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山东安丘地区郯庐断裂带古近纪冲积物震积岩序列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田洪水  张增奇 《地质科学》2006,41(2):208-216
在郯庐断裂带的安丘—夏庄箕状盆地的古近纪朱壁店组厚层冲积层中,发育许多震积岩层。它们是由地震液化、地震裂隙充填、振动塌落、地震断裂和地震沉陷作用而形成的震积岩组合。通过野外观测、室内鉴定和比较地震地质学研究,鉴别出了液化砂岩脉、液化砂岩墙、液化砂岩团块、裂隙充填砂砾岩墙、震塌岩、地震成因层内断裂及地震沉陷构造等震积岩构造。根据震积岩构造的特征和有关的研究成果,本文建立了由A、B和C3个震积岩单元组成的震积岩序列。水饱和砂受强烈振动液化作用形成A单元;随后,由砂砾层或砂层的地震裂隙充填和震动塌落而形成B单元;最后,由层内断裂作用及地面沉陷作用生成C单元;该序列的3个单元反映了厚层冲积物的地震作用全过程。  相似文献   

2.
刘金华  乔力  吴立峰 《江苏地质》2016,40(2):247-252
通过岩芯观察,码头庄油田阜宁组发育了大量的同生小断层、液化岩脉、泥火山、震动液化扭曲变形、震动液化卷曲变形、自碎角砾岩等震积岩沉积构造,该类沉积构造属于软沉积变形构造,具有典型的震积岩沉积特征。首次在同期震积岩中发现同生微型正/逆断层发育,2种不同类型断层的发现,说明区内震积岩存在不同的应力环境,在滑塌体上部易形成微正断层,在滑塌体下部易形成微逆断层。认为前人对震积岩微同沉积断裂层、微褶皱变形层、碎块层、液化均一层4段分层的完整垂向序列可能过于理论化,并提出水平液化变形段、拉张段、滑脱段、沉积段、水平沉积变形段5段式震积岩立体发育模式。  相似文献   

3.
蒙古南贝尔凹陷白垩纪地震作用的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化爱  钟建华  隆锋 《沉积学报》2008,26(6):975-981
在区域构造背景研究和岩心观察的基础上,在蒙古南贝尔凹陷白垩纪地层中识别出震积岩。震积岩的主要标志是发育各种类型的软沉积变形构造,包括微同沉积断裂、卷曲变形构造、液化砂岩脉、震积枕状及伴生构造等,这是首次在蒙古南贝尔凹陷发现与地震作用有关的沉积特征。在塔21 9井中发现完整的震积岩垂向序列,序列自下而上分为下伏未震层、砂岩脉(砂火山)、震动卷曲变形层、内碎屑角砾岩层、阶梯状微断层和震裂缝层、震浊积岩层和上覆未震层。如此完整地震序列在同一口井岩芯中同时出现实属罕见,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古地震作用提供了良好的物质组合。  相似文献   

4.
国内震积岩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震是一种灾害性的地质事件。震积岩是在地层中具有古地震事件纪录的一类岩石的总称。对其研究可为地壳构造演化提供动力学解释。在地震过程中,震积作用可以形成特殊的标志性特征:如震动液化泥晶脉;微褶皱;层内阶梯状断层;自碎角砾岩(震塌岩);液化均一层等。本文综述了国内学者建立的几种陆相和海相震积岩序列:如碳酸盐岩振动液化地震序列(海相序列);大陆边缘震积岩序列;萨布哈震积岩序列(海陆过渡带序列);陆相碎屑岩地震液化序列(陆相序列)。同时,结合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建立了由震积岩、海啸岩和震浊积岩组成的四种地震沉积组合;并指出了震积岩在构造演化解释、石油储层地质及全球古地震节律方面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5.
湖南慈利溪口震旦系陡山沱组震积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灿  李旭兵  李志宏  于玉帅  张华  刘安 《沉积学报》2012,30(6):1032-1041
湘西慈利溪口地区震旦系陡山沱组地层中首次发现碳酸盐岩原地震积岩。笔者通过剖面实测,详细观察和描述,结合构造背景,识别出阶梯状层内断层、液化碳酸盐岩脉、液化角砾岩、负荷构造以及微褶纹理等典型的震积软沉积变形构造的地质记录;震积序列在剖面结构上显示自下而上由下伏未震动层-阶梯状层内断层-微褶皱层-液化碳酸盐岩层-液化角砾岩层-上覆未震动层的渐变过程及震积作用逐渐衰减的趋势。震积岩发育的层位在时空上显示良好的可对比性,反映陡山沱期晚期构造活动强烈,并具备多旋回、多周期的特点。构造的活跃加速了有机碳库的氧化,为该时期多细胞生物的繁盛和大规模的成磷成矿作用奠定了基础;同时保存完好的震积地层记录对推断研究区的古沉积环境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再论震积岩及震积不整合——以川西-滇西地区为例   总被引:45,自引:1,他引:44  
梁定益  聂泽同 《地球科学》1994,19(6):845-850
震积岩是“灾变事件岩”的典型代表,震积岩一般由原地相的地震扰动层与上覆的滑来震积层组成,无论后者是否发育,震积不整合都是存在的。伸展构造环境下形成的区域性震积不整合,属于伸不整合,地震扰动层可以进一步分为软沉积及液化变形段,半固结变形的微褶皱和微断层段、脆性变形的震碎角砾岩段及韵律断层段等序列;群震型(多震旋回)剖面也可划分出出前震、主震、后震等序列。地震扰动序列对识别震积岩很关键,群震型剖面及化  相似文献   

7.
鲁中寒武系馒头组震积岩的发现及初步研究   总被引:25,自引:4,他引:25  
近几年在鲁中不同地区发现馒头组石店段中均有震积岩产出。震积岩形成于干燥的潮坪泻湖环境,发育在下寒武统的上部。它们具有记录强地震事件的泄水构造(地震成因泥晶脉)、液化卷曲变形、阶梯状小断裂、层内错断和液化网状裂纹等层内构造的特征。本文通过地层综合对比,论证了不同地区震积岩的等时性。认为:鲁中早寒武世末有一个地震活跃期;地震序列属乔秀夫(1994,2001a)提出的碳酸盐岩振动液化地震序列的原地系统;震积岩分布范围是约在510Ma前,以古郯庐带为震中的强地震之7-11度烈度区。为区别于张增奇(1996)提出的鲁中新元古代石旺庄期地震事件层,将此地震成因地层名之为馒头期地震事件层。  相似文献   

8.
秦雅东  张士贞  刘函  李勇 《地球科学》2020,45(8):2945-2956
湖相沉积古地震研究是对地表破裂古地震研究的重要补充.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在西藏许如错地区全新统湖相地层内新发现大量地震触发软沉积物变形构造(震积岩),层内发育液化脉、液化曲卷变形、液化角砾岩、液化水压构造、滴状体与锥状体、砾石丘、负载构造和火焰构造等软沉积变形标志,还发育同震断层、震裂缝和同震褶皱等同震构造标志.根据软沉积变形标志与震级之间的关系,结合历史地震统计液化颗粒范围,通过C14和光释光年龄测定,推测古地震事件发生在±7.5 ka,MS>7.5级;填补了该区历史地震的空缺,为恢复青藏高原南北向地堑地震活动历史及迁移规律提供了素材.震积岩中见大量砾石液化现象,这对现阶段以砂土-粉砂土研究为主的砂土液化调查工作提出了新挑战.   相似文献   

9.
大连上震旦统地震灾变事件研究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16  
彭阳  李黄志等 《地质学报》2001,75(2):221-227,T004
笔者在大连工作区的上震旦统南关岭组、甘井子组和营城子组碳酸盐岩地层中,识别出以震动液化脉、震动液化角砾岩、碳酸盐岩注积岩等震积岩为代表的古地震灾变事件层(工作区缺失上震旦统顶部的兴民村组震积岩),这在工作区属首次发现,这一发现进一步提高了辽南震旦系的研究程度,证明了辽南地区晚震旦世存在4个地震活跃期,从而为区域地层对比提供了新的实际材料,新发现的甘井子组白云岩中的地震灾变事件层表现为白云石质的震动液化脉及液化卷曲变形,是对辽南震旦系研究程度的提高和丰富。  相似文献   

10.
夏青松  田景春 《沉积学报》2007,25(2):246-252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生界延长组长6—长8中发育与地震有关的震积岩,通过岩心观测识别出的震积岩标志主要有微同沉积断裂、震裂缝、液化砂岩脉、振动液化卷曲变形构造、地震角砾岩、负荷构造及枕状层等。同时在塔17井中发现完整的震积岩垂向序列,序列自下而上分为下伏未震层、微断裂层、微褶皱层、碎块层及液化均一层,上覆未震层。该震积岩的发现为盆地构造演化提供了动力学解释,表明晚三叠世随着秦岭、南祁连海槽的封闭,南北向逆冲带发生强烈活动,是本区延长组震积作用的直接诱发因素。同时该震积岩的发现,为盆地西南部延长组长6—长8发育的大规模浊积岩的外界触发机制是由地震活动引起的提供了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11.
Mesoproterozoic Earthquake Events and Breakup of the Sino-Korean Plate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In the Mesoproterozoic time,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Sino-Korean Plate experienced a period of intensive tectonic extension and breakup. 1. An abundance of sedimentary earthquake records is preserved in the Chuanlinggou, Tuanshanzi and Gaoyuzhuang formations in the Mesoproterozoic Changcheng System (1800-1400 Ma) and in the Mesoproterozoic Wumishan Formation of the Jixian System (1400-1000 Ma). These earthquake records are characterized by various liquefied sand-veins, carbonate microspar and coarser spar veins, limestone dikes, liquefied breccia and various forms of liquefied contorted bedding. This deformation is always associated with synsedimentary faults and igneous activity. 2. Three liquefaction models for soft carbonate sediments are recognized, including liquefaction in laminated carbonate rocks, liquefaction in thin-bedded carbonates and large-scale liquefaction along huge carbonate dikes. 3. Based on the record of earthquake and volcanic activities, the Sino-Korean Plate experienced at least twice intraplate breakups. One occurred between 1800-1400 Ma, and the other occurred at about 1200 Ma. The last breakup resulted in formation of the Yan-Liao aulacogen, a tectonic zone characterized by deeper material vibrancy, active faults, major igneous activity and frequent earthquakes.  相似文献   

12.
地震液化脉是地震作用引起的软沉积变形的重要构造之一,前人对脉体形态学和动力学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对其成因的微观地球化学行为研究较少。笔者采取开化裴岭脚剖面2期地震事件沉积的3套地震液化脉层样品21块,分别对其脉体和含脉体围岩做了微量元素分析。结果显示,液化脉中Cs、Ba、Th、Zr、Hf、Cr、Rb、Nb等反映陆源性质元素明显高于含脉体围岩,而Sr、Y、Ni反映海相沉积特征元素则表现为含脉体围岩高于脉体。通过对V、Mo富集度和微量元素特征参数Sr/Ba、Th/U等的综合研究,发现液化脉体表现为氧化环境,含脉体围岩为还原环境,且脉体和围岩均具有淡水作用特点。研究认为,早寒武世大陈岭期白云质灰岩沉积过程中有蚀源区陆源碎屑物的补入;在地震突发振动力作用下,富含水的软沉积层液化泄水,因化学沉积物和碎屑沉积物性质的差异,塑性碳酸盐沉积物随水部分流失,使得单位体积内碳酸盐沉积含量低于围岩,导致脉体中更富陆源物质;地震事件沉积层属潮上带,特别是地震液化泄水后期至成岩期,含地震液化脉沉积层曾暴露地表,受后期陆源物的再补给及大气降水淋滤蚀变作用影响,表现为古气候和古盐度异常,为浙西大陈岭组浅水沉积提供了地球化学的证据。  相似文献   

13.
古地震记录与岩相古地理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宋天锐  刘燕学 《沉积学报》2009,27(5):872-879
本研究概括了古地震记录三方面的主要特征,即宏观构造、微观构造和地球化学异常。提出了不同沉积岩相古地理环境下古地震记录的差异性,指出了地震泄水充填脉构造在潟湖、潮坪、浅海碳酸盐岩和缓坡碳酸盐岩等相带中形成的特点,以及臼齿构造(molar tooth)出现在缓坡碳酸盐岩相带的原因。根据在地震事件层内发现火山晶屑和火山玻璃假象的事实,指出采取同位素测年样品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4.
中国震积岩研究综述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震积岩是具有特殊震积构造和震积序列的一种灾变性事件岩。近十几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在研究、对比现代和古代震积岩成因沉积物后,逐渐认识到震积岩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沉积岩,震积岩的主要识别标志有震裂缝、地裂缝、断裂递变层、微同沉积断裂、层内褶皱、假结核、液化砂(泥)岩脉、火焰构造及振动液化卷曲变形构造等。对中国震积岩和震积作用、地震——海啸序列、碳酸盐岩振动液化序列与萨布哈震积岩序列、震积岩与震积不整合序列、大陆边缘震积岩序列、陆相断陷湖盆震积岩及垂向序列等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通过岩心观察和描述开展陆相震积岩研究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特别是生油断陷湖盆震积岩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石油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地震岩问题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过去的82年(1931—2013)中,共出现了39个成因术语。在这39个术语中,只有10个是真正沉积成因的(例如浊积岩),其他29个术语都是比较草率地提出的(just jargons;例如地震岩、海啸岩等)。“地震岩”(seismites)这一成因术语是赛拉赫(Seilacher,1969)提出的,它指沉积记录中的古地震。这是一个误用的(misnomer)术语。赛拉赫仅仅根据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中新统蒙特雷组(Miocene Montery Formation)10,m厚的露头观察,就匆忙地提出这个术语。他并未对这个露头进行认真的科学研究。最根本的问题是,地震是一个触动因素,并不是一个沉积作用。在古代的沉积记录中,鉴别不出各种触动因素(trigger),因为自然界不能保留触动因素曾经存在过的证据。“软沉积物变形构造”(soft-sediment deformation structures,可简称为SSDS),通常被人们用来作为地震岩的鉴别标志,其实它是“液化作用”(liquefacation)的结果。液化作用可以由21种触动因素中的任何一种引起,其中包括地震(earthquake)、陨石冲击(meteorite impact)、海啸(tsunami)、沉积负载(sediment loading)等。在死海盆地中的角砾碎屑,所谓典型的由地震引起的沉积,实际上是常见的同沉积作用的碎屑流的产物,与地震没有关系。其他类型的SSDS,例如 “双向叠层构造”(duplex-like structures)和碎屑注入体(clastic injections),也可以说是同沉积作用的产物,与地震没有关系。世界上广泛分布的砂岩储油层,包括墨西哥湾、北海、挪威海、尼日利亚、赤道几内亚、加逢、孟加拉湾,都表明这些地区的SSDS的第一起因(primary cause)是沉积负载,其证据是可以观察到的和令人信服的。海啸及陨石冲击,都可以形成大量的沉积,例如SSDS的侧向延伸(lateral extent of SSDS),但这些沉积都不能当作地震的鉴别标志。位于印度东部大陆边缘的Krishna-Godavari(KG)盆地中的SSDS,是多种触动因素引起的沉积物的失控和液化作用的结果,即多成因的SSDS。由于这些原因,“地震岩”这个成因术语确实没有什么科学价值,应当废弃。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岩石的原生沉积构造和结构成分的研究,确定了浅变质岩系中碳酸盐复理石——野复理石建造的主要岩石成囡类型,有滑积岩、崩塌跌积岩和等深积岩所组成,由重力崩落、碎屑流、液化沉积物流和浊流所形成。它们的岩相特征表明当时沉积盆地中存在水下缓坡和陡崖以及与之并存的深水槽盆,是同沉积构造活动的产物。 上列岩石的物质组成特点是内外源混积,构成砂质(或含砂)碳酸盐浊积岩系列。将统计之石英、长石(少量),砾屑含量投影于Schwab的三端元图上,表明是台地断陷或断块复活的产物。因此滑积岩、崩塌跌积岩等可作为指示盆地同沉积断裂活动历史的地质参数。  相似文献   

17.
方维萱  芦继英 《沉积学报》2000,18(3):431-438
陕西银硐子 -大西沟特大型菱铁银多金属矿床赋存于中泥盆世吉维特期之上的热水岩相中,其微相可划分为热水同生沉积 -沸腾交代微相、热水同生交代微相、热水同生沉积微相、热卤水渗滤交代微相、热水混合沉积微相。热水沉积岩富Na、Si、Fe、Mg、Mn、Ba、Cu、Pb、Zn、As、Ag、B等。在热水沉积盆地中,由富Ba的硫酸质热水、富Fe碳酸质热水以快速化学沉淀方式发生同生沉积成矿作用形成重晶石、菱铁矿层。银多金属矿层是由不同成分、性状、富Na、B、Si的铝硅酸质、硼酸质热水与前两类热水相互混合而形成热水混合体系,这种非平衡体系发生了剧烈地化学反应而使矿质发生骤沉。  相似文献   

18.
高邮凹陷戴南组沉积时期,在中-新生代构造运动的影响下,古地震活动强烈,岩层中发育了一系列与古地震有关的准同生变形构造。诸如液化岩脉、液化角砾岩、枕状层、环状层理及震褶层等液化挤压变形构造;又可见阶梯状断层、震裂岩、自碎角砾岩、内碎屑副角砾等脆性变形构造。另外,在岩芯观察的过程中发现,这些地震作用变形构造层往往与地震作用下的重力流沉积岩层相伴生,在此基础上通过总结区域联井和单井序列,刻画出了研究区震积岩的垂向序列。结合研究区油气成藏特征,从油气运移、储集和封堵三个方面对地震事件的油气地质意义进行了讨论,在此基础之上,提供了一个新的勘探方向,打破以往"环凹找油"的勘探思路,认为深凹带砂体也具有重要的勘探价值。  相似文献   

19.
新疆南天山山前地区中生界成藏条件及勘探潜力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库车坳陷和喀什凹陷是塔里木盆地南天山山前的东、西两个勘探热点地区,已发现以克拉2气田为代表的多个油气田和含油气构造.两个地区的中生界为河流-湖泊-沼泽相含煤碎屑岩沉积建造,是主要的烃源岩,煤系源岩以生气为主,生气强度大,湖泊相烃源岩以生油为主,油气源充足.喜马拉雅期,在南天山强烈挤压和推覆作用下,山前形成一系列成排成带展布的褶皱-逆冲断层带,并表现为南北分带、东西分段和上下分层的特征,圈闭发育,类型以断层相关褶皱为主.库车坳陷和喀什凹陷发育多套优质的储盖组合,并以古近系巨厚膏泥岩与白垩系砂岩构成储盖组合为主.南天山山前已发现的油气主要来源于三叠-侏罗系湖相、湖沼相烃源岩和石炭系碳酸盐岩,以晚期成藏为主,有利于油气的保存.因此,南天山山前具有形成大-中型油气田的成藏地质条件,勘探潜力巨大,既是塔里木盆地天然气勘探的主战场,也是石油勘探的重要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