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饵料中钙磷含量及钙磷比对中国对虾生长发育的影响。实验结果是:对仔虾,当饵料中钙磷总含量约为1%而钙磷比为1:7.3时,其成活率及增重最好,对幼虾,当钙磷总含量约为2%而钙磷比为1:1.7时,其增重及饵料转化率最高。钙磷总含量较低时,钙磷比中磷含量虽高,也会影响仔是的成活率和增重。本文结果和Kanazawa等报道的在饵料中最佳Ca/p比为1:1的结论不同,而和Deshimsru报道的结果一致。在饵料中可不另加钙盐,而宜加入适量的磷酸盐。  相似文献   

2.
光质对裙带菜配子体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栩  李大鹏  谭天伟 《海洋科学》2006,30(10):44-47
通过比较白光、蓝光和红光对裙带菜(Undaria pinnatifida)配子体发育为幼孢子体的影响,发现蓝光对配子体发育有促进作用;在光量子通量密度为40μmol/(m2.s)的蓝光照射下,配子体在第10天基本全部形成卵囊或幼孢子体时,红光下配子体的发育率只有大约50%;蓝光辐射的能量主要是集中在波长400~500 nm(63%),当该范围的光量子数超过800μmol/cm2时,发育率达到了100%。  相似文献   

3.
厦门港的中华白海豚Ⅲ.牙齿和年龄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刘文华  黄宗国 《台湾海峡》1999,18(2):210-214
对厦门5头中华白海豚成体和6头哺乳期的幼仔,进行齿的形态、齿式、内部构造和磨损情况的研究;根据齿的切片判断年龄,5头成体9~30岁,年龄大小和体表颜色及齿的磨损程度密切相关。出生后的幼仔齿包埋在齿龈中,其齿数、齿式和成体一样。  相似文献   

4.
刘文华 Jeff.  TA 《台湾海峡》1999,18(2):210-214
对厦门5头中华白海豚成体和6头哺乳期的幼仔,进行齿的形态,齿式,内部构造和磨损情况的研究;根据齿的切片判断年龄,5头成体9-30岁,年龄大小和体表颜色及齿的磨损程度密切相关。出生后幼仔齿包埋在齿龈中,其齿数齿式和成体一样。  相似文献   

5.
杨素梅 《海洋世界》2006,(11):32-35
在漆黑冰冷的海底,无数的发光生物如繁星闪烁,让死寂的海底世界顿生活力。它们为什么能发散不同颜色的光芒?它们发光的潜在目的是什么?  相似文献   

6.
野生海豚的妊娠、分娩及哺育过程很难进行科学、系统地观察监测,人工饲养海豚的繁殖情况却屡见报道。我馆于2003年3月20日从日本购进6头雌性太平洋瓶鼻海豚(Tursiops truncatus aduncus),其中1头编号为“270”的海豚于2003年6月19日顺利产下1头雄性幼仔,作者对其母子进行每天24h看护达2周之久。此后的1年中,幼仔生长良好。本文就海豚“270”的妊娠、分娩及哺育过程进行详细描述,并将工作人员对“270”母子采取的护理措施作一具体说明。  相似文献   

7.
为查明大神堂浅海菲律宾蛤仔养殖的适宜密度和生长特征,开展了放养密度对不同养殖阶段蛤仔生长与存活的影响试验。幼贝初始规格为壳长5.6±1.3 mm,养殖密度设置为8 000粒/m2、4 000粒/m2;成贝期,养殖密度设置为500粒/m2、1 000粒/m2、2 000粒/m2、4 000粒/m2。经26个月的养殖,结果表明:在幼贝期,当幼贝壳长小于22 mm时,两密度试验组生长速度及存活率无显著差异,当幼贝壳长大于22 mm时,高密度组生长缓慢,差异显著。在成贝养成前期,各密度试验组壳长无显著差异,随着蛤仔的生长,当壳长达到30 mm以上时,4 000粒/m2密度组生长速度显著低于其他组,其他各组间差别不明显;4 000粒/m2密度组蛤仔死亡率高于50%,其他组死亡率在15%~22%之间;另外,4 000粒/m2密度下蛤仔繁殖期的肥满度显著低于其他试验组,而其他组之间无显著差异。因此,2 000粒/m2为该海域蛤仔养殖的适宜密度,适于培育大规格商品贝。  相似文献   

8.
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又称蛤仔)是青岛胶州湾的一种主要经济贝类。从潮间带到水深10m左右的水域均有蛤仔栖息。蛤仔具有繁殖力强,生长快,肉质鲜嫩等特点,是青岛市出口创汇的重要水产品种。近年来,由于国内、外市场对蛤仔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促使渔民盲目扩大捕捞强度,从而导致蛤仔资源衰退。为此,作者曾于1989-1990年进行了胶州湾蛤仔的生态和资源量系统调査硏究(吴耀泉等,1992)。而后,为了更有效地保护和持续利用蛤仔资源,于1991-1995年继续深入研究了幼蛤(简称蛤苗)的数量动态与其资源补充量的关系,为建立胶州湾蛤仔资源补充量的预报及实施计划捕捞生产提供了必要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9.
以不同生长阶段的澳洲鳗鲡为对象,研究澳洲鳗鲡白仔、黑仔、幼鳗和成鳗的耗氧率、窒息点、对水温、非离子氨、亚硝酸盐的耐受性特征及其演变趋势。结果表明,白仔、黑仔、幼鳗和成鳗的昼间与夜间耗氧率都随体质量增大而下降。但昼夜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15—30°C,耗氧率与水温呈正相关。并得到了白仔、黑仔、幼鳗和成鳗的耗氧率和水温回归方程。在水温25°C,白仔、黑仔、幼鳗和成鳗的窒息点溶解氧浓度随体质量增大而下降。14—29°C为澳洲鳗鲡适温范围。具体来说,25—29°C为白仔和黑仔最适生长温度, 23—29°C为幼鳗和成鳗最适生长温度,随体质量增加对水温的耐受性增强。水中非离子氨对白仔、黑仔、幼鳗和成鳗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2.35、7.96、2.94和2.62 mg/L,安全浓度为0.24、0.80、0.29和0.26 mg/L,可见黑仔的耐受性最强。亚硝酸盐对白仔、黑仔、幼鳗和成鳗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52.07、63.80、691.89和885.12 mg/L,安全浓度为5.21、6.38、69.19和88.51 mg/L。因此,随体质量的增加,澳洲鳗鲡对亚硝酸盐的耐受性增强。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了饵料中钙磷含量及钙磷比对中国对虾生长发育的影响。实验结果是:对仔虾,当饵料中钙磷总含量约为1%而钙磷比为1:7.3时,其成活率及增重最好;对幼虾,当钙磷总含量约为2%而钙磷比为1:1.7时,其增重及饵料转化率最高。钙磷总含量较低时,钙磷比中磷含量虽高,也会影响仔虾的成活率和增重。本文结果和Kanazawa等报道的在饵料中最佳Ca/p比为1:1的结论不同,而和Deshimaru报道的结果一致。在饵料中可不另加钙盐,而宜加入适量的磷酸盐。  相似文献   

11.
《海洋世界》2008,(3):7-7
谈到恐惧。通常我们会想到那些长期的负面感觉,比如焦虑,有时甚至可以困扰人的一生。事实上,大脑中已经形成的关于恐惧的记忆是可以彻底清除的。一项新研究表明,婴儿的大脑以一种不同于成人大脑的独特方式处理关于恐惧的记忆。悉尼新南威尔士大学的基姆和理查德森在实验中发现,生命早期的“恐惧记忆彻底清除”与大脑中的扁桃核结构有关;随着大脑的继续发育,  相似文献   

12.
温度和活动对仔鲱氧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于1993年春在苏格兰采用微电量测氧仪测定大西洋鲱仔鱼在封闭式呼吸器内的耗氧量,并以其作代谢率,通过红外光源录象系统同步纪录仔鲱的游泳活动,从而首次实现仔全在不同温度条件下代谢与活动的相关。同时,还分别测定仔鲱在浅麻醉(静止)和黑暗状态下的耗氧量,仔鲱的实验和饲养温度一致,分为7.3,11.0和12.9℃3个组别。结果表明,仔鲱在常规,静止和黑暗条件下的耗氧量均与体重显著相关,且随温度而提高。仔鲱  相似文献   

13.
美人鱼外传     
1.儒艮是哺乳纲海牛目的海洋动物。它不是鱼,长得十分丑陋。2.儒艮身体膘肥肉胖,头和脖子分不清,小小的眼睛,嵌在圆盘般的大鼻子上方,大而方的嘴,整个头部被口鼻占据。3.它一般栖息在低纬度地区的河口和浅海湾内,以海藻和水生植物为食。4.每年只产一仔,母兽哺乳时,将头和两乳露出水面,两前肢抱着幼仔喂奶,远远看去,很像一个妇人给孩子吃奶,从而被人们渲染成海中的“美人鱼”。说起来也奇怪,世界各地几乎都有这类传说。我国广西、台湾沿海中也有分布。美人鱼外传@段明辉  相似文献   

14.
壮观的夜鱼     
在红海千奇百怪的海洋生物中,有一种十分奇特的闪光鱼类——光脸鲷。这种小鱼体长只有7至10厘米,能发出十分明亮的光线。在水下活动的人,距离它18米处就能发现它;黑夜里,距离它2米远能看请手表上的时间。潜水员常常把它们  相似文献   

15.
吴溪 《海洋世界》2008,(10):56-58
它们已整装待发:背鳍竖立,身体的颜色闪烁变化。墨西哥湾,水面之下,旗鱼们正在一群沙丁鱼旁边绕行,准备随时发起攻击。  相似文献   

16.
《海洋世界》2011,(11):8-8
科学家们发现,那些经常“一心多用”的人,往往事倍功半。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教授埃亚勒·奥斐认为:当人们始终在接受眼前的所有信息时,就难以令头脑中已存储的信息保持独立。研究人员利用层析X线照相法,观察大脑的活动,发现人们在处理多件事情时,是大脑额叶前部皮层在发挥关键的作用。额叶前部皮层能提高人的工作效率,但它只是在迅速调节两件事先后处理的顺序,有时这种转换速度可以快到让我们产生“同时进行”的幻觉。大脑处理两件事的转换需要时间,人们可以通过练习缩短转换时间,却不可能将其缩短到任意小的数值。  相似文献   

17.
软体动物帘蛤科的蛤仔属Genus Ruditapes在中国近海发现有两种。一种是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 (Adams et Reeve),另一种是杂色蛤仔R. variegata (Sowerhy)。菲律宾蛤仔在我国沿海分布广,天然产量很大,是我国水产捕捞和养殖的重要贝类。 十多年来,国内对这两种蛤仔的鉴别以及属名、种名的采用都存在混乱现象。归纳起来有以下三个问题:1.我国的蛤仔,特别是黄渤海沿岸的蛤仔是一种还是两种; 2.菲律宾蛤仔和杂色蛤仔在我国的分布情况怎样; 3.这两种蛤仔的外部和内部形态有什么区别。 针对上述三个问题,我们从外部和内部(组织切片)形态学的研究,对菲律宾蛤仔和杂色蛤仔进行比较,搞清了这两种蛤仔的主要区别和它们在我国沿海的分布情况。 我们检查了我所历年来在我国沿海采到的共325号3730个标本。切片材料,菲律宾蛤仔采自青岛,杂色蛤仔采自海南岛三亚,各自在软体部的相同部位取材,用70%酒精、10%福尔马林或波恩(Bouin)氏液固定,石蜡包埋,切片厚度8-12μ。Ehr1ich氏苏木精-伊红(H. E.)染色法或Mallory 氏染色法染色。  相似文献   

18.
鳗鲡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及其保护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祝茜  董金海 《海洋科学》1994,18(4):14-16
鳗鲡是世界上分布广、种类较多的主要经济鱼类之一,在国际市场上深受人们的欢迎。由于鳗鲡生活史的特殊性,即一生中要经历二次大的往复于海洋一淡水间的长短距离洄游,一次是亲鳗至产卵场的产卵洄游;另一次是孵化后的仔鳗向近岸溯河的幼期洄游,就在这期间完成个体发育中的变态,即由柳叶体变成稚鳗。由于鳗鲡的人工繁育的生物学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因此,国内外的鳗苗来源历来靠捕捞天然苗种,造成了鳗苗资源日趋匮乏。再加上人类活动对其生态环境的破坏,特别是海洋和江河的污染,使鳗苗资源更濒临衰竭。本文阐述了世界鳗鲡的种类、分布…  相似文献   

19.
《海洋世界》2008,(6):7-7
来自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发现,那些以自杀来结束生命的人的大脑与正常人的大脑有很大不同。即使“自杀者”大脑和“非自杀者”大脑在基因序列上差别不大,它们在“表观遗传标记”方面却存在明显不同。表观遗传学研究的是基因功能的改变,而这种改变并不涉及DNA序列的变化。遗传自父母的DNA,其序列在人的一生中不会改变,身体各部位的DNA序列相同。  相似文献   

20.
斑马鱼具有体积小,产卵量多,发育迅速,胚胎透明等特点,目前已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发育生物学模式动物。同时,斑马鱼胚胎体外发育,小分子化合物渗透性强,这些优势使其成为大规模小分子药物筛选的理想模型。近年来,随着以CRISPR/Cas9为代表的基因编辑技术的兴起,大量的转基因斑马鱼和突变体被构建出来,成为模拟人类疾病的良好模型,这些模型被广泛应用于药物筛选的多个方面。利用斑马鱼进行药物筛选,不仅具备高通量、低成本的优点,还能够比较准确的评估药物效果以及药物毒性。本文主要介绍了斑马鱼的特点以及其作为疾病模型在药物筛选中的应用,旨在帮助人们了解斑马鱼药物筛选的研究进展以及阐明斑马鱼在新药研发中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