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介绍了长沙运达国际广场深基坑支护工程流砂层治理方法,分别论述了人工挖孔桩、锚杆施工、基坑坑壁加固、基坑开挖等工艺在流砂层施工过程中所遇到的重重困难和采取的各种措施,为深基坑支护工程施工提供了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2.
深基坑支护、止水工程在高层建筑中经常遇到,结合南投大厦基坑支护、止水工程施工实践,论述了本深基坑支护、止水方案的选定及施工设备、施工技术、施工质量控制措施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基于位移反分析和安全预报要求的深基坑工程施工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公社 《安徽地质》2007,17(3):225-229
分析了深基坑工程施工监测的现状,提出了基于支护结构-土空间非线性共同作用位移反分析和安全预报双重要求的深基坑工程施工监测问题.通过拓展传统的以安全预报为主要目的的深基坑工程施工监测,在监测内容和成本增加不多的情况下,满足位移反分析对监测数据的要求.明确了其监测的作用和目的、监测系统设计的原则、监测的基本要求及监测准备工作.重点研究了位移测点的布置和数据处理等问题,提出在平面上,根据深基坑的空间效应表现规律布置测点;在剖面上根据土层、支护结构形式等布置测点.  相似文献   

4.
文章介绍了昆明钜豪公寓深基坑支护的设计和施工,重点介绍了各种支护技术在工程施工中的作用和效果.多种支护技术的联合是处理复杂地质条件和环境条件的安全、经济、有效的支护方法.  相似文献   

5.
大连地区的土层结构较为复杂,在实际工程施工过程中,经常采用组合支护方式。在某工程中,通过进行对于两种情况下的基坑稳定性计算、支护方案设计以及后期施工效果的观测,验证了人工挖孔桩与劲性桩相结合、管式锚杆与锚索相结合、挂网喷射混凝土的联合支护方式对于复杂土层结构的深基坑支护具有良好的效果,是组合支护方式在大连地区深基坑支护中的成功应用。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深基坑支护变形机理,结合工程实例,根据收集整理的深基坑支护变形监测结果,简述了深基坑支护变形计算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一些新方法做了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7.
提出了深基坑边坡支护设计计算模式的课题,指出了朗肯,库伦土压力理论在深基坑边坡支护设计方面的局限性,阐述了岩石边坡支护设计的计算模式及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高层建筑深基坑喷锚网支护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喷锚网支护由喷射混凝土、锚入钢锚杆和挂设钢筋网构成,是高层建筑深基坑边坡支护中的一种新技术。它在基础原理、设计计算、工程施工等方面提供了一种新的设计思路和施工方法。实践证明它技术可靠、速度快、造价低,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9.
铜陵长江南岸污水处理厂厂外管网软土深基坑支护工程采用了拉森钢板桩支护工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根据开挖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特征及管道铺设要求,对支撑结构进行了计算。结合工程施工实践,提出了注意要点,为该工艺在铜陵地区的运用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10.
黄世华  李元志  陈墨 《探矿工程》2009,(Z1):429-432
土钉墙、喷锚网、排桩、深井降水等技术是基坑支护工程常用的技术手段。通过在大面积深基坑支护工程中对多种支护型式的联合运用,根据工程地质条件、支护要求等,合理选择施工参数,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规范操作,达到施工目的。对同类型的工程施工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1.
造山运动和造山带是被广泛应用和影响较大的两个古老概念,一百多年来随着地球科学的快速发展和板块构造理论的问世,情况已发生很大的变化。如何修订这一概念的内涵使之适应新的认识而又保持原定义的首尾一贯性正受到普遍关注。本文回顾了上述概念产生的历史背景,分析了它们在板块构造理论框架下、特别是在现今大陆构造研究中所面临的问题,本文认为对这一古老概念应进行重新修订、增补或再定义。  相似文献   

12.
张守信 《地质科学》2004,39(3):452-456
近10年内,中国地层学史上发生过两件大事:一是“历史优先律事件”,表现为全国地层委员会具体组织并由其副主任程裕淇主编的《中国地层典》,对优先权法则不执行以出版为基础的“出版优先律”而执行不论发表与否仅以“尊重原始命名者”为基础的“历史优先律”;二是“优先律双重标准事件”,在全国地层委员会颁布的《中国地层指南》(修订版)内对优先律搞双重标准。这两个事件均表现对“优先权法则”国际共识内涵的偏离,偏离了以出版为基础的“出版优先律”。尤其不应该的是,当人们对“历史优先律”提出异议后,全国地层委员会不但不及时纠正“历史优先律”的片面观点,相反地却在修订中国地层命名法时,为了给“历史优先律”合法化创造条件,竟然在《中国地层指南》(修订版)内,对优先权搞双重标准。“历史优先律事件”和“优先律双重标准事件”破坏了地层命名法的标准性,颠倒了中国地层命名史,干扰了中国地层名称的管理,是全国地层委员会的失误。  相似文献   

13.
诸广山“三九”地区铀矿化特征及成矿机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水泉 《湖南地质》1996,15(1):39-43
“三九”地区铀矿化主要类型花岗岩类的热液脉型和碎裂变岩型。成矿热液活动由早阶段到晚阶段在空间上似具有由高向低,氧逸度具有由低到高的演变特征。岩体的自变质和碱交换作用及其外接触带的气化热力变质作用是成矿元素铀的活化活移及预测富集的重要成矿地质作用;热液沸腾、交代蚀变及环流冷却是主要的铀成矿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4.
巷道“封闭式”冲击的尖点突变模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潘岳 《岩土力学》1994,15(1):34-41
建立了硬脆性岩巷发生“封闭式”冲击地压的突变模型;给出了冲击发生的临界条件;估算了冲击发生时,岩体释放的地震能。模型能以直观的几何形式描述巷道的缓慢破坏过程和冲击破坏过程。文中的某些处理方法可用于地下工程中环形支架或带底拱支架的稳定性分析中去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对有关规范中孔间距规定的理解出发,对“V”字型布孔的合理性和局限性提出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三联式”成矿预测新进展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29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矿产勘查已步入数字化、定量化研究的新阶段。“三联式”成矿预测以地质异常分析为基础 ,以成矿多样性分析与矿床谱系研究为指导 ,将地质异常、成矿多样性及矿床谱系 3方面定量化研究紧密结合形成矿产预测及定量评价的切入点 ,是实现“数字找矿”的创新探索。文中对“三联式”成矿预测的基本理论进行了论述 ,结合在固体矿产和油气资源预测评价中的最新研究成果 ,重点论述了“三联式”成矿预测中的地质异常动态演化解析思路和“5P”靶区逐步逼近法。研究认为 :不同时期地质异常各自包含的矿产类型、组合特征与资源潜力等均有明显差异 ,应用地质异常动态演化的解析思路与方法 ,有效提取与相应成矿事件密切相关的致矿地质异常 ,是提高预测成果科学预见性的关键。并且 ,随着“三联式”成矿预测研究的不断深入 ,找矿信息由少到多 ,找矿范围由大到小 ,靶区级别由低到高 ,找矿成功概率逐步增大 ,勘探风险逐步降低。“5P”靶区圈定 ,从 1P到 5P依次研究目标内涵增大、外延减小、预测对象 (矿产种类及成因类型 )渐趋明确。  相似文献   

17.
“未熟油”与“未熟生烃”异议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陈安定 《地质论评》1998,44(5):470-477
有关专家认为,“未熟生烃”是我国新生代盆地广泛存在的地球化学现象,本文剖析了这一论点背后隐含的矛盾,并以苏北盆地部分断陷中存在的“不等深等温”“不等深等熟”,成熟度指标与埋深关系的“平行变浅”分布等资料为依据,提出此现象当源于“古大于今”埋深史这一特定地质背景(或称为退化受热史)若以恢复的最大古埋深重新勾画产经曲线,所谓“低温早熟”现象即可消除,既然未熟生烃现象不存在,也就不存在未熟的石油,同时指  相似文献   

18.
设立“地下明灯研究计划”的建议   总被引:34,自引:2,他引:34  
20世纪末,空间对地观测技术的发展,获得了地球表面清晰的图像,使人们可以实时地观测地球水圈和大气圈的结构、状态和运动过程,及其与生物圈的相互作用,这是地球系统科学革命性的进展。介绍的“地下明灯研究计划”,其目标是获得地球内部不同深度情况下不同尺度的图像,这些图像是新型的地球内部“三维地图”,它将完善和改变我们对大陆动力学、岩石圈结构和状态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对"用调整地下水开采层次方法控制地面沉降"的质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据不完全统计,至今我国已有90余个城市和地区相继发生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长江、黄河、珠江三角洲、华北平原、松辽平原及沿海许多地区,地面沉降正在发生和发展之中,尤其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及以天津为中心的华北平原,成为我国两片最大的沉降地区。地面沉降对这些地区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影响。几十年来,这些地区一直将“调整地下水开采层次”作为控制地面沉降措施之一。该文章认为“调整地下水开采层次”并非一种理想的控沉措施,不仅值得商榷,甚至为应该被否定的控沉措施。依据:①一般情况下,随深度增加,地层的压缩性会渐下;但是开采同量的地下水,其水位下降的速率及幅度深部含水组比浅部含水组要大的多,两者引起的沉降量不会有明显的差别;②从地下水开采资源组成与地面沉降关系分析,含水层深度越深,其中的压密释水量所占的比例也越大,造成的地面沉降也越严重;③地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及固结状态,随深度的增加,也不完全是越来越好。  相似文献   

20.
煤层顶板"两带"高度的微地震监测技术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主要介绍了中国和澳大利亚两个煤矿在长壁开采过程中的微地震监测成果,并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和研究。该监测的主要目的是动态测定煤层开采过程中顶板岩石“两带”(冒落带和裂隙带)的发展规律和高度,以指导相邻采区留设合理的防水或防砂煤柱。观测结果表明:研究区域“两带”的最大高度均没有到达煤层上方的含水层,顶板突水的可能性非常小,这一结果与实际情况符合;同时也表明微地震监测是确定“两带”高度及设计防水和防砂煤柱的一种可靠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