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海莫霍面起伏与地壳减薄特征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收集、整理大量由地震剖面提供的沉积层厚度资料,得到东海沉积层等厚图。对完全布格重力异常进行沉积层重力效应改正后,得到剩余重力异常,利用地震资料揭示的莫霍面深度值来约束界面反演得到东海莫霍面埋深。结果表明,东海陆架盆地莫霍面深度在25~28 km之间平缓变化,地壳厚度为14~26 km,西厚东薄;冲绳海槽盆地莫霍面深度为16~26 km,地壳厚度为12~22 km,北厚南薄。东海陆架盆地东部与冲绳海槽盆地南部地壳减薄明显,拉张因子分别达到2.6和3。初步分析认为冲绳海槽地壳以过渡壳为主,并未形成洋壳。  相似文献   

2.
利用1∶100万上海幅海洋区域地质调查项目最新获得的重力、磁力和多道地震数据,根据研究区内重、磁场特征,以及已知的火成岩发育状况,在数据处理的基础上,通过剖面和平面相结合,对东海海底的火成岩进行了推断解释,从而得到火成岩在空间上的展布位置。分析认为东海海底火成岩具有沿北北东向成带发育的特点,沿深大断裂侵入于中生代地层;北北西向火成岩带发育时间较晚,规模小,与北西向断裂形成较晚相对应,火成岩分布呈现东西分带的特点,陆架盆地中低部隆起为喜马拉雅早—中期岩浆岩。  相似文献   

3.
利用近年的地质调查结果,收集了前人的岩性分析及物性分析结果,结合山东半岛和南黄海北部的重力资料和磁力资料及多道地震的资料,分析了研究区重磁场特征,并且将地震识别的火成岩投影到磁力异常平面图内,利用磁力异常化极的垂向一阶导数图作为底图,判定可能由火成岩引起的磁异常,根据相似磁异常特征,划定火成岩的分布位置。分析认为山东半岛火成岩具有沿北东向发育的特点,并且受北东向断裂控制,南黄海北部地区火成岩有沿北东,北北东向发育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东海南海构造交接带及其邻近海区(简称交接带)位于中国东部大陆边缘,东邻俯冲板块边界。台湾以北是琉球海沟俯冲带,台湾以南为马尼拉海沟俯冲构造带。区域重磁资料分析结果表明,该东海陆架区存在3条重力高和2条重力低,重力高分别对应于闽浙隆起带、渔山低凸起和陆架外缘隆起,最大值高达50×10-5m·s-2;重力低对应于沉积盆地,最低值在台西南盆地,约为-20×10-5m·s-2。重磁特征表明东海盆地外缘台湾 钓鱼岛构造带具有明显的自由空间异常,磁场为平缓负异常,由古近系、白垩系或更老的变质岩及中新世的侵入岩组成,向南延伸至澎湖隆起。因为澎湖隆起具有高重力异常,放射性年龄表明这些碱性玄武岩形成于17 8~8MaBP,其特征同现在的琉球岛弧一样,可能是残留的古琉球岛弧。台西南盆地南侧(上陆坡)的凸起具有类似的幅度异常,呈ENE—WSW向,并消失在台西南盆地南段。新生代以来,盆地张裂活动具有不同时性,并向陆架边缘变得年轻。东海大陆边缘盆地属弧后残留盆地成因,多因岛弧的迁移而新生,但珠江口盆地则是被动大陆边缘裂陷作用所致。  相似文献   

5.
东海陆架盆地与冲绳海槽盆地构造活动的差异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海陆架盆地和冲绳海槽盆地在区域地质构造上虽然同属下沉区,但它们的重力异常(其中包括布格异常,空间异常和均衡异常),地貌特征沉积环境,地壳类型,应力分布,构造活动,成因机制上均存在着本质的差别,从而揭示了两者决不是简单的“块体”下沉,而是两个性质完全不相同的构造单元。  相似文献   

6.
东海陆架盆地和冲绳海槽盆地在区域地质构造上虽然同属下沉区,但它们的重力异常(其中包括布格异常、空间异常和均衡异常)、地貌特征、沉积环境、地壳类型、应力分布、构造活动、成因机制上均存在着本质的差别,从而揭示了两者决不是简单的“块体”下沉,而是两个性质完全不相同的构造单元。  相似文献   

7.
王述功  高仰 《海洋科学》1989,13(2):24-27
根据我们实测的水深、重力连续剖面资料,计算了自东海至北斐济盆地的地壳厚度。本文旨在对冲绳海槽至马里亚纳海沟的重力异常和地壳结构进行初步的研究。该地段位于太平洋板块俯冲带以西,构造活动十分复杂、剧烈,并含有多种类型的地壳结构。  相似文献   

8.
东海陆架盆地南部中生代构造演化与原型盆地性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东海陆架盆地南部夹持于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板块之间,是发育在前中生代基础之上的中、新生代叠合盆地。其构造演化受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及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的联合影响,经历了印支末期基隆运动、燕山期渔山和雁荡运动的叠加改造。结合浙闽隆起带中生代火成岩事件、盆地构造变形、沉积学的一些证据,通过海陆对比研究,认为东海陆架盆地南部早-中三叠世可能为面向古太平洋的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晚三叠世-侏罗纪古太平洋板块已对中国大陆有较强的俯冲作用,东海陆架盆地及南部原型盆地为活动大陆边缘弧前盆地;白垩纪受控于滨海断裂表现为活动大陆边缘走滑拉分盆地;古新世-始新世火山岛弧向东移动,东海陆架变为弧后裂谷盆地。  相似文献   

9.
冲绳海槽北段地磁场特征及其地质解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磁异常的分布特征,冲绳海槽北段可以分成三个异常区:东海陆架边缘异常区、东海陆坡异常区和冲绳海槽北段异常区。在东海陆架边缘区,磁异常以正为主,最大可达+ 350nT,该区所对应的磁性基底埋深较浅,一般在2~3km 。在东海陆坡异常区,除了有NNE向展布的负异常外,在此背景上还发育了一些沿NWW 向展布的次级异常,推测本异常区的磁异常与NW 向的基底断裂有关。冲绳海槽北段异常区所在宽缓负异常的大背景下又有几处正异常条带分布,则是在吐噶喇断裂带控制作用下所产生的磁性较强而又不均匀的火成岩体的反应  相似文献   

10.
王国纯 《台湾海峡》1992,11(3):218-226
东海海城构造区划可分成2个盆地和3个隆起。东海盆地可划分成6个坳陷3个隆起;进而可分为16个次一级构造单元。盆地主要构造特征是东西成带,南北分块:即一个盆地三种结构,地层时代东西分带,构造运动与岩性东西分异,地质由西向东演化史;南北在深部地质结构、力学性质及(?)闭类型。构造格局及火成岩分布、沉积环境、地热梯度等诸方面有差异.文中讨论了构造特征形成的机制及盆地内重要的矿藏资源。  相似文献   

11.
东海磁源重力异常、重力异常的对比和深部地质构造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本文着重探讨了东海各个不同地质构造区域的磁源重力异常与重力异常之间的对比差异,揭示了各个地质构造区域的深部地质构造特征. 浙江岸外的部分区域和杭州湾外的舟东隆起的广大区域深部基底具有老的地质构造格局,在这些区域中推测有相当厚度的前新生界存在,当为东海前新生界找油气资源的新前景区. 菲律宾海板块沿琉球海沟向西俯冲,不仅导致了冲绳海槽的居里面和上地幔抬升,而且它还向西扩展到陆架边缘的五岛列岛-钓鱼岛带的南段和陆架盆地东南部的广大区域.  相似文献   

12.
小波分析与解析延拓方法相结合研究东海深部构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海是环太平洋活动构造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探讨西太平洋边缘及边缘海形成演化的重要窗口。向上延拓主要用来削弱局部异常,突出深部异常,小波分析是重磁场位场分解的有效工具,不仅能提取深部异常,还能更好地将区域异常和局部异常分离。本文利用东海及邻域最新的布格重力异常数据资料,将小波分析与解析延拓方法相结合,分析对比向上延拓20 km的布格重力异常结果与小波分析4阶逼近布格重力异常结果,结合东海及邻域莫霍面的深度,对重力场及莫霍面深度进行初步研究。其中小波4阶逼近结果代表莫霍面形态,小波4阶细节结果代表东海及邻域凹陷凸起形态。  相似文献   

13.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火成岩分布复杂并具有多期性,直接影响了油气成藏作用,然而目前对其空间分布尚缺乏深入认识,制约着该区勘探开发的部署。利用全三维地震资料,根据地震反射特征识别出了不同类型的火成岩地震相模式,并对其不同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地震相识别进行平面追踪,结合时间切片三维地震技术及属性分析对火成岩分布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主要发育柱状、尖峰状、蘑菇状和丘状4种火成岩反射地震相;研究区火成岩分区性较明显,主要发育3处火成岩体,分别位于东部隆起剥蚀区、坳陷中部和坳陷的西北部。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北极地区挪威海内Aegir脊及邻区断裂构造特征,为北极地区油气勘探提供方向,在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发布的研究区重力数据(网格数据)基础上填充最新船测数据,对已有重磁资料进行异常分离、滑动平均和重磁场边界识别。目前,研究区的特征断裂和构造单元划分尚不清楚。根据异常极值带、异常带走向、异常梯度带变化程度等,对研究区进行了断裂识别和构造单元划分。研究表明:重磁异常特征呈NNE-NW-NE向展布,重力异常呈现高低分带,反映出该区基底隆坳相间的格架。根据重磁异常与断裂对应关系,识别出4个构造走向和7条主要断裂,划分出Mohns脊、扬马延微陆块、东扬马延断裂带、西扬马延断裂带、Aegir脊、东扬马延深海盆地和挪威深海盆地等7个构造单元。  相似文献   

15.
东海陆架盆地南部构造样式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东海陆架盆地南部为重点研究对象,基于区域地震反射资料,结合盆地的结构特征,分析、总结了其构造样式特征。结果表明:根据构造样式形成的动力学机制,可以将东海陆架盆地南部划分为伸展型构造样式、挤压型构造样式和复合型构造样式3类;伸展型构造样式可继续分为半地堑(箕状断陷)构造组合、复式地堑式构造组合、多米诺式断裂构造组合、掀斜断块和火成岩构造;挤压型构造样式分为挤压背斜、断背斜和叠瓦式断裂组合;复合型构造样式分为正反转构造和负花状构造。  相似文献   

16.
东海陆架盆地发育在中生代晚期古太平洋板块俯冲背景下,是中国近海面积最大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目前的油气发现均来自于新生界,而中生界的分布特征及其资源潜力尚缺乏足够的认识。前人研究表明,东海陆架盆地西部坳陷带的中生界遭到后期不同程度的构造抬升和剥蚀,总体表现为残留盆地的分布特征;而东部坳陷带的中生界缺乏钻井直接揭示,受制于中深层地震的资料品质,识别难度较大。本文从东海陆架盆地西部坳陷带钻遇中生界的井震标定出发,通过区域地震剖面的中生界地震相分类和识别,划分了中生界侏罗系和白垩系的构造层序格架,梳理了中生界残留盆地的结构和平面分布特征,并结合基本石油地质条件分析,认为东海陆架盆地中生界具有不可忽视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反射地震剖面的详细解释,结合该区域地质背景、构造演化历史和反射地震剖面及其重磁曲线的对比分析结果,对发现的一类处于渐-中新世不整合面的异常反射体的成因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其演化过程。结果表明,发现的21个异常反射体总体分布状况是南部多、北部少,个体之间相互孤立存在,大小基本一致,内部孔隙发育,其密度大于新生代沉积层而小于中生代基底岩石。由此认为,这些异常反射体是渐-中新世在地表处形成的火成岩体,在部分遭受风化剥蚀后被沉积层所覆盖。由于这些火成岩体的周围断层发育,孔隙度较高,且形成时期早于该区域的生烃高峰期,故推测这些异常反射体中可能富集大量油气资源。同时认为,东海陆架结构在该过渡期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为了预测南黄海盆地油气远景,利用卫星遥感对东海陆架盆地进行海面温度测量。东海陆架盆地已知油气远景区与卫星热红外温度异常区具有原地重复性,与水气界面CH4含量曲线及海底化探异常吻合程度很好。南黄海盆地卫星遥感海面温度异常区沿南北向 (123o30′) 呈带状分布,与航磁解释出的南北向分布的东部鼻状隆起吻合较好。由于温度异常区主要分布在南黄海盆地东部鼻状隆起的南北端,故推测东部鼻状隆起的南北端具有较好油气远景。  相似文献   

19.
在面对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勘探问题时,单一使用地震勘探方法存在局限性,经常难以得到满意的地质解释。这就需要使用多种物探方法进行辅助和补充。本研究综合利用海洋重力磁力测量数据,以Encom Model Vision解释软件为平台,结合琼东南盆地崖北凹陷区域地质背景资料,在两条地震剖面及邻近井资料的约束下建立地质地球物理模型,进行重磁反演,对两条测线中的地层及地质异常体的密度及磁化率进行计算。结果显示,崖北凹陷地层呈现四层密度结构,反演所得沉积基底密度为2.70 g/cm3,沉积地层的密度为2.18~2.51 g/cm3。地震剖面中向上侵入的地质异常体经判断为新近系末期喷出地表被后续沉积地层覆盖所形成的蘑菇状,低密度,中-强磁性的火成岩体。结合磁力异常可推断在测区西部还有更大规模的发育的火成岩侵入。这表明了同时新近系末期火成岩及相应火山活动的发现将会对崖北凹陷油气的成藏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东海磁场及磁性基底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东海及邻域最新的磁力异常数据,分析东海的磁场特征,并利用该磁力数据计算东海的磁性基底界面,分析解释磁性界面的特征及地质特征。研究表明,从陆区、陆架盆地到冲绳海槽中部,磁力异常呈正负相间变化,最大值出现在福建沿海地区;磁性基底深度在4~11km之间变化。从冲绳海槽中部到琉球群岛,磁异常从正磁异常变为负磁异常;磁性基底深度为7~12km之间变化。从琉球弧前盆地到琉球海沟,磁力异常为正负相间变化,中部磁异常为负值,两侧异常为正值;磁性基底深度为7.5~11km之间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