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地磁学是一门介于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之间的边缘科学。近二十年来古地磁学对地质学理论上的变革,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由于古地磁学能定量地获得地质历史中的古地磁极的座标位置、标本形成时期取样点的古纬度,测定出一些有关岩石的磁性特征参量,因此使某些地质问题的解决有可能从定性到定  相似文献   

2.
本文综述了晚元古冰川成因的最新研究成果.晚元白冰成岩的古地磁研究有两个重大成果:(1)晚元古冰川赋存于低古纬度:(2)晚元古超大陆的存在。它们依据古地磁及其他地质证据,反过来利用超大陆的全球古地理重建,以及冰成岩与相伴生的碳酸盐岩沉积学研究、探讨新的成因机制。  相似文献   

3.
古地磁的应用古地磁学在地球物理学和地质学方面的应用,其依据是地磁场在从前寒武纪到现在的全部演化过程中,磁极位置不断移动,极性经常倒转.也就是这一依据对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等假说提供了重要证据.对地球膨胀说(即地球半径在缓慢地增大)提供了数据,可计算出各个地质史期的地球半径.用古地磁学研究宇宙星球(例如月球、陨石)上物质的磁性,从而了解地磁场的起源和演化等方面的问题.根据测得的地磁倾角,可算出样品产地的古纬度.  相似文献   

4.
古地磁学是借助于仪器测量岩石的天然剩余磁化强度和方向,来研究地质年代(或人类文明史期)的地球磁场的方向、强度及其演化规律的一门科学。由于它能定量地获得不同的地质年代的古地磁极位置与标本形成时期采样地点的古纬度所以古地磁学的研究成果在地层学、构造地质学、古地理学、古气候学、矿床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等方面解决某些问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吉林省晚古生代造山带是西伯利亚板块与中朝板块离散、聚敛后褶皱造山带的一部分,又处于与滨太平洋构造域的复合部位,地质构造极为复杂。现存的岩石—地层体乃是经历多次构造运动移置、改造的结果。以生物地层学、沉积地质学为基础,综合应用构造学及地球化学理论和方法,详细地研究此造山带的生物地理区、岩相古地理、岩石化学和古地磁学等内容,首先发现在二叠纪时有四个移置地体组成,即延边、吉中、松辽和白城。根据生物古地理特征、物质成分判别及其沉积序列,确定各地体的古纬度和古构造环境,结合地球动力学分析,再造构造古地理原型,乃是一个活动大陆边缘的复合边缘海盆。  相似文献   

6.
川滇菱形地块白垩纪古地磁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位于川滇菱形地块的西昌西南大德里向斜两翼的白恶系红和岩内采集古地磁学定向样品96个,进行了古地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西昌晚白垩世末期的古地磁偏角为5.9°,古地磁倾角为45.8°,地磁极位置为北纬84.7°,东径193.3°,将该数据与作前期研究结果对比,则可见自楚雄至无谋,进而至西昌,其古地磁偏角逐渐靠近正北,而古地磁极纬度渐次升高,这反映了川滇菱形地块内的断块呈自西南至东北逐渐减弱的顺时针  相似文献   

7.
磁倾角是古纬度的记录者,对许多构造活动有着很好的揭示作用.但在青藏高原,沉积物的磁倾角往往要比火山岩或欧亚极预测的值要小,这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对该地区构造演化历史的了解.本文应用E/I统计分析法对青藏高原东北部几个典型山间盆地的已有古地磁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该地区沉积物中普遍存在的10°~ 20°磁倾角浅化可以通过该法矫正,揭示出该地区的磁倾角浅化可能是由于沉积物在沉积过程中或沉积后的压实作用造成;同时也表明该地区在晚新生代以来南北向缩短量并不是十分显著,至少是在古地磁研究的误差范围以内.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地球磁场的成因、极性变化以及运用极性倒转划分对比地层和指示环境。在实际应用中,运用古地磁极性变化和古纬度方法对二连盆地某地区地层定年和地层界面进行识别。  相似文献   

9.
本文系统地评述造山带古地理重建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古地磁学、沉积学、古生物地理学、构造地质学和地球化学等方法。文中强调了板块构造与古地理重建的重要性。古地磁数据是精确地进行古地理重建的关键。各种方法应当综合分析,同时也指出了各种单一方法的局限性和简介了古地理重建的某些进展。  相似文献   

10.
段如泰 《地质与资源》2017,26(4):397-402
三维地震技术对沉积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分析方法和概念上.高精度的三维地震数据可以通过对沉积要素的直接成像来重建三维的沉积古环境,也可以通过对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沉积环境进行成像来研究沉积演化史.地震数据联合测井数据也可以通过预测岩石性质分布来定量描述沉积岩的非均质性.在成岩作用分析工作中,高分辨率的地震成像用优于10 m的纵向分辨率在上千平方千米的范围内描述成岩界面的几何形态,是一种在整个盆地范围内研究成岩作用过程的新方法.应用三维地震技术解决沉积问题这一领域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对相关的方法、工作流程和研究实例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1.
安延恺 《沉积学报》1985,3(1):111-119
前言 根据近三十年来从事历史大地构造学及地层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所得到的启示,深感两者对于岩相、古地理的研究工作密切相关。利用历史大地构造学有关原则进行岩相、古地理的研究,应当认为是当前岩相、古地理研究中的一个方面。其基础则建立在新全球构造观点上。即运用地史期间古板块的离散与聚敛或漂移以及古地磁极移动和古气候带的变迁等基本特征来进行岩相、古地理研究,并了解有关沉积矿产的分布规律。看来与根据以岩石学、地球化学和沉积学为基础的岩相、古地理研究矛盾并不大,而且将起到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的作用。实际上,两者经历着殊途同归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陈戴生 《铀矿地质》1996,12(2):71-74
本综述了当前沉积学及岩相古地理学的新动向,新进展,包括层序地层学,定量岩相古地理沉,沉积岩石学,岩相古地理学与资源预测,研究方法及测试手段,现代沉积考察及当代沉积学前沿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曹勇  孙知明  裴军令  李海兵  许伟  张蕾 《地质学报》2021,95(5):1448-1458
柴达木地块早古生代古地理位置和构造归属长期存在争议.前人根据沉积地层和古生物资料认为柴达木地块早奥陶世位于赤道附近的低纬度地区,但是这种定性认识还缺少古地磁学的定量证据.本次研究对柴达木地块欧龙布鲁克地区下奥陶统多泉山组灰岩开展了古地磁学研究,通过系统热退磁获得了8个采点的高温特征剩磁分量,其构造校正后的古地磁平均方向为Ds=345.3°,Is=-14.5°,κs=54.8,α95=7.5°.这一高温特征剩磁分量远离现代地磁场方向,且所有样品的特征剩磁分量均为反极性,其单一反极性特点与全球奥陶纪磁性地层研究确定的早奥陶世反向极性期相吻合,本文认为这一高温特征剩磁分量很可能代表了研究剖面早奥陶世时期的原生剩磁.根据奥陶纪地磁极性特征,确定柴达木地块早奥陶世的古地磁极位置为-43.4°N/116.9°E(dp/dm=3.9°/7.7°),相应的古纬度为7.4°N±5.5°(参考点:37.2°N/96.6°E),表明柴达木地块在早奥陶世位于赤道附近的低纬度位置.综合古生物和沉积学资料,提出柴达木地块早奥陶世可能处于华南地块北部,冈瓦纳古大陆澳大利亚陆块西北的古地理位置.  相似文献   

14.
中上扬子石炭系某些宏观地质信息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吴祥和 《贵州地质》1999,16(4):294-300
本语文以某些大胆设想、结合当代地学科学前沿研究,分析了发育于早石炭世的玄武质火山岩和热液活动时空分布特征和已有的古地磁资料相印证,论述地壳热膨胀与沉积基底地的关系;通过沉积物厚度获取的沉积速率时分布,探讨了沉积基底形变程度和性质,认为全球海平面变化、地壳热膨胀引起地壳微型扩张中上扬子在石炭纪纬度的迁移等是控制沉积古地理的主要因素,并以此对中上扬子石灰纪进行沉积古地理宏观演化分析。  相似文献   

15.
锶同位素方法在地层研究中的某些应用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Sr同位素方法的原理、实验方法和在地层学研究中的一些应用。Sr同位素方法和其它一些地层学方法,如古地磁方法和稳定同位素方法相比不需要那样高的采样密度,也不受地区、纬度和沉积相等因素的影响,因而应用较为简单。Sr同位素方法可以很好地应用于全球海相沉积地层的对比、海陆相地层的鉴别和地层年龄的估测。特别是近几年来DePaolo和Ingram,Palmer和Elderfield,Kovach利用化石样品精确测定出显生宙海水~(87)Sr/~(86)Sr比值对地质时间的变化曲线,为建立“高分辨Sr同位素地层学”奠定了基础,Sr同位素地层学方法在解决许多地质学、地球化学、古海洋学和全球性事变学等问题中都是十分有益的,其应用将日益广泛。  相似文献   

16.
赵追  陈国锋  程书香 《世界地质》2004,23(4):338-342,353
陆相盐湖盆地层序地层学的研究,是层序地层学研究中的前缘课题。通常应用盐湖发育的环境变化参数、旋回年代学、古地磁反转和生物地层等方法,来研究盐湖沉积形成的条件、盐湖层序成因模式、盐湖演变与全球变化。目前在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陆相盐湖盆地的层序地层解释至今缺乏一个比较适用的模式或研究方法,其中的关键是如何解释盐岩沉积在层序发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7.
浙江丽水Ⅰ盆地白垩纪古地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浙江丽水Ⅰ盆地白垩系采集古地磁样品01个,经测试得出晚白垩世末期的古地磁偏角为24.75°,古地磁倾角为48.14°,古纬度为29.16°N,为中国东部晚白垩世末期边南移、边顺时针旋转的区域性构造运动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18.
造山带动力沉积学是造山带地质学和大陆动力学研究的重要方面。造山带动力沉积学研究的重要基础是识别造山带的原型沉积盆地,认识其大地构造沉积相和原型沉积盆地的演化。造山带动力沉积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造山带区域地层学、沉积学、大地构造学、造山带原型盆地的充填序列或构造层序、古地理和古海洋及建立沉积盆地的动力模式。其研究方法涉及造山带原型盆地的物源和组分分析、沉积相和沉积体系及沉积构型分析、充填序列和构造层序分析、古流向和古地理分析、沉积厚度和沉降分析以及沉积盆地动力模拟等。  相似文献   

19.
古沙漠沉积的研究可以重塑古地理、古纬度和古气候,从而指导同此类沉积环境相关的矿产的找寻,并恢复沉积盆地的地质发展史。在国外,不仅对各时代的古沙漠沉积作了广泛的沉积学的研究,而且发现有与之相关的大型油田。然而在我国,古沙漠相的研究工作极其薄弱,缺乏系统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说还属于一个空白。为此,笔者遂从地层古生物工作转而侧重风成沉积作用和古沙漠相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古地磁磁倾角是古纬度的记录者,能真实反映块体在地质时期的古纬度,对块体构造活动有着很好的揭示作用。但最近众多的研究表明,沉积物所记录的磁倾角结果,往往存在浅化现象。因此,如何精确确定古地磁磁倾角方向,是研究块体南北向构造活动的关键。本文围绕古地磁研究相对薄弱的青藏高原腹地羌塘块体,针对雁石坪地区侏罗纪沉积地层开展了精细的古地磁研究,确定了雁石坪群沉积岩地层中灰岩和碎屑岩的剩磁方向(碎屑岩雀莫错组Ds=339.0°,Is=24.4°,α95=18.3°,灰岩布曲组Ds=336.9°,Is=30.9°,α95=7.8°),通过运用"E/I"统计方法对所获得的古地磁结果进行校正,发现雁石坪地区侏罗纪沉积岩由同沉积期间或沉积后的压实作用所造成的磁倾角浅化约5.7°~8.5°。该结果表明,羌塘块体在中侏罗世雀莫错组和布曲组期间存在约278 km北向漂移。校正后的古地磁结果,与同期的相邻块体塔里木极对比,揭示出磁倾角具有额外10.9°~14.6° 的浅化,可能指示了自中侏罗世以来,羌塘块体相对塔里木块体有约1 000 km的北向漂移和缩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