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报道157例经CT诊断的颈椎间盘突出,4例经手术证实。CT特征表现为:①颈椎间盘后缘局限性软组织块影疝入椎管出;②椎管与硬脊膜间脂肪间隙消失;③硬膜囊受压后移或压迫神经根管。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CT与CR检查分析,进一步提高对颈椎间盘膨,突出症的影像认识。材料与方法:100例患者均行CT与CR检查,个别病例行CTM检查,结果 因颈椎间隙通常比胸腰椎间隙窄,CT扫描受扫描层数的限制,致使颈椎间盘显示不够完全,但CT摄影是比较简便的方法,而且是有价值的诊断方法。结论:对CT与CR两种影像检查方法进行分析,能够加深对颈椎间盘膨,突出症的影像认识,并结合临床症状,病史,做出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导了本院102例初诊鼻咽癌进行了CT检查,旨在研究放陪前鼻咽癌的CT表现及临床意义。结果发现,原发灶可发生在鼻咽后壁,侧壁及顶壁,以多个受侵为常见,半数以上闰例有咽旁间隙侵犯,41.8%的病例亦有颅底侵犯,提示NPC在确诊时约有半数并非早期,认为对有鼻咽腔症状者应及早进行鼻咽镜检查,可望提高NPC的早期确诊率。  相似文献   

4.
作者通过对60例肾上腺病变的临床及CT表现分析,提出了肾上腺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并对成人肾上腺的解剖部位及大小、形态等CT表现时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段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并评估CT诊断对临床病情、临床治疗及临床特点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62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62例患者按年龄分为老年组(≥ 65岁,37例)和中年组(<65岁,25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和CISS分型的差异,并通过CT头颅平扫总结脑梗死患者CT影像表现特征,此后对所有患者均使用静脉溶栓进行治疗,随访3月通过GOS评分统计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老年组与中年组CISS分型中LAA、CS、PAD、OE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老年组UE比率明显高于中年组(P<0.05),62例患者以LAA、UE型较为多见,中年组头痛头晕人数明显高于老年组,而老年组偏瘫、意识障碍、大小便失禁者明显高于中年组(P<0.05),62例患者多表现为头痛、头晕、呕吐、偏瘫及意识障碍,CT扫描276处病灶,其中46例腔隙性脑梗死,16例多发性脑梗死,其中17例病变位置在小脑,20例在皮质,14例在脑干,11例在基底区,溶栓治疗3个月后随访GOS评分结果显示20例5级,26例4级,12例3级,2例2级(持续性植物状态),1例1级(死亡)。结论:不同年龄段的脑梗死在临床特点上差异显著,老年患者UE分型更多,发生偏瘫、大小便失禁、意识障碍的可能性更大,中年患者临床多见头痛,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患者预后较好,此外CT诊断对临床病情、临床治疗及临床特点的分析均可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硬膜下血肿是常见的脑部外伤性病变之一。本文对我院1989年3月至1993年6月间收治的258例硬膜下血肿患者作了系统分析,对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与预后关系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105例主要因视力下降来我院进行头颅CT扫描患者,他们的CT片进行全面分析。作者挑选出与视力有关的颅内病31例,以此实例来进行分析视力下降与颅内病变发生的部位的关系,同时说明影响视路的程度差别。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与常规扫描方案比较,探讨能谱扫描方案在乳腺癌患者颈胸腹盆联合增强CT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因乳腺癌行颈胸腹盆联合增强CT的女性患者40例,其中行常规颈胸腹盆增强CT患者20例,能谱颈胸腹盆增强CT患者20例。比较两种扫描方案动脉期和延迟期辐射剂量;通过测量颈胸部淋巴结的信号噪声比(SNR)及对比噪声比(CNR)以及主观评分,评价两种扫描方案的图像质量。结果:常规和能谱颈胸腹盆联合增强CT扫描方案的动脉期和延迟时期的辐射剂量具有统计学差异,能谱的辐射剂量更低;颈部动脉期淋巴结的SNR值、CNR值在常规和能谱扫描之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胸部动脉期腋窝淋巴结的SNR值、CNR值在常规和能谱扫描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颈部淋巴结常规和能谱扫描的主观评分不存在统计学差异,胸部腋窝淋巴结常规和能谱扫描的主观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能谱主观评分更高,主观评分一致性较好,Kappa值为0.916。结论:能谱颈胸腹盆联合增强CT扫描方案的辐射剂量更低,扫描流程更简便,患者配合度更高,对于胸部腋窝淋巴结的显示更清晰,加之能谱扫描可以提供多参数的图像数据,因此具有重要的应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告200例经CT诊断的腰椎间盘病变其中10例经手术证实。本组CT诊断的准确率为90%。CT主要表现有:①椎管与硬膜囊之间的脂肪层消失;②腰椎间盘后缘局限性软组织块突入椎管;③硬膜囊和/或神经根受压;④突出髓核的滑移;⑤椎间盘突出部分钙化或骨化。另外,还可显示黄韧带肥厚、椎管或侧隐窝狭窄以及真空征等。  相似文献   

10.
病毒性肝炎,肝硬变与胆囊病变的CT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我院近两年来住院的病毒性肝炎患者500例和肝炎后肝硬变患者100例胆囊病变的CT检查结果作了回顾,结果表明急性肝炎、慢性活动型肝炎与肝硬变三组的胆囊病变发病率分别为68.6%、85.0%和94.0%。三组比较差异显著。急性肝炎以胆囊缩小、囊壁增厚和/或毛糙及胆囊周围炎为主;慢性活动型肝炎以囊壁增厚和/或毛糙、胆囊肿大为主,单纯胆囊缩小和胆囊结石较少;肝炎后肝硬变以胆囊肿大、胆囊结石和囊壁增厚  相似文献   

11.
目的:本文探讨了CT对腰椎小关节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搜集100例腰椎小关节综合征,男70例,女30例,回顾性分析了CT表现,结果:CT表现,腰椎小关节骨质增生肥大骨赘形成,腰椎小关节间隙狭窄侧隐窝狭窄,关节面骨质硬化边缘骨质缺损表面毛糙,腰椎小关节不对称,部分病例出现小关节半脱位及关节腔真空征,腰椎小关节角增大。结论:CT可充分显示腰椎小关节的解剖及病理改变,为腰椎小关节综合征诊断提供可靠的影像学根据。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171例腰椎软骨结节的CT表现。腰椎软骨结节可单发或多发,有时为多个软骨板同时受累,软骨结节位置较表浅,多位于椎体中央区域,另有一部分位于边缘区,有少数病例呈弥漫性分布。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输卵管病变的CT影像学特点,探讨CT诊断该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输卵管病变的CT表现,并与腹腔镜、常规手术及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CT诊断为输卵管积水20例,输卵管积脓8例,输卵管卵巢脓肿1例,输卵管扭转1例,输卵管妊娠5例,输卵管系膜囊肿7例,输卵管结核5例,输卵管癌1例;其中误诊10例,与手术病理对照,CT诊断准确率为83%(48/58)。结论:输卵管病变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CT平扫表现为附件区迂曲管状囊性密度影,根据CT增强特点,密切结合临床并重视该病的影像学表现综合分析,可以作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特征以及影像表现。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3月在南通大学附属南通第三医院收治的30例COVID-19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入院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及CT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结果:入组患者中,发热者占83.3%,胸闷气促者占23.3%,头痛占10%,肌肉酸痛占10%,低氧血症占7%;实验室检查中,淋巴细胞计数、淋巴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肌酸激酶及谷丙转氨酶治疗前后的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 <0.05);CT表现肺内无病变者占6.7%,呈单纯磨玻璃样影者占16.7%,呈混合型改变者占76.7%,其中磨玻璃影伴局部实变占23.3%,磨玻璃影伴纤维化灶占20%,磨玻璃影伴局灶实变及纤维化灶占30%,病灶周围出现晕征占40%,小叶间隔增厚占20%,病灶内血管增粗者占23.3%,病灶内出现充气支气管征占30%。结论:COVID-19的主要临床症状为发热、咳嗽;实验室检查包括白细胞计数减低,淋巴细胞百分比下降,血沉加快;胸部影像表现为片絮状磨玻璃影,可合并实变及纤维化。  相似文献   

15.
急性颈椎损伤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目的是分析急性颈椎损伤(ACT)的CT征象,评价CT在ACT诊断中的价值及限度。方法:78例颈椎外伤患者行平片、薄层CT检查及三维重建,并做对照分析。结果经影像学诊断60例ACT,CT诊断59例,1例CT阴性而由平片确诊 1例。平片与CT的骨折检出率分别为 53. 3%和 98.3%。结论:CT比X线平片可发现更多的骨折,并能明确骨折块与椎管的关系。这对临床处理严重颈椎损伤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胸部CT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早期发现和精准诊断及鉴别诊断是最佳影像学方法,对明确临床分型、选择治疗方法、动态观察病变进展、评判风险因素和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其流行病学、病理改变、临床表现和CT特征等进行述评,旨在提高临床和影像医师对该病的认知和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静脉脑栓塞患者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及CT、磁共振成像(MRI)的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12处病灶)经临床及影像学联合检查确诊的静脉性脑栓塞患者临床资料。其中6例接受MRI增强扫描,部分患者接受外科手术治疗。分析其治疗前后CT平扫及MRI序列检查结果,评估其影像表现。结果:8例确诊患者中浅表型静脉性栓塞6例(单侧5例、双侧1例),临床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或癫痫发作;深部中央型静脉性栓塞者2例(单侧/双侧基底节丘脑静脉梗死各1例),临床表现均较轻且病情进展缓慢,预后效果较理想。12处病灶CT平扫均呈低密度影;T1WI图像呈低信号,DWI图像则呈高信号,T2WI图像呈高信号9处,混杂信号3处;6例行MRI增强扫8处病灶强化环厚薄均匀,但形态欠规则。结论:MRI相较于CT检查,能帮助医师更直观、清晰地了解静脉脑栓塞患者的病灶信息,对针对性治疗方案的拟定和预后效果的准确评估具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