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3.
2013年6~7月在广西平果县中铝广西分公司3号排泥库附近出现密集小震群活动。本文搜集本次震群中146次可用于计算尾波的ML1.0地震的近距离台站数字地震波形,利用波形高信噪比的尾波时间域信号,采用计算尾波品质因子Q_C(f)值的Sato模型,通过滤波及去除环境噪声,计算了地震波传播路径上的尾波Q_C(f)值;拟合Q_C(f)值与频率f之间的关系,分析了排泥库区域地震波衰减的时空特征。根据信噪比及计算要求,从近场7个台站的记录中挑选出273条三分向记录,计算尾波衰减参数,得到尾波Q_C(f)与频率f的关系为:Q(f)=(69.07±40.09)f~(0.90±0.23)。结果表明,本区域为低衰减区域,库区Q值相对较高,地震波衰减较慢,且Q值对频率的依赖性不强,研究区介质非均匀性程度低,介质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1997年11 ̄12月在广东台山市三合镇附近发生的最大震级为4.1级小震群的活动特征、地质构造背景和震源机制解,并将其与1970年7 ̄12月发生的最大震级为4.0级的台山震群进行了对比,计算了两次小震群的序列特征参数,结果表明,1997年震群具有前兆震群的某些特征。 相似文献
5.
6.
7.
8.
1993年8月1日至11月间,广东省连山县发生小展群活动,最大震级为ML3.6级,极震区烈度为Ⅳ度。各次地震震中位置基本上无变化,皆为24.7°N,112.2°E,震源体位于太保花岗岩侵入体中,体积小,约为20~30km3,震源深度较浅,约为5~10km。文章认为,连山小震群活动与华南沿海地区,特别是沿海西部地区的强震活动有一定的联系,但不具备前兆震群的一般特征。 相似文献
9.
为深入研究1997年新疆伽师地区连续发生的强震群的震源破裂特征,利用全球数字地震台网(GDSN)宽频带数字资料及区域台网资料,较详细地研究了伽师强震群的震源机制及震源破裂特征.结果表明:伽师强震群的震源机制解主要有走滑和正倾两种破裂类型,其共同特点是主压应力轴方向沿北北东向,主张应力轴沿北西向,与区域构造应力场方向存在差异,具有明显局部特征;从震源破裂特征来看,伽师强震的滑动尺度、上升时间和持续时间均较小,震源破裂面积不大,是由一点向四周快速扩散的脆性破裂,无明显伸展方向;伽师强震群的破裂断层面为北东向,与震源深度梯度变化带、地壳接触变形梯度变化带、等烈度线以及地震扩展方向吻合;伽师强震群是在近南北向挤压环境下,在震源区附近剪切和张扭应力作用下发生的多次沿北东向的脆性快速破裂,从而造成了伽师强震群以张性破裂和左旋走滑为主的震源特征. 相似文献
10.
为深入研究1997年新疆伽师地区连续发生的强震群的震源破裂特征,利用全球数字地震台网(GDSN)宽频带数字资料及区域台网资料,较详细地研究了伽师强震群的震源机制及震源破裂特征.结果表明:伽师强震群的震源机制解主要有走滑和正倾两种破裂类型,其共同特点是主压应力轴方向沿北北东向,主张应力轴沿北西向,与区域构造应力场方向存在差异,具有明显局部特征;从震源破裂特征来看,伽师强震的滑动尺度、上升时间和持续时间均较小,震源破裂面积不大,是由一点向四周快速扩散的脆性破裂,无明显伸展方向;伽师强震群的破裂断层面为北东向,与震源深度梯度变化带、地壳接触变形梯度变化带、等烈度线以及地震扩展方向吻合;伽师强震群是在近南北向挤压环境下,在震源区附近剪切和张扭应力作用下发生的多次沿北东向的脆性快速破裂,从而造成了伽师强震群以张性破裂和左旋走滑为主的震源特征. 相似文献
11.
闽,赣地区小震群性质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运用地震频度衰减系数h值,震群能量释放均匀度u值、震群归一化熵值K等地震活动参数的统计分析,研究了长汀震群以及闽赣地区其它小震群的殊征,认为长汀震群是一次无前兆性质的正常地震活动,而龙南震群是一次前兆性震群。 相似文献
12.
13.
依据“固定半径法”的定义及原理,对1976年黑山、砣矶震群的时间结构的广义维数Dq-1和标度指数谱f(a)-a曲线的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二次前兆震群表现出各自的特征,即砣矶震群地震时间多分形结果出现剧变型异常、其表征为q为负值时Dq值大,q为正值时Dq减小且变化幅度大。与此同时,f(a)两端下降,a跨度也较大,而黑山震群地震时间多分形结构没有出现明显异常,Dq-q曲线平缓,f(a)-a谱曲 相似文献
14.
15.
通过对华北地区1970-1991年震群活动资料的研究发现;(1)在唐山大震前6-7年,华北地震群活动出现波浪式起伏增强特点,大震后区域震群活动总体关系产;(2)唐山大震前的震群逐渐形成条带分布,震后3年条带走向消失:(3)唐山大有的震群活动显示出一定的迁移性;(4)大震前5年,满足b、K、h、U和p中的任意3个指标的前兆震群在7.8级主震周围大量出现。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川滇地区自有地方台,网建立以来的21年间记录到的239次小震群进行了研究,发现Ms≥6.7级的强震绝大多数都发生在小震群年频度增高的背景上。并引用了归一化熵值K作为衡量震群序列中能量分布均匀度的特征量,分析了不同K值的震群与中强震发生的对应关系,发现K≥0.8的震群发生与Ms≥5.5的中强震发生的对应率为59.3%;虚报率为40.7%;漏报率约占14%。K<0.8的震群发生满足无震条件的约占56%。以上结果表明,用归一化熵值K≥0.8来区别前兆震群与一般震群,结果没有华北地区的那样显著。在川滇地区,要将所对应的强震震级提高到6.5级,结果才比较好。 相似文献
17.
1976年龙陵震群的小震震源机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由区域台网地震波资料,反演得到1976年运动龙陵地震群602个中小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中对机制解的各参数进行了分析和系统聚类。结果表明:小震机制解的优势取向和主要类型与序列中的大地震震源机制一致。反演得到震源区应力场方向为:最大压应力主轴方位195°,仰角5°;中等压应力主轴方位314°,仰角79°;最小压应力主轴方位104°,仰角10°。这与其它资料给出的结果相符,虽然区域应力场的平均方向比 相似文献
18.
自1975年以来,海城附近发生具有一定规模和强度的震群(ML≥4.0;震次≥100次)有: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1999年11月29日岫岩5.4级、2008年11月14日海城Ml4.8和2012年2月2日盖州Ml4.8震群,这4个震群发生前地震活动背景怎样,是否存在着某种共同的特点?对这4个震群进行对比研究发现:震前1年该区出现小震群活动,ML≥3.0地震条带、地震活动水平明显增强,连续发生多次ML≥4.0地震,ML≥4.0地震震源机制高度一致,且震中最近台站记录P波初动符号出现明显的一致性等变化,可视为地震异常。及时捕捉中强地震前异常,对于地震活动趋势判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