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涵  吴林  薛丹  刘雪飞  洪柳  牟利  李小玲 《湿地科学》2020,18(3):266-274
泥炭藓泥炭沼泽多分布于冷湿的寒温带地区;亚热带亚高山地区降水充足,气温相对较低,部分山间洼地也发育有泥炭藓泥炭沼泽,分布在亚热带的泥炭藓泥炭沼泽更为珍稀。2018年4月至2019年5月,对湖北省恩施市太山庙林场泥炭藓泥炭沼泽进行了野外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该区域有22处泥炭藓泥炭沼泽,其泥炭层厚50~110 cm,呈斑块状分布在地势低洼处,总面积为39.59 hm2;在泥炭藓泥炭沼泽中,全年水位在-17.65~-0.34 cm之间波动;在泥炭藓泥炭沼泽中,0~50 cm深度土壤的pH为3.92~4.30,土壤的酸性较强。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pH和容重增大,土壤含水量、有机碳含量、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和碱解氮含量在减小;0~50 cm深度土壤的有机碳质量比为246.51~283.30 g/kg,可溶性有机碳质量浓度为33.97~77.64 mg/L,全氮质量比为8.19~12.71 g/kg,碱解氮质量比为436.22~741.35 mg/kg;在泥炭藓泥炭沼泽中,共有植物33科42属52种;优势植物主要为杜鹃花科、蔷薇科、禾本科、莎草科的植物;灌木层、草本植物层和苔藓层的植物盖度分别为(75±16)%、(46±18)%和(92±8)%;植物地上总生物量为1.83 kg/m2,灌木层、草本植物层和苔藓层的植物地上生物量分别为(0.42±0.13) kg/m2、(0.032±0.015) kg/m2和(1.38±0.42) kg/m2。  相似文献   

2.
3.
中国厚层泥炭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泥炭资源丰富,分布广泛,但有工业开采价值的泥炭矿分布极不平衡,而且泥炭质量和开采条件方面差异较大。有埋藏型和裸露型泥炭矿,储量规模在千至亿吨之间变动,由草本,草本木本,木本泥炭构的单层或多层泥炭矿,本文将泥炭矿单层平均厚度>3米视为厚层泥炭矿,进行储量和质量评价,提高开发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4.
大兴安岭泥炭微量元素分布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朱颜明  霍文毅 《地理科学》1997,17(2):158-162
采用原子吸收光谱和等离子体发射光谱等现代仪器分析方法对大兴安泥炭生趣剖面中Cu,Pb,Zn,Cd,Hg,Cr,Ni,Mn,Sr,Ba等12种微量元素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大兴安岭地区古莲,图强泥炭地和同一泥炭地沼泽泥炭发育的不同阶段,微量元素含量分布规律不十分明显,与俄国斯典型同类泥炭相比,Mn含量俄罗斯泥炭明显高于大兴安岭泥炭,Zn,Co,B含量大兴安岭泥炭明显高于俄罗期泥炭。  相似文献   

5.
长白山区泥炭沼泽磁化率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鲍锟山  贾琳  王国平 《湿地科学》2009,7(4):321-326
以长白山区泥炭沼泽为研究对象,沿不同海拔选择赤池、锦北、大牛沟、金川和哈尔巴岭5个代表性采样点。通过对沼泽垂直剖面的精细采样,利用210Pb和137Cs方法对5个剖面进行高精度定年,综合研究和分析泥炭沉积物质量磁化率沿深度垂直分布特征,进而揭示其环境意义。结果表明,长白山区泥炭沼泽磁化率在表层具有明显的富集规律,富集时间始于20世纪初,并在20世纪后期达到峰值,且其富集含量可达以下层位富集平均值的5~10倍;长白山区泥炭磁化率的表聚性特征反映了在盛行西风等自然因素作用下,大气降尘和城市扩张等多种人类活动对区域环境的影响,很好地指示了区域磁性颗粒物污染扩大和加剧趋势。  相似文献   

6.
吉林省泥炭资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泥炭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在工业、农业、医药卫生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利用前景。1975~1977年间,我们对吉林省的泥炭资源进行了野外考察,并对大量泥炭样品进行物理、化学、植物残体、孢子花粉分析与同位素C~(14)年代测定,在此基础上,本文对该省泥炭的分布、分区、形成时期、特性与质量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在当前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沿海拔梯度,选择长白山4处泥炭地为研究地,以喙叶泥炭藓和大泥炭藓为分解材料,于丘上和丘间两种生境进行分解实验,研究物种、生境以及海拔下降导致的增温对泥炭藓残体分解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温以及生境和物种差异均影响泥炭藓残体的分解,即增温促进泥炭藓分解,丘间生境更利于泥炭藓残体分解,喙叶泥炭藓分解率高于大泥炭藓。比较而言,物种即分解材料的内在质地是影响植物残体分解的主要因素,即高氮含量和低C/N比的喙叶泥炭藓更易分解。增温与物种及增温与生境间均存在交互作用,可以改变生境和物种差异对泥炭藓残体分解的影响,可能会对泥炭地碳汇功能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三江平原和横断山区的泥炭资源及其合理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江平原和横断山区是我国泥炭资源两大丰富区,作者详细论述了三江平原和横断山区的泥炭资源分布、泥炭资源评价和开发利用与保护问题。泥炭的形成和积累是各种自然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同地区由于地貌、地质、气候以及各种成矿作用组合的差异,不仅造成泥炭分布的时空不平衡性,而且也影响着泥炭性质、质量,左右着泥炭开发利用的方向。泥炭质量评价以泥炭的性质为依据,是泥炭合理开发利用的基础,决定着泥炭利用的方向和效益。  相似文献   

9.
张明明  黄咸雨  陈旭 《湿地科学》2021,19(6):753-761
在中国,以往的泥炭普查主要围绕规模较大的泥炭资源展开,对零星分布在南方亚热带山区的泥炭地关注较少,而这些泥炭地正遭受着越来越强烈的人类活动干扰.在此背景下,有必要对分布在中国亚热带山区的泥炭地的分布规律及其控制因素开展研究.通过收集和整理具有年代学数据的亚热带山区泥炭地的文献资料,阐述了中国亚热带山区13个省(直辖市)...  相似文献   

10.
全球地形复杂多样,泥炭资源分布也不均衡,根据泥炭的堆积强度,概括了全球泥炭的6个堆积带:①极地弱度泥炭堆积带;②中纬度弱度泥炭堆积带;③山地弱度泥炭堆积带;④热带和亚热带弱度泥炭堆积带;⑤温带强度泥炭堆积带;⑥潮湿热带强度泥炭堆积带.根据泥炭的地表形态,划分了以下主要泥炭地类型:苔原多边形泥炭地、冻结的丘状泥炭地、高低位镶嵌的泥炭地、毯状披盖式泥炭地、凸起的贫营养泥炭地和平坦的富营养泥炭地;论述了主要泥炭地类型的分布以及每类泥炭地的特点和赋存特征;总结了估算全球泥炭地面积的研究进展.针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下的大尺度泥炭地面积及分布规律的研究,提出了未来精确估算泥炭地面积的方法及泥炭地在全球碳循环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应中国科学院邀请,日本东京大学地理系阪口丰教授和芬兰国家地质研究所泥炭学家拉帕拉伊宁(Eino Lappalainen)、杜依迪拉(Helmer Tuittila),分别于1981年8月1日至15日和1981年8月29日至9月23日来我国考察访问。在华期间,与长春地理研究所科研人员共同探讨了有关学术问题,参观了我国有关科研单位和大学,以日本的泥炭地、泥炭地学基础诸问题、芬兰泥炭的野外研究方法等为题进行了学术报告,并在东北和华东等地进行了泥炭沼泽考察。  相似文献   

12.
大小兴安岭高位泥炭孢粉纪录及泥炭发育和演替过程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夏玉梅 《地理科学》1996,16(4):337-344
根据3个高位泥炭剖面孢粉分析和^14C测年数据,以及植物残体、微量元素与营养元素等分析相互印证,揭示大小安岭分别5000a B.P.和2700a B.P.以来孢粉组合特征和植物群与气候演变过程。分析表明大小兴安岭高位泥炭形成了低、中和高位发育阶段的演变,大兴安岭高位泥形成晚于小兴安岭。1300a B.P.大小兴安岭普遍发育高位泥炭。该区图强和汤北(94-A)高位泥炭剖面分别是大小兴安岭高位泥炭标准  相似文献   

13.
泥炭地在黄河源区广泛发育,其空间分布与面积变化对黄河上游水源涵养能力具有重要影响.以2015年2月、3月、11月和12月分辨率为30m且云量少于20%的覆盖研究区的Landsat TM影像为数据源,提取出黄河源区泥炭地的分布信息;利用1956~2015年黄河源区各县的降水量和气温数据以及高程、坡度资料,分析地形因素和气...  相似文献   

14.
从全球泥炭地分布来看.大部分泥炭地集中在北半球亚寒带和寒温带地区,与最后一次大陆冰川后退残留的丘岗起伏的冰积地形和冰川湖群边缘地带相吻合。这些地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有利于泥炭沼泽的形成和发育。处于这一地带的俄罗斯西西伯利亚、西北欧、北美五大湖以北到加拿大哈德逊湾泥炭沼泽十分发育。  相似文献   

15.
泥炭是在沼泽的形成过程中由未被完全分解的植物残体堆积形成的,泥炭的性质取决于泥炭的形成环境,发育过程和成炭植物种属等。泥炭性质的差异可以反映泥炭的化学组成、发育过程以及形成环境,是评价泥炭质量的重要指标,如何测定泥炭基本性质指标,  相似文献   

16.
泥炭地植物残体是目前国内外公认的用于恢复古植被、重建古环境和古气候的重要生物代用指标。主要概述了泥炭地植物残体的研究方法及其在古植物、古环境、测年及泥炭沼泽管理和恢复研究中的应用;通过分析国内外植物残体研究现状,提出目前泥炭地植物残体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对植物残体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1980年6月29日至7月29日,我们作为中国科学院泥炭资源考察组访问芬兰,受到了芬兰国家地质研究所和有关研究机构、大学、工厂、农场的热情接待。芬兰位于欧洲北部,大部分地区属于寒温带针叶林气候。晚更新世末冰川退却时残留下来的冰碛湖和洼地以及冷湿的气候,为沼泽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全国泥炭沼泽面积达974.2万公顷,约占全国总面积的32%。泥炭储量约1000亿立方米,是世界上  相似文献   

18.
泥炭地炭屑记录作为火演化的代用指标已经被广泛认可,可以用于反演历史时期火事件。综述了国内外利用泥炭地炭屑记录进行火事件以及人类活动效应研究的进展;总结了泥炭地炭屑作为火事件代用指标的独特优势,指出泥炭是探讨气候变化、植被类型与人类活动之间关系的良好载体;针对目前泥炭地炭屑研究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对今后泥炭地炭屑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哈泥贫营养泥炭沼泽毛壁泥炭藓种群密度制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哈泥贫营养沼泽,研究了毛壁泥炭藓(Sphagnumimbricatum)种群的密度制约规律,结果表明,种群出生率、死亡率和增长率均表现为负密度制约;随初始密度的增加,种群出生率和增长率下降,死亡率增加;分株高度和生物量及其分配无严格的密度制约规律。毛壁泥炭藓种群密度制约规律的特殊性与复杂性与其特殊的生物学特性有关。保水合作与光资源竞争的权衡是决定种群数量特征对密度变化响应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近半个世纪来,由于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全球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急剧变化,以全球变暖为标志的全球变化(global change)成为当今国际社会日益关注的主题。按照最近国际地圈与生物圈计划(IGBP)的解释,全球变化应包括大气成分的变化、全球气候变化、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的变化、生物多样性变化、人口增长、荒漠化等内容。全球变化对所有生态系统均产生了影响,甚至对脆弱的生态系统如泥炭地(peatland)构成了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