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区域泥石流灾害的定量风险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概述了区域泥石流灾害的风险分析体系,指出了过去区域泥石流灾害危险性研究中的某些误区以及区域社会经济易损性评价的难点。借助于“灾害熵”的概念,提出了区域泥石流灾害危险性定量分析的一种新方法。通过将泥石流灾害的危险性和区域社会经济易损性进行分级,建立了风险评价矩阵。在此基础上,对区域泥石流灾害的风险进行了分级,可为有效地进行区域泥石流灾害的预警,以及为减灾防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中国冰雪灾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冰雪灾害具有季节性、突发性、潜在性、区域性等特点,对经济建设、交通运输、工矿设施造成重大损失。40年来,我国在冰雪灾害的形成规律、时空分布特征和防灾对策等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并解决了一大批生产实际问题。概述了冰雪灾害的减灾对策,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和任务。  相似文献   

3.
四川康定炉城镇山地灾害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自然条件、地质条件、人类经济活动是山地灾害发生及危害程度的主要制约因素。本文以炉城镇为例分析了山地灾害的影响因素,进而提出防灾减灾的工程及非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4.
干旱灾害是制约中国西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自然灾害,而且随着气候变暖西北地区极端干旱事件发生频率和强度均呈增加趋势,影响不断加重。"中国西北干旱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减灾技术研究"成果是在数十个国家级科研项目的支持下,经过过去20年的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开发所取得的一系列创新性成果。该成果对西北干旱形成机理及重大干旱事件发生、发展的规律取得了新认识,尤其是发现了形成西北干旱环流模态的4种主要物理途径;研制了西北干旱预测的新指标、干旱监测的新指数及监测农田蒸散的新设备,明显提高了干旱监测准确性和针对性;提出了山地云物理气象学新理论,研发了水源涵养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祁连山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发现了干旱半干旱区陆面水分输送和循环的新规律,揭示了绿洲自我维持的物理机制;认识了干旱气候变化对农业生态系统影响的新特征,建立了旱作农业对干旱灾害的响应关系;开发了旱区覆膜保墒、集雨补灌、垄沟栽培、适宜播期等应对气候变化的减灾技术,为西北实施种植制度、农业布局及结构调整和农业气候资源高效利用提供了科学方案。该成果的完成提升了中国干旱防灾减灾技术水平,培养了中国干旱气象科技队伍,推进了西北地区干旱气象业务服务能力,对西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农业现代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上,展望了西北地区干旱气象科学研究中迫切需要、有可能突破的主要领域。  相似文献   

5.
自然灾害频发是贫困治理的难点之一,我国每年因灾致贫返贫人数占到贫困人口的1/5。四川作为全国自然灾害最严重和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区域之一,通过防灾减灾实现减贫是党和政府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a来,四川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与地震、滑坡、泥石流、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新中国成立后,中共四川省委和省政府充分领会各个时期中央对于灾害与贫困治理的精神,逐渐完善了防灾减灾和减贫体系,四川省在2020年底实现了现行贫困标准下的全面脱贫,在灾害与贫困治理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相似文献   

6.
喀斯特石漠化灾害预警及其风险评估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喀斯特石漠化灾害是存在于喀斯特区的一种重要的地质—生态灾害。在喀斯特石漠化时空变化分析与驱动机制诊断的基础上,进行喀斯特石漠化灾害预警风险分析,设计喀斯特石漠化灾害预警风险决策支持系统,构建石漠化灾害预警风险模型,为喀斯特石漠化区的土地合理利用和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赵映东 《水文》2012,(1):88-91
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了舟曲灾后重建和防灾减灾的需要,分析了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的成因,收集整理了造成这次泥石流灾害相关站点的降雨资料,计算了泥石流沟道的洪峰流量及洪水总量,分析了泥石流沟道的地质地貌、下垫面构成以及其他可能引发泥石流灾害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第一届全国防灾减灾工程学术会议于2011年10月22~23日在南京河海大学隆重召开。本次会议是由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江苏省地震局、《防灾减灾工程学报》编辑部联合主办,河海大学与南京工业大学联合承办的一次高水平的学术会议。来自全国各地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及企事业单位等从事防灾减灾工程研究和  相似文献   

9.
中国铁路滑坡灾害及其防治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铁路滑坡灾害的基本情况,并简单地分析了其成因机制和触发因素。扼要地阐述了铁路滑坡的治理原则和方法,着重总结了近年来我国铁路滑坡的防治工程实践成果和主要研究进展。最后,对滑坡灾害的防灾减灾对策和研究努力方向进行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0.
编制1∶200万南海灾害地质图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海洋灾害地质图是目前海洋防灾减灾工作急需图种."九五"期间,HY-126海洋勘测研究专项下达了编制南海1∶200万灾害地质图任务.编制区域海洋灾害地质图尚缺乏成熟的理论和方法,也无规范可循.文章仅就海洋灾害地质图的性质、任务、内容,灾害地质分类、编制方法,以及图面反映的灾害地质因素发育规律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喀斯特石漠化灾害是存在于喀斯特区的一种重要的地质-生态灾害。在喀斯特石漠化时空变化分析与驱动机制诊断的基础上,进行喀斯特石漠化灾害预警风险分析,设计喀斯特石漠化灾害预警风险决策支持系统,构建石漠化灾害预警风险模型,为喀斯特石漠化区的土地合理利用和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汶川地震极重灾区次生山地灾害的实地考察、遥感调查和综合分析,阐述了次生山地灾害类型与特征,分析了次生山地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并结合灾害活动特性,探讨了次生山地灾害的发育趋势,提出了灾区防灾减灾和恢复重建的对策与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汶川地震在极重灾区诱发次生山地灾害逾万处,其分布具有点多面广、类型多样、成灾迅速、危害严重、监测预报困难等特点;(2)次生山地灾害的分布受地震烈度、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地层岩性的制约,并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和延续性;(3)利用GIS和遥感技术,能够快速有效地进行地震次生山地灾害的动态监测与灾情评估,从而为防灾减灾管理和灾后重建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3.
系统回顾了国内外冰湖溃决灾害风险研究现状,结果显示,以往冰湖溃决灾害风险评估研究过多集中于冰湖溃决致灾诱因、特征,溃决危险性评价和溃决概率预测以及溃决洪峰流量及其演进模拟研究等自然风险方面,而承灾区经济社会系统脆弱性、暴露性和适应性风险研究却较为缺乏。因此,开展冰湖溃决灾害综合风险研究,不仅对冰湖溃决危险性评价意义重大,而且对于下游承灾区防灾减灾和预警体系建立也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正>今年的5月12日是我国第三个"防灾减灾日",5月9日至15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主题是"防灾减灾从我做起",并开展"四个一"活动,即阅读一本关于防灾减灾的书籍,观看一部涉及灾害的影视作品,与他人分享一次避险经历和避险经验,开展一次家庭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旨在使人们更加重视防灾减灾,掌握安全逃生技能,当灾难来临时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15.
1983-2013年西藏自治区气象灾害时空分布特征与变化趋势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熊俊楠  刘志奇  范春捆  张昊  彭超  孙铭 《冰川冻土》2017,39(6):1221-1231
西藏自治区地处青藏高原这一独特的孕灾环境中,气象灾害的频发对当地农牧业、生态环境等敏感领域的影响尤为显著。通过收集西藏自治区1983-2013年气象灾害事件,分析了干旱、雪灾、霜冻、冰雹和洪涝五种灾害的年际、月际、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时间分布上,研究区五种气象灾害在1983-1995年发生总频次呈增涨趋势,1995年后趋于稳定,其中干旱多发生在3-6月,雪灾全年均有发生,霜冻多发生在4月、5月和8月,冰雹和暴雨洪涝灾害季节性强,主要发生在6-9月;在空间分布上,气象灾害高发区分布于西藏自治区南部,其中,干旱多发区分布于日喀则市中东部和山南市北部,雪灾多发区分布于那曲、阿里以及西藏自治区南部边缘地区,霜冻多发区分布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少数地区,冰雹频发区多呈带状且分布于雅鲁藏布江流域,暴雨洪涝多发区分布于西藏自治区中、东部河谷地带。基于历史气象灾害事件,开展西藏自治区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及趋势研究,其结果对农业气象灾害预测预报,区域农业防灾减灾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湖南郴州市山洪灾害的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郴州市是湖南省山洪灾害多发的地区之一.近年来灾害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严重阻碍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有效地开展防灾减灾,依据现有的灾情资料,结合实地调查,运用历史与地理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分析了郴州市山洪灾害的特征.得出:年内时段性强、年际变化较大、受灾频率明显升高、多分布在溪河两岸以及曾被破坏过的陡坡地段.探讨了郴州市山洪灾害的成因.认为特殊的气候水文条件、复杂的地形地貌、不利的地层岩性以及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造成郴州市山洪灾害频繁发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编制1:200万南海灾害地质图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区域海洋灾害地质图是目前海洋防灾减灾工作急需图种。“九五”期间,HY-126海洋勘测研究专项下达了编制南海1:200万灾害地质图任务。编制区域海洋灾害地质图尚缺乏成熟的理论和方法,也无规范可循。文章仅就海洋灾害地质图的性质、任务、内容,灾害地质分类,以及图反映的灾害地质因素发育规律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辽宁地质》2011,(5):16-18
2011年5月12日是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也是我国"防灾减灾日"。面对地质灾害巨大的破坏性,如何提高综合减灾能力,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成为我们必须思考和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4·20芦山地震不仅造成了特大地震灾害,同时还诱发大量的次生山地灾害,主要类型包括崩塌、滑坡、滚石、落石、堰塞湖和泥石流等。这些次生灾害不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还阻塞救援道路,延缓了救援进度。地震诱发的大量崩塌、滑坡为泥石流活动提供丰富物源,将促进泥石流活跃,在后期暴雨作用下产生严重的泥石流灾害。通过初步分析,提出了地震区山地灾害应急减灾对策,包括应急排查、监测预警、临时安置场所危险性评估、省道210线应急防护;并提出了地震区恢复重建中的减灾对策,包括提高山区城镇的防护能力,加强村寨聚落防灾能力,加强山地灾害监测预警,道路恢复重建中的减灾措施以及加强对流域漂木防治。  相似文献   

20.
物元分析是解决矛盾问题的规律和方法,是系统科学、思维科学和数学的交叉学科。本文简单分析了物元概念的可拓性,通过以湖南湘西为例,应用物元理论知识分析说明危岩、滑坡灾害的社会经济易损性具有发散性、可扩性、相关性和共扼性的特点,提出减灾工作应在传统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应用物元理论采用可拓学的方法科学地制定防灾减灾对策,以期为滑坡区域防灾、减灾规划工作提供新的理论和方法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