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正交回归的方法,利用中国地震台网和美国地震台网1983——2001年的观测资料, 对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IGCEA)和美国地质调查局国家地震信息中心(NEIC)测定的体波震级进行了比较. 从正交回归得到的结果看,IGCEA测定的体波震级mb与NEIC测定的体波震级mb不存在系统差. 如果以NEIC测定的体波震级为基准, 对于3.5~4.5级之间的地震,IGCEA测定的震级比NEIC测定的震级偏高0.2~0.1级;对于5.0~5.5级之间的地震,IGCEA与NEIC测定的体波震级没有偏差;对于6.0级以上的地震,IGCEA比NEIC偏低小于0.2级. 而IGCEA测定的体波震级与国际数据中心(IDC)测定的体波震级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
应用IASPEI新推荐的宽频带面波震级M_(S(BB))和宽频带体波震级m_(B(BB))标准,选取2012年以来佘山地震基准台所记录到的6级以上清晰地震事件为研究对象,并重新测定地方性震级M_L、面波震级M_S、中长周期体波震级mB、短周期体波震级mb,并采用线性回归方法,将IASPEI新震级、传统震级以及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发布的震级三者间进行对比,使IASPEI新震级的连续性与科学性得以体现,为宽频带体波与宽频带面波震级的广泛应用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3.
采用新旧震级标度,利用中国地震台网2015年至2017年的观测资料,选取湟源地震台测定的国内5.0级和国外6.0级以上且震中距小于100°的161个地震事件为研究对象,利用JOPENS-6.0和JOPENS-5.2地震分析软件测定新震级标度下短周期体波震级m_(bn)、宽频带体波震级m_(B(BB))、宽频带面波震级M_(S(BB)),与旧震级标度下短周期体波震级m_b、宽频带体波震级m_B、仿真763面波震级M_(S7)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m_(bn)与m_b基本一致;m_(B(BB))与m_B基本一致;M_(S(BB))比M_(S7)系统偏高0.2个震级单位。  相似文献   

4.
体波震级综合起算函数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左兆荣  郭履灿 《地震学报》1985,7(2):158-170
为了改进中国地震台网体波震级的测定工作,本文利用中国地区地震P波和S波走时表及其相应的地壳地幔速度模型和地球的吸收带Q值模型(简称ABM-Q值模型),讨论了地震波的几何扩散效应和地球介质的吸收效应;通过数值计算,制定了中国地震台网体波震级的综合起算函数。经初步使用检验表明,新的震级起算函数,由于引进了与周期相对应的补偿,使得所测不同周期的体波震级基本趋向一致,改善了Gutenberg和Richter(1956)的起算函数在短周期上低估震级的倾向;而且,ABM-Q值模型较之SL8-Q值模型更加符合体波的衰减特性。   相似文献   

5.
IASPEI新标准体波震级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IASPEI新推荐的体波震级标准,选取2001~2007年国家地震台网48个台记录到的震中距小于100°的564个地震事件为研究对象,测定短周期体波震级m_b和宽频带体波震级m_(B(BB)),并使用正交回归方法对IASPEI新标准体波震级与中国地震台网传统的短周期体波震级m_(bc)、中长周期体波震级m_(bc)及哈佛大学矩震级M_(W)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对于m_b6.0以下地震,m_b和m_(bc)基本一致;对于m_b 6.0以上地震,m_b比m_(bc)偏大;对于m_(B(BB))7.0以下地震,m_(B(BB))比m_(bc)偏大0.2~0.4,对于m_(B(BB))7.0以上地震,m_(B(BB))和m_(bc)基本无偏差;对于4.5相似文献   

6.
从仪器标定、震级公式及分析软件等方面着手,查找出太原台体波震级偏差较大的原因,针对分析软件出现的缺陷问题,重新编制体波震级计算程序,并进行校正.对数字化观测以来的体波震级进行重新计算,给出体波震级偏差统计分析结果及参考校正表.  相似文献   

7.
依据《地震震级的规定(GB 17740—2017)》,分析了2009—2017年新疆地震台网所记录的新疆及邻区476次中深源地震事件,测定了13601个mb(短周期体波震级)和12035个mB(BB)(宽频带体波震级)的数据样本,回归分析mbmB(BB)得到回归方程及量规函数,结果显示mbmB(BB)相关系数为0.966,表明两者显著相关。因此,建议对于中强型中深源地震可以直接从原始速度型宽频带数字地震记录上测定长周期体波震级mB(BB),提高地震速报测定的速度和精度。通过震级偏差统计和台站场地响应计算,分析新疆地震台网中的XKR、HTA、ATS和KSZ等地震台站震级偏差较大的原因为砂岩、灰岩、砂土层等类型的台基放大了场地响应,说明台基类型对体波震级偏差的影响较大。与NEIC测定的体波震级对比时,发现新疆地震台网测定体波震级平均偏大0.42级,且偏差随着震源深度的增加有增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在强烈地震发生时,记录图最大振幅出格,如何决速测定强震震级这一实用化很强的问题,在用面波持续时间及测定体波震级方法的基础上。本文用云南1988年11月发生在澜沧、耿马地区的两次M_S≥7.0的地震资料(由全国基准台网SK仪器记录的地震图),进一步研究用这两种方法快速测定大地震震级作为速报方法的可能性。研究结果表明,用归算的面波持续时间测定M_S作为大震速报,一般需要等待从地震图初至后延10—20分钟的时间,而用体波测定震级m_B作为大震速报仅需要等待从初至后延数秒至5分钟左右。因此,是最为实用的大震速报方法。其优点在于图上最先到达的总是体波,对于M_S≥7.0的地震,体波振幅往往不限幅,这种特征满足强震测定和大震速报的需要。本文用澜沧、耿马两次大震的资料,对这两种方法作了较好的比较和检验。用收集到的约1500多个中强地震的面波震级和体波震级数据,经验统计给出两者之间的线性关系为M_S=1.55mg-3.47。  相似文献   

9.
中国地震台网震级的对比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线性回归和正交回归方法,利用中国地震台网1983-2004年的观测资料,对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测定的地方性震级ML、面波震级MS与MS7、长周期体波震级mB、短周期体波震级mb进行对比,给出了它们之间的经验关系式.研究结果表明:①由于不同的震级标度反映了地震波在不同周期范围内辐射地震波能量的大小,因此对于不同大小的地震,使用不同的震级标度更能客观地描述地震的大小.当震中距小于1 000 km时,用地方性震级ML可以较好地测定近震的震级.当地震的震级M<4.5时,各种震级标度之间相差不大.当4.5<M<6.0时,mB>MS,MS标度低估了较小地震的震级,因此用mB可以较好地测定较小地震的震级.当M>6.0时,MS>mB>mb,mB与mb标度均低估了较大地震的震级,用MS可以较好地测定出较大地震(6.0<M<8.5)的震级.当M>8.5时,MS出现饱和现象,不能正确地反映大地震的大小;②在我国境内,当震中距<1 000 km时,ML与区域面波震级MS基本一致,在实际应用中无需对它们进行震级的换算;③虽然MS与MS7同为面波震级,但由于所使用的仪器和计算公式不同,MS比MS7系统地偏高0.2~0.3级;④对于长周期体波震级mB和短周期体波震级mb,虽然使用的计算公式相同,但由于使用的地震波周期不同,对于mB=4.0左右的地震,mB与mb几乎相等,而对于mB≥4.5的地震,则mB>mb.  相似文献   

10.
南京基准地震台与中国地震台网测定体波震级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中国地震台网测定的综合体波震级为标准震级,采用正交回归方法,得到南京测震台(NJ2)体波震级与标准体波震级之间的关系式,并对震级偏差与震级大小、震中方位和震中距关系进行偏差分析,为台站分析人员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1.
利用云南地震台网记录的云南及其周边地区2000~2017年的宽频带数字地震资料,按照新的震级国家标准《地震震级的规定》(GB17740-2017)的测定方法,使用同一套软件,对地方性震级M_L、面波震级M_S、宽频带面波震级M_S(BB)、短周期体波震级m_b、宽频带体波震级m_B(BB)和矩震级M_W重新进行人工测量。并分别用一般线性回归和正交回归方法,对不同震级之间的关系进行对比,给出它们之间的经验关系式。研究结果表明:(1)当M4.5时,各种震级之间相差不大,使用地方性震级M_L可以较好地表示地震的大小,也能够更加充分地反映区域特性;当4.5≤M8.0时,宽频带面波震级M_S(BB)和矩震级MW均能较好地表示地震的大小,但矩震级M_W的测定需要一定时间,因此在速报工作和大震应急中,可以使用M_S(BB)表示地震的大小; M_S(BB)的测定方法与国际接轨,消除0.2的震级偏差。(2)对于面波震级MS和宽频带面波震级M_S(BB),由于面波测量的位置、计算公式和量归函数不同,M_S比M_S(BB)系统偏高0.2左右;短周期体波震级mb较宽频带体波震级m_B(BB)整体偏小0.2左右,主要区别在于仿真模式。(3)宽频带面波震级M_S(BB)和宽频带体波震级m_B(BB)均在垂直向原始宽频带记录上直接测定,取消波形仿真环节,另外,相比测定m_B(BB)震中距要求大于5度,许多台站被限制,M_S(BB)更利于区域台网测定。(4)当3.5≤ML≤6.5时,M_L较M_W整体偏大; M_S≥3.5时,M_S也较M_W整体偏大,且均随着震级增加,偏差值呈上升趋势。(5)当M≥8.0时,面波震级出现饱和现象,使用矩震级M_W表示M≥8.0地震的大小。  相似文献   

12.
选取库尔勒地震台2008—2015年记录的数字地震资料,与中国地震台网测定的体波震级进行对比,从震级大小、震中距、震源深度以及震中方位,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可知,库尔勒地震台计算震级相对偏大,其中mb平均偏差为0.1455,mB平均偏差为0.1941;震源深度在0—96km时,mb和mB震级偏差接近平均值;当震源深度h>96km时,测定震级和中国地震台网测定震级基本一致;地震发生在第三象限时,台站测定震级与中国地震台网测定震级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尝试用CDsN的IPz分量强震记录来测定谱震级。通过对测出的谱震级m_(T)与体波震级m_(B)、m_(b)的相关分析,得出其反映震源特性的峰值,出现在周期T=1秒左右。此外,谱震级还有随周期而变化的特性。根据谱震级与能量的关系,推导了它的通用形式为am_(T)=log(E/E0)(式中a=2,logE_0=5.6)。它的最高震级为9.6级。运用谱震级的通用形式对本文测定的4个谱震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它比传统方法测定的IPz分量体波震级m_(B)系统偏小0.31级。因谱震级是扣除了介质滞弹性吸收影响后的产物,故这种偏差是比较合理的。  相似文献   

14.
测震分析是地震台站的常规处理工作之一。其主要内容有:对近震(震中距小于1000km)测定P波和S波到时,测定S波最大振幅,计算近震震级M_L;对远震和极远震,测定初至P波和S波到时以及与震源深度有关的后续震相到时,测定面波振幅,计算面波震级M_S,测定体波震幅,计算体波震级m_B和m_b。然后把这些数据汇集在一起,做出单台地震报告。  相似文献   

15.
收集整理大同台在震级新国标实施以来的304个地震事件分析结果,从中筛选出宽频带体波震级m_(B(BB))、短周期体波震级m_b和宽频带面波震级M_(S(BB)),将其分别与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发布的震级,及旧震级标准下的震级测定结果进行差值对比分析,对差值结果进行正态分布法检验,通过震级偏差对震级新国标在大同台的应用情况进行评估。结果表明,m_(B(BB))震级偏差非常小,几乎与发布震级相等;新旧m_b震级基本一致,与发布震级偏差均较大,为-0.5左右;M_(S(BB))震级的平均偏差为0.2左右,M_(S(BB))震级与旧M_S震级基本一致,但M_(S(BB))震级稳定性更好。  相似文献   

16.
新疆地震大队从1970年成立以来(后改为新疆地震局),震级测定有两次较大的变化。1970—1972年使用苏联能级表定体波震级。即使用苏联的震级系统。1973年至今使用1971年全国测震会议所规定的: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国际上常使用体波震级m_b,由于其具有一定的物理意义,各种地震报告中一般都有m_b值。1956年古登堡—里克特提出体波震级公式  相似文献   

18.
李鸿吉  唐天明 《地震》1992,(4):73-76
1988年11月6日在我国云南省的澜沧地区发生了强烈的地震。我国地震台网公布的主震体波震级为m_B6.7和面波震级为M_s7.5,美国EDR公布的体波震级为m_b6.1和面波震级M_s7.3。这种震级的差异会影响到对地震活动性的估计,已经引起了多方面的关注。 为了对澜沧地震的震级有一个确切的认识,利用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的波形记录重新计算  相似文献   

19.
从吉首台体波震级m_b计算中出现的较大偏差出发,在讨论古登堡和里克特传统起算函数和左兆荣、郭履灿综合起算函数的基础上,为提高震级m_b的测算精度,用插值理论修正了3~30°传统起算函数,并用统计方法求出了适合吉首台测定浅震m_b的台站校正值,将两者合成后应用在单台震级m_b测定中取得了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20.
1935年Richter提出了地方震震级ML,10年后Gutenberg(1945a,1945b,1945c)建议将震级概念扩展到在远震距离上测量体波和面波的最大振幅,从而第一次使得有可能在全球尺度上可比较地估计地震的大小(Gutenberg and Richter,1949,1954)。另外,体波允许对各种深度的地震测量震级。最初,测定的远震震级大多在6级以上,这些地震都是在中~长周期位移记录图上记录的,地震仪的上拐角周期在10~20s左右(Kanamori,1988)。相应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