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南京大学、海南省和加拿大政府国际发展研究中心与贝德福海洋研究所共同发起与主办的海岛港湾开发管理学术会议于1990年11月1日—10日在海南海口和三亚市举行,来自8个国家的13名  相似文献   

2.
温室效应引起全球增暖问题目前正受到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政治家和公众的广泛注意。最近的报告表明,对于全球增暖及其影响的确切性质尚不清楚(Schneider,1989)。然而,海岸带可能是一个关键而敏感的环境地带,全球增暖对海岸地貌会产生一系列后果。尽管到2100年全球海平面上升幅度的估计从56厘米到3.45米不等,但一般相差可能在44米和2.17米之间(Hoffman 等,1983:Titus,1987)。  相似文献   

3.
4.
自远古以来,世界上大部分人口的生活和活动都是同一定时期内的相对海平面及其变化的结果有关的。从此观点出发,那些实际上是全球性的有关洪水泛滥的传说,可能正代表着公元前18000—6000年之间海平面常以大于10毫米/年的速率上升了近100米,使人类的聚居地逐渐向内陆后退这个事件的人类记忆残迹。  相似文献   

5.
季子修  蒋目巽 《地理学报》1993,48(6):516-526
本区海岸现有30%的岸段为侵蚀海岸,海平面上升将使海岸侵蚀加剧。海平面上升因素在海岸侵蚀诸因素中的比重较国外同类研究结论偏小,这与本区海岸的特殊演变原因有关。海平面上升通过潮流、波浪和风暴潮作用增强,海岸潮滩和湿地损失,岸滩消浪和抗冲能力减小等途径引起海岸侵蚀加剧。其结果是,侵蚀岸段扩大,淤涨岸段减少甚至转为侵蚀,潮间带宽度变窄,坡度加大,从而使沿岸海堤等挡潮工程的标准要相应提高。  相似文献   

6.
由国际沉积学会和国际潮流学术委员会委托南京大学海岸与海岛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举办的"国际潮汐动力和环境学术会议"于2002年8月8日至13日在杭州举行。来自美国、加拿大、韩国、日本、新西兰和中国(中国台湾和香港)的86位代表参加了会议。出席此次大会的有前国际地貌学家联合会(IGA)主席、加拿大British Columbia大学Olav Slaymaker教授,国际海洋学研究委员会前副主席、本次会议科学委员会主席、新西兰Wakito大学Terry Healy教授、韩国海洋地理学会、第四纪学会主席、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副主席、韩国汉城大学Yong Ahn Park教…  相似文献   

7.
欧素英  陈子燊 《地理科学》2004,24(3):358-364
根据广东沿岸14个验潮站的月均序列,应用小波分析方法将其进行时域-频域分解,分析了近40多年来月平均潮位序列的多层次尺度结构,进而研究相对海平面的周期变化和趋势变化。结果表明,用小波变换研究相对海平面在时域-频域中的周期分布及变化时,能较好地揭示周期变化的局部特征;广东沿岸相对海平面变化包含着0.5年、1年、2~4年、10~11年及18~20年左右等周期变化,且周期变化在时间域中具有明显的局部化特征;据实测资料计算,周期变化对海平面的趋势变化影响明显,未消除周期变化的趋势分析结果偏大,用小波变换有效地消除周期变化后得出粤西及珠江口地区沿岸相对海平面变化率,一般而言,广东沿岸海平面呈上升趋势,上升幅度约为0.36~1.2 mm/a。  相似文献   

8.
严维枢 《热带地理》1997,17(2):173-178
潮汐站资料分析表明香港地区海平面每年以1mm的速度上升。然而,在沿海填海地区,由于受长期地面沉陷的影响,下沉速度超过上升速度,导致海平面明显相对上升。受大规模地面沉陷的影响。填海区在台风暴潮期间极易受海水浸淹。为了有助于未来海岸的开发,建议利用现有技术水平的测量方法,包括卫星测高和激光测距方法等,对填海区进行长期连续的地面沉陷监测。对下沉问题提出预警,以便采取措施,如修筑海提,建抽水站等,以抵御海  相似文献   

9.
国际地理联合会海岸环境委员会于1986年91月6—13日在西班牙召开了《人类活动对海岸环境影响》为主题的国际讨论会,会上分析了人类活动对地貌形成过程和对海岸自然环境变化所施加的影响,此外还研究了有关调节海岸情况和防治或减少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有害后果所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建国以来,我国的地貌学获得了蓬勃发展,科学研究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近几十年来,广大地貌工作者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顶住了“四人帮”的干扰和破坏,坚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了不少新成就。为了总结和交流近十几年来地貌学的科学研究工作,为  相似文献   

11.
建国以来,我国的地貌学获得了蓬勃发展,科学研究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近几十年来,广大地貌工作者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顶住了“四人帮”的干扰和破坏,坚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了不少新成就。为了总结和交流近十几年来地貌学的科学研究工作,为  相似文献   

12.
浙南淤泥质海岸冲淤变化和泥沙运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研究了浙南北起瓯江口,南至平阳咀淤泥质海岸的冲淤演变过程,指出,岸滩每年以10—20米的速度向海淤涨。为该地区海涂的开发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宁思 《地理研究》1992,11(1):103-103
由中国地理学会等召开的全国山地气候资源与开发利用学术会议于1991年10月26—30日在湖南省武陵源举行,这次会议共收到论文107篇,这些论文来自21个省、市和自治区,遍及全国各地,表现了我国山地气候资源与开发利用研究工作已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地理学会的领导及南京大学大地海洋科学系的组织下,全国青年地理工作者第二届学术会议于1989年10月31日至11月4日在南京召开。参加大会的有来自全国科研和教学单位的代表121人,大会共收到论文160篇,在31日举行的开幕式上,中国地理学会、江苏省科协、南京大学、中国科学  相似文献   

15.
熊运实 《地理研究》1990,9(1):97-98
第二届全国青年地理工作者学术会议于1989年10月30日至11月4日在南京大学召开,120名代表分别来自31所大学和11所科研机构,共收到论文160余篇,论文采取大会交流、分组讨论及大会总结相结合的方式。许多地理界老前辈亲临会议,并作了重要报告。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地理学的前景、理论与应用及地理人才的培养,同时为1990年在我国举行的国际地理学会亚太会议遴选出一批优秀论文。从大会提交的论文和讨论情况来看,代表们对地理学的发展现状、地理科学的学科体系及学科发展方向、地理学的理论思维及地理教育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16.
姚鲁烽 《地理学报》2011,66(7):1008-1008
中国第五届红树林学术会议于20011 年6 月23-26 日在浙江省温州市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生态学学会红树林学组执委会主办,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温州海洋研究院) 承办,浙江省植物学会协办。来自我国东南沿海红树林分布省区市以及香港和台湾地区的教育、科研和管理部门的学者共计130 余人出席了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60 余篇。《地理学报》、《应用生态学报》、《湿地科学与管理》等科技期刊的代表也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17.
良渚时期文化发展与海平面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浙沪苏地区良渚考古资料和海平面变化研究表明,良渚文化的兴、盛、衰与5.5-4 ka B.P.期间海平面升降密切关联。5.5-4.9 ka B.P.,浙沪苏地区海平面处于高海面之后的急剧下降期,降幅约3.9 m,陆地生存空间扩大,加之气候温暖,良渚文化开始兴起,良渚人择高地而居,盛行干栏式建筑,遗址分布相对分散,从事稻作农业生产。4.9-4.3 ka B.P.,浙沪苏地区进入低海面时期,良渚文化发展达到鼎盛,遗址数量增多,分布相对集中,并向外围地区扩展。此时气候干凉,水井大量出现、盛行地面建筑、稻作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社会等级分化,揭示出低海面促进了良渚文化的繁荣。4.3-4 ka B.P.,海平面回升,渐渐进入又一高海面时期,良渚先民生存空间缩小,文化分布范围相对压缩,且以台墩和坡地建筑为主,遗址数量较中期减少,海面回升的同时,洪涝灾害,异常降温等灾变加速了良渚文化的衰落。总体来讲,5.3-4.0 ka B.P.期间“海面下降-低海面-海面回升”的过程推动了良渚文化由兴起到繁盛再到衰落的演替过程。  相似文献   

18.
张国友 《地理学报》2007,62(12):1340-1341
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于2007年11月2-4日在南京市隆重举行,来自全国190多个有关地理单位的专家、学者等1300多人出席了会议,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6人、中国科学院有关院(所)长以及省级研究所所长、全国各大学校长、学院院长等近百人,还有来自中国台湾、香港、澳门和美国、日本的地理学者等.  相似文献   

19.
<正>80年前,1937-05-14,中山大学地理系吴尚时教授在广州东南部发现4处古海岸遗址,含海蚀平台、海蚀崖、海蚀洞和海积沙堤,并于1937-05-20在中山大学日报以中、法文发表。由此,这些现已远离现代海岸近百公里的古海岸遗迹始为世人所知,更为广州的沧海桑田变化提供了实物证据。这是广州市的"世界之最"之一。因为迄今为止,还未有远距现代海岸达百公里的古海岸被发现(过去普遍认为意大利波河古海岸遗址距现代海岸约20 km已是最远)。  相似文献   

20.
<正>全国第16届洞穴学术会议于11月3-4日在广西桂林永福县金钟山旅游区举行。本届学术会议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学会洞穴专业委员会主办,广西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