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从东欢坨矿区域构造特征及构造演化出发,分析了区域地质构造对煤层赋存状况、矿井地质构造展布及构造类型等诸多方面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该区自石炭-二叠纪成煤后,经历了多期次不同方向的挤压,构造形迹主要形成于燕山期。燕山早期的北东向褶皱控制了区域性煤系的展布,矿井地质构造以断裂为主,主体展布方向为NE—SW向。根据矿区实际,认为应以研究区域地质构造及演化为着眼点,进行相应的地质预测预报工作。  相似文献   

2.
湖北省中、晚二叠世煤系沉积期的古构造格架是"两隆夹一坳",北部为北西向秦淮巨型隆起、南部为东西向江南巨型隆起,两隆起之间为近东西向的大型波状坳陷盆地—湖北坳陷,该聚煤盆地的形成及总体展布受南北两个巨型隆起带控制,在中、晚二叠世湖北坳陷处于陆表海环境,接受了海陆交互相的含煤岩系沉积,煤系沉积与分布受盆地的控制,厚煤层和富煤带主要呈北西向展布,与聚煤盆地内次级坳陷相吻合。  相似文献   

3.
昆秦接合部海西期苦海—赛什塘分支洋的存在及其证据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在昆仑与秦岭造山带东、西接合部位, 通过详细填图与解剖发现海西期在苦海—赛什塘一带, 存在一条NEE向与东昆仑布青山—阿尼玛卿洋相连通的分支小洋盆, 称为苦海—赛什塘分支洋.晚泥盆世—石炭纪是苦海—赛什塘分支洋扩张时期, 出现大量似洋壳物质, 雪穷、错扎玛洋脊型蛇绿岩是该时期的物质表现, 蛇绿岩组合中的40Ar/ 39Ar年龄(368.6± 1.4) Ma, 与布青山-阿尼玛卿洋扩张洋盆形成时期相吻合.扩张形成的苦海—赛什塘分支洋蛇绿岩组合显示属于发育不成熟的有限小洋盆.扩张作用表现之一是大量记录在裂解块体岩片和结晶基底中的构造热事件, 如龙通斜长角闪岩、角闪石低温坪年龄(358.9± 3.2)Ma(40Ar/ 39Ar)、羊曲云母石英构造片岩黑云母坪年龄(387.3± 2.3)Ma(40Ar/ 39Ar)、苦海黑云斜长片麻岩等时线年龄(336± 2.2)Ma(Rb- Sr)、扎那合惹斜长角闪岩角闪石低温坪年龄(376.9± 0.9)Ma(40Ar/ 39Ar)等反映了裂解时限; 其次是侵入裂解块体岩片中的拉龙洼辉绿岩墙群辉石39Ar/ 40Ar坪年龄为398.4 Ma, 反映初始扩张始于泥盆纪.早-中二叠世分支洋发展进入俯冲消减阶段, 早期沿柴达木微陆块东南缘形成了早二叠世岛弧火山岩(264 Ma)和纳木龙俯冲型花岗岩(267 Ma), 晚期随着俯冲作用加剧, 发生中高压相变质, 并沿消减带逐步形成俯冲增生杂岩楔.晚二叠世在柴达木和若尔盖微陆块相互作用下, 发生弧-陆碰撞对接, 昆秦接合部地区苦海—赛什塘分支洋闭合, 弧-陆碰撞过程形成了晚二叠世搓卡碰撞型含白云母花岗岩和格曲组同碰撞磨拉石沉积.   相似文献   

4.
松桃地区南华纪锰矿研究现状及进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袆  王中群 《贵州地质》2010,27(2):95-99
黔东地区地处扬子板块东南缘与江南造山带的结合部位。受新元古代Rod inia超大陆裂解作用,在华南形成了新元古代被动陆缘裂谷盆地,呈北东—北北东向展布的断裂系控制了该区南华纪早期菱锰矿沉积盆地的分布。本文就该区锰矿床分布特征及成因研究进展方面进行简述,最后提出寻找"大塘坡式"锰矿的标志:冷泉碳酸盐岩。  相似文献   

5.
杨雨  文龙  陈聪  汪华 《地学前缘》2023,30(1):1-10
四川盆地西部二叠纪时期位于稳定克拉通边缘,受到海西运动、东吴运动和峨眉地裂运动的共同作用,发生构造-沉积分异。本文采用构造控盆、盆地控相、相控成藏要素组合的研究思路,在川西地区开展新一轮研究工作,揭示了二叠纪构造-沉积分异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明确川西地区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潜力。盆地二叠纪以拉张伸展背景为主,总体呈现“南部隆升、西部裂陷、北部拉张”的沉积格局。二叠纪多期构造运动共同导致了川西地区一系列台内裂陷的形成,叠加二叠纪时期海平面变化,控制了栖霞至长兴期的多期台缘发育。川西北地区发育北东—南西向和北西—南东向两组断裂体系控制该区岩相古地理格局,其中龙门山断裂带主要控制了泥盆纪至二叠纪栖霞期沿上扬子台地西北缘发育台缘带,呈北东向展布。茅口至长兴期台缘带受克拉通边缘及台内裂陷共同控制,在川西地区呈北东向展布,梓潼—老关庙地区沿裂陷发育呈北西向展布,在剑阁一带,栖霞、茅口、吴家坪和长兴组多期台缘带叠置发育。川西地区二叠纪多期台缘控制了多层系优质滩相储层和礁储层叠置发育,是川西地区二叠系规模孔隙型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多期古裂陷、多期台缘带和成藏期大型古隆起三元素耦合有利于油气规模聚集成...  相似文献   

6.
郯庐断裂带莱州湾段新生代活动演变及其沉积-改造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煜  刘池洋  王建强  张东东 《岩石学报》2016,32(4):1197-1205
本文根据对覆盖区地震、钻井等资料的精细解释和深入剖析,揭示在渤海莱州湾地区郯庐断裂带由东、西两条分支断裂带构成,二者又分别由两条主断层及多条次生断层和其间的断块组成。分支断裂带的两条主断层的间距因地而异,一般在5km左右;其结构构造和空间展布特征有别,西支表现为"两断夹一凸"的不对称地垒式,东支主要呈"花状"构造结构。通过古地质构造恢复和分期动态构造演化分析等综合研究,厘定了在新生代不同时期两条分支断裂带在该区不同单元的活动特点和构造-改造效应,进而总结了郯庐断裂带新生代主要阶段的构造属性及其演变。认为在古近纪早中期,研究区处于区域伸展沉降环境,郯庐断裂带对该区的沉积展布无明显控制作用;断裂带活动的明显控制沉积效应始于古近纪晚期,总体具伸展兼右行走滑属性,主要表现为切割和改造了研究区原近东西向展布的优势构造-沉积格局,同时控制了前期沉积地层的剥蚀强度及其分布范围和同期沉积。新近纪以来,郯庐断裂带两条分支断裂带的活动表现出差异显著的东强西弱;于第四纪,在东支断裂带出现正花状反转构造,可能与幕式走滑兼挤压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7.
北部湾盆地是南海北部最主要的含油气盆地之一,其中乌石凹陷东区流三段是主要的油气勘探目的层。该地层受控于复杂断裂体系,因此,其沉积模式及沉积微相展布一直是制约该区油气勘探突破的关键。通过岩心-钻井-地震资料的综合研究,深入分析了该区断层活动性及其空间展布、沉积物源体系及其沉积微相空间展布特征等,继而探讨了构造-沉积相互制约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流三段沉积时期该区为非典型浅水三角洲沉积环境,物源来自于企西隆起,总体表现为近物源、分选差、相变快、断块分隔性较强的牵引流沉积特征,沉积微相以水下分流河道沉积为主;沉积体的空间展布主要受控于流三段沉积时期发育的6条NE向、EW向正断裂,断裂活动强度差异控制了该区沟谷相间的古地貌特征、物源水系的分布及物源推进距离,导致浅水三角洲内各分支水道差异性明显;其中乌石F3、F4两条断裂控制的断沟地势平缓,水下分流河道推进较远,是该区勘探的重要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8.
对四川盆地飞仙关组台缘带鲕滩分布规律的认识不清,极大地制约着该区鲕滩气藏的勘探开发成效.以四川东北部飞仙关组为例,分析台缘带鲕滩的发育特征, 探索其分布规律.研究发现区内飞仙关组鲕滩沿台地边缘呈NW向展布,并在NE、NW两组基底正断裂交叉处向台地内部呈指状延伸,其延伸方向与台地边缘近于垂直.讨论认为基底断裂同沉积活动形成的古地理格局、沉积古地貌与相对海平面的升降变化共同控制了该区飞仙关组台缘带鲕滩的纵、横分布规律.指出NW向基底断裂的同沉积张裂活动形成了台坳分异的沉积格局,控制了台缘带及台缘带鲕滩相带展布;NE向基底断裂的同沉积正断活动加剧了台地边缘带的沉积地貌分异,台缘带鲕滩发育于NE-SW向基底断裂“断隆”地貌高地,并向台地内部延展,形成“北西控带、北东修饰”的断控型台缘鲕滩指状窄相带分布规律.考虑相对海平面升降变化对鲕滩沉积厚度及沉积范围的叠加影响,总结了台缘鲕滩的分布模式.   相似文献   

9.
覆盖区侏罗—白垩系分布、变形特征及构造演化对理解华北克拉通破坏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编制的地层分布图和地震资料解释,研究了渤海海域侏罗—白垩纪时期沉积、构造变形及演化特征。渤海海域燕山期构造变形与板块俯冲引起的地幔上拱有关。早-中侏罗世,库拉—伊泽奈崎板块北西向俯冲,地层展布继承了印支期古构造格局,呈近东西向,属于坳陷成盆期。晚侏罗—早白垩世,库拉—伊泽奈崎板块北北西向俯冲,火山活动强烈,为热拱断陷期。受郯庐断裂左行活动影响,地层展布具有明显分带性,多呈北东—南西向和北西西—南东东向。晚白垩世,太平洋板块北西向俯冲挤压,岩浆冷凝,进入萎缩隆褶期。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该区含煤盆地的分布、含煤地层、构造规律、沉积环境和聚煤特征的研究,划分了区内的构造型式,即松辽盆地南缘总的构造型式为直扭构造体系,具有天山—阴山纬向构造带和双辽—铁岭—大孤山经向构造带,不同次序、不同级别的构造控制矿产的赋存和分布,形成了三种不同的煤田沉积类型并各具其特征,东西、南北向构造是本区的构造格架,它们的运动方式与方向及其派生的分枝构造是控盆聚煤的分布与沉积类型的重要因素,控制聚煤盆地的展布与沉积类型,决定了聚煤的发育程度。  相似文献   

11.
在西藏1∶25万喀纳幅、日土县幅地质调查图成果的基础上,重建了班公湖-怒江结合带西段3个地层区的侏罗纪-早白垩世沉积地层序列,对地层纵向、横向序列变化和沉积环境进行对比分析,指出在侏罗纪-早白垩世时,班公湖-怒江中特提斯洋盆沉积与其南、北两侧大陆边缘沉积有明显差异;中特提斯海洋盆地演化经历了早-中侏罗世深海-半深海沉积、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残余海(洋)盆地沉积和晚白垩世残余海盆消亡等3个阶段。  相似文献   

12.
系统设计了信息系统包括数据库结构并制订了各种资料分类、编码和命名等规定,为整个中国边缘海新生代沉积盆地的基底特征及其构造格局研究提供一致的标准,便于进行综合对比研究。在ArcInfo下以潮汕坳陷区为例,建立了包括重磁异常及其处理结果、海底地形图、海水深度资料、断裂分布,重磁基底深度、中生界厚度、火成岩分布等的地质、地球物理数据库。  相似文献   

13.
通过云南云县地区1∶5万漫湾镇幅区域地质调查,从前人划分的上二叠统邦沙组(P3b)分布区分解出来的一套中深变质岩系,为一套洋底玄武岩与洋内弧泥岩-碎屑岩的沉积组合,并称其为漫湾蛇绿混杂岩。该混杂岩中的火山岩,总体表现出洋中脊-准洋中脊拉斑玄武岩特点,在已变质的火山岩(角闪变粒岩)中获单颗粒锆石U-Pb谐和年龄值为295.6±0.92 Ma,表明漫湾蛇绿混杂岩形成于晚古生代。应为澜沧江洋盆闭合后的残留物,证实了澜沧江洋的存在。  相似文献   

14.
东准噶尔造山带泥盆系沉积相及古地理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准噶尔造山带纸房地区自晚志留世—泥盆纪可划分为哈甫提克山、绵脊梁、色克森巴依、塔克札勒、博格达五个构造沉积区。各个构造沉积区的沉积盆地内有各自的沉积相特征 ,且反映不同的古地理环境。晚志留世—早泥盆世早期海域自西向东逐渐扩大 ,在其加里东期地体 (微地块 )外围形成近 EW向带状海槽 ,为滨海环境 ;早泥盆世晚期—中泥盆世形成全区域性海侵 ,从滨浅海—半深海环境均存在 ,以滨浅海为主 ;晚泥盆世为多岛洋的鼎盛时期 ,属有限洋盆。自北往南为海陆过渡环境—浅海环境—半深海环境  相似文献   

15.
对新疆北部蛇绿岩及相关问题的思考和认识   总被引:21,自引:9,他引:12  
蛇绿岩是作为大陆古板块划分及洋壳存在的重要佐证,同时也是许多地质问题争论的焦点之一。关于新疆北部地区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尽管从不同理论、不同专业角度进行了许多研究和论述,但也因对区内蛇绿岩的认识不同而仍存在诸多争议。本文针对以区内蛇绿岩形成时代来确定洋盆出现所存在的一些可变因素的阐述,提出在新疆北部地区于震旦纪-石炭纪期间可能只存在一个水域相通的统一大洋~准噶尔-天山洋的认识。并以此为基点,对新疆北部地区的构造单元进行了初步划分,划分出两个被动陆缘带和三个弧盆带,同时将其构造演化概括为陆壳拉张(Z—C)、洋盆形成(O-S)及洋盆消减(D—C)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The Mianlüe suture extends from Derni‐Nanping‐Pipasi‐Kangxian to the Lüeyang‐Mianxian area, then traverses the Bashan arcuate structure eastward to the Huashan region, and finally to the Qingshuihe area of the southern Dabie Mountains. From east to west, with a length of over 1500 km, the ophiolitic melangé associations are distributed discontinuously along the suture. The rock assemblages include ophiolite, island‐arc and oceanic island rock series, indicating that there existed a suture zone and a vanished paleo‐ocean basin. The Mianlüe paleo‐ocean basin experienced its main expansion and formation process during the Carboniferous‐Permian and closed totally in the Triassic. It belongs to the northern branch of the eastern paleotethys, separated from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Yangtze block under the paleotethys mantle dynamic system.  相似文献   

17.
徐林刚 《矿床地质》2020,39(6):959-973
海相沉积型锰矿的成矿过程受古海洋沉积环境影响,而古海洋环境又与超大陆聚合与裂解、极端地质事件、生命演化等密切相关,因此,海相富锰地层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等多圈层耦合关系与物质循环相关信息的重要载体。深层海水缺氧模型、最小氧化带模型和幕式充氧模型都显示海水中氧化还原梯度的变化是导致锰矿形成的最主要原因。全球范围内海相沉积型锰矿主要形成于古元古代、新元古代和显生宙3个地质历史时期。其中,元古宙时期,地球上发育了完善的氧化还原分层的古海洋结构;古元古代早期和新元古代,超大陆裂解引起的海平面升降变化导致古海洋氧化还原结构产生动荡,并促使大规模沉积型锰成矿作用发生;地球沉寂期(1800~800 Ma)涵盖了整个中元古代,这一时期仅在华北地台发育了少量沉积型锰矿床,反映该时期古海洋中锰的迁移受到了抑制;显生宙地球再次进入活跃期,经历了数次海洋缺氧事件,冰室-温室气候交替促使海水的化学性质剧烈变化,并在局部氧化还原分层的沉积盆地中富集形成沉积型锰矿床。总之,古海洋氧化还原环境的变化是沉积型锰矿形成的必要条件,同时,区域性沉积盆地的结构、海平面的升降、火山作用导致的物缘供给等多种因素都会影响沉积型锰矿的形成。与沉积型铁矿相比,沉积型锰矿对局部海水化学性质的变化更加敏感,综合研究铁锰矿床的共生与分异过程,将有助于更加有效的识别不同尺度的沉积过程与古海洋环境变化。  相似文献   

18.
高小芬  林晓  徐亚东  乐明亮 《地球科学》2014,39(8):1119-1128
南天山位于塔里木—卡拉库姆板块和伊犁-哈萨克斯坦板块的碰撞造山带.前人研究表明, 该区在古生代经历了洋盆的扩张、俯冲消减和碰撞造山; 中生代则进入到陆内发展阶段.但由于该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构造背景, 洋盆的闭合时间及盆地演化的阶段依然存在诸多争论.在广泛收集地质资料的基础上, 对我国境内南天山地层大区进行了地层分区, 并对每个分区的古生代-中生代盆地沉积序列进行了详细分析, 最终划分出5个演化阶段: 寒武纪-奥陶纪, 南天山洋从有限洋盆发展为成熟洋盆, 洋盆性质为弧后盆地; 早志留世, 南天山洋盆开始俯冲消减, 东部红柳河段洋盆在早泥盆世闭合, 而西部的俯冲消减则延续至泥盆纪晚期; 石炭纪-早二叠世, 西部仍存在残余海盆.中二叠世, 残余海盆消失, 南天山西部碰撞造山, 南天山造山带最终形成; 中生代, 该区进入陆内发展阶段, 在三叠纪接受剥蚀夷平; 侏罗纪, 西部发展成为断陷盆地, 东部继续接受剥蚀夷平; 白垩纪, 西部延续侏罗纪断陷盆地特征, 东部则发育成拉分盆地. 关键字: 南天山; 古生代; 中生代; 沉积; 构造; 盆地演化.   相似文献   

19.
板内洋岛-海山残片是造山带“洋壳残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恢复造山带所代表的古洋盆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如何在造山带中识别板内洋岛-海山残片并通过其恢复古洋盆的构造演化等问题并不清楚.在综述现今板内洋岛-海山的岩石层序、岩浆岩类型、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特征等的基础上,结合对青藏高原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数个板内洋岛-海山残片研究的成果,初步总结了造山带板内洋岛-海山残片的识别标志及其地质意义、时代的确定方法等基础地质问题.板内洋岛-海山记录了丰富的洋盆演化信息,且是大洋俯冲消亡时最易保存的地质体.因此,在古洋盆构造演化的恢复中,对造山带板内洋岛-海山残片的研究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0.
王敏  刘爱民  戴传固  黄勇  陈厚国  牟世勇 《地质学报》2009,83(11):1601-1611
现代大陆边缘盆地研究结果显示,仅根据蛇绿岩分布划分大地构造单元、分析构造演化可能得出误导性结果.而详细的沉积建造分析、结合其他地质资料可以得到更可靠的结论.东昆仑南缘西段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显示,该区晚古生代地层为一套不含火山岩的碎屑岩-碳酸盐岩组合,从石炭系到三叠系,由北往南沉积建造由陆缘碎屑岩逐步转化为深海浊积岩,显示典型被动陆缘构造环境.这种特点表明,东昆仑南缘蛇绿岩并不代表成熟大洋地壳残片,而是发育于夭折裂谷环境的初始洋盆;其代表位于研究区以南地区的金沙江古特提斯洋盆的北部被动陆缘(现代地理方位).研究区内不整合覆盖在晚古生代地层之上的侏罗系磨拉石建造代表碰撞造山晚期的上叠前陆盆地,表明印支期造山旋回的结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