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本文在对贵州省织金地区含煤岩系进行成因地层分析的基础上,概括出了受潮汐作用影响的三角洲沉积体系的地方性沉积模式和聚煤特征。将三角洲体系划分为六种地貌单元:上三角洲平原、下三角洲平原、水下三角洲平原、边缘三角洲盆地、边缘三角洲潮汐平原及边缘三角洲沼泽平原。其中三角洲沼泽平原是最好的聚煤场所。  相似文献   

2.
河海交互作用与苏北平原成因*   总被引:17,自引:14,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苏北平原向海侧分布着大冈、上冈两列古贝壳堤以及依此而建的范公堤;西侧有低山丘陵环绕,江淮水系河流汇入平原内侧的湖泊群,发育了伸出型三角洲;兴化、里下河地区是平原的最低洼处。这一系列地貌组合与分布特点,启迪着探究平原的成因。146m深的宝应望直港钻孔,穿透了2.58Ma以来的第四纪地层。沉积相、微体古生物、古地磁测定与沉积层常量元素分析等综合研究,阐明了4次主要的海洋作用沉积环境,尤其是晚更新世3.9~2.6万年前的浅海环境沉积更为显著。河湖相泛滥平原沉积与潮滩浅海沉积交互成层,证实了苏北平原是第四纪时期由河-海交互作用,从古海湾发育堆积成宽大平原。进一步工作需探索相关时期的江-海分布变化及黄河和黄渤海通道与苏北平原发育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松辽盆地泰康地区上白垩统姚家组沉积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较系统地研究了松辽盆地泰康地区上白垩统姚家组沉积相类型和沉积特征,研究表明,泰康地区姚家组仅发育三角洲相一种沉积相类型;垂向上,从姚家组一段到姚家组三段,自下而上、自北而南由三角洲水上平原亚相或三角洲水下平原亚相沉积逐渐变为三角洲水下平原亚相或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演化过程可大致划分为早、中、晚3个时期,不同时期沉积特征表现有差异,总体表现为一个加积到缓慢的水进转变过程,物源来自北部。砂体类型有分流河道砂体、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河口坝砂体及决口扇、天然堤与远砂坝砂体。含油性分析表明,三角洲前缘亚相的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与河口坝微相发育区应是油气富集区,是今后该区油气勘探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4.
通过大量的野外剖面观察和盆地内钻井岩心的详细描述,综合测井资料,从岩石类型、结构、沉积构造、古生物化石及测井曲线响应特征等方面对鄂尔多斯盆地及周缘地区下二叠统太原组和山西组沉积相特征进行了全面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太原组主要发育陆棚、海岸、冲积扇和三角洲等沉积相,海岸沉积相包括障壁岛、潟湖和潮坪沉积,三角洲沉积相可划分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沉积。山西组主要发育冲积扇、河流、曲流河三角洲、湖泊和海岸沉积相,其中河流沉积相包括辫状河和曲流河沉积,曲流河三角洲沉积相可划分为曲流河三角洲平原、曲流河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沉积,而湖泊沉积相以浅湖沉积为主,海岸沉积主要为潟湖沉积。太原期,海相沉积占主导,主要分布于银川-榆林北部一线以南广大地区,并且从东西两侧至中部地区由浅海陆棚沉积和滨浅海过渡为潟湖沉积和潮坪沉积,其间发育障壁岛。盆地西北缘发育冲积扇和扇三角洲沉积,北部广大地区以三角洲沉积为主,自北向南依次为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沉积。山西期,海水从盆地东南部退却,整体演变为海陆过渡相沉积,盆地北部乌达-杭锦旗-鄂尔多斯一线发育冲积扇沉积,向南至靖边一带依次发育辫状河和曲流河沉积,靖边以南至延安以北地区以三角洲平原沉积为主,向南至同心-庆阳一线发育三角洲前缘沉积,盆地南部彭阳-泾阳地区主要为浅湖沉积,再向南发育物源来自南部的三角洲沉积,在东南部武乡-义马一带为潟湖沉积。  相似文献   

5.
针对前人提出准噶尔盆地腹部石西地区下侏罗统八道湾组三段为曲流河三角洲沉积的观点,笔者根据碎屑岩的结构、沉积构造及砂体的空间展布等特征,认为八道湾组三段是在较强水动力条件下牵引流沉积的产物,其沉积环境应属于辫状河三角洲沉积。通过对研究区八道湾组三段辫状河三角洲的沉积特征进行综合研究,认为该区辫状河三角洲发育2种亚相和5种微相: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河漫沼泽,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支流间湾、河口砂坝。并分析了其展布特征与演化过程,推测该区八道湾组三段沉积早期湖平面下降,研究区内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中期湖平面继续下降,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平原沉积;晚期湖平面上升,沉积物有所变细。西北部哈拉阿拉特山—德仑山及扎伊尔山物源体系是其主要物源区。  相似文献   

6.
大别山北缘早白垩世黑石渡组沉积体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布于大别山北缘晓天-磨子潭断裂以北和金寨-响洪甸-西汤池断裂以南呈东西向延伸的早白垩世黑石渡组,厚达千米,岩相主要有角砾岩、砾岩、砂岩、粉砂岩、泥岩等,包括冲积扇、河流、扇三角洲和湖泊沉积体系,其中河流沉积主要由洪泛平原和决口扇组成。黑石渡组属于向上变细层序,早期为冲积扇沉积,中期为洪泛平原、决口扇和扇三角洲沉积,晚期为深湖浊流沉积。冲积扇和湖相浊流沉积主要发育于盆地东段舒城晓天地区,洪泛平原和决口扇沉积主要发育于盆地西段霍山地区,扇三角洲在两地都比较发育。这是一个不对称的断陷盆地,晓天-磨子潭断裂可能对盆地的发育具有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通过大量的野外剖面观察和盆地内钻井岩心的详细描述,综合测井资料,从岩石类型、结构、沉积构造、古生物化石及测井曲线响应特征等方面对鄂尔多斯盆地及周缘地区下二叠统太原组和山西组沉积相特征进行了全面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太原组主要发育陆棚、海岸、冲积扇和三角洲等沉积相,海岸沉积相包括障壁岛、潟湖和潮坪沉积,三角洲沉积相可划分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沉积。山西组主要发育冲积扇、河流、曲流河三角洲、湖泊和海岸沉积相,其中河流沉积相包括辫状河和曲流河沉积,曲流河三角洲沉积相可划分为曲流河三角洲平原、曲流河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沉积,而湖泊沉积相以浅湖沉积为主,海岸沉积主要为潟湖沉积。太原期,海相沉积占主导,主要分布于银川—榆林北部一线以南广大地区,并且从东西两侧至中部地区由浅海陆棚沉积和滨浅海过渡为潟湖沉积和潮坪沉积,其间发育障壁岛。盆地西北缘发育冲积扇和扇三角洲沉积,北部广大地区以三角洲沉积为主,自北向南依次为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沉积。山西期,海水从盆地东南部退却,整体演变为海陆过渡相沉积,盆地北部乌达—杭锦旗—鄂尔多斯一线发育冲积扇沉积,向南至靖边一带依次发育辫状河和曲流河沉积,靖边以南至延安以北地区以三角洲平原沉积为主,向南至同心—庆阳一线发育三角洲前缘沉积,盆地南部彭阳—泾阳地区主要为浅湖沉积,再向南发育物源来自南部的三角洲沉积,在东南部武乡—义马一带为潟湖沉积。  相似文献   

8.
结合整个鄂尔多斯盆地的构造及沉积演化特征,对鄂尔多斯盆地冯地坑-洪德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6油层组沉积相类型和特征进行分析,建立长6油层组沉积模式,对其岩石类型、砂岩的岩石结构、沉积构造、古生物及测井相等相标志进行详细研究。研究表明,冯地坑-洪德地区长6沉积时期发育着一套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曲流河三角洲发育三角洲前缘和三角洲平原2种亚相;三角洲平原沉积砂体以细砂和粉砂为主,最粗可达到中砂级,其中可见到分支河道微相,陆上天然堤微相及沼泽微相。三角洲前缘砂体以细砂-粉砂为主,发育有水下分支河道、水下天然堤、支流间湾、河口砂坝和前缘席状砂5种微相。  相似文献   

9.
苏南(包括浙北一部分)在晚二叠世长兴期,发育了一套碳酸盐岩沉积。因其颜色有深有浅,故俗称“黑白长兴灰岩”。笔者于1987年测量了位于无锡市以东约25公里的嵩山长兴剖面。通过野外和宝内研究确定它是一生物礁沉积,这在下扬子地区长兴期地层中还是第一次发现。本文意在抛砖引玉、希望能引起同行们的注意。一、古地理背景众所周知,在长兴期沉积以前,苏南地区发育了一套以滨海沼泽平原相为主的含煤岩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平庄盆地黑水地区上白垩统孙家湾组上段沉积相为冲积扇相,宏观上分为近端砾质辫状平原、远端砂质辫状平原及扇前洪泛平原3个亚相,进一步细分为泥石流、砾质辫状河道、砾质坝、砂质辫状河道、砂质坝、洪泛细粒、泥炭沼泽等微相。孙家湾组上段可划分为3个亚段,第一亚段为干旱_潮湿过渡气候下形成的退积型序列的旱地扇沉积;第二亚段为潮湿气候下形成的退积型序列的湿地扇沉积;第三亚段为潮湿气候下形成的进积型序列的湿地扇沉积。黑水地区的孙家湾组上段经历了早期退积型旱地扇—中期退积型湿地扇—晚期进积型湿地扇的过程。沉积相对该区铀成矿具有控制作用,铀矿化主要以不连续、局部富集的形式赋存于远端砂质辫状平原前缘的砂质辫状河砂体中,泥炭沼泽和泥质含量少的泥石流沉积中有少量存在。泥炭沼泽沉积所形成的泥岩及泥质含量高的泥石流沉积充当了局部隔水层,但由于泥炭沼泽沉积较薄,以及泥石流沉积的不均一性,致使铀矿(化)不连续、不稳定。  相似文献   

11.
柴西北缘跃进二号地区沉积相特征精细研究对油气及铀矿勘查意义重大。笔者通过收集柴西北缘典型油气矿区200余孔典型钻孔资料,结合区域古地理及构造特征,分析砂体等厚度图,绘制柴西北缘晚新生代上油砂山组、狮子沟组及七个泉组沉积相平面图,揭示柴西北缘在晚新生代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扇三角洲平原、辫状河三角洲平原、滩坝、扇三角洲前缘、洪泛-泛滥平原及滨浅湖等沉积亚相及沉积相。通过对跃进二号地区ZK8-20、跃Ⅱ5-21、ZKⅡ1-10、跃Ⅱ4-11下、跃Ⅱ2-6等钻孔不同地层岩性、颜色、沉积序列、测井曲线、沉积结构构造等的综合分析,根据沉积学原理,认为该区在上油砂山组及狮子沟组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平原,表现为水上分流河道及分流河道间沉积特征;第四系七个泉组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相,表现为河口坝沉积微相、分流间湾微相及水下分流河道微相等。识别出研究区在晚新生代沉积相主要表现为退积式分布特征,湖水平面在狮子沟组有轻微下降,在七个泉组上升;研究区垂向上从下向上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滨浅湖亚相,形成了上部湖相,下部辫状河三角洲相的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12.
北京平原晚第四纪堆积期与史前大洪水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北京平原地区东方广场剖面和小红门剖面第四纪地层、年代学、环境变迁、沉积相及孢粉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发现,从大约0.1MaB.P.-22000aB.P.,北京平原地区形成以砂砾石沉积为主的洪积扇,此后开始进入北京平原形成时期。22000-12000aB.P.,气候干冷,永定河水量减少,平原沉积速率较低。进入冰后期以来,气候逐渐温暖湿润,永定河水量增加,山区风化物质被搬运至北京平原堆积下来。沉积以天然堤相,决口扇相为主,沉积速率大增。8000-4000aB.P.,沉积速率达到最大,出现晚第四纪堆积期,同时洪水频繁,恰好与传说中的史前大洪水时期相当。3000aB.P.以后,气候向干冷转化,永定河水量减少,人类生产力提高,抵御洪水能力增强,洪水给人类造成的威胁相对降低。  相似文献   

13.
桌子山—贺兰山地区石炭纪沉积了一套巨厚的碎屑岩层,含少量碳酸盐岩夹层。自下而上依次为中统靖远组、羊虎沟组和上统太原组。该沉积为一套包括水下三角洲平原,上、下三角洲平原等三角洲沉积体系。区内备组段均含煤,其中以上三角洲平原成煤条件最好,煤层稳定,厚度大。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灵武煤田延安组湖滨三角州沉积进行了煤沉积学与有机地球化学的初步研究,指出上三角洲平原、过渡带、下三角洲平原等三个亚环境及不同沉积序列,其有机地球化学参数值都有所不同且有规律性。下三角洲平原煤和过渡带下部煤具备作为良好烃源岩的潜力,水进沉积序列有助于煤产烃潜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第四平原湖沼相沉积的特点,论述了第四纪平原湖沼相沉积地区供水井设计施工的一些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并有工程实例。  相似文献   

16.
禹城地区第三系构造特征与石油地质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临清坳陷禹城地区的构造特征入手,阐明了该区的基本石油地质条件,提出了苏集洼陷是在沙河街组一段沉积以后形成的观点,指出了该区油气勘探方向。认为在禹城地区寻找大型油气田困难较大,但仍有希望找到中、小型油气田、勘探层位应以沙河街组三段,四段为主;近期期探目标则为近油源的构造及岩性圈闭。  相似文献   

17.
豫西下冶地区上、下石盒子组三角洲旋回沉积与演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二叠世至晚二叠世早期,豫西下冶地区发育了多旋回海退型河控为主的三角洲沉积体系,根据纵向上沉积特征的变化规律和从建设相开始到破坏相结束的识别标志以及旋回沉积规模,可将本区的三角洲旋回沉积划分为2个大旋回和8个中型旋回。纵向上旋回沉积的变化规律显示,该地区中二叠世至晚二叠世的沉积环境演化经历了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三角洲平原的发展过程。在豫西下冶地区的三角洲旋回沉积中,厚煤层不发育,在各个煤段仅可见少量的薄煤层或煤线,这与本区在中二叠世至晚二叠世的古地理面貌(中条山和岱嵋寨隆起)及周期性分流河道的迂回变迁而造成较强的河流冲刷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8.
对姬塬地区三叠统延长组长9油层组沉积体系的类型及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姬塬地区延长组长9油层组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沉积,包括分流河道、决口扇、天然堤等微相。详细研究了长91、长92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建立了研究区辫状河三角洲的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19.
构建地质结构模型是正在开展的杭州城市地质调查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精确模型的建立基于孔间地层的精确对比。因此,确定适合该地区的地层对比方法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笔者对传统对比方法及1:25万杭州市幅第四纪地层高精度对比方法进行了分析,根据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和对比准则,结合杭嘉湖平原位处河口地区的沉积特点,拟定了适合杭州第四系钻孔间地(岩)层对比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20.
依据新的地层划分方案及大量钻井、露头及岩芯资料,详细研究了鄂尔多斯中南部地区中侏罗世延安期沉积体系、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演化。认为延10期为冲积扇-河流沉积体系,低弯度砾砂质河道发育,盆地内存在多个古地貌高地,4条水系汇入甘陕主河;延9至延6期为多源河湖三角洲沉积体系,具大三角洲平原、中三角洲前缘和小前三角洲的特征,三角洲平原及前缘的位置不断向湖区推进;延4+5期为网状河-残余湖泊沉积体系,湖泊淤塞,水体变浅。延9至延4+5期网状砂质河道发育,西部地区广泛发育平原沼泽煤系沉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