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塔河油田原油甾藿烷系列化合物地球化学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生物标志化合物是油气油源、成熟度、运移等领域研究中的一项得力工具。运用生物标志物色谱质谱技术,对比研究了塔河油田各油区原油生物标志化合物中甾、藿烷系列化合物特征。研究表明,塔河油田为一由晚期成熟高、轻微改造的原油与早期成熟度低、遭受较强降解原油混合而成的复合油藏,该油藏各区原油C27—C29甾烷同系物以及C27—C29重排甾烷特征反映出该区不同成熟度原油来自同一母源,原油Ts/(Tm Ts)、重排甾烷/规则甾烷和ββ/(ββ αα)C29比值关系立体图指示出原油的充注方向,印证了“塔河地区的油气主要来自于南部的满加尔坳陷”这一论点。  相似文献   

2.
陈军红 Summ.  RE 《地球化学》1995,24(4):379-386
在研究羊毛甾烷的基础上,又从泌阳凹陷第三系湖相泥质白云岩地层中检测出了其他系列的特殊甾烷化合物,如3β-乙基甾烷(C29-C31),3β-正丙基甾烷(C30-C32)和3β-丁基甾烷(C31-C33)和甲藻甾烷等。这些特殊甾烷集中出现的情况曾未报道过。除母源输入具有特殊组合外,水体较高盐度和强还原环境可能是这些化合物得以保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倪春华 《江苏地质》2008,32(1):50-54
通过阐述烃源岩及原油中25-降藿烷系列化合物的结构、鉴定方法、成因(生物降解作用、原生作用)、降解机理,系统介绍了目前国内外25-降藿烷系列化合物的研究现状。认为25-降藿烷系列化合物在油源对比和油气成藏方面的应用和研究,有助于推动油藏地球化学的发展,同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GC、GC-MS、GC-MS-MS分析表明,塔河17区块各油藏原油饱和烃、芳烃生物标志物组成和稳定碳同位素特征具有同源性,即塔河原油来自相同的烃源灶(或烃源层)。然而,对原油物性特征、成熟度特征、生物降解特征及原油馏分碳同位素组成等的深入研究发现,塔河原油属于早、晚两次充注成藏:早期充注为一般成熟型原油,相当于Ro值0.70%0.80%成熟阶段的生排烃产物,遭受生物降解后具有重、稠油特征,主要分布在4、6、7区下奥陶统储层中;晚期成藏原油相当于Ro值0.80%1.00%的高成熟阶段的生烃产物,表现为正常油、甚至轻质油或凝析油,在塔河油田广泛分布,并可以与早期充注油藏原油的生物降解残留成分进行充分混合,呈现复杂的地球化学特征。   相似文献   

5.
沉积有机质中甾烷,4—甲基甾烷植物花粉来原的直接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利明  徐雁前 《地球化学》2000,29(2):175-179
松粉热模拟饱和烃GC-MS分析检出大量的甾族系列化合物,其中常规甾烷在200~350℃的中低温阶段的相对丰度较高,占总馏分的3%左右,表现出C29远大于C28、C27的高等植物输入特征。与常规甾烷相伴生,出现少量但特征明显的以C30为主的4-甲基甾烷,它与ααα(20R)C29甾烷的比什在0.1左右。研究表明,植物花粉是烃源岩、原油中甾烷和4-甲基甾烷的输入物源之一,花粉中所含的甾族和脂类化合物结  相似文献   

6.
5α and 5β cholestane, ergostane, stigmastane, hopane, etc., as well as 4-methyl-5β-stigmastane have been identified in an Tertiary oil shale sample from the oil field in North China, using cappillary gas-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 The resalts show that steroids occur in large amounts and a great variety, which thus provides an indication of their origination probably from higher plant debris.  相似文献   

7.
8.
沉积有机质中甾烷、4-甲基甾烷植物花粉来源的直接证据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松粉热模拟饱和烃 GC-MS分析检出大量的甾族系列化合物,其中常规甾烷在200~350℃的中低温阶段的 相对丰度较高,占总馏分的3%左右,表现出C_(29)远大于C_(28)、C_(27)的高等植物输入特征。与常规甾烷相伴生,出现少量 但特征明显的以C_(30)为主的4-甲基甾烷,它与ααα(20R)C_(29)甾烷的比值在0.1左右。研究表明,植物花粉是烃源岩、 原油中甾烷和4-甲基甾烷的输入物源之一,花粉中所含的自族和脂类化合物结构中的固醇可能是它们的来源或前 身物。在缺乏可靠的沟鞭藻化石和明显的细菌活动证据的沉积物中,特别是所含甾烷中C_(29)占优势的情况下,产出的微量4-甲基甾烷可能与植物花粉的输入有关。  相似文献   

9.
与苯并藿烷相比,25-降苯并藿烷的研究较少,目前这类化合物仅检出于加拿大和我国川西北的降解沥青中。本研究在塔河油田井下奥陶系储层稠油中检测到了完整系列的25-降苯并藿烷(C31-C34),发现25-降苯并藿烷与苯并藿烷的比值与现有的生物降解评价参数有较好的可比性,且该参数在不同降解程度原油中的差别比其他参数更大,故今后有必要对其开展更深入的研究,以便更精细地评价原油的生物降解程度。  相似文献   

10.
25—降藿烷系列的“异常”分布及其成因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包建平  梅博文 《沉积学报》1997,15(2):179-183
25-降藿烷系列是一类通常作为原油遭受深度生物降解作用可靠标志的生物标志物,笔者了近在研究新疆三塘湖盆地某井上二叠统生油岩和油砂样以及辽河高升油田某些曹受不同程度生物降解作用的稠油时发现了25-降藿烷系列的“异常”分布:即25-降藿烷系列存在于上述二叠统生油岩和未遭生物降解的油砂,而非生物降解的稠油中,为此笔者认为,25-降藿烷系列不一定是原油遭受生物降解作物后的产物,它在生油岩中的存在表明成岩早  相似文献   

11.
郑朝阳  段毅  张学军  李红 《沉积学报》2011,29(3):605-612
塔河油田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早古生界最大的海相碳酸盐岩型油气田,其油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备受关注,但目前仍然存在诸多争议.通过系统采样和高精度GC-MS分析,精细研究了塔河油田原油的生物标记化合物分布特征,进行了油源对比并探讨了其成因.研究表明:塔河油田原油其具有相似的成因类型,其母质类型为菌藻类;浮游绿藻和宏体褐藻对...  相似文献   

12.
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溶洞充填物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塔河油田奥陶系缝洞型储层是该区最重要的油气生产层段,古岩溶作用产生的大量溶洞作为油气的存储空间,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通过对11口井充填溶洞的岩心观察,划分出化学沉(淀)积岩相、搬运型岩相、垮塌型岩相、渗流充填相4大类溶洞充填相。搬运型岩相为溶洞的早期充填产物,当地表岩溶的溶蚀作用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岩石会发生崩落,崩落的结果就产生了垮塌型岩相,后期的渗流充填相以填隙物的形式充填在垮塌型岩相里。据区内Ta井的典型溶洞充填特征,归纳出其充填序列为上部的溶洞破裂相、中部的塌陷相及下部的海水侵入充填相。溶洞充填物中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等的地球化学特征,证实区内存在海水-淡水混合岩溶,对油田的开发生产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层序地层学应用于古地貌分析——以塔河油田为例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层序界面的形成伴随着剥蚀夷平、水道下切、构造抬升等古地貌改造作用; 层序的样式、层序-体系域-准层序的平面分布及削截、超覆尖灭、前积角度、退积幅度等地震反射特征也受古地貌的直接影响.因而, 层序地层提供了可供古地貌分析的信息.通过对塔河油田石炭系层序地层研究, 应用初始海泛面、最大海泛面上超尖灭线、坡折线、褶皱形态等标志, 识别了SQ1、SQ3层序发育时期的隆起、差异压实低凸起、斜坡、缓坡、凹陷等古地貌单元, 揭示了SQ3层序发育之前的构造挤压活动, 应用Ⅱ油组的砂体平面分布验证了古地貌分析结果.综合上述分析, SQ1、SQ3层序发育时期, 斜坡带和凹陷带有助于低位体系域砂体局部聚集, 是研究区岩性圈闭发育的有利场所.   相似文献   

14.
塔河油田是我国迄今为止在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层系中发现的最大的油气田,研究其中油气的运移是了解这种油气藏形成规律的重要环节。对塔河油田近几年开采的油井原油样品进行系统采集后,分析了原油中生物标志化合物,选取Ts/(Ts Tm)、三环萜烷/17α(H)-藿烷和重排甾烷/规则甾烷比值作为油气运移指标,研究了塔河油田原油的运移特征。结果表明,这些指标反映了塔河油田奥陶系原油运移有两个方向,一个是由东向西,另一个是由南向北;9区和三叠系、石炭系原油成熟度较高,说明它们成藏期较晚。  相似文献   

15.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原油与源岩对比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塔河油田是我国迄今为止在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层系中发现的最大的油气田,但是原油的油源目前仍然是一个有争异的问题。对塔河油田原油和寒武系、奥陶系烃源岩进行了地球化学分析,研究了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和分布特征,进行了油源对比。原油和烃源岩中正构烷烃、类异戊二烯烃、甾烷和萜烷组成及分布特征,显示了塔河油田原油与寒武系、奥陶系烃源岩具有亲缘关系,这与塔河油田长期成藏和多期成藏,从而允许寒武系、奥陶系烃源岩持续供油的地质事实相符合。研究认为,塔河油田原油与寒武系、奥陶系烃源岩中一些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的差异,可能与它们起源于有机质不同演化阶段有关,这一点应在研究具有高演化有机质特征的油源对比时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6.
塔河油田二区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储集体类型由缝洞型、高能微孔隙型、压溶孔缝型组成。通过岩心薄片观察并结合地震、测井、录井和试油等资料,查明了受次生溶蚀作用控制的岩溶缝洞型、受高能沉积相带控制的微孔隙型和受压溶作用及白云化作用控制的压溶孔缝型储层的特征和分布,并且识别出溶蚀孔洞、溶蚀缝、构造缝、粒内孔、粒间孔、铸模孔、晶间孔、晶内孔、缝合线和微裂缝10种储集空间。实际上,上述储集体主要为高能沉积相带形成的颗粒灰岩演化而成,这些颗粒灰岩经过埋藏压实和胶结等作用形成了以次生微孔隙为主的微孔隙型储集体,经过压溶和白云岩化作用形成了受成岩演化控制的压溶孔缝型储集体,在塔北奥陶系岩溶期形成了岩溶缝洞型储集体。塔河油田二区南部受沉积相展布和成岩作用影响,颗粒灰岩和云斑状灰岩发育;北部古隆起风化剥蚀作用较强,发育大型溶洞储层;东部斜坡带古河流发育,溶蚀缝洞储层多沿古河道分布;西部受深大断裂控制,溶蚀孔洞沿断裂垂向发育。  相似文献   

17.
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开发动态与地层水化学特征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河油田是塔里木盆地第一个超亿吨级的大型油田,其主力油藏为奥陶系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近年来,油田地层水的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油田的开发和生产.阿克库勒凸起北部地质历史时期曾经发育间断性的大气水下渗-向心流,凸起南部斜坡区受到泥岩压实排水和粘土矿物脱水形成的离心流的影响,地层水受到一定程度的淡化.塔河油田主体部位处于越流泄水区,地层水具有明显的高矿化度和高K Na 、Cl-浓度,有利于油气聚集成藏.塔河油田奥陶系地层水动力场形成演化与油气运移、聚集密切相关.海西晚期、喜马拉雅期离心流强度大,是油气藏主要成藏期.早、晚海西运动、印支运动期间抬升剥蚀,遭受强烈的大气水下渗淋滤、生物降解,是油气藏主要破坏期.根据地层水赋存状态,区分出洞穴底部油气驱替残留水、洞穴周缘小缝洞系统驱替残留水、储层下部层间水3种不同类型.研究油井产出水矿化度、Cl-、K Na 浓度动态变化规律,总结出平稳型、起伏型、上升型和下降型4种动态类型.通过综合分析油井开发动态及油水产出特征,正确把握其变化过程,可以判断油井产水来源,从而为油田的稳油控水提供指导性建议.  相似文献   

18.
塔河油田奥陶系岩溶油藏溶洞储集体成因及演化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古岩溶作用形成的溶洞、溶孔、裂缝构成了塔河油田奥陶系缝洞型油藏的重要储集体,控制油气分布。塔河油田奥陶系古岩溶发育主要经历了加里东期和海西早期岩溶作用的改造,通过对塔河油田岩溶作用演化及发育期次的研究,认为O3s尖灭线以北为海西早期岩溶及加里东期岩溶共同作用的结果,以南区域主要为加里东期岩溶发育区。利用岩心、钻井、录井、测井、地震等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将塔河油田溶洞储集体从成因上划分为侵蚀型溶洞、异地沉积物充填型、原地沉积物充填型、塌陷型溶洞4种类型。结合塔河油田岩溶储层发育特征,建立了塔河油田奥陶系岩溶洞穴型储层的纵向分布模式和平面分布模式。  相似文献   

19.
This study deals with a detailed ge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three crude oils from the Upper Indus Basin, Punjab, Pakistan. The samples were obtained from three productive oil fields of the Datta Formation (Jurassic), Lochhart (Palaeocene) and the Dhak Pass zone (Palaeocene). The GC parameters for and the bulk properties of Datta Formation oils are essentially coincident with those of the oils from the Dhak Pass Formation in the Upper Indus Basin, Pakistan and the oils likely originate from a marine source rock. In contrast, the Lockhart Formation oils show different behaviors and seem to be originated from dirty carbonate rocks although all three crude oils are mature, being of non-biodegraded and somewhat mixed organic matter origin. Low Pr/Ph values and high C35 homohopane index for the Lockhart Formation oils suggest a source of anoxic environment with low Eh while oils from the Datta Formation and Dhak Pass Formation showed different trends, i.e., lower values of C35 homohopane index indicating different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than oil from the Lockhart Formation. All three crude oils from the Upper Indus Basin are mature for the hopane ratios, i.e., Ts/Ts+Tm, C3222S/(S+R) and C30 αβ/(αβ+βα) and sterane ratios, i.e., C2922S/(S+R) and C29ββ/(ββ+αα) but oils from the Lockhart Formation seem to be less mature than those from the Palaeocene and Datta Formation according to plots like API° vs. homohopane Index, Pr/Ph vs. sterane. The relative composition of 5α(H), 14β(H), 17β(H)-24-ethylecholestanes and the C2920S/20S+20R index, indicate that all three crude oils are equally mature, which makes it unlikely with respect to the above said plots. This difference is may be due to the migratory chromatography which alters the concentrations of sterane and hoapnes and hence gives different results. These oils do not exhibit UCM and have complete n-alkane profiles indicating non-biodegrad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