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张鹃  谭惠冰 《广东气象》2007,29(B12):122-123
通过实例介绍如何运用滚球法合理设置避雷针,并运用TurboC语言编制避雷针保护半径的计算程序,只需把避雷针针高、被保护物高度、滚球半径输入计算程序,就能迅速计算出避雷针在保护高度如平面上的保护半径以及r0、r1的值,根据计算结果,利用AutoCAD绘制出避雷针的保护范围图,从图上便可以精确快速知道被保护物能否达到全保护。  相似文献   

2.
防雷检测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在实际检测工作中要改变过去只关心接地电阻一测了之的做法,要对被保护物和防雷装置进行全面仔细地检查检测和评估。1看看被保护物采用的防直击雷接闪器(避雷带、避雷针、避雷线、避雷网)是否符合防雷要求;看接闪器上是否有  相似文献   

3.
移动气象雷达车避雷针设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北京市避雷装置安全检测中心对一部移动气象雷达车进行的防雷检测为例,通过滚球法和雷击概率与避雷针高度关系公式,计算了避雷针保护范围,研究了避雷针合理高度和最佳位置的选取方法。根据气象雷达波特点,分析了雷达车避雷针材料的选用要求。从避雷针和避雷网的特点出发探讨了优先选用避雷针的原因。针对雷达车移动特点提出了避雷针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4.
准确测定避雷针保护范围是目前基层气象台站防雷减灾工作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 ,其结果是在依据有关雷电理论经模拟实验和资料统计及分析总结的前提下得到的。实践证明 ,只有处于避雷针保护范围以内的建筑物或构筑物 ,才有可能避免或减少直击雷击的危害。因此 ,笔者结合自身多年来的防雷工作实践 ,对避雷针保护范围随其高度变化的若干问题进行了讨论。1 计算避雷针保护范围的方法雷电现象是概率性现象。关于避雷针保护范围的计算 ,目前世界各国所使用的方法不尽一致 ,归纳起来大致上有如下三种 :( 1 )折线法 ,即单支避雷针的保护范围为一折…  相似文献   

5.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用滚球法确定避雷针(线)在hx高度的xx′平面上和在地面上的保护半径,只能按下列计算式确定:rx=[h(2hr-h)]-[hx(2hr-hx)]…(1)r0=[h(2hr-h)](2)………………r1=[hx(2hr-hx)](3)……………式中rx避雷针(线)在hx高度的xx′平面上的保护半径;h避雷针(线)的高度;hr滚球半径,第一类防雷建筑物30m,第二类防雷建筑物45m,第三类防雷建筑物60m;hx被保护物的高度;r0为接闪器在地面上的保护半径。…  相似文献   

6.
1防雷设施现状及潜在危害2009年5月至2010年2月,对西安市未接受防雷检测的居民住宅小区建(构)筑物防雷装置的外观进行抽样调查。发现住宅楼顶的避雷针、避雷带等接闪器受损情况严重,部分防雷设施被任意更改,使居民住宅楼被雷击的风险增加。86个小区中有68个小区的防雷设施存在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7.
为寻求煤矿电力系统防雷方法,首先介绍煤矿电力系统的特点及其雷电防护的重要性。根据35k V进线特点,建议使用保护角法对线路保护,并对布线方式和避雷线的设置提出建议。通过对雷电流和电力杆塔自身特性的分析、计算提出了相应的防护措施。提出煤矿变电所应当进行防雷类别划分,并根据变电所区域防雷保护对象的特点,计算"滚球法"和"折线法"的保护范围,经过对比,提出不同高度避雷针保护范围的计算方法。最后对安全距离、SPD设置等煤矿电力系统防雷的其它问题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8.
随着当代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防雷工作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防雷工程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因此,为了进一步做好防雷工作,对当代雷击灾害特征应有一个新认识;同时对实践中所出现的诸如哪些建筑物需要采取防雷措施、避雷针高度与保护范围的关系、按GB50057—94计算出防雷参数与实际防雷运行不符等问题,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根据经验,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要对GB50057—94及相关国标认真学习与把握外,还应注重实践,积极探索,才能采取科学而有效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本文依据确定避雷针保护范围的滚球法原理,提出了一种计算避雷针设计高度的方法,用于防雷设计中常见的避雷针高度计算以及防雷检测中避雷针保护范围的现场确定。  相似文献   

10.
嵩山历史古建筑群申遗项目防雷工程设计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古代建筑与现代建筑在外形和结构上有很大差异,因此在古建筑上采取的防雷措施也与现代建筑不同.针对嵩山历史古建筑群申遗项目中样式种类繁多的古建筑,制订了相应的防雷方案:对于一般具有屋面结构的古建筑,根据屋面结构特点采取敷设避雷带进行保护;对于古树、石碑之类特殊的地上文物,采用避雷塔或仿真树避雷针等形式进行保护.同时这些防雷装置在选材和安装工艺上也根据古建筑的特点做出了相应调整.  相似文献   

11.
根据工作实践经验,按照GB50057-94规范要求,介绍单针、双针高度快速计算方法。单枝独立避雷针设置在保护物长边时,按照物高与针高1:3比例设计避雷针高度;设置在被保护物短边的等高双枝独立避雷针,按照物高与针高1:2.2~1:2.5比例设计避雷针高度。  相似文献   

12.
采用绘图法获取避雷针最小高度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给定保护物高度和保护物高度处的保护半径,求取避雷针的最小高度通常只能通过国标中给出的计算式进行反算。以单支避雷针为例介绍了采用AutoCAD软件绘图获取避雷针最小高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多支不等高避雷针保护范围的计算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高磊 《广东气象》2009,31(2):43-44
根据滚球法的原理,用数学推导的方法,对多支不等高避雷针的保护范围的计算方法进行了推导,得出结论:多支不等高避雷针的保护范围是可以计算的,但因计算过程过于繁琐,因此最好用软件编程的方式来进行这项工作。相比一两支避雷针或多支等高避雷针,多支不等高避雷针在提高防雷安全性和降低经济成本方面有较大优势。  相似文献   

14.
按照国家《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规定,15m以上孤立的高耸建筑物(或构筑物)必须安装防雷装置。目前,农村中小学大都安装有金属旗杆。笔者在防雷安全检查工作中发现,一些学校的旗杆高度超过15m,且设置在楼前空旷地带.甚至在人行道旁,却忽视了防雷接地,经测量也不在教学楼避雷针保护范围内。旗杆遭遇雷暴时,由于没有安装防雷接地装置,旗杆杆顶擦火炸响,雷电流不能泄人大地,若师生此时经过此地,易造成人员伤亡事故。因此,旗杆必须安装防雷接地装置,以免造成雷击事故。笔者建议有关单位应重视学校旗杆的防雷接地检查,对不合格的应尽快要求整改。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古建筑物防雷现状的调查,提出古建筑物的防雷设计应在确定雷电防护等级的基础上进行,古建筑物应采取防直击雷、侧击雷和防雷击电磁脉冲的措施,详细研究防雷装置的形式及其布置方式,防雷装置的安装应尽量做到保持古建筑物原貌和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16.
对雷暴云活动的主要物理量进行筛选,建立了一个物理模型。利用该物理模型,对拦截点避雷针与雷暴云时空变化的关系进行分析,并给出拦截点避雷针电场畸变最大值所需要的相对高度、电晕后离子层对下风向区域的屏蔽作用和数值研究的成果、地面电场强度随距离变化的计算方法。设计人员可以根据当地保护区域的地理环境和雷暴云活动的主要参数,对模型赋值计算,确定区域防雷设计的拦截点避雷针位置、高度、保护半径和保护范围。  相似文献   

17.
李红梅  时瑞琳 《山西气象》2006,(1):19-19,26
移动通信的迅猛发展,普及全国每一个角落,移动通信基站在任何状况下保证正常工作状态是移动通信的关键,本文介绍了基站完整的防雷系统,供大家参考。1完整的防雷系统传统上,人们为保护建筑物免遭受雷击安装避雷针或避雷带将雷电引入地,在使用电气设备时为保障生命安全安装接地装  相似文献   

18.
调查发现,孟津县远程教育终端防雷装置存在安全隐患:96%的终端卫星接收天线与避雷针的距离不合格;所有终端电源防护只有一级,电源也无穿管埋地敷设,有的电源没有经过sPD保护;所有卫星天线基座与避雷针基座只有一处连接,高频头均未采取屏蔽措施;所有机柜均未与等电位接地端子连接;所有终端天馈线与防雷引下线距离均<1000 m.设计缺陷,施工人员素质低下,管理不到位.是造成上述问题的直接原因.气象部门应以此为诫,加强防雷管理,加强防雷执法,避免类似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9.
罗义芳 《贵州气象》1994,18(3):46-48
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电子设备大量涌入社会经济各个领域,传统的避雷装置已难以适应新的社会现实。所以,各种高新技术的防雷思想和产品应运而生,力图弥补避雷针在功能方面的残缺。对此,我国气象部门利用自身的技术和人才优势,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一、雷电、雷击及扶危害雷电,一般指雷云与大地或雷云与雷云间的静电放电现象。地球上每天平均有300万次雷电发生.雷云与大地放电并造成地面物体损毁、燃烧或人畜伤亡,称为雷击.由于雷电可产生瞬间高达数百万伏的高压和数十万安的电流,因而对被击中物具有极大的破坏性.据统计,全世…  相似文献   

20.
铁塔避雷针防雷检测跟踪验收应该注意一些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铁塔避雷针在防雷检测验收应注意的一些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