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黄盖鲽(Pseudopleuronectes yokohame)属鲽科中的冷温性鱼类,广泛分布于日本、朝鲜和东、黄、渤海[1-6]。地方种群多,洄游范围小,适应能力强,既具杂食性,又能耐低温。虽非名贵鱼种,却有一定的经济价值。早在60年代,日本学者便着手进行其人工育苗和放流试验[4,7-9]至今年放流2.0—3.0cm的稚鱼达700万尾。我国则无人从事此项研究。为了恢复渔业资源,在渤海开展其增殖放流,笔者从1982年开始,先后研究了其繁殖生物学,进行了人工育苗技术的研究,苗种中间培育和放流试验等[5-8]现将主要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套子湾黄盖鲽产卵群体渔业生物学特征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通过1983—1985年套子湾黄盖鲽产卵群体的渔业生物学调查,初步查明该鱼的产卵群体系由体长185—365mm的Ⅱ—Ⅷ龄鱼组成,雌异型、以雌鱼生长较快、寿命较长、其von—BertaLanffy生长参数为,(♀)L∞=415.368mm,W∞=1489.766g,to=-1.436,K=0.208,黄盖鲽的繁殖力颇巨、波动范围在146—2040千粒,平均为782.5千粒其与体长、体重的关系式为,RL=0.0291L3.0075;Rw=-24.7407+2.0446W(千粒)黄盖鲽产沉性粘着性卵、卵径较大、分布范围为0.46—1.04mm,其随鱼体生长而增大,属典型单峰一次排卵类型,该鱼在产卵期中摄食强度低、空胃率高,仍以多毛类等为主食,属典型底牺生物食性类型。 相似文献
4.
5.
刺黄盖鲽是黄盖鲽属中最重要的经济鱼种,也是东白令海鲽科鱼类中产量最高的鱼种。其分布于北美南部海岸到不列颠哥仑比亚北部水域,但它在阿拉斯加湾未能形成商业性渔业。在太平洋西北部水域,则分布于从阿纳德尔湾(Gulf of Anadyr)至朝鲜东海岸附近,并且在堪察加半岛西海岸及鄂霍茨克海的一些海域形成商业性渔场。过去美国、苏联、日本等国的渔业科学家对该鱼做了不少研究,但在国内除了对黄盖鲽(Pseudoplcuronectes yokokamae)开展过生物学研究外,对刺黄盖鲽还未进行过调查研究。故笔者拟将参加“烟运二号”生产实践和考察中搜集的刺黄盖鲽资料整理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钝吻黄盖鲽同工酶组织特异性及群体遗传结构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水平淀粉凝胶电泳技术对产于山东蓬莱水域的野生钝吻黄盖鲽同工酶组织特异性及其群体遗传结构进行研究。对钝吻黄盖碟的眼、鳃、肌肉、心脏、肝脏、肾脏、脾脏和鳍条共8种组织的15种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钝吻黄盖碟同工酶的表达呈明显的组织特异性。选择肝脏和肌肉2种组织的AAT,ADH,GPI,G3PDH,IDHP,LDH,MDH,MPI,PGDH,PGM,SDH和SOD共12种同工酶进行了钝吻黄盖碟种群结构遗传学分析,共记录了17个基因座位,其中,PGDH*,LDH*,PGM-1*和MPI-1*等4个基因座位呈多态,其多态座位比例为0.235 3(P0.99),观测杂合度和预期杂合度的平均值分别为0.019 6和0.018 1,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093 0。 相似文献
7.
本文概述了东白令海形成刺黄盖鲽渔场的海洋学特征,并结合现场调查的标样侧重分析了刺黄盖鲽的渔业生物学特征,本文还概略地讨论了该鱼与渔业资源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星斑川鲽仔、稚、幼鱼的形态发育与生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摸清星斑川鲽仔、稚、幼鱼各期形态发育特征,2006年4-7月在实验室利用显微数码摄像系统,通过电脑显示屏观察、测量、拍摄记录星斑川鲽胚后发育形态变化.培育水温14.0~19.5 ℃,S 27~31,光照度500 lx左右,饵料依次为经过强化的轮虫、卤虫无节幼体和配合饲料.星斑川鲽初孵仔鱼全长1.80~2.08 mm, 1日龄仔鱼平均全长2.89 mm;3日龄开始摄食;5日龄卵黄囊吸收完毕进入后仔鱼期;15~16日龄全长8.84 mm,开始伏底变态进入稚鱼期;20日龄全长10.12 mm,稚鱼右眼完全迁移至左侧,变态完成营底栖生活进入幼鱼期.星斑川鲽仔鱼变态发生日龄与培育水温有关,在12~15 ℃需24~27 d;15~16 ℃需18~20 d;17~19 ℃需15 d.开始变态仔鱼全长9 mm,变态完成时全长11 mm.幼鱼期鳞被形成,基本具有成鱼的外部形态和习性. 相似文献
9.
10.
在人工养殖的条件下(自然光照,水温为11~16.3℃),对初始平均体质量为29.64g±5.98g的条斑星鲽(Verasper moseriJordan et Gilbert)幼鱼1周年的生长和生态转化效率进行定期测定。结果显示:条斑星鲽的体长和体高在实验期间皆呈直线增长;体质量的增长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呈指数生长,后期为直线增长。体长和体质量呈指数函数关系:W=10-5L3.0226,r=0.9893。条斑星鲽幼鱼周年的生长率和生态转化效率都较高,属于高生长类型鱼类;生态转化效率周年波动范围是34.16%~91.07%,特定生长率的周年波动范围是0.170~1.527。 相似文献
11.
点带石斑鱼亲鱼培育、产卵和孵化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采用经埋植外源激光法诱导所得的点带石斑鱼功能性雄鱼和人工养殖的雌鱼进行亲鱼培育、产卵和孵化的试验研究,在1999-2000年的两年中,繁殖仔鱼7103万尾,结果表明,雌鱼的绝对生死力为535.01万粒卵,相对生殖力为810.21粒/g体重,水泥池中培育的点带石斑鱼能自然产卵与水温相关,水温高于24℃时,产卵呈一定的周期性,即连续产卵5-7天,停产数天后再开始下一个产卵周期;水温低于24℃时,产卵受到抑制,水温对胚胎发育有明显的影响,水温25.5-28.5℃胚胎发育时间为21h53min,仔鱼活力好,盐度为30-33时,胚胎发育正常盐度降低造成孵化率下降。 相似文献
12.
彩虹明樱蛤Moerella iridescens人工育苗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1988年以来,我们在实验室内进行了彩虹明樱蛤的人工育苗试验。幼虫适宜生活环境是:pH:6.00—9.11;海水比重1.020—1.030;面盘幼虫期最适培养密度每毫升30—50个;壳顶期幼虫培养每毫升2—5个。附着后稚贝的生存适宜范围更大。本文还就亲贝的育肥、催产技术作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3.
14.
鱼卵和仔稚鱼在海洋生态系统能量传递中起重要作用,作为渔业资源的早期补充群体,其分布、群聚结构对评估渔业资源和保护渔业资源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三门湾鱼卵、仔稚鱼群聚结构时空变化规律,对该海域鱼卵、仔稚鱼进行春、夏两季调查,分析了该海域鱼卵、仔稚鱼组成及群聚结构变化等特征。结果发现:(1)两季共鉴定出鱼卵、仔稚鱼8目21科40种,其中定性样品鱼卵、仔稚鱼8目21科36种,定量样品鱼卵、仔稚鱼4目11科24种;鱼卵优势种为斑鰶(Konosirus punctatus)、鲷科未定种(Sparidae)、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鮻(Liza haematocheila)、舌鳎属(Cynoglossus spp.)、石首鱼科未定种(Sciaenidae)、小公鱼属(Stolephorus spp.);仔稚鱼优势种为鮻、孔虾虎鱼(Trypauchen vagina)、小公鱼属、细棘虾虎鱼属(Acentrogobius spp.)、缟虾虎鱼属(Tridentiger spp.)。(2)三门湾湾内与湾外鱼卵、仔稚鱼群聚的组成存在显著差异,且湾内密度均高于湾外,反映出优势种鱼类在产卵季对于水文环境(如海流、温度)的空间响应。(3)三门湾鱼卵、仔稚鱼的群聚组成季节波动明显,主要由鱼类产卵的季节节律以及以洄游习性等差异形成。结果表明,三门湾鱼卵、仔稚鱼群聚结构空间、季节差异明显,与历史资料相比,鱼卵、仔稚鱼资源从“年际”短时间尺度看已初步显现一定恢复态势。 相似文献
15.
长江口海区鳀鱼和康氏小公鱼鱼卵和仔、稚鱼分布的生态特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于1985年8月—1986年8月间,在长江口海区(30°45′—32°00′N,124°00′E以西)周年生态调查表明:鳀鱼鱼卵和仔、稚鱼的出现数量,占该区各种鱼卵和仔、稚鱼总量的首位。其中,垂直网采到的鳀卵和仔、稚鱼分别为同网型总量的82.72%和45.90%,而表层网的则分别为82.73%和54.64%。鳀卵出现在全年的4月中旬—10月中旬,以5,6两月为鳀卵集中出现的月份。鳀卵分布区的表层水温为17.0—24.5℃,表层盐度为22.50—30.50‰;122°30′E以东的海区为鳀鱼的主要产卵场,成鱼在该区作自东向西,再折回东部的生殖洄游。 康氏小公鱼卵和仔、稚鱼的出现数量,占调查区第二位。其中在垂直网中的出现数量,分别占卵和仔,稚鱼总量的3.39%和3.48%,表层网的分别为5.12%和6.34%。生殖期在6月中旬—10月中旬,盛期在7—9月。产卵时的最低表层水温在21.0℃以上,适盐广泛。主要产卵场是122°30′E以西的南、北近岸河口浅水区,成鱼生殖时作自南向北的生殖洄游。 两种鱼在调查区的鱼类组成和食物链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并有着较丰富的资源潜力。 相似文献
16.
17.
18.
文蛤MERETRIX MERETRIX LINNAEUS工厂化人工育苗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蛤的人工催产、浮游幼虫培育和稚贝水泥池培养试验结果表明:(1)用阴干与流水结合的方法刺激亲贝能获得理想俏产效果。(2)在水温28.0~29.1℃,比重1.0160—1.0187,pH值8.2-8.4条件下,用亚心形扁藻作文蛤D幼的开口饵料和壳顶幼虫饵料,生长快(日增长高达24.5μm)、成活率高(72.3%)、浮游期短(仅5-6天)。(3)文蛤眼点功出水泥池无砂底附苗试验获得成功,且单位面积附苗量高达433.3万颗/m2。(4)室内水泥池铺砂培养文蛤稚贝,前期生长快,但当壳长达300μm后,稚贝分泌一种粘液,生长和成活受到影响。建议定期翻池洗苗,当壳长达500μm后尽早将苗移至池塘内砂滩培养。 相似文献
19.
饵料胆碱含量对真鲷仔稚鱼生长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胆碱强化活饵料的方法研究活饵料量中胆碱含量对真鲷仔稚鱼生长和成活率的影响。说明胆碱是仔稚鱼生长,存活所必需的营养要素。 相似文献
20.
应用1979年6月-1980年8月渤海湾环境调查中的青鳞鱼及斑卵和仔鱼资料,以几种数学方法对其早期发育阶段的形态及分布特征进行初步探讨。结果表明,两种鱼的各期卵径、卵黄径均差异显著;两种仔鱼体形相似,但在卵黄吸收殆尽前后体形均有较大的变化;它们的体高、头长、标准长、肛前长,眼径之间两两显著相关,仔鱼从Ⅰ期到Ⅱ变化的是一些大长度量,而肛前和肛后肌节数变化不大。两种鱼卵及仔鱼皆出现在整个海区,青鳞鱼产卵期为4-9月,盛期为5-7月;斑产于5-8月,盛期在5-6月。从鱼卵到仔鱼的发育过程中,青鳞负有离岸移动趋向,斑有向岸移动趋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