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阿蒙森和斯科特先后于1910年和1911年踏上征服南极点的征程。同时,在东方的一个角落里一艘小帆船也悄然起航,向地球的南端驶去。日本的白濑矗(1861年6月10日出生在日本秋田县由利郡金浦村,幼名知教。)作为白种人之外的人类,首次在南极留下了足迹。白濑的南极探险和阿蒙森一样,首先以征服南极点作为开端。1910年7月,白濑发表了征服南极点的探险计划,但没有得到政府资助。当时,日本正沉浸在日俄战争胜利气氛中,忙于国内事务,又没有向海外派遣探险队的先例,因  相似文献   

2.
为了更好地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在南极科学考察基地后勤管理方面的先进科学技术和优秀的管理经验,促进我国在南极科学考察后勤管理上和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应日本国立极地研究所的邀请,笔者于2003年11月至2004年3月被委派前往参加日本第四十五次南极地域观测队,赴昭和基地开展为期4个月的度夏考察。在这段时间里,在日本第四十五次南极考察队神田启史队长和山岸久雄越冬队长的关心和帮助下,笔者对日本现役“白濑”号考察船和日本南极昭和基地的各类软、硬.fae设施进行了系统的学习考察,收集了许多宝贵的资料和照片。在昭和基地期间,通过亲身参与实施多项后勤保障工作,深刻地感受到了日本在南极考察后勤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在与队友们朝夕相处共同完成各项度夏考察任务的同时,不仅了解了日本南极考察队员踏实的工作作风和认真的工作态度,更与许多队友在工作、生活中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同时圆满地完成了组织上交付的各项任务。  相似文献   

3.
应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的邀请,以日本国立极地研究所(研究主干)松田达朗教授为团长的访华团一行四人,于1983年10月初来我国访问,其间于10月4日—7日访问了国家海洋局二所。该访华团此次来访,主要是同我国南极考察委员会商谈今后南极考察的合作问题,并介绍南极考察工作的经验和体会。 日本南极考察队于1957年1月登上南极洲,建立了南极科学考察基地,迄今,已派出了25个国家南极考察队。当前,日本南极考察的规模较大,手段上的现代化程度很  相似文献   

4.
应我国南极考察委员会的邀请,以日本国立极地研究所松田达郎教授为团长的访华团一行四人于1983年10月11日访问了我所,介绍了南极的气象、地质、生物和生活等情况.日本对南极的考察活动是从1957年开始的,迄今已有27年的历史.在南极建立了二个考察站,一个是昭和(Syowa)站,另一个是水穗(Mizuho)站.  相似文献   

5.
浅析南极条约协商会议工作机制及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1961年6月23日《南极条约》生效后,南极条约协商会议成为南极条约协商国的正式会议,定期召开。自1961年第1次会议开始起至2003年,南极条约协商会议已召开了26届,其间还召开了12届特别南极条约协商会议。本文试图对南极条约协商会议的工作机制进行探讨,希望抛砖引玉,能有助于对国际南极问题进行更多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海洋世界》2007,(12):7-7
日本渔业官员2007年11月14日对外界宣布。该国的鲸鱼科研船只计划前往南极海域捕杀860头鲸鱼。由6艘船只组成“捕鲸团”将于15日从下关出发正式开始行程,并计划于明年4月返回日本。这一行动遭到了国际环保组织和大多数国家,特别是南极附近海域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强烈反对。  相似文献   

7.
应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的邀请,英国南极调查局局长Dick Laws夫妇于1984年5月9日至13日参观访问了海洋二所。 英国是世界上开展南极考察研究较早的国家之一,现在南极设有四个考察站。1983年我国应邀派团赴英进行参观考察,在英期间,南极调查局向我团介绍了南极的情况,并提供了大  相似文献   

8.
在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的倡议下,1959年12月1日,苏联、美国、英国、法国、新西兰、澳大利亚、挪威、比利时、日本、阿根廷、智利和南非12国在华盛顿签署了《南极条约》。条约冻结了各国对南极的领土主权要求,抑制了南极领土争端引发的国际冲突,《南极条约》因此被称为冷战时代人类最伟大的成就之一。美国在《南极条约》出台过程中发挥了领导作用,南极中立化与美国的南极政策实现了契合。但人们也许疑虑,在现实主义政治大行其道的时代,是否有其他外在因素牵制着美国,使美国的南极政策最终走向倡导中立化?回望南极中立化路程,人们会发现,南极中立化是美苏两国争斗和妥协的结果。在南极问题上,两极格局发挥了独特作用,它排斥了一国独霸南极处理权的可能性,使全人类得以保留一份珍贵的共同遗产。  相似文献   

9.
1959年12月1日,美苏等12国签订了冻结南极领土要求的《南极条约》。遗憾的是,受国际、国内诸多因素制约,当时中国政府未能参与南极决策。为了维护我国在南极洲的权益,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中国政府做出了挺进南极的决策,派遣科学考察队进驻南极,建立科学考察站。此后不久中国便被接纳为南极条约协商国,从此也改变了我国在联合国5个常任理事国中唯一不是南极条约协商国的局面。  相似文献   

10.
关键海区潜沉率对全球变暖停滞的可能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潜沉率入手,探究了潜沉率在全球变暖停滞过程中可能发挥的作用。本文利用SODA资料首先分析了全球潜沉率的时空分布特征,然后基于EOF分解明确了北大西洋翻转流区域和南极绕极流区域是潜沉率变率较大的两个海区,在此基础上选出了4个关键海区研究了局地潜沉率变化与全球海表温度异常之间的相关关系,最后对关键区潜沉率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初步探索。结果表明,北大西洋翻转流和南极绕极流范围内的关键区域与全球变暖停滞之间存在超前10年的相关关系,潜沉过程可能是北大西洋翻转流和南极绕极流对全球变暖停滞产生作用的一种机制。平流项在这些关键区域的潜沉率变化中起主导作用。在南极绕极流地区,海面风应力的大小与该区域的潜沉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采用TOPEX/POSEIDON(T/P)卫星高度计 1 993年 1月— 2 0 0 0年 1 2月海面高度数据 ,研究包含了整个南极绕极流流系 (40°— 6 0°S)的海面高度低频变化。首先采用EOF分解方法获取南大洋时空分布的主要模态 ,前 3个EOF模态分别占总方差的 2 4 .8%、1 3 .8%和 1 0 .7%。然后采用EMD方法分别分析了各个EOF模态的时间系数曲线的组成成分 ,对南极绕极流海域的各种时间尺度变化给出了清晰的描述 ,对于不同尺度变化所占的比例得到了定量的结果。研究结果表明 ,EOF的各个模态不仅在形态上存在差异 ,而且具有相互独立的物理背景。EOF的第一模态主要体现了以太阳辐射冬夏差异形成的年周期变化 ,另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南极绕极流从 1 993— 2 0 0 0年海面的整体上升趋势。EOF的第二模态体现了陆地地形对南极绕极流的约束作用 ,同时也显示了ENSO过程对南极绕极流 ,特别是对南太平洋的海面高度变化的影响。EOF的第三模态则体现了南极绕极流对南大洋表面风场东西方向不均匀变化的响应。同时 ,本文的研究也证明了EOF与EMD方法联合使用对揭示大范围时空变化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2.
南极湖底有绿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洲 《海洋世界》2004,(4):16-16
日本第45次赴南极考察队的生物学小组,从1月下旬开始在南极大陆吕措-霍尔姆湾沿岸,日本的昭和基地以南约50千米的“B4湖”和“鲶鱼湖”的2个淡水湖实施潜水调查,首次发现湖底被苔藓植物全部覆盖的绿洲。这些群生的苔藓植物在南极的湖泊是极罕见的。“B4湖”面积1万平方米,水深约3米,湖  相似文献   

13.
本文简要介绍了国际南极生物考察和研究发展史,较系统地阐述了南极生物学研究的现状;并概括了现代南极生物研究的三个特点:1.强调南极考察和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的统一;2.宏观考察和微观研究相结合;3.广泛采用现代科学先进技术,进行生物学和其他学科相结合的综合考察。文章并对我国南极生物学考察提出了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14.
新西兰科学与工业研究部南极局局长罗伯特·汤姆森博士和新西兰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主席、国际生态学会主席、坎特伯雷大学动物系主任乔治·诺克斯教授于五月三十日至六月三日在青岛参观和讲学。汤姆森博士作了题为“南极事务”和“南极的地质地理学”等学术报告。诺克斯教授讲学的题目是“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的介绍”、“南大  相似文献   

15.
由于地球磁场的特殊位形,极区空间物理的观测研究在日地能量传输过程的研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由于我国地处中低纬地区,长期以来极区空间物理观测研究仍处于空白。南极中山站的建立为我国开展极区高空大气物理观测研究提供了条件。我国南极中山站(69°22’S,76°23’E,L=13.9)白天位于磁层极隙区,晚上处于极盖区,可以观测到丰富的日地能量传输过程的电离层征兆和极光现象,是开展极区高空大气物理观测研究的理想之地。充分利用我国南极中山站的优越地理位置,开展我国极区高空大气物理观测研究,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作出中国人应有的贡…  相似文献   

16.
7月15日,国际第27届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会议和第14届国家南极局局长理事会会议在上海召开。400多名从事南极科学考察研究和南极事务管理工作的中外科学家和政府官员汇聚一堂,共同探讨南极科考及南极事务。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为这个规模盛大的南极领域科学考察会议发来了贺信,国家海洋局局长王曙光、副局长陈连增,会议东道城市上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韩正、副秘书长吴念祖出席了会议。据悉,这次南极领域最高层次的国际会议是首次在中国召开。温家宝副总理在给会议发来的贺信中指出,科学发现的大量事实证明,南极洲并不是游离于…  相似文献   

17.
序言     
该文件是国际科学联盟理事会出版社和SCAR于1989年出版的题为《南极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之后发表的。在此以前发表的文件中,只概括地阐述了在南极地区进行全球变化研究的理由。此文是在SCAR发起的于1991年9月18~21日在德国不莱梅港的阿尔福勒德、威格纳尔研究所召开的工作会议上审核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  相似文献   

18.
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南极研究学术委员会生物学和医学组委托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于1989年4月7—8日在青岛召开了“南极磷虾资源开发研讨会”。来自全国8个单位的23位生物学、物理海洋学、化学海洋学和捕捞、加工方面的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由南极研究学术委员会委员、生物医学组组长吴宝铃教授主持,国家南极考察委员  相似文献   

19.
1957~1958年国际地球物理观测计划的主要目的,是在南极大陆建立观测网,进行综合性观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0年之后,战败国日本刚刚开始重返国际社会,在连主食大米也匮乏的复苏年代,该国有关决策人就作出决断,参加了这一国际合作的大事业。日本的南极考察站,当时被许可建在东径20°~50°的大陆沿岸的一片人迹未到的地区,它是根据  相似文献   

20.
《海洋世界》2008,(9):4-4
8月20日,我国南极内陆站建设最终全面环境影响评估报告顺利完成,并已分送各《关于环境保护的南极条约议定书》缔约国和在互联网上公开,这表明我国拟在南极建设的首个内陆站已完成议定书规定的环评要求和程序,体现了我国全面履行国际义务,切实保护南极环境的积极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