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固体地球科学要积极参与全球变化的研究。全球增暖的温室气候CO2增率与大气长沙曙呈正相关性。第四纪的最末1.5Ma间有17次冰期,其成因可能与米兰科维奇周期有关。除现今估算的人类每年燃料排放的CO2量外,地球内部由火山和地震等的大地构造原因释放的CO2量需定量估算,甚至可能是大气CO2增率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2.
现代岩溶学和全球变化研究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广泛的全球岩溶对比和地球系统科学理论的引入以及研究方法的解决,推动了现代岩溶学的发展,从而显示其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重要性。现代岩溶学的新发展在全球变化研究中具有两方面意义:一是岩溶作用在大气温室气体CO2源汇关系中的效应,初步估算全球岩溶作用每年可由大气回收6.02×108t碳;二是由岩溶记录提取高分辨率的环境变化信息。我国大陆岩溶不但面积辽阔,而且碳酸盐岩古老坚硬,新生代以来大幅度抬升以及未受末次冰期大陆冰盖的刨蚀破坏,因而保留第四纪环境变化的信息量很大。我国季风区水热配套,岩溶作用的季节和地区反差明显,极有利于进行岩溶作用与大气CO2源汇关系研究。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这种地域优势,为全球变化研究作出应有贡献  相似文献   

3.
大气中CO2浓度的全球监测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较系统地介绍了大气中CO_2浓度(主要是CO_2大气背景浓度)的全球监测进展现状。重点阐述了CO_2浓度的全球监测网、监测方法、CO_2同位素监测、监测质量控制以及CO_2监测资料管理等问题的进展状况,分析讨论了当前CO_2浓度全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IGCP 379“岩溶作用与碳循环”在中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IGCP379项“岩溶作用与碳循环”是中国建议并组织实施的,于1995~1999年执行。作者对1995年以来项目的实施情况及其研究进展作了总结,并对每一科学的研究进展作了综述:(1)表夺溶系统碳循环与大气CO2源汇的主要进展有3方面:扩展了研究地区;揭示了秀层岩溶系统碳循环的运动机制;对表层岩溶作用回收大气CO2量进行了估算;(2)深部CO2释放问题的主要进展有;发现了更多的深部CO2释放带;揭示  相似文献   

5.
岩溶与全球变化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岩溶与全球变化研究袁道先(地质矿产部岩溶地质研究所桂林541004)由于岩溶作用是全球碳、水、钙循环的重要部分,以及碳酸盐岩的广泛分布(占陆地面积的15%,约22×10 ̄6km ̄2),因而岩溶在全球变化研究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与大气CO_2的...  相似文献   

6.
地质学家重视研究深部(变质)CO_2对古气候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焰新  文冬光 《地学前缘》1996,3(4):274-281
地质学家重视研究深部(变质)CO2对古气候的影响贾跃明(中国地质矿产信息研究院,北京,100037)近几年来,随着过去全球变化研究的兴起,地质学家越来越重视地质历史时期影响大气CO2浓度的因素的调查。不少人认为,变质作用和火山活动可能是过去大气中CO...  相似文献   

7.
碳酸盐岩在全球碳循环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22  
碳酸盐岩是地球上最主要的碳库,开展全球变化研究应重视碳酸盐岩在岩溶作用过程中的地球化学动力学研究。这方面的科学问题有二个。第一是关于全球碳酸盐岩的碳库容量问题,尚须利用全球沉积岩和碳酸盐岩数据库,根据全球地质历史时期碳酸盐岩的分布面积、厚度和岩石成分等进行重新计算。其次是关于碳酸盐岩在岩溶作用过程中对全球碳循环的动力学贡献问题。一方面碳酸盐岩的溶蚀作用不仅关系到海洋CaCO_3的供给量而影响海洋中碳通量的平衡,而且还可直接回收大气圈中的CO_2;另一方面由于钙华的沉积又可向大气圈释放CO_2,而影响温空气体的变化。它们构成了大气温室气体源汇关系中不可忽视的一项。  相似文献   

8.
李伟源 《地学前缘》1997,4(1):101-114
前寒武纪各种地质记录表明了太古代-元古代早期古全球天南环境具有显著的陆少洋多和大气富CO2,盆O2的特征。BIFs大气-海洋系统中Fe^2+的氧化是铁质发生沉淀的一个重要过程,在前寒武纪早期缺O2的环境,生物-无氧氧化和日光-紫外线为主的宇宙射线光致氧化作用产生的直接非生物-无氧氧化过程,在前寒武幻早期缺O2环境对Fe^2+的氧化可能起着重要和主导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地表释放源释放的N2O均比对流层大气N2O贫^15N,对流层N2O的氮同位素质量由平流层回流的富^15N的N2O来平衡,若全球N2O源汇质量估算结果是平衡的,则地表释放源对对流层N2O的氮同位素质量的贡献量应与平流层回流的贡献量相等。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采自北京石花洞石笋近500年来分辨率为3~5年的δ13C记录的研究,我们发现水动力条件的改变和近代大气CO2浓度的改变均对石笋的δ13C值有影响,当气候湿润,降雨量增加时,洞穴包气带水的下渗速度加快,在石灰岩裂隙中滞留的时间缩短,CaCO3的溶解量减少,造成渗出δ13C水的值变轻。包气带水的补给速度增加,也可能使得溶液的CO2分压降低,造成石灰岩CaCO3溶解减少。另外,洞内滴水和渗出水中CO2的逸出量与供水速度呈反比。滴水速度加快,CO2逸出量相对降低,沉淀出来的CaCO3的δ13C值偏轻。通过与δ18O记录的对比,δ13C记录也反映30~40年降雨量变化的周期,为这一地区夏风变化的规律提供佐证。近50年来的δ13C记录,反映了人类活动造成大气CO2浓度升高的现象。从1940年到现今,石笋的δ13C值从-6.7‰降低到-8.1‰,降低速率每年为-0.028‰,直接反映了这一时期大气CO2的δ13C值的变化。这一结果与其它研究相吻合。利用精细的、分辨率高达几年的δ13C记录可以为岩溶作用与碳循环的研究提供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
全球变化研究是国际科学界跨世纪的重大研究主题。国际全球变化研究从其组织、计划制定与实施已逐渐形成了一套有机的完整的框架体系,整体推动着全球变化研究的深入开展。文章从国际全球变化的组织框架、计划体系和主要研究环节等主要方面概述了国际全球变化研究实施十年后的进展与现状,特别是分析概括了全球变化研究的主要环节——观测研究、过程研究、预测研究、数据与信息管理研究、影响(后果)分析研究、对策研究与政策评估研究,简明概述了其研究现状与进展  相似文献   

12.
人类圈与全球变化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全球变化是国际科学界和各国政府密切关注的重大课题。由于它异常复杂,其中许多重大理论问题还有待探索。本文把全球变化与人类圈的研究联系起来,用人类圈与其它地球圈层关系的演变来解释当今的全球变化,主要讨论(1)全球系统与地球系统的联系与区别;(2)地球的最新圈层:人类圈;(3)当代全球变化的性质、原因和前景。  相似文献   

13.
全球尺度水文模型: 机遇、 挑战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高红凯  赵舫 《冰川冻土》2020,42(1):224-233
水循环发生在全球尺度, 局地和流域水问题的解决也往往需要全球视角, 因此全球尺度水文模型应运而生。从科学意义和国家需求等多个视角, 论述了全球水文学研究的意义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系统总结了现有全球尺度水文模型发展现状, 剖析了十余个主流全球尺度水文模型的结构和功能, 以及全球水文-气象-地理信息等全球模型所需数据集。进而分析了现有全球尺度水文模型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为进一步完善模型提供参考。最终分别从模型机理、 大数据、 新技术、 多部门模型耦合等几个方面, 探讨了全球尺度水文模型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全球变化研究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文章简要叙述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性、特点和中国在全球变化中的地位,回顾和评述了近十多年来我国所开展的有关全球变化的研究进展。据统计,在1985年至1995年期间,我国全球变化研究项目已达350项左右,由国家级项目、部委级项目和一般项目组成。通过这些项目的研究,中国科学家已在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的一些核心计划,如全球古环境变化、全球变化和陆地生态系统、全球大气化学、全球海洋通量研究以及世界气候研究计划等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文章进一步指出,我国研究重点应放在生物地球化学过程、陆地生态与气候的相互作用、地球环境演变历史及其变化原因、地球系统的综合分析和模拟、人类活动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等领域。最后,笔者提出今后“九五”期间以及到下一个世纪初中国全球变化研究应采取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15.
冰芯对于过去全球变化研究的贡献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王宁练  姚檀栋 《冰川冻土》2003,25(3):275-287
系统地总结了冰芯在揭示过去气候环境变化、太阳活动、温室气体、火山活动、人类活动等方面研究所取得的成就,着重对一些有争议的重大问题(如Younger Dryas事件、温室气体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南北半球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等)进行了论述,并对其中个别问题提出了可能的解决途径.指出冰芯微生物、冰芯环境磁学将是冰芯研究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6.
全球冰-海洋耦合模式的海冰模拟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海冰是全球气候系统的重要分量 ,与大气和海洋的相互作用 ,直接影响大气环流和海洋环流 ,对气候及其变化具有重要影响。文中依据冰、海洋间的热力、动力耦合相互作用 ,改进冰海洋热力耦合方案 ,利用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 30层海洋模式和基于Flato空化流体流变学的海冰动力模式和Hibler表面热收支平衡的零层海冰热力模式 ,建立全球冰海洋耦合模式。利用大气月平均气候资料 ,利用冰海洋耦合模式对全球海冰的分布及其季节性变化、海冰漂移进行了耦合模拟和分析。模拟的南半球海冰分布及季节变化与实际分析资料非常接近 ,比 2 0层冰海洋耦合模式的结果有显著改进。北半球海冰范围偏小 ,但季节变化的量值与实际相当一致。模拟的海冰速度场反映了南、北半球海冰漂移的主要特征 ,如北极的穿极漂流和南大洋的绕极环流等。对海冰密集度的分析表明 ,模拟结果得以改进原因在于改进的冰海洋热力耦合方案增强了融冰期冰海洋耦合系统海洋热通量增加—密集度减小—能量收支增加的正反馈机制。  相似文献   

17.
全球气候变暖研究中的不确定性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龚道溢  王绍武 《地学前缘》2002,9(2):371-376
讨论了有关全球变暖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不确定性 ,主要包括 3个方面 ,即资料方面的不确定性 ,气候变化机制方面的不确定性和预测方面的不确定性。城市热岛效应是资料中最大的误差来源 ,特别是一些最近几十年快速发展的城市 ,其热岛效应的误差没有很好地得到检查和排除。资料覆盖面也很不完善。地面观测温度在 1979— 1999年的趋势是 0 19℃ / 10a ,但覆盖全球的卫星观测资料(反映对流层低层到中层 )趋势只有 0 0 6℃ / 10a。北极地区的温度变化也没有设想的那样强烈。使用海表温度比使用海表气温得到的变暖估计值偏高。 1979年以来 ,用气温代替海温 ,趋势只有0 13℃ / 10a。海洋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需要更深入地研究。利用代用资料来估计全球温度的变化 ,带来的不确定性较大 ,特别是树木年轮 ,因为CO2 浓度的增加可以加速植物的生长 ,其年轮宽度并不一定主要反映与温度的关系。未来气候变化的预测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到 2 10 0年全球平均气温达+1 4℃~ +5 8℃的估计很可能偏高。  相似文献   

18.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社会与自然系统产生的影响已日益受到全世界各国政府与广大民众的关注。与天气和气候有关的灾害给人类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日益增大,社会与生态系统似乎变得日趋脆弱。人们关心刚刚过去的20世纪的天气与气候发生了什么变化,更希望了解未来的21世纪,人类居住的地球会出现什么样的气候情景。根据一些国家和地区的观测记录、研究成果以及科学家们对气候变化的评估与预测展望,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进行概括。首先阐明20世纪地区性气候变化的事实;并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科学技术报告中关于20世纪全球气候变化进行的总结性评估以及对21世纪全球气候变化的预测,作为阐述过去与未来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依据。同时,还介绍了一些科学家对IPCC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结论所持的不同观点或质疑。还就气候变化对社会与自然系统可能产生的影响略作论述。  相似文献   

19.
面对全球资源继续受损和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严峻形势,制定我国的全球资源战略意义重大。在本世纪末至下世纪初,我国的全球战略任务主要是(1)积极参加全球性资源革命;(2)大力加强资源利用与保护科学技术;(3)继续规划和加快实施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巨型工程;(4)建立为实现现代化目标的资源保障体系;(5)推进资源产业化进程,使经济建设与资源再生产协调发展。为实现上述战略任务,必须从严控制人口数量,从快提高人口素质,对全民进行以提高“全球资源意识”的资源与环境教育,建立健全资源系统的法制管理。  相似文献   

20.
要重视全球变化对我国北方沙区可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讨论了全球变化及其对我国北方沙区可能影响的三个问题。首先,全球变化是人为因素与自然变化的藕合,不能忽视全球自然变化过程的研究;其次,沙漠的变化主要与气候
干湿变化有关,要注重研究未来增暖伴随的降水变化,预浏土地沙漠化未来发展趁势;第三,要研究土地沙漠化及其逆转对气候的反馈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