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长江第一湾成因新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长江第一湾成因是一个复杂而重大的科学问题,近百年来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至今还悬而未决.根据前人的研究资料和该区有关的地质、地貌、湖泊沉积等研究的最新成果,在分析滇西北晚新生代以来水系演化和金沙江河谷发育的基础上提出:石鼓附近的长江第一湾是古金沙江支流水洛河汇入古金沙江的河汉;早更新世末期老君山一带东西向隆起的阻挡作用,使古金沙江沿其支流水洛河下游段逆向北流,在三江口与已袭夺了水洛河的川江汇合,至此,现代意义上的金沙江形成了,石鼓附近的古金沙江与其支流汇合处也成为名副其实的“长江第一湾”,而三江口附近的“长江第二湾”则是川江袭夺古金沙江支流水洛河形成的袭夺湾.  相似文献   

2.
董铭  苏怀  史正涛  明庆忠  何回丽 《地理学报》2018,73(9):1728-1736
100多年来,关于金沙江独特水系格局的形成历史一直是地学界争论的重要话题之一。多数学者认为,现代金沙江水系是古长江袭夺古红河上游发展过来的。红河海底扇5.5 Ma泥沙供给中断被认为与这一袭夺事件有关。然而,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没有找到与这一时代相匹配的地貌证据。最近在金沙江金江街段找到了多达8级的河流阶地序列,ESR测年结果显示这些阶地的形成年代为1.07 Ma、0.70 Ma、0.65 Ma、0.51 Ma、0.47 Ma、0.44 Ma、0.30 Ma和0.18 Ma,结合GPS高程测量数据,推算最近1.0 Ma以来的河谷平均下切速率为147 mm/ka。以填充河谷地形为主要手段的古地形恢复结果(基于DEM数据)显示,古长江袭夺古红河上游形成现代金沙江水系发生在这一区域内海拔2000 m左右的古地形面解体之后,依照河谷平均下切速率外推,古地形面解体时代为5.5 Ma,即现代金沙江水系形成于5.5 Ma之后。我们的研究结果与红河海底扇的资料形成一个相互呼应的证据链,为重建现代金沙江水系格局形成历史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金沙江石鼓-宜宾段河谷-水系演化研究综述与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关金沙江形成演化研究的历史已有百年之久,近十年来更是地学界研究热点之一,产出成果颇为丰硕。该文在对一个多世纪以来有关金沙江研究成果分析基础上,勾绘出金沙江石鼓-宜宾段上新世以来的河谷形成演化过程,基本观点为:全新世之前该区存在数条并列南流水系;上新世末-早更新世初,湖泊广泛发育;早更新世中后期,金沙江经丽江-鹤庆,于金江街附近汇入昔格达古湖;早更新世末期,昔格达古湖被切穿泄空,金沙江下游袭夺连通;中更新晚期,石鼓以南的东西向隆起使金沙江南流受阻,被动袭夺至水洛河,并于三江口与下游川江连通,至此形成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金沙江。  相似文献   

4.
滇西北石鼓附近,金沙江流向从南南东急转为北北东,在急转弯附近大江南岸并存着一条走向北北东—南南西的纵谷,从金沙江右谷坡起,向南直抵澜沧江支流黑漶江。解放前的研究者几一致认为此大弯曲为一袭夺湾,纵谷为古金沙江南流时塑造的古谷,如P.米  相似文献   

5.
许仲路 《地理研究》1995,14(2):41-48
区域地壳隆升或地槽回返褶皱成山后,斜坡上出现平行状水系.随着河流的溯源侵蚀,分水岭后退,水系适应内外力条件演变成不同型式,并发生河流袭夺.导致河流发生袭夺的决定性原因,一是袭夺河的快速溯源侵蚀,二是位于分水岭反面的高位被袭夺河的河床下与古分水岭下潜蚀作用和块体运动.湔江支流之一海子河在早更新世末依次袭夺了古花园沟河(已消失)和古银厂沟河(原石亭江右支流)等河.  相似文献   

6.
长江第一弯成因及形成时代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第一弯成因及形成时代关系到金沙江—长江水系的形成演化、西南纵向岭谷地理环 境演化、青藏高原隆升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等重大科学问题, 故近百年来一直为学术界所关注。本 文通过综合考察、地貌和沉积物等的综合分析认为: 长江第一弯是在金沙江水系未曾溯源连通至 三江口段之前的古金沙江与古冲江河、水洛河的汇流口。长江在三江口袭夺了水洛河, 导致水洛 河倒流, 古金沙江与三江口下的长江贯通, 才形成真正的金沙江—长江水系。根据玉龙山强烈隆 起时间、周边层状地貌发育年代、中国水系大局形成等进行推断, 长江第一弯形成时代为中更新 世以来, 说明昆黄运动为本区构造地貌—水系发育的重大转型事件。  相似文献   

7.
区域地壳隆升或地槽回返褶皱成山后,斜坡上出现平行状水系。随着河流的溯源侵蚀,分水岭后退,水系适应内外力条件演变成不同型式,并发生河流袭夺。导致河流发生袭夺的决定性原因,一是袭夺河的快速溯源侵蚀,二是位于分水岭反面的高位被袭夺河的河床下与古分水岭下潜蚀作用和块体运动。湔江支流之一海子河在早更新世末依次袭夺了古花园沟河(已消失)和古银厂沟河(原石亭江右支流)等河。  相似文献   

8.
宁南境内有金沙江(由南向北流)和黑水河(从西北往东南汇入金沙江),两条谷地内岭谷高差2000—3000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及特殊河谷地形的综合影响下,本县气候独特,呈现出比邻县干湿季更为分明的季风性气候,气候水平差异和垂直差异显著。 据1959—1989年宁南县气象站资料统计结果显示的特征如下。  相似文献   

9.
金沙江下游金塘古滑坡堰塞湖阶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沙江下游金塘古滑坡堰塞湖阶地于2011年10月首次发现,2012年6月中(国)新(加坡)金沙江联合考察又再次确认,现简要报道如下。堰塞湖阶地起于云南巧家金塘,沿金沙江溯源向上分布至右岸支流小江汇口,然后沿小江河谷向上分布至蒋家沟泥石流沟沟口一带,长度>40 km。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东北平原及毗邻地区古水文网变迁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东北平原及毗邻地区黑龙江中游的第四纪水文网变迁与时代。首次完整、系统提出下松花江溯源侵蚀切穿佳~依分水岭,袭夺了上松花江、牡丹江形成松花江的袭夺水系。黑龙江中游由于三江平原平均每年以1~6 mm速度下沉,下黑龙江溯源侵蚀,切穿了中俄境内的小兴安岭,形成萝北—嘉荫峡谷,袭夺了上黑龙江、结雅河和布列亚河,形成黑龙江袭夺水系。根据依兰达连河煤矿钻孔岩芯岩相分析,发现在古近纪和新近纪时在达连河—祥顺地区有一古大湖,上松花江和牡丹江流向该大湖,沉积了厚700~1000多米的湖河相碎屑岩含煤地层。后因伊通—依兰裂谷上升,下松花江溯源侵蚀,袭夺了流向该大湖的上松花江和牡丹江。所以松花江和牡丹江从来没有向西流向松嫩平原。松花江和黑龙江袭夺水系的形成时期是在上新世末—早更新世初。此后,松辽平原偏西区域从早更新世至中更新世末形成古大湖,周围河流流向该大湖,呈向心状水系,从松辽平原湖相黏土层分布和古地磁测年确定,至中更新世末该古大湖衰亡。晚更新世以来松辽平原进入河流发展时期,松辽分水岭缓慢上升,并不断北移。黄、渤海在20年内下沉了60 mm,辽河溯源侵蚀,袭夺了东、西辽河。从此形成了辽河与松花江水系的基本格局。  相似文献   

11.
气候变暖对甘肃种植业结构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6,自引:4,他引:22  
采用对农作物生长有指标意义的≥10℃积温和<0℃负积温与农作物适宜种植面积、生长发育速度及产量进行对比统计分析研究,得出气候变暖对农作物种植结构发生了较大改变,冬小麦西伸北扩,棉花面积迅速扩大,多熟制向北和高海拔地区推移。农作物生长发育速度发生了明显变化,春播作物提早播种,喜热和喜温作物生育期延长,越冬作物推迟播种,生育期缩短。喜热作物棉花气候产量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2.
"There has been a clear tendency to decreasing population density and increasing rate of primary output in urban municipalities in Finland in the 20th century. It is a commonly known fact that this tendency is caused by some rural municipalities changing their status to urban municipalities and by some rural municipalities incorporating urban municipalities.... In this article urban regions have been created, which are quite [the] same as urban municipality districts in Finland today. In these regions population density has increased in contrast to urban municipalities each year of compiling these statistics." (EXCERPT)  相似文献   

13.
中国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长期以来, 土地适宜性评价一直在土地规划利用中起着基础性作用。近十几年, 农业土地 适宜性评价持续深入开展, 城市用地、旅游用地、土地整理复垦以及其他用地的土地适宜性评价 日渐增多; 基于此,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理论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 景观生态学被引入土地适 宜性评价, 可持续利用观深入人心; 土地适宜性评价在方法上也有新的发展, GIS 在土地适宜性 评价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这使得土地适宜性评价更为灵活、科学。  相似文献   

14.
熔盐相图智能数据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建立了包括三千多个已测定的二元、三元熔盐系相图的熔盐相图智能数据库。在建库过程中 ,运用原子参数 -模式识别方法总结已知相图几何特征与其组分元素的原子参数 (离子半径和电负性 )关系的半经验规律 ,并将其用于未知相图几何特征的预报。还将若干不符合上述规律的已测相图列为可疑对象 ,对其重新作实验测定。通过这一做法 ,纠正了前人报道的忽略了某些中间化合物的相图 ,证明这些相图存在CsCaBr3 ,Cs2 CaF4等中间化合物。另一方面 ,还通过实验否定了前人声称发现的KNO3 -KI等相图的中间化合物。这说明 :原子参数 -模式识别算法和实验验证相结合 ,是一种对有疑问的相图评估的有效方法。熔盐相图智能数据库还具有根据原子参数 -模式识别方法对部分未知相图的若干特征的预报功能。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这类智能数据库的研究方法对水 -盐系等相图研究也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广东是全国水资源较丰富的省区,但是由于环境污染,全省已普遍出现水质性缺水危机。目前除了东江、西江、北江和韩江等大江河外,沿海地区许多中、小河流和池塘等地表水水质已经恶化,不宜饮用,有的甚至不宜灌溉,有些地方连浅层地下水也不宜饮用。故此,山区水库已成为我省最后的水源"阵地",各地纷纷直接从水库引水饮用。然而,平原地区周围丘陵台地的库、塘水质也已严重恶化。目前全省321宗大、中型水库将成为本省水源的最后防线,而这些水库也存在不同程度泥沙淤积、水质污染和管理体制弊端等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治和维护,并改革管理体制和加强管理,以保证其可持续利用和社会发展的水源需求。  相似文献   

16.
Sarah Moser 《Area》2008,40(3):383-392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there has been much focus across the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on issues of positionality. However, in this literature the related issue of personality has not been a consideration despite its profound ability to shape both the research process and product. This paper draws on the wide body of literature on positionality as well as the work of psychologists concerned with understanding personality an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Through discussion of my fieldwork experiences in Indonesia, I will illustrate some of the limitations of how positionality has been discussed and make a case for further attention to be paid to how personality affects the process of field research and, by extension, the production of knowledge.  相似文献   

17.
青海省40a来沙漠化防治成效评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胜邦 《中国沙漠》1997,17(2):204-208
通过回顾历史上的沙漠化防治状况,肯定了青海省40a来沙漠化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为了更好的搞好沙漠化防治这一利在当代、功盖千秋的伟大事业,必须加大投资力度,加强防治队伍。  相似文献   

18.
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小水致灾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的洪水灾害是在下游水量明显减少、洪峰流量也不断减小的情况下发生的。即使是水量比较小的普通洪水,也能造成下游滩区大面积受淹、控导工程决口、桥梁被冲毁、房屋倒塌等严重灾害。小水致灾的形成机理主要是:河道游荡,引发“横河、斜河”;小水淤积,河床抬高,行洪能力下降;人与河床争地,造成滩区阻塞。  相似文献   

19.
上海农业创新网络及其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1988-2015年上海农业技术领域合著论文和共同申请专利的信息为原始数据,分别表征科学知识网络与技术知识网络。运用复杂网络与空间分析方法,基于城市、区域和国家等3个层面,从网络整体结构、关键节点的比较及其空间结构等方面刻画上海农业创新网络的结构及其演变特征。研究发现:上海农业创新网络的演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具有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地理邻近的重要性尚未减弱;科学网络中研究机构的中心性明显均高于企业,科研院所占据创新网络的核心位置;技术网络的结构较为松散并呈链状结构,处于发展初期。研究结论为创新网络时空演化过程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对农业创新系统良性运转和创新节点的培育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Science and the desertification debat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esertification is an environmental issue that has major 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dimensions, and which has been controversial in a number of respects. The recent UN Convention on Desertification and Drought places considerable emphasis on the social dimensions of the problem and the role local peoples and NGOs have to play in tackling it. When desertification first became regarded as a major issue in the 1970s, science was seen to have a major role in understanding and solving the problem, but in some circles has been regarded as failing to contribute usefully.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nature of scientific contributions, why science may have been seen to fail to serve the needs of policy-makers, and why scientific findings may have been misinterpreted in broader circles dealing with the issue. It concludes by identifying areas where science has still a valuable role to play in an issue that is now perhaps regarded as more political and social than scientifi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