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用斜交模态方案分析了7月北半球500hPa高度场的遥相关结构,得到了一系列遥相关型,与同期100hPa高度场,海平面气压场的遥相关结构分析结果上比较,其收敛速度慢,主要遥相关联系弱,且所在位置也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1951-1986共36年资料对北半球500hPa1月和7月纬偏场的遥相关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冬季纬偏场的遥相关结构与位势高度场的遥相关结构一致,都存在5种呈经向分布的遥相关型。但在夏季,位势高度场中的遥相关现象不明显,纬偏场中却存在4种呈纬向分布的遥相关型。对比纬偏场1月和7月的遥相关结构,发现两者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北半球夏季位势高度场遥相关型的观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修群 《大气科学》1992,16(5):513-521
本文利用点相关普查和经验正交函数展开分析了北半球夏季500hPa位势高度场的年际变化特征,指出在北半球夏季主要存在4种遥相关型,它们分别被称作亚洲/北美型、欧亚型、东北太平洋型和北美/西欧型.其中前两种遥相关型和东亚夏季大气环流年际异常有直接的联系.北半球夏季遥相关型的揭示对于研究东亚大气环流年际变异的机理及其预报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500hPa位势高度场月季业务数值预报的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气象学报》1997,8(A00):154-163
  相似文献   

6.
北半球夏季500hPa候平均高度场的遥相关和环流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秋明 《大气科学》1993,17(2):148-154
本文用10年(1980—1989)夏季北半球500hPa候平均高度场资料进行遥相关分析,得到东亚太平洋型(EAP)和西欧型(WE)两种遥相关型及西亚-太平洋-大西洋振荡,并对高度场进行主成分分析(PCA),讨论了环流的时空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7.
利用1982、1983年7—9月的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网格点资料,分析了北半球中高纬度以及热带地区500百帕高度场的30—50天周期振荡的遥相关结构及其演变特征。发现30—50天周期振荡的分布,在热带与对流活动中心相对应,在中高纬地区与主要的气压活动中心相配合。振荡的相关中心分布于15—70°N之间,并成大弧状排列,具有波列的结构特征,其路径具有显著的年际变化,其弧状排列的振荡中心具有纬向移动,移动方向与高度场振荡位相的纬向移动相一致,高度场振荡的纬向移动和波列的能量频散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姚素香  龚克坚  赵琛 《气象科学》2016,36(5):622-628
利用1979—2012年逐日NCEP/DOE再分析资料,分析北半球中纬度冬季(11月1日—4月30日)对流层位势高度的季节内振荡特征。结果表明:对流层上层位势高度的季节内变化强度较中下层更强,中心主要位于太平洋和大西洋上空;对流层上层位势高度场主要为1~3波的超长波形势,功率谱分析结果表明其时间序列呈现显著的季节内振荡(10~60 d)特征;10~60 d滤波的位势高度异常空间分布与原异常场一致,位势高度季节内振荡随时间主要表现为向西传播的特征,尤其表现在北太平洋上空,而亚欧大陆更为复杂一些;亚洲冬季风对北半球中纬度位势高度的季节内振荡有响应,主要表现为蒙古高压位置和强度的异常,继而对我国冬季气温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9.
北半球大气遥相关型的统计诊断及数值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此项研究旨在通过对北半球大气遥相关型的统计诊断及数值试验,探讨旬平均尺度遥相关型的存在和时空规律及其成因,以及各遥相关型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5种遥相关型在旬时间尺度上表现得十分清楚,且具有冬强夏弱的特点;各种遥相关型特征指数时间序列具有随时间演变的一般规律;某些海区的海温异常能激发出一定的遥相关型,5种遥相关型之间存在非线性相互作用;各种遥相关型特征指数能反映一定的大气环流和天气异常的特征,因而可以作为研究长期天气过程和预报方法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11.
北半球50hPa平均环流的若干特征及其与500hPa的某些关联   总被引:4,自引:6,他引:4  
瞿章  张海俊 《高原气象》1990,9(4):424-431
本文根据北半球50hPa20年平均环流的槽脊特征,分析发现:在全年各月,尤其是冬半年中高纬圈,以2波为主要特征;夏季50hPa平均环流在30°N圈的90—120°E上存在着可能是青藏高原影响的强高压脊。 对50hPa超长波的波数、波长以及500hPa占50hPa波长之比率分析发现:由于地转偏向力向北(南)的增加(减小)和平均波长向北(南)的减小(增大)的相反作用的共同结果,50hPa上的波数在极地和赤道少,而在中纬度最多,这与500 hPa相类似; 对流层(500hPa)与平流层(50hPa)的平均波长比率冬季明显大于夏季,尤其是中高纬度。这表明中高纬度对流层与平流层之间冬季比夏季有着更多的相互作用。这与Charney和Drazin的理论分析相一致。  相似文献   

12.
13.
北极海冰面积变化与大气遥相关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蒋全荣  王春红 《气象科学》1995,15(4):158-165
本文综述了北极海注面积变化与大气遥相关型研究工作中的一些主要结果。诊断分析表明,北极海冰面积变化具有3-4年的振荡周期,大气中的遥相关型不仅与海冰面积变化的区域有关,还与海冰面积的振荡频率有关。海冰面积变化与大气遥相关型是互相维持的,一方的加强有利于另一方的加强,本文最后还对北极海冰和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对北半年冬半年中纬度大气环流影响的相似性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海温对月平均环流影响的数值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 T42L9全球谱模式,在相同初始场的条件下,将不同的 SST 作为外强迫源输入模式,其一个月延伸预报的结果表明,SST 的变化对第三旬的环流预报影响比较大,但对于不同的初值其影响是不同的,对于比较稳定的初值,不同的海温场对月平均环流的影响较小;而对于不稳定的初始场,则影响较大.同时指出了500hPa 高度预报场的均方根误差的增长在中纬度主要与大气中的斜压不稳定有关,如果斜压不稳定度大,则误差随时间增长快;斜压不稳定度小,情况则相反.  相似文献   

15.
用一点相关法计算了春季4月份北半球500hPa遥相关型,得出4月存在5个遥相关型。它们的中心位置与冬季相比已有了较大的改变。计算了1951 ̄1990年各遥相关型的逐年强度指数。研究了它们的年际变化,指出4月的西太平洋型(WP)、欧亚型(EU)的强、弱是我国4月份大范围旱涝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冬、夏季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激发的500hPa遥相关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超 《高原气象》1994,13(2):122-127
本文用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来表征高原的加热状况,并用统计的方法,分析了冬季(2月)和夏季(7月)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与同期500hPa位势高度的遥相关关系,得到如下结论:冬季高原地面加热场可激发北半球500hPa产生遥相关型,这种遥相关型可看成是二维Rossby波列由低纬向东北方向传播;夏季高原地面加热场可激发北半球500hPa产生类似于EU型的遥相关,这种遥相关型可看成二维Rossby波列由  相似文献   

17.
用40年(1961-2000年)观测资料,分成1951-1980年和1981-2000年两个时段,研究了江苏南部地区夏季(6-8月)面积平均雨量与北半球500hPa季平均环流时滞遥相关的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这两个时段遥相关的空间分布存在显著差异,且后一时期时滞遥相关强度明显强于前一时期,它反映了北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对东亚季风降水和环流年际相关的影响,与年代际和年际时间尺度振荡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8.
对1951-1998年初夏500hPa高度场作单点遥相关、并重点分析1991-1998年我国初夏旱涝与遥相关型的关系。结果显示;除1992年以外,初夏的大涝和大旱都与东亚太平洋型,黄河东亚型的异常有关,而1998年东北地区的涝还与异常强的WA型有关。  相似文献   

19.
对流层上层定常波异常遥相关型的维持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ECMWF1980-1988年的资料和主成份分析方法研究了北半球冬季定常波月平均异常的空间结构和时间变化,分析了对应主要异常型的由辐散风和瞬变涡度通量的异常引起的涡度源异常,并用正压模式研究了涡度源异常在这些异常型维持中的作用。结果表明,瞬变的涡度通量辐合的异常有抵消辐散风所产生的涡度源异常的趋势;单独考虑辐散风异常作为强迫所产生的环流异常与遥相关型的结构和强度相差很大,但如果将瞬变涡度通量辐合的异常也包含到强迫源中,则强迫出来的环流异常会有很大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