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水文标准化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建立水文标准化管理系统以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管理为指导,强化标准在生产、建设和工作过程中的基础作用和主导作用、提升标准化管理工作的水平和效率,进一步提高标准的制修订水平,加快和完善标准化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2.
水利信息化建设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常志华  曾焱  武芳 《水文》2006,26(3):72-74
水利信息化是水利现代化的基础和重要标志。本文回顾总结了水利信息化建设概况,分析了水利信息化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所存在的主要差距,提出了未来水利信息化发展的方向、目标与思路。  相似文献   

3.
根据水利部确立的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的发展思路,为了加快水文现代化建设,水文 计划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势在必行,本文提出了宁夏水文计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规划  相似文献   

4.
《地下水》2019,(6)
信息化技术随着时代的发展对水利工程管理及效益的发挥有着极大影响,灌区水利设施现代化建设与信息化管理涉及到的范围较广且影响较大,通过对灌区水利信息化发展现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应加强信息化措施,监理信息化数据系统,加强人才培养、管理与维护和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等措施,提升我国灌区水利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5.
《地下水》2015,(5)
水利设施是一个国家最为重要基础设施之一。通过水利设施建设,可以有效提升能源、农业、科技等多领域发展水平。水利设计作为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首要步骤,其相应质量对于水利工程建设而言有着重要影响。而在当今大数据时代挑战下,数据整合也开始与水利设计进行融合、改进。通过调研分析,指出当下水利设计数据整合所存在数据质量低,标准不一,利用率不高,历史数据缺失等问题,提出数据的构成和相应水利设计信息整合流程,可供相关专业人员借鉴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到目前为止,由水利部水文局主持和编制的水文站网、水文仪器及设备、水文监测、水文情报与预报、水环境监测与评价(含标准物质)、水资源监测与评价、水文综合管理、水利通信、水利信息化等一系列技术及管理标准和规范共有300多项,这些水文标准和规范是整个水利标准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基本形成一套能够满足我国水利事业协调发展和安全需要的水文标准化体系,支撑并规范了水文、水利信息化、水利通信等相关工程的有序、科学和健康发展.同时要努力克服在标准化工作中的不足,加大经费投入,培养一批标准化工作精英,为我国的水文标准化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章树安  章雨乾 《水文》2013,33(4):65-69
水文是水利和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是实现水利现代化和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基础与保障。研究水文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对于指导各地开展水文现代化建设具有现实意义。通过对已有的研究成果分析与总结,较全面地阐述了建立水文现代化评价指标思路与原则,应用德尔菲法,确定了10个一级评价指标和53个二级评价指标以及相应的平均权重,从而形成了水文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为我国水文现代化建设评价提供了有一定应用价值的评价指标,对各地稳步推进水文现代化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对水利工作带来了新的观念,最主要的就是越来越重视按照经济规律、自然规律办事,越来越讲究经济效益。为了更好地为农村的专业化、商品化和现代化服务,必须改进水利管理,推进水利的技术进步。机井工作是水利事业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在农田灌溉、城乡人民生活和工业用水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  相似文献   

9.
搞好面向21世纪的中国水利,必须实现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的重大改变和过渡,灌区规划也必须认真贯彻这一转变,以适应灌区的新发展.通过对大中型灌区灌溉标准问题、井渠结合问题、渠道防渗问题的分析探讨,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10.
我院在我省水利信息化建设中应如何发挥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利信息化是水利行业走向现代化的措施和手段,水利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涉及的部门多,业务范围广,而且技术复杂、投资大。我院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水利信息资源,积极参与水利信息化建设,为我省的水利信息化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绿色勘查为绿色发展在地质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我国在实施绿色勘查方面起步较晚,至今国家层面仍未出台统一的评价方法与评价标准,从而制约着对绿色勘查的认识及理解。通过查阅国家及地方关于地质勘查指导原则及规范标准,总结国内自实施绿色勘查以来取得的成就,分析国外矿业大国在不同生态区实行的地质勘查政策及评价标准。最终,结合我国地质勘查问题及现状、区域矿产资源分布与经济状况,提出不同生态区绿色勘查评价方法及准则。对地质勘查造成的影响进行量化,提出勘查工作在生态保护区、脆弱区、一般区分别达到95分、90分、85分以上者可称达到绿色勘查标准。并建议我国适当改变生态保护区、脆弱区地质工作政策,使环境保护与资源勘查、经济发展相协调。  相似文献   

12.
吴建斌  陆海明  孙祥  李晓红 《水文》2018,38(6):77-80
水功能区达标评价是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和水污染防治重要抓手。年均值法和频次法是水功能区达标评价两种主要方法。以太湖流域平原河网区S市W区2013~2017年64个水功能区水质数据为例,比较了两种方法区域水功能区达标评价结果差异。结果表明:(1)年均值法评价区域水功能区达标率高于频次法,双因子(CODMn和NH3-N)、三因子(CODMn、NH3-N、TP)年均值法达标率分别高于频次法18%、24%;(2)CODMn、NH3-N、TP单项因子评价年均值法达标率分别高于频次法11%、12%、14%;(3)两种方法评价结果差异的水功能区占功能区总量的41%,多次出现两种评价方法结果差异的水功能区主要分布在水流不畅易发生滞流的水域,水体污染源和降水可能是影响评价结果的主要因素。选择达标评价方法时应综合考虑水功能区水质变化特征、水生态系统对水质响应关系、水质评价结果的历史连贯性和实际管理可行性等多方面因素。  相似文献   

13.
现代科技突飞猛进,世界经济正由物资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水利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发展知识型水利。知识型水利是指以知识和技术高度密集为基础的水利,是一种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建立在知识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化之上的水利。发展知识型水利,这既是新时代的要求,是由我国的现实国情决定的,也是促进我国水利可持续发展,走向市场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知识型水利,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科技在水利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要发展水利产业化经营,提高人员文化素质,保护环境,实现水利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长江流域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长江中下游地区更是我国最具实力的经济带。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要实现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离不开水利的支撑和保障。根据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水资源条件和水利发展现状,分析水利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协调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主要问题,思考水利促进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思路和重点,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为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促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健康协调,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开展以流域为单元的全国水文地质与水资源调查,重点部署了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运行维护、全国地下水位统测、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重点地区水平衡研究、水文地质与水资源智慧服务系统建设、服务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等工作任务。2019年以来主要取得七方面进展,包括研究编制了基于生态优先理念涵盖大气水、地表水、地下水、海洋水的《地质调查支撑服务水资源管理总体设计》,引领了地质调查转型发展;高效运行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数据对外实现全面共享服务,有力支撑了自然资源、水利、生态环境和科研等领域地下水管理与研究研究;建立了较完善的全国地下水位统测网络,统测点达5.6万个,准确掌握区域地下水流场年度变化;建立了全国地下水年度调查监测评价工作机制,实现地下水资源量、储存量及变化量年度出数;探索开展海河流域等重点地区水平衡研究,掌握了区域水平衡状况、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水资源变化过程及其互馈机制;搭建全国水文地质与水资源智慧服务平台,初步建立多要素的全国水文地质与水资源数据库,研发了地下水资源在线评价系统;高质量完成扶贫找水任务,有力支撑服务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梳理流域地下水资源评价现状及历史的基础上,讨论了水资源评价方法和分区原则,将珠江流域划分为129个四级地下水系统,以地下水系统为评价单元,在充分考虑不同水文地质参数的基础上,分析评价地下水资源量及存在的问题,讨论珠江流域三级阶地不同水流运动特征,阐述了评价的精度以及水利工程对地下水循环的影响。通过本次评价,珠江流域地下水天然资源量1374.16亿m~3,可开采量为578.7亿m~3,开发利用率仅10.01%。珠江流域跨度较大,水动力特征迥异:上游云贵高原深切峡谷区、中游桂中峰丛洼地区、下游冲洪积平原区,据不完全统计,珠江流域蓄水量大于100万m~3的水库32座,水利工程的修建以及水库对水资源调蓄和分配给地下水资源评价带来一定困难,不同部委对地表水和地下水概念上的分歧导致二者间流域边界不一致以及流域水资源评价结果的差异,为此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以期为地下水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服务。  相似文献   

17.
南水北调是国家级的重大水利工程,调水效果最终依赖于接收调水地区对调水的具体利用,引水补源工程是南水北调工程在邹平市的具体利用。为评价引水补源工程对黛溪河流域地下水的补给效果,在分析邹平市引水补源工程实施后黛溪河流域地下水资源的各个补给项的基础上,采用水均衡法计算各个地下水补给量,确定了黛溪河流域引水补源的总补给量。将总补给量视为本区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将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与本区用水所需的地下水开采量相比较,对本区地下水资源可开采潜力进行了评价,论证了引水补源工程可有效缓解区内地下水超采问题。另外,还充分利用年地下水动态和多年地下水位动态变化等监测资料,揭示了引水补源工程对区内地下水的有效补充作用,为区内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The South-to-North Water Diversion Project is a major national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but the effect of the water transfer depends on the utilization of water in the receiving areas. Water Diversion and Source Supplement Project is a specific utilization of the South-to-North Water Diversion Project in Zouping City.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Water Diversion and Source Supplement Project on groundwater recharge in Daixi River Basin, the authors adopted the water balance method to calculate the groundwater recharge and total recharge of water diversion source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groundwater recharge items in Daixi River Basin after carrying out this project. The total recharge is regarded as the amount of exploitable groundwater resources. The exploitable potential of groundwater resources in this area is evaluated by the comparison of the amount of exploitable groundwater resources and the actual amount of groundwater exploitation, and the effect of Water Diversion and Source Supplement Project on the over-exploitation of groundwater on the remission area was also demonstrated. Besides, the effective replenishment effect of this project on the groundwater in the study area was also revealed based on the annual groundwater and multi-year groundwater level dynamic monitoring data, which provides some reference for the rational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groundwater resources in this region.  相似文献   

19.
山东水资源与环境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综合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瑜  庄会波  宋秀英  孟祥彬 《水文》2003,23(2):37-41
研究提出了水资源与环境、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定量方法与分级标准;按协调程度对山东省水资源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划分为7个类型区。为实现山东省水资源与环境、经济的协调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为探讨水资源综合评价方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20.
在水利水电等地下工程的常规压水试验中,一般以1Lu(吕荣值)作为防渗灌浆结束的标准。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高水头抽水蓄能电站得到了迅速发展,也进行了相应的高压压水试验。对于高水头的水电工程,现场高压压水试验结果和常规压水试验结果对比发现,对于同一试验段,高压压水试验计算的岩体透水率反而比常规压水试验计算的透水率小,由此计算的岩体渗透系数也偏小,但在高压水作用下岩体渗透性会不同程度地增加。如果岩体透水率还用《水利水电工程钻孔压水试验规程》(SL31-2003)中的公式计算,则由于压力的增加计算的Lu变小,防渗的标准会相应提高。针对规范中岩体透水率的适用性问题,提出了基于高压压水试验的高压单位吸水量的概念,即在直径75mm、试段长度约5m的孔内高压压水试验中,围岩在设计水头(2MPa)作用下,单位长度上的压入流量,用DK表示,单位为Lmin-1m-1。基于这一概念,应用数值模型计算了岩体试段的压入量,通过与某抽水蓄能电站高压压水试验的实际岩体试段的压入量进行的对比,获得了最大压力为4MPa时,岩体注浆结束标准为2DK(0.5Lu)。因此,对于不同的高水头水电工程,隧洞注浆结束标准(高压单位吸水量)要根据设计水头进行调整,而不能以常水头那样始终以1Lu作为防渗结束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