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万安盆地位于我国南海西南端,印支半岛的东南海域,它是一个新生代走滑-拉张盆地,沉积了逾万米厚的地层,根据地震,钻井资料分析,把万安盆地新生代地层自上而下划分为第四系,广雅组,昆仑组,李准组,万安组及西卫群和人骏群,探讨了各组,群的时代属性和特征,认为它们分别对应于第四纪,上新世,晚中新世,中中新世,早中新世渐新世-晚始新世和早,中始新世,缺失古新世地层,同时认为西卫群和万安组是万安盆地的主力烃源岩  相似文献   

2.
万安盆地是南海重要的新生代含油气盆地之一,是较为典型的新生代走滑拉张盆地。以TACross的旋回层序地层学为指导,利用钻井、地震资料、岩心等各种实际资料,建立了万安盆地新生代层序地层格架,并对万安盆地的可容纳空间变化与层序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构造沉降、海平面升降及沉积物供应)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3.
南沙海域万安盆地地质构造特征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利用在南沙海域万安盆地所采集的地震、重磁资料及钻井、地质资料,对该盆地的地震反向特征,沉积特征、区域地质、构造特征及构造发展史进行了的简要的论述,本文以该区Tg深度资料为基础,并利用CCOP年刊发表的新生代基底深度资料,初步圈定了万安盆地的边界,并对盆地二级构造单元进行了划分,将盆地划分为5坳3隆、坳隆相间的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4.
南海万安盆地构造沉降及其油气成藏控制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万安盆地是南海重要的新生代含油气盆地之一,是较为典型的新生代走滑拉张盆地。根据对横穿盆地的多道地震反射剖面的平衡剖面模拟和断层活动速率计算,可知万安盆地经历了4个主要构造沉降过程,而断层大多为源自基底的生长断裂,在晚始新世—早中新世盆地发生走滑拉张断拗沉降阶段,断层活动最为强烈。各构造沉降阶段分别控制了盆地中油气生成、运聚和保存等成藏条件与过程。  相似文献   

5.
南沙海区万安盆地构造演化与成因机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基于地震、钻井和区域地质资料,运用回剥法和平衡剖面技术定量研究了万安盆地的构造沉降和伸展程度,重建盆地的构造演化史并探讨其成因机制。模拟结果表明,万安盆地构造沉降曲线为多段式,其南北部构造沉降差异明显,且沉降中心逐渐向南发展的趋势。晚始新世-渐新世(37.8~23.03 Ma BP)盆地中、北部快速沉降,存在两个沉降中心;早中新世(23.03~16.0 Ma BP)盆地南部也发生快速沉降,整个盆地存在3个沉降中心;中中新世(约16.0~11.63 Ma BP)沉降作用减弱,盆地进入裂后热沉降期。万安盆地的伸展和形成演化呈现北早南晚的特征,与南海海底扩张密切相关,同时受控于万安断裂带交替地右旋-左旋走滑作用,是伸展和走滑双重作用的结果。盆地的构造演化过程可细分为4个阶段:初始裂谷期、主要裂谷期、走滑改造期和裂后加速沉降期。  相似文献   

6.
南昆嵩地区是万安盆地西部负向构造单元,其中部N–S向断裂贯穿南北,独特的构造特征使其成为研究万安盆地西部构造演化与区域断裂走滑活动的窗口。将研究区沉积地层划分为3套构造层,通过回剥法绘制南昆嵩地区构造–沉积充填剖面,并计算南昆嵩地区构造沉降量以及构造沉降速率,论述南昆嵩地区构造演化史与沉降过程以及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下部构造层和中部构造层中断裂组合样式主要为卷心型断层、“Y”型断层、阶梯状断层和高角度花状构造等,断裂延伸方向大致可分为:N–S向、W–E向和NE–SW向3种;上部构造层断裂不发育,为稳定沉积;在区域走滑断裂以及南海扩张运动的控制下,南昆嵩地区始新世以来构造演化经历4个阶段:初始裂谷期、伸展断拗期、走滑改造期和热沉降期,新生代地层构造性质也表现为以伸展与走滑作用为主–走滑断裂控制–热沉降的三段式转变。  相似文献   

7.
南沙群岛万安盆地是位于南海西南海盆被动边缘上的张性沉积盆地。通过分析区域地球物理场特征及断裂分布,以及地震剖面的解释并结合钻井资料对比分析,在万安盆地新生代沉积中对比解释出T1,T2,T3,T4,T5,T6和Tg等7个地震反射界面。其中,Tg,T5和T3为3个区域不整合面的反射波,由这3个区域不整合面将盆地新生代沉积划分为3个构造层:Tg-T5,T5-T3和T3一海底。由此推测万安盆地在新生代经历过3次构造运动,因此其构造演化史经历了3个阶段:神狐运动(白垩纪未至古新世早期),南海运动(晚始新世至早渐新世)和万安运动(中中新世末)。从神狐运动到南海运动为万安盆地的奠基期,从南海运动至万安运动则是万安盆地的发展期,万安运动之后至今日是万安盆地的形成期。万安盆地的构造发育史和珠江口盆地东部的发展史相似,故推测它藏有丰富的油气资源。  相似文献   

8.
南海西缘断裂带以8°N为界分为南北两段.主断裂是一条形成于中生代的基底断裂,在新生代为持续活动的断裂带,并控制了沿断裂带及其邻近分布的新生代盆地的发育.断裂带内无磁性的高密度岩体属于印支期或燕山第1,4,5期之中的某一期花岗岩侵入体,它很可能是燕山晚期的产物.该断裂带的基底断裂在万安盆地的延伸段位于盆地中部;万安盆地东缘断裂带是新生代以来受盆地中部基底断裂右行走滑的扭张应力作用,在盆地东部边缘引发断陷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9.
阳江-一统东断裂是珠江口盆地西部一条重要的NW向区域大断裂,是盆地东西分块的重要分界线。南海北部陆缘在新生代经历了大陆裂谷-裂离-海底扩张-热沉降的过程,阳江-一统东断裂在新生代的活动是这一复杂过程的一部分。对分处断裂两侧的从陆架延伸至洋陆边界的两条NNW向多道地震剖面进行了地质解释,研究了珠江口西部的构造和沉积特征。利用2D-Move软件及构造回剥法建立了平衡剖面模型,计算了断层活动速率,结合构造位置、构造演化史、标志构造和应力分析推断了阳江-一统东断裂在新生代的活动史。结果表明,阳江-一统东断裂可以中部坳陷带为界分为两段,从65Ma到32Ma,断裂整体表现为左旋活动,继承了断裂在中生代时期的先存左旋走滑,其中,在此时期断裂南段主要表现为伸展活动,伴随着轻微的左旋走滑,这种伸展活动控制了云开低凸起的形成和演化;从32Ma到23.8Ma,断裂北段的左旋走滑活动持续,而南段逐渐转为轻微的右旋走滑或左旋活动停止。在23.8Ma之后,断裂南段的右旋走滑活动持续,北段的左旋走滑逐渐停止,或转为轻微的右旋走滑。阳江-一统东断裂的这种走滑旋向的转变可能与在珠江口盆地南部洋陆过渡带区域的岩浆底侵作用有关。根据对盆地构造活动强度和裂谷格架的分析,认为阳江-一统东断裂的新生代活动在珠江口盆地裂谷伸展过程中起到了应力调节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林长松  唐勇  谭勇华 《海洋学报》2009,31(2):97-103
南海西缘断裂带以8°N为界分为南北两段。主断裂是一条形成于中生代的基底断裂,在新生代为持续活动的断裂带,并控制了沿断裂带及其邻近分布的新生代盆地的发育。断裂带内无磁性的高密度岩体属于印支期或燕山第1,4,5期之中的某一期花岗岩侵入体,它很可能是燕山晚期的产物。该断裂带的基底断裂在万安盆地的延伸段位于盆地中部;万安盆地东缘断裂带是新生代以来受盆地中部基底断裂右行走滑的扭张应力作用,在盆地东部边缘引发断陷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1.
南海西缘断裂带的地球物理特征及其构造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海西缘断裂带以8°N为界分为南北两段。主断裂是一条形成于中生代的基底断裂,在新生代为持续活动的断裂带,并控制了沿断裂带及其邻近分布的新生代盆地的发育。断裂带内无磁性的高密度岩体属于印支期或燕山第1,4,5期之中的某一期花岗岩侵入体,它很可能是燕山晚期的产物。该断裂带的基底断裂在万安盆地的延伸段位于盆地中部;万安盆地东缘断裂带是新生代以来受盆地中部基底断裂右行走滑的扭张应力作用,在盆地东部边缘引发断陷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2.
南海南部廷贾-西巴兰线断裂是一条规模巨大的北西向走滑断裂,渐新世开始活动,早期具有强烈的右旋走滑特征,晚中新世以来走滑方向变为左旋,更新世至今,走滑方向变为右旋,是曾母盆地与北康盆地、南沙海槽的分界。为了理清廷贾-西巴兰线断裂特征与曾母盆地油气成藏的关系,通过对断裂两侧地震剖面特征、重磁特征、地热流分布特征以及地壳性质和岩石圈厚度的分析,探讨该断裂在曾母盆地形成演化及油气成藏中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断裂活动为曾母盆地后期的沉积提供了丰富的物源,断裂走滑作用导致曾母盆地具有良好的圈闭,后期的反向走滑使得盆地的沉积中心由南向北迁移;断裂沟通深部热源,有利于油气生成,形成的伴生断层是盆地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  相似文献   

13.
南沙群岛万安盆地构造演化史再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姚伯初 《热带海洋》1997,16(3):15-22
南沙群岛万盆地是位于南海西南海盆被动边缘上的张笥沉积盆地。通过分析区域地球物理场特征及断裂分布,以及地震剖面的解释并结合资料对比分析,在万安盆地新生代沉积中对比解释出T1,T2,T3,T4,T5,T6和Tg等7个地震反射界面。  相似文献   

14.
南海西缘断裂带是一条典型的右旋走滑断裂系统,是南海扩张的西部边界,两端形成具有明显走滑特征的“Y”型和“人”型构造。其前锋端形成走滑-伸展叠瓦扇,尾端形成走滑一收缩叠瓦扇,中部形成走滑一拉分双重构造的右旋走滑系统。其动力主要来源于白垩纪以来的印一藏碰撞、新生代印支挤出和南海扩张作用。经历了两期构造运动而形成的该断裂系统对其周边盆地的形成起到了主要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渤海海域构造应力场演化及其在油气聚集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渤海海域位于渤海湾盆地东部,在盆地区域动力学背景下,形成了渤海海域特征的沉积和构造环境。渤海海域新生代具有早期断陷、后期拗陷的特点,断裂以NE—NNE走向为主,其次是EW走向,再次是NW走向。通过区域构造演化和沉积体系的深入研究,将海域新生代地质构造活动按构造应力的方向、大小和其他构造形变参数划分为4个期次:①古新世;②始新世—渐新世;③中新世—早更新世;④晚更新世至今。在一系列构造演化过程中,构造应力场的变化对海域内的3组主要断裂具有重要的影响。不同方向的断裂在不同阶段应力场的作用下,所表现的特征和对油气的控制作用是不同的,尤其是NNE—NE向断裂在构造演化过程中多次具有走滑活动,油气主要聚集在走滑作用所派生的局部圈闭或附近存在的构造弱化带中。  相似文献   

16.
万安盆地是位于我国南沙海域西南的一个新生代含油气盆地,盆地面积约8.5*10^4km^2。其中,西卫群为介于地震剖面T4-T5间的一套地层,时代为晚始新世晚期到渐新世。西卫群厚度变化较大,沉积最厚度处可达4000m之多,而局部区域却基本没有发育西卫群地层。西卫群沉积时期,万安盆地存在三个明显的沉积中心,分别位于北部坳的西南沙海域西南的一个新生代含油气盆地中部坳陷的西北和东部坳陷的西南。西卫群在地震  相似文献   

17.
立足于大西洋的形成与演化,划分了贝宁盆地构造演化阶段,厘定了裂陷期盆地的边界,分析了盆地结构和构造特征,明确了盆地构造样式。贝宁盆地经历裂陷期、漂移期两个构造演化阶段,不发育盐岩。受早白垩世裂陷期盆地东、西部应力差异控制,盆地形成了东部拉张构造区和西部走滑构造区,盆地裂谷分布具有"东宽西窄"的特征。东部拉张构造区发育近东西向断裂体系,主要为拉张作用形成的铲式正断层,西部走滑作用区发育NE—SW向走滑断裂体系,发育陡直的走滑断裂,主要为走滑作用形成的走滑断层。受早白垩世东、西部应力差异和晚白垩世构造反转、新生代重力滑脱作用的控制,盆地发育拉张、扭张、挤压、重力滑脱4类构造样式,丰富的构造样式为盆地构造圈闭发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18.
南沙海域万安盆地地质构造与沉积体系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万安盆地是其东侧万安走滑断裂发生右旋走滑所派生的扭张应力作用下形成的一个走滑拉张盆地。NE、NEE和SN向的断裂是盆内最主要的断裂,它们在盆内局部形成"三隆四坳"的格局。盆地构造演化经历了基底形成、初始裂谷作用、裂谷发育(第一阶段裂谷作用)、裂谷后早期(第二阶段裂谷作用)、构造反转和裂后期(区域沉降阶段)等几个阶段。根据钻井资料和地震资料中叠加速度建立的时-深关系,在该盆地可划分出4个巨层序界面:MB1,声波基底的顶部(前古近纪);MB2,渐新世顶部(24Ma);MB3,晚中新世(8Ma);MB4,早上新世(4Ma)。每一个巨层序界面(MB)之上都有与之对应的巨层序(MS),从老到新依次为MS1—MS4。盆地晚始新世—渐新世以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为主;晚中新世时经历了非海相-海陆交互相-陆架沉积体系的过渡;中新世—早上新世为碳酸盐岩-浅海陆架-三角洲沉积体系;早上新世—第四纪为陆架-陆坡-深海沉积体系。  相似文献   

19.
南海西南部万安盆地构造圈闭样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研究区域构造地质、沉积地质和盆地演化历史的基础上,把万安盆地形成的构造圈闭闭划分为压缩、菜和剪切等三种基本构造样式,并对各类型构造样式及其成因机制作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20.
南海西南部新生代盆地类型及演化历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南海西南部地区发育了多种类型的新生代沉积盆地,各种类型的盆地具有各自的结构特征和演化历史,走滑-周缘前陆盆地-曾母盆地发育了渐新-中中新统层系,晚中新统层系和上新-第四系层系第三套地层,曾母盆地经历了三个发育阶段,拉张剪切盆地-万安盆地发育下第三系-下渐新统层系,上渐新统一中中新统层系和上中新统一第四系层系三套地层,万安盆地经历了四个发育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