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淮涛 《地理教学》2008,(10):22-23
在地理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有些学生很爱动脑筋,问一些非常好的问题。比如,学生问:“印度北部与我国华南地区纬度相当,为什么印度北部是热带季风气候,而我国华南地区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日本的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为什么向南弯?”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实际上已经产生了发现问题的动机,教师不要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应该引导他们发现问题,让学生体验探索奥秘并取得成功的经历,  相似文献   

2.
美国学布鲁巴克说:“最精湛的教育艺术,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现代科学之父爱因斯坦也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把发展学生提出问题、收集和组织地理信息、处理分析资料、评价判断、解决问题等能力作为能力培养目标,强调这些能力培养要渗  相似文献   

3.
李香平 《地理教学》2013,(21):62-62
在教学中教师发挥启导、激励的作用,以设问的形式引导学生发现图表中所蕴藏的地理信息,引导学生从图中发现问题,并结合文字内容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通过问“看此图,你能联想到哪些知识点?”“对此图,你发现了哪些有用的地理信息?”  相似文献   

4.
曹军 《地理教学》2012,(13):42-43
问题是创新的起点,创新始于提出一个个与众不同的、有科学价值的问题。爱因斯坦说:“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在地理学习或实际生活中遇到困惑时多问一些“为什么”,促使学生探索隐藏在现象背后的缘由和规律,萌发强烈的创新欲望。  相似文献   

5.
讲完世界洋流分布,我先问各大洋洋流系统的主要洋流名称及流向.学生们大都能正确回答。随后我改变问题方式又问:“有人在澳大利亚西岸向海洋投放一些有标记的浮瓶,若干年后,美国人在佛罗里达半岛沿海发现了浮瓶,请估计这些浮瓶是怎样飘流到美国东南沿海的?”结果不少学生张口结舌答不上来。可见改变问题方式可能造成思维障碍.使较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妨碍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6.
转变传统教学模式是中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发现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建构知识的一种学习方法,强调学生主动发现、积极探索。本文以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一节为例,运用发现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发现学习中主动思考、动手验证、探究分析,形成地理知识,提升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但发现式教学模式花费的课堂时间长且学生水平与参与度存在差异,导致学习效果也不同,本文针对出现的不足提出了优化建议,为发现式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张玉强 《地理教学》2005,(10):43-44
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就强调指出:“学校的最大浪费是学生在接受一种脱离生活的教育。”这种教育使学生学习时缺乏兴趣和激情,使学生走向社会后发现所学的知识与生活脱节,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感到“学无以致用”,因此地理教学应坚持生活性原则。强化教学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和学生生活的联系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地理教学的必然,其必然性就在于:生活的地理“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的地理“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生活的地理“实”,有利于体现知识的价值;生活的地理“广”,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  相似文献   

8.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现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从教学上来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教学的重要一环,当学生感到有问题时,其主动性思维才能被真正激发和启动。试想,如果学生每天能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问题出教室,时时有问题意识,那么我们就不愁学生不想学,就不愁培养不出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了。  相似文献   

9.
成继龙  严乃超 《地理教学》2009,(12):10-12,2
问题是探究的基础,是整个学习与探究过程的主题。好的课堂问题除了来自教师外,学生生成问题也已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形式。但在传统教学中,经常是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学生主动生成问题则非常少见,这种现象与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存在很大差距。要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必须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学会生成问题并自我解决问题。人教版必修2“农业的区位选择”一节,我通过学生的生活体验、案例的整合和比较、图像预设等方式引发学生的问题生成。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讲话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进步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创造教育是指:教师教学内容不只是传授知识的结论,而更重要的是懂得结论产生的过程;不是简单地向学生“奉献真理”而是要教会学生去“发现真理”.鼓励学生探究,鼓励学生思维,主张学生多想多问多动手,启发学生质疑问难.注重发散思维的培养,注重创新。  相似文献   

11.
李树民 《地理教学》2010,(23):17-18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和理解,并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要求在地理学习中能够重视学生,重视学生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12.
廖洁英  许波 《地理教学》2013,(21):25-27
一、问题的提出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的理念,同时指出:“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这些表述突出和强调了要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使学习方式的变革。  相似文献   

13.
任登峰 《地理教学》2008,(10):13-14
本节课教学过程设计思想为:以“诱”为先,将“生活地理”理念贯穿始终,立足于“最近发展区”,通过创设各种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将各个知识点转化为梯度式的系列问题,融入到相关生活情境当中。设计时将物理化学实验引入地理课堂,激发学生学习与探究热情,引导学生在情境体验中,自主发现问题、小组合作分析解决问题和总结归纳规律,从而实现“以情激情,以诱达思”,  相似文献   

14.
徐亚辉 《地理教学》2011,(20):11-12,7
一、复习导入——发现问题 活动一:展示学生作业“冬至、夏至、春秋分日以北极为中心的气压带风带投影图”m并让学生参与作业评价。  相似文献   

15.
当学生课外问问题时或当课堂上有疑问时,笔者往往不急于告诉学生这道题该如何如何,而是先听听学生怎么说,于是会常对学生说:“你是怎么想的?”“你是怎么想的”,把话语权交给学生,能即时生成许多资源,其中有些是正确的,有些是错误的;有些是老师意想不到的,有些甚至是离奇荒唐可笑的。教师善于捕捉并收集这些信息,找出其中易混点、易错点、难点、疑点、盲点,形成二度教学资源。  相似文献   

16.
罗定 《地理教学》2012,(13):59-60
课堂巡访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特别是在学生练习、板演、合作讨论时,课堂巡访是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有效手段。笔者在日常听课过程中发现,有些教师的课堂巡视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或是“视而不巡”:执教者自始至终立于讲台前,只用眼睛扫视,甚至将视线投往教室外;或是“无为巡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相似文献   

17.
1.创设问题情景,问题的设计应具有确切性 在地球公转的教学中,有教师问:“今天是10月9日,太阳直射点与赤道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不明白老师提问的意思,无从回答,后来老师改问:“今天是10月9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以北还是以南?”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赤道以南”。课堂实践证明,教师提问的问题非常的确切,学生才容易明确题意,才能准确回答。反之,学生不明白老师提问的意图,答非所问。  相似文献   

18.
马世章  于霞 《地理教学》2001,(7):20-21,19
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参与者。”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构建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变传统教学的“要我学”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我要学”,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研究和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经过反复实践发现,“学案导学”是探索解决这一课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9.
地理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的设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备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预设切合学生实际、富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即“有效问题”。其特征是能引起学生困惑,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学生进行更为精细的思维,达到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点,培养思维能力,纠正认识上的偏差之功效。教育家陶行知说得好:“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有效问题”的寻找和设置体现着教师对教材和学生的把握程度,也体现着教师的智慧。  相似文献   

20.
黄胜 《地理教学》2005,(6):42-43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到学生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的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因此,创设一定的情境,围绕一定的问题,使学生从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出发,通过观察、实验和思索,触发探索意向,有助于学生形成自觉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习惯,亲自成为“发现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