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泾河流域是农业旱灾的多发地区,但是对该地农业旱灾的发生规律、旱灾影响及旱灾恢复和准备措施方面开展的研究还较少。本文根据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的理论框架,建立了1km栅格精度的泾河流域农业旱灾风险空间评估模型,并对农业旱灾致灾因子危险性及农业承险体脆弱性进行评估,最后综合评估该地区农业旱灾风险。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区农业旱灾危险性、承险体脆弱性及风险的空间特征。本研究采用Z指数方法评估泾河流域农业旱灾致灾因子的强度,选取农作物生长季缺水率、土壤有效含水量、有效灌溉面积比以及坡度等4个指标评估研究区1km空间尺度的农业旱灾脆弱性。农业旱灾风险综合评估的结果表明,泾河流域农业旱灾风险的高风险区位于该地区北部,低风险区位于该地区南部,且不同等级风险区呈现出自东向西、自南向北逐渐降低的总体趋势,但不同等级风险区呈现间隔分布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旱灾对农业和农民的影响是巨大的和最为直接的,重大旱灾甚至使农民因灾返贫、因灾致贫,严重影响着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村小康的全面实现。而农业旱灾对于农村贫困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农业旱灾承灾体的脆弱性。依据数据的可获得性和详尽程度,选取9项农业旱灾脆弱性影响因子作为子序列,以农村贫困作为母序列,根据灰色系统理论,运用灰色关联模型分别对其相关关系进行定量分析,计算其关联度并得出关联序,得出结论:农业干旱脆弱性各影响因子对农村贫困的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比重、农业GDP比重、农村恩格尔系数、农民年均工资性收入、农业机械总动力、单位面积粮食产量、有效灌溉面积、化肥施用量和财政支农。结论提出了相应的降低承灾体脆弱性、减轻农业干旱灾害风险,防止因灾致贫和返贫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旱灾对农业和农民的影响是巨大的和最为直接的,重大旱灾甚至使农民因灾返贫、因灾致贫,严重影响着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村小康的全面实现。而农业旱灾对于农村贫困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农业旱灾承灾体的脆弱性。依据数据的可获得性和详尽程度,选取9项农业旱灾脆弱性影响因子作为子序列,以农村贫困作为母序列,根据灰色系统理论,运用灰色关联模型分别对其相关关系进行定量分析,计算其关联度并得出关联序,得出结论:农业干旱脆弱性各影响因子对农村贫困的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比重、农业GDP比重、农村恩格尔系数、农民年均工资性收入、农业机械总动力、单位面积粮食产量、有效灌溉面积、化肥施用量和财政支农。结论提出了相应的降低承灾体脆弱性、减轻农业干旱灾害风险,防止因灾致贫和返贫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农业干旱风险研究进展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农业干旱风险分析是近年来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这一研究不仅是农业旱灾风险管理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农业干旱风险区划和灾前损失预评估的理论基础。本文系统阐述了农业旱灾风险的内涵及构成要素、风险分析体系及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指出,依据自然灾害风险分析基本原理,从农业旱灾危害性以及承灾体脆弱性角度系统地建立农业旱灾综合风险分析程序框架和指标体系,尤其是开发针对每一风险要素的、动态的数学模型和指标体系是当前干旱灾害风险时空格局研究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5.
干旱是致灾最为严重的极端气候事件之一,研究未来气候变暖背景下旱灾风险的变化有利于科学推进防灾减灾工作部署。利用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的20个气候模式数据计算了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提取了基准期及全球2℃、3℃、4℃温升情景下中国的干旱特征变量并计算干旱危险性指数,基于承灾体预估数据计算干旱暴露度指数和干旱脆弱性指数,综合计算旱灾风险指数,从而分析中国旱灾风险分布格局并基于地理探测器对未来旱灾风险变化进行空间归因分析。结果表明:干旱危险性指数、干旱暴露度指数和干旱脆弱性指数的空间分布分别表现为西北和东南相对较高、东高西低、西高东低;旱灾风险指数具有东高西低的分布特点,呈现以高值集聚和低值集聚为主的空间正相关;随着温升水平的升高,未来旱灾风险以增加为主,东部沿海地区增加最为明显;人口数量变化、GDP变化和耕地占比变化是影响旱灾风险变化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6.
气候变暖背景下黄河流域干旱灾害风险空间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带和经济增长极,也是人口密集暴露、特色农业种植和重点生态承载区。在全球变暖和极端降水事件频发的气候背景下,近年来黄河流域干旱灾害变化特征异常突出,新形势下该流域的干旱灾害风险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需进一步深入认识。本文利用1960年以来黄河流域122个国家气象站逐日气象数据,结合遥感、社会统计和地理信息数据与技术,基于灾害风险理论,建立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脆弱性、承灾体易损性和防灾减灾能力可靠性4个因子的干旱灾害风险指标体系和模型,详细分析了黄河流域干旱灾害风险变化特征和区域差异性及其气候变化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干旱灾害风险分布格局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和复杂性,流域区域差异显著,总体是中下游风险高于上游,高风险区主要位于黄河流域中下游,致灾因子危险性是黄河流域干旱灾害风险的主导因子,其次是孕灾环境脆弱性和防灾减灾能力可靠性,而承灾体易损性贡献量相对最小。干旱灾害风险影响机制的区域差异也很显著,上游是孕灾环境脆弱性和防灾减灾能力可靠性的影响大于致灾因子和易损性,中游则是致灾因子、易损性和防灾减灾能力对干旱灾害风险的贡献度大,下游是干旱致灾因子起主导作用,致灾因子危险性和承灾体易损性控制了风险总体格局。黄河流域干旱灾害风险变化规律以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异常复杂,流域干旱灾害风险主要受季风气候和复杂地形的影响,还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暴露度和水资源供需矛盾等多种要素的影响。该研究对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粮食安全保障和国家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该文探讨小空间尺度农业旱灾承灾体脆弱性评价,阐述针对不同空间尺度建立不同的旱灾承灾体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基于湖南省常德市双桥坪镇的实地调查资料,构建包括耕地平坦指数、水塘灌溉指数等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比较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确定其权重,对2001年双桥坪镇16个村农业旱灾承灾体脆弱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镇旱灾脆弱度较高,西部村庄的旱灾脆弱性普遍小于东部村庄。用同年的实际旱灾灾情损失资料进行验证,吻合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8.
中国气象农业非参数化综合干旱监测及其适用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旱灾是对人类社会影响以及致损最大的灾种之一,如何进行可靠的旱灾监测是旱灾预警与旱灾防灾减灾的关键。气象干旱与农业干旱的综合干旱方法是目前干旱监测的主要方法之一。本文对多变量标准化干旱指数(MSDI)方法进行改进,以非参数化的方法计算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标准化土壤湿度指数(SSI),提出改进的MSDI,即气象农业综合干旱指标(MMSDI)。在此基础上,用1979-2015年中国降水资料、蒸散发资料以及土壤湿度数据对不同时间尺度(3月尺度与6月尺度)分别研究气象干旱、农业干旱、气象农业综合干旱,用气象农业综合干旱分别与气象干旱、农业干旱和改进之前的气象农业综合干旱对比,并结合实际记录的干旱事件时空特征验证,结果证实MMSDI指数可以同时监测气象与农业干旱,且其监测结果准确度高于单一变量的气象(SPEI)或农业(SSI)干旱监测,MMSDI指数对气象农业综合干旱具有更好的监测效果,可考虑作为中国气象农业综合干旱监测及旱灾预警的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东北三省农业旱灾风险评估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气候变化背景下,干旱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已不容忽视。明晰粮食主产区面临的旱灾风险特征有利于保障中国粮食生产安全。东北三省是中国最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之一,明晰该地区的农业旱灾特征对农业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基于自然灾害系统理论针对东北三省构建了农业旱灾风险评估模型,并在县市尺度对不同等级农业旱灾风险进行了分区。研究中分别从省份尺度和县市尺度对农业旱灾危险性、暴露性、脆弱性、抗旱能力及农业旱灾综合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省份尺度上,农业旱灾综合风险由高到低分别为黑龙江省、吉林省及辽宁省。其中危险性年际间差异明显,暴露性则相对稳定。2010-2015年间脆弱性呈增加趋势,三省抗旱能力均随年际变化而波动。空间范围上,东北三省农业旱灾风险由南向北递增。农业旱灾综合风险等级上,中级及其以上级别县市占对应省份的比例由高到低分别为黑龙江省(75.81%)、吉林省(41.30%)与辽宁省(0%)。值得注意的是,农业旱灾综合等级最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三江平原及松嫩平原区。  相似文献   

10.
利用陕西省94个国家气象站1961—2018年逐日气象资料,根据干旱灾害气候背景和社会经济环境,结合灾害风险评估相关理论方法,选取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脆弱性、承灾体暴露度、防灾减灾能力4个方面指标,建立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指数,基于GIS平台,对陕西省不同季节进行干旱灾害风险区划。结果表明:(1)陕西各区域干旱致灾因子危险性季节差异明显,陕北北部除夏季外各季节干旱危险性较高,关中地区易发生伏旱。陕南的汉中各季节干旱危险性均较大,安康东部和商洛各季节干旱危险性则较小。(2)春季、夏季和秋季,陕南的汉中平原及安康的汉江河谷地带,关中的西安和渭南地区,陕北北部榆林地区为干旱孕灾环境高脆弱性区或较高区;冬季陕南大部、秦岭地区的高脆弱性区较其他三季范围有所减小;海拔较高的秦岭山地,关中平原和陕北北部各季节皆为低脆弱性或较低脆弱性地区。(3)承灾体暴露度的高风险区主要分布于关中地区。(4)全省抵御干旱风险能力最高地区为陕北黄河沿线、关中各地的城镇地区。(5)干旱灾害综合风险的高风险区主要在陕南巴山地区、秦岭南北两侧、陕北南部,陕南汉江平原、关中平原及陕北延安、榆林等地为干旱较低、低风险区。  相似文献   

11.
以农业干旱发生时所引起的若干地表特征变化为依坦,分别从土壤水分、植被水分、冠层温度和作物形态4方面,对现有主要农业干旱遥感监测模型进行归纳总结,分析了各种模型的优缺点,以及各自的适用范围。其中土壤水分变化类指数比较适宜于农业旱情预警及土壤干旱型农业旱情的监测;冠层温度变化类指数不仅适宜于农业旱情预警,更适宜于农业旱情监测;作物形态及绿度变化和植被水分变化类指数,较适宜于农业旱灾的预警以及灾后评估。  相似文献   

12.
基于EPIC模型的黄淮海夏玉米旱灾风险评价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玉米是中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因其较高的需水量,受气候影响,极易遭受旱灾。因此,以黄淮海夏播玉米区为例,从风险的角度进行玉米旱灾评价,对于农业旱灾预警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指导意义。在全面收集研究区气象、土壤、土地利用、农气观测等资料的基础上,基于农业旱灾风险评价的概念框架“致灾因子危险性H评价(Hazard)-承灾体脆弱性曲线Vc 评价(Vulnerability Curve)-作物减产风险性R评价(Risk)”,引入基于物理过程的作物模型EPIC (Erosion Productivity Impact Calulator),采用作物模型模拟和数字制图等技术,分别从全生育期和分生育期角度,对黄淮海夏播玉米区玉米旱灾风险的时空分布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在2、5、10 和20 年一遇致灾水平下,黄淮海夏播玉米区玉米旱灾减产风险总体呈现出从西北向东南方向递减的趋势,这主要由气候环境和下垫面的地形地貌条件所决定。20 年一遇水平时,产量损失风险的高值区(R ≥ 0.5) 集中分布在冀北高原山地和山东省中南部地区,占黄淮海夏播玉米区玉米总面积的7.63%。黄淮海夏播玉米区成灾风险较高的生育期:拔节期-抽雄期、抽雄期-乳熟期、乳熟期-成熟期应加强防范。研究可为高风险区和高风险时段的玉米旱灾风险防范提供理论依据和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3.
中国西南地区农业干旱灾害风险空间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1世纪,中国西南地区干旱灾害农业综合损失率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巨大的风险。本文依据灾害系统理论,利用遥感、气象和地理信息数据与技术建立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脆弱性、承灾体易损性和防灾减灾能力可靠性等4个因子的风险指数和模型,基于4个因子建立农业干旱灾害综合风险评估模型,在GIS平台下计算了干旱灾害综合风险指数。结果表明:西南地区干旱灾害风险格局模式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和复杂性,全区并不一致,高风险区主要位于四川盆地和云贵川三省交界处,北部高于南部,东部高于西部,从西南到东北依次增加。随着干旱灾害综合风险指数的变化,干旱灾害风险的模式具有不同的格局。西南地区干旱灾害风险主要受复杂地形和多样气候带的影响,还受植被盖度、农业经济水平、土壤状况等地理环境影响,同时,喀斯特地貌和相对薄弱的抗旱能力也使得西南地区农业干旱灾害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14.
基于GIS的陕西省干旱灾害风险评估及区划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在分析陕西省干旱灾害气候背景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基础上,结合灾害学相关理论,从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脆弱性、承灾体暴露性、防灾减灾能力4个子系统选取指标,建立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模型。依据陕西省气象、生态和社会经济数据,运用GIS空间数据分析功能将干旱的自然和社会属性统一起来进行干旱灾害风险评估及区划。结果表明:(1)致灾因子危险性等级具有自北向南递减趋势,危险性等级最高的是榆林,其次是延安、铜川、宝鸡、咸阳、杨凌区、渭南、西安、商洛、安康和汉中。(2)孕灾环境脆弱性呈自北向南依次递减的分布趋势。脆弱性由强到弱分别是榆林、延安、铜川、宝鸡、西安、渭南、咸阳、杨凌区、商洛、安康和汉中。(3)承灾体暴露性由高到低依次是榆林、关中中部、渭南、咸阳、宝鸡、铜川、商洛、安康和汉中。(4)防灾减灾能力大小依次是榆林、关中地区、延安、汉中、安康、商洛。(5)干旱灾害风险等级自北向南呈逐渐降低趋势。干旱灾害风险由高到低依次为榆林、延安、铜川、宝鸡、渭南、西安、咸阳、杨凌区、商洛、安康和汉中。  相似文献   

15.
甘肃省河东地区气象干旱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王莺  王劲松  姚玉璧 《中国沙漠》2014,34(4):1115-1124
干旱灾害是世界上危害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通过对干旱灾害风险成因的深入分析,结合灾害学理论,从干旱灾害的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脆弱性、承灾体暴露性和防灾减灾能力等4个方面入手,构建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模型,然后依据甘肃省河东地区相关气象、生态和社会经济数据,在GIS平台下将干旱灾害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统一起来进行干旱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结果表明:(1)研究区致灾因子危险性等级有自中部向东西两边逐渐降低的趋势,7个地区中干旱灾害危险性自大到小依次是天水、平凉、陇南、定西、临夏、甘南和庆阳。(2)研究区孕灾环境脆弱性有自北向南逐渐降低的趋势,脆弱性自大到小依次是庆阳、临夏、定西、平凉、天水、甘南和陇南。(3)研究区承灾体暴露性自大到小依次是天水、平凉、临夏、定西、陇南、庆阳和甘南。(4)防灾减灾能力自大到小依次是临夏、天水、平凉、定西、陇南、庆阳、甘南。(5)河东地区自北向南干旱灾害风险逐渐降低,干旱风险自大到小依次是定西、天水、庆阳、平凉、临夏、甘南和陇南。  相似文献   

16.
农业旱灾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农业旱灾是我国发生范围最广、频率最高、灾情和影响最严重的灾害。为了全面地认识旱灾,有效地进行旱灾风险管理,减轻旱灾损失和影响,该文对干旱指标与监测、干旱影响、旱灾评估、旱灾区域分异规律、减灾管理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7.
灾害链风险评估的概念模型——以汶川5·12特大地震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量事实表明,每发生一种重大灾害总会诱发一系列次生灾害,形成破坏力远超单一灾种的灾害链现象.要有效防范灾害链风险,理清其形成过程、构建其评估模型是前提.在梳理国内外链式风险评估概念模型的基础上,结合“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链案例,初步提出灾害链风险评估的概念模型.①孕灾环境敏感性是致灾因子链发的重要影响因素,决定灾害链风险的链发概率,确定影响孕灾环境敏感性的因素及定量关系是评估关键;②灾害链中承灾体重复受灾导致脆弱性增大,脆弱性变化评估的引入将提高灾害链风险评估结果的精度.本文旨在为完善区域灾害系统理论,进一步推动灾害链风险防范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分析25 a 来非洲旱灾的时间变化趋势及其对各国人口健康的风险,利用1990―2014 年国际灾害数据库(EM-DAT)数据对非洲干旱灾害发生次数、百万人口受影响人数等进行统计,分析其年际变化规律;基于灾害风险评估危险性、暴露性、脆弱性、抗灾能力4 要素,建立非洲旱灾健康风险评估模型,并结合非洲旱灾的主要健康效应,建立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确定权重,对各国旱灾健康风险进行定量评估。结果表明:1)受全球气候变化和大尺度环流异常的影响,非洲干旱灾害发生次数呈波动上升趋势。2)霍乱、营养不良作为旱灾的主要健康效应,主要与旱灾发生频次、影响人数、人口总量、获改善饮用水人口比例、获改善卫生设施人口比例、15 岁以下儿童比例、农村人口比例、政府稳定等自然、社会经济因素有关。3)旱灾发生频次较高的地区危险性较大,对人体健康威胁较严重,而人口总量较大的国家对旱灾暴露量较大,增加了健康风险。改水改厕可提高饮 用水的卫生条件,既减小霍乱与其他水传疾病的流行,也对减少营养不良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稳定度高是国家防灾、抗灾能力建设的基本保障,而农村人口比例、15 岁以下儿童比例为粮食不安全的主要脆弱人群,受灾害健康威胁相对较大。4)从西非马里、尼日尔向东延伸至东非之角的索马里,再向南至南非,因旱灾发生频率高、人口暴露量大、脆弱性大且应灾能力相对较弱,成为旱灾健康风险较高地区。  相似文献   

19.
基于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理论,依据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的脆弱性,综合评估曼谷节点地区的干旱灾害风险。进而分析2000—2020年曼谷干旱灾害危险性、脆弱性和风险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曼谷干旱危险性在地区间存在差异,符合“北高南低”的规律。高脆弱性地区集中在曼谷都市区中部、佛统府西北部和沙没巴干府西部,与自然条件、人口和经济分布以及城市活动有关。曼谷干旱风险较高,中等及以上干旱灾害风险土地占总面积的41.64%,佛统府西北部和巴吞他尼府中部具有最高风险,同时具有较高的脆弱性和危险性。2)曼谷的风险性、脆弱性和危险性均呈线性上升趋势。巴吞他尼府和佛统府的危险性,佛统府西北部和曼谷中部城乡居民用地的脆弱性,以及佛统府西北部和、巴吞他尼府中部和曼谷都市区中部的干旱风险程度上升较快。3) M-K检验结果显示,曼谷危险性和风险均呈现“东升西降”的空间分布特征,但变化趋势均不显著。曼谷的脆弱性在大部分地区呈极显著上升趋势,沙没沙空府的脆弱性上升趋势最为显著,达到71.23%。4)曼谷的干旱灾害风险程度由危险性和脆弱性共同决定,一元线性线性回归分析结果与M-K检验分析结果在空间分布上存...  相似文献   

20.
衡阳盆地农业旱灾脆弱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刘兰芳 《热带地理》2002,22(1):19-23
衡阳盆地是湖南省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 ,也是全国著名的严重干旱区。旱灾已成为该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性因素之一。依据长时间序列的旱灾资料和经济统计数据 ,运用数学模型和有关优化分析方法 ,对衡阳盆地农业旱灾脆弱性进行定量分析 ,以揭示其旱灾脆弱性的地理分布规律 ,为该区防旱抗旱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