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平朔露天矿区生态环境空间信息系统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平朔露天矿区生态环境空间信息系统(ESISP)是以MapGIS为平台,以露天矿区在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中的资源与环境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Visual C++开发各类资源与生态环境专题应用模型.该系统可为矿区环境管理部门及从事生态环境的研究人员提供该矿区的环境背景信息及土地复垦、土地利用、环境质量、环境规划等专题分析,为解决平朔露天矿区的环境问题提供技术支持.本文介绍了ESISP系统的基本功能、空间数据库的建立及专题应用模型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2.
齐大山:我国矿区土地复垦的一种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球性环境、土地和人口问题的日益严重,世界各国普遍注重复垦的生态环境问题和生态持续能力的恢复,土地复垦与生态恢复得到深入研究和实地推广。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恢复是指对各种因采矿造成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区域,因地制宜采取工程整治和生物措施,使其恢复到期望状态或原生态的活动或过程,其目的是在开采矿产资源的同时,保护区域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3.
在明确矿区土地复垦的内涵、目标和原则的基础上,力图改变基层土地管理部门在土地复垦中单纯追求耕地面积的思路,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与之相适应的土地复垦潜力的测算方法,通过研究,为煤矿区破坏土地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复垦工作提供一些依据,同时也为其他类似的复垦土地潜力测算工作提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山西省煤矿资源开发带来的矿区土地受损及环境问题已引起了相关领域的关注与研究。不同的矿山开采方法与不同地理位置环境,造成的土地破坏程度和形式是千差万别的。随着矿山复垦理论研究以及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的不断发展和深入,粗浅的分类已不能满足治理需要。结合山西省资源整合工作积累的大量实地调研数据,此文考虑矿山复垦影响因素和分类原则将山西省待复垦煤矿进行合理分类,并提出相应复垦模式。  相似文献   

5.
矿区复绿不只是“覆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力推进矿区土地整治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节约土地资源的一项重要内容.应在完成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的基础上,与农业土地开发、基本农田建设、工矿废弃地复垦、新农村建设、生态城市建设、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等相结合,构建矿区土地综合整治新机制. 近年来我国矿山开采占用和破坏的土地面积呈增加趋势,且土地修复率(本年恢复面积/累计占用破坏面积)有下降趋势.对此,笔者认为应着力完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构建矿区土地综合整治新机制.  相似文献   

6.
相较于传统的测绘方式,无人机测绘技术具有成本低、灵活简便、采集信息丰富、效率高等优点。以荥阳市某黄铁矿矿山为例,利用无人机测绘技术取得矿区影像,将所得影像进行校正处理并提取所需数据,与矿区土地利用现状图叠加分析,进而开展矿山土地损毁面积计算和损毁程度分析,获得矿区土地损毁现状信息,为矿山土地复垦和生态修复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7.
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消耗所致的生态系统退化与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对永恒矛盾。多年来,矿区土地复垦仅局限在狭义上的矿区概念来开展的,即以矿山生产作业区为核心的小区域,一开始是零散分布,后来演变到集中连片。这种狭义上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南丹县大厂矿区矿山土地整理复垦的历史及现状作了介绍,对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加强矿山土地整理复垦工作的一些建议,对搞好矿山土地的整理复垦工作,保护生态环境、保护耕地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采矿是人类重要的经济活动,矿业在为人类社会提供必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料的同时,对土地环境势必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土地复垦是修复被采矿破坏的土地,保护矿区生态环境,提高土地利用率的重要手段。由于我国矿区土地复垦起步较晚,待复垦资源面积大,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0.
土地复垦是新形势下落实生态文明建设、重塑美丽国土、统筹保障发展与保护耕地的重大举措。继2011年3月《土地复垦条例》正式施行后,2012年12月27日,国土资源部又发布了《土地复垦条例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该《办法》2013年3月1日起施行。目前广西已批复土地复垦方案的项目中,90%已进入土地复垦期,30%已进入竣工验收期。《办法》的出台为广西国土部门监督验收复垦土地提供了制度保障,增强了可操作性。为了让广西国土资源系统干部职工更好地了解《办法》,进一步推进土地复垦工作,本期刊发记者就出台背景、特点以及广西如何贯彻落实等方面采写的解读文章。  相似文献   

11.
肥城煤田作为国家重要能源基地,开发历史悠久,为我国高速发展的国民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长期开采导致塌陷范围广、深度大、积水严重,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给矿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该文总结了目前普及化程度较高的采煤塌陷区治理模式,以此为基础,对肥城市采煤塌陷区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通过分析研究、归纳得出适应于肥城市采煤塌陷区四种不同的治理模式,分别为:土地复垦治理模式、“渔业+农业”治理模式、生态修复治理模式、综合治理模式,并对四种治理模式进行了阐述分析,对今后肥城市采煤塌陷区治理起到借鉴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黄土高原生态退耕的时空分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退耕是调整陆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以应对土地利用过度干扰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科学掌握退耕格局与耕地格局演变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具有深远意义。本文以位于黄土高原的延安市为典型区,从生态退耕的整体特征、地形因素及区域差异等角度,探究生态退耕以来其耕地变化及退耕状况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生态退耕致使延安市耕地面积由2000年的11 752.80 km2减少为2013年的9149.93 km2,退耕面积为2756.85 km2,退耕指数为22.15%,且退耕耕地主要转化为林地、草地,占退耕面积的95.29%;耕地与退耕面积主要分布于6~15°、15~25°坡度及第II级(925~1115 m)、第III级(1115~1275 m),且2005-2013年的生态退耕速率均高于2000-2005年的生态退耕速率;县域退耕面积及退耕程度均呈现由北向南依次递减的分异特征,而退耕重心与耕地重心均在延安市几何中心以北的安塞县与宝塔区边界,且生态退耕的重心由东北向西南方向迁移,耕地重心则由北向南迁移。本文通过对延安市生态退耕的时空分异特征分析可为黄土高原更加科学合理地推进生态保育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The agro-pastoral ecotone has been recognized as the main distribution area of reserved land resource for cultivation. Accordingly, clarifying this assumption, as well as concerting land reclamation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s important to ensure food security and environmental improvement in the agro-pastoral ecotone. We selected Horqin Left Back Banner(HLBB) as the subject of our case study. The landscape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 of this area was determined using the minimum cumulative resistance model. Over-cultivation, quantity of reserved land resource for cultivation, and changes in landscape indexes before and after land use adjustment were then analyzed. Over-cultivation is a serious problem in the agro-pastoral ecotone. Reserved land resource for cultivation is less than that considered previously, and the area of reserved land resource for cultivation in HLBB only accounts for 11.50% of total uncultivated land. With regard to changes in landscape indexes, the adjusted land use pattern is effective for anti-desertification. The compensation standard for abandoned cultivated land should be improved and the comprehensive results of ‘Grain for Green' should be evaluated to further implement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n the agro-pastoral ecotone.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烟台市牟平区某废弃矿山为例,介绍了该区域存在的地质环境问题,分析了造成该区域矿山地质环境破坏的原因,以恢复耕地、草地、林地为目的,对区内的现状进行分析,对采坑、残丘、料场提出相应的修复方案。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需从科学的角度树立正确的修复理念,落实地貌重塑、土壤重构和植被恢复三大矿山修复核心技术,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生态恢复治理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蒙阴县汇泉峪地区石灰石资源开采历史悠久,过去粗放式开采造成山体及周边土地破损、占压严重,矿山废弃多年未得到有效治理。为消除破损山体视觉污染、地质灾害隐患,减少山体周边水土流失,实施了废弃矿山综合生态修复工程。通过矿区基础地质调查和现状测绘,综合分析了废弃矿山开采现状和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结合建筑边坡、结构设计等建筑方面的相关要求,深入分析矿区地质条件、采石立面岩体特性和周边基础设施情况,详细介绍了桩板式挡土墙后覆土绿化的采石面治理方式,分析了综合治理模式的成效和适用条件,为露天开采矿山综合治理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科学合理开发利用盐碱地,对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以及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从自然资源全域管理的视角出发,通过对潍坊市北部盐碱地保护利用现状进行调查,总结经过实践检验的盐碱地保护利用成功路径、方法、模式,包括扩大农业生产空间、营造绿色生态空间、发展绿色生态产业、拓展产业项目用地空间等,分析存在的困难问题,提出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科学复垦耕地,合理进行项目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露天矿山对区域土地与环境产生了复杂多样的负面影响,已成为生态系统修复等方面研究解决的焦点问题。本文分析、诊断、识别了废弃露天矿山修复目标、存在问题及特征,归纳总结了常用的治理模式;厘清了废弃露天矿山治理思路与方法,创新构建了更具针对性、实用性的技术体系;针对废弃露天矿山典型现状,归纳总结出研究区几种典型修复方法。旨在为泰安市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区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治理提供技术参考,同时,对我国类似矿山开采区的恢复治理工作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完善的绿色基础设施体系在重构矿业城市生态系统,提升矿业城市人居环境品质上作用关键。一方面,经过生态修复后的矿业废弃地是矿业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重要增量,另一方面,以绿色基础设施体系优化为导向的治理是破解当前矿业废弃地治理低效的有效途径。湖北省大冶市是一座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在运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方法评价大冶市绿色基础设施的基础上,结合矿业废弃地空间分布,评价其生态潜力,进而提出生态型、生活型和生产型3种矿业废弃地再生的改造方式。研究结果表明:①大冶市生态基底良好,但是景观破碎化严重,连通性弱;②大部分矿业废弃地生态潜力较高,60%的矿业废弃地可以转化为绿色基础设施;③30%的矿业废弃地适合生态型改造、52%的适合生活型改造、18%的适合生产型改造。   相似文献   

19.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科学识别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重点区域,合理布局生态修复空间是当前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面临的难点之一。本研究以山东省国土空间生态系统评价为基础,通过对山东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态环境敏感性和生态系统恢复力综合评价,研究识别出山东省生态修复重点区域,并对各重点区域提出了生态修复的主导方向,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提供了支撑。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由遥感影像解译获得的土地利用数据和MODIS NDVI产品,采用空间转移矩阵、最大值合成法、均值法和一元线性回归模拟等方法,分析了2000年以来京津风沙源区生态环境变化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2000-2005年京津风沙源区耕地开垦、林草地减少的趋势有所减缓,但区域气候变化趋于干旱,水域面积明显减少,草地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