的下击暴流引发的强对流天气.当雷达回波顶高超过10 km、强度≥50 dBz并出现回波悬垂结构的超级对流单体或多单体超级对流风暴移来时,易产生强对流天气;强回波质心在移动过程中不断下降或回波悬垂结构、低层弱回波区出现在风暴后部时,是下击暴流发生的前兆;冰雹指数、风暴跟踪信息、中气旋3个产品叠加对强对流风暴发生、发展、移向的预报具有较好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3.
湖北梅雨期暴雨的中尺度系统及其模拟分析   总被引:20,自引:15,他引:5  
利用武汉多普勒雷达和武汉暴雨所AREM模式资料,分析了湖北省2005年梅雨期的一次暴雨过程。结果表明,暴雨发生在条状回波带变宽的时候,位于2 km上空切变线附近的中尺度气旋中,表现为强对流单体回波;强降水发生时,对流系统中有两个强上升运动中心,分别位于300 hPa和600hPa附近,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分布对上升运动的维持是有利的;环境风场并不能很好地控制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移动方向,中尺度对流系统向低层涡度增加的地方移动;暴雨形成过程可概括为低层切变线东移诱发出地面低压,产生垂直上升运动迅速增加,配合丰沛的水汽输送和高不稳定能量释放。  相似文献   

14.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地面自动站资料、FY2E卫星云图和雷达资料对2014年8月广西一次大范围西南涡暴雨过程大尺度环境特征、中小尺度系统特征等多尺度多角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南涡和低涡切变是这次暴雨过程的直接影响系统,雨带与850hPa低涡切变活动密切相关,主要降雨区在西南涡、切变线附近和移动方向的前侧;850hPa水汽通量散度辐合中心、等值线密集区对强降水落区分布有较好的指示意义。降雨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为中尺度系统的生消、移动,较强的对流回波和列车效应是造成柳江出现强降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利用MICAPS气象资料、雷达资料、中央气象台台风路径数据,以1208台风韦森特和1213台风启德2个西行热带气旋影响文山降水为例,通过对其路径、降水量、移动速度、环流场和物理量场的分析,结果表明:两次台风生成地、移动路径、最大降水落区相同,其东北侧均有强大的副热带高压,但"韦森特"影响前,文山州本地动力和能量条件较为有利,且其移动速度慢,对文山州影响的时间更长,范围更大,造成的灾害程度强于"启德"。2个热带气旋登陆后副高外侧没有偏南风急流配置,无水汽和能量输入,所以2个西行热带低压仅给文山州局部地区带来强降水。多普勒雷达回波显示,台风低压有明显较大尺度的气旋式螺旋带状回波结构,并伴有多条强回波短带的出现及合并;在多普勒雷达速度图上,持续的大风区和暖平流是造成此次暴雨过程的直接中小尺度天气系统。  相似文献   

16.
2021年9月8日午后分别有两个EF1级龙卷对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区左翼中旗、科尔沁区造成严重影响。为深入认识东北冷涡背景下内蒙古东南部平原地带龙卷的形成机理和特征,利用常规观测资料、ECMWF-ERA5的0.25°×0.25°再分析资料、多普勒雷达探测资料等对本次龙卷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龙卷发生于东北冷涡底部、低空冷切南部的西南暖湿气流、地面辐合线南侧偏南气流中,龙卷发生前中低层有干空气入侵,增强大气对流不稳定度;较低的抬升凝结高度,低层位温随高度减小,0~3 km有较强的风垂直风切变、强的垂直上升运动,低层存在正垂直螺旋度大值中心,均是龙卷形成的有利条件;辐合线和干线相伴作用共同触发龙卷。通辽多普勒雷达探测出两龙卷钩状回波、入流缺口、有界弱回波区、气旋性风场辐合、中气旋特征;分析雷达数据反演的风场得出,龙卷发生在近地面辐合线附近的偏南气流中,位置在发展阶段钩状回波移向的东南侧、入流缺口附近;龙卷发生前中低层具有气旋性辐合,气旋性辐合中心逐渐下降,垂直方向上具有较强的垂直风切变,呈现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特征;在低层和中低层的辐合中心接近时,龙卷形成并逐渐接地。  相似文献   

17.
利用大理州新一代天气雷达(CINRAD/CC)、风廓线雷达、地面加密自动站和闪电定位仪等非常规探测资料,对2012年7月27日夜间到28日白天发生在云南省大理州的一次强降水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倒槽和700 hPa低涡是本次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强降水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形成阶段:主要为对流性降水,雨强较强,但以单点出现,持续时间短,全州大部地区伴随有雷电;维持阶段:雷电活动明显减弱,雷达回波以层状云降水回波为主,强度未超过35 dBz,雷达径向速度场存在暖平流叠加辐合风场的特征,形成与维持两个阶段均出现了逆风区,只是范围和持续时间不同,逆风区附近及所经区域降水明显;减弱阶段:回波范围减小,强度减弱。径向速度图上,雷达探测区内为上下一致的东北气流控制。EVAD方法计算得到的散度和垂直速度信息能很好的反映强降水的动力过程,对降水的增强和维持有较好的指示意义。从风廓线雷达产品分析看,负垂直速度与降水强度有密切的对应关系。信号噪声比对降水的起止、盛衰有较好的预示作用。垂直风廓线雷达上大于8 m·s-1的偏北气流向下扩展,可能存在动量下传,有利于降水强度的增大。  相似文献   

18.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ARW(V3.2)对2009年4月18-19日发生在张家口地区的一次积层混合云降水进行了模拟,并结合观测资料从不同尺度对这次降水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700 hPa西风槽、850 hPa低涡是影响这次降水的主要天气系统,来自南方的暖湿空气和西北内蒙古低涡带来的水汽是这次降水的主要水汽来源,两股水汽在张家口附近低层出现了大尺度辐合,有利于该地区云系的发展、降水的形成;降水云系呈东北-西南向带状分布,带长约1 000 km,带宽300km,在大片的云带中分布着很多个小的高值中心,中心区域一般在几十千米;结合雷达回波可以看到在均匀的回波层中镶嵌着柱状对流回波,具有典型的积层混合云降水回波特征;沿着雷达回波做剖面,发现云中云水含量分布无论是水平方向还是垂直方向都是不均匀的,雨水的大值中心与上层的霰、雪的大值中心相对应,中心水平范围在1020 km.  相似文献   

19.
国世友 《气象科技》2014,42(2):314-318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1°×1°再分析资料,对黑龙江省2012年春播期4月21—23日、25—26日两次透雨过程的环流形势和物理量场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降雨过程都存在低涡,21—23日降雨在低涡中心附近,降水分布比较均匀,850hPa降温3~5℃。25—26日降雨在低涡延伸出的切变线附近,降水分布不均,850hPa降温9~15℃。两次过程水汽来源于黄海、日本海的西南气流提供的充足水汽输送。第2次水汽条件、动力条件、热力条件好于第1次,但在三江平原西部两次降雨量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2006年夏季5~9月双流机场36次雷暴的多普勒雷达回波图像,结合天气形势,分析并总结了各种天气形势下多普勒雷达回波的特征。发现系统性雷暴的强度回波形状为一大片层状云降水回波中带有块状或条状较周围强度更强的CB云回波;热力性雷暴的回波形状为边界清晰的块状或带状回波,且块状回波居多。找到了各种天气形势下雷暴云生成的源地和切入本场的方位:系统性非冷锋雷暴切入本场的方位主要是西南方,冷锋雷暴切入本场的方位主要是东北方和西南方。热力性雷暴的产生源地有62%在龙泉山脉一带。得出了雷暴云的移动方向与500hPa引导气流相一致的结论,并对于监测低空风切变的位置和高度作了一些尝试和分析。重点分析了7月6日雷暴发生时的多普勒速度回波图像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