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祁连山北缘—河西走廊西段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是我国新构造活动最强烈的地区之一。通过野外对研究区主要活动断裂的调查研究、结合年代学测试和综合分析,认为祁连山北缘—河西走廊西段地区的旱峡—大黄沟断裂、玉门断裂、新民堡断裂和阴洼山断裂都是晚更新世至全新世活动断裂。旱峡—大黄沟断裂形成于中新世晚期,一直活动至今;玉门断裂形成于上新世早期,在距今7.6ka左右和3.2ka左右发生过2次强烈的新构造活动(古地震),也是2002年玉门地震的发震断裂;阴洼山断裂形成于上新世晚期(3.0Ma左右),在距今19.9~21.0ka、8.6~10.0ka、4.1~5.0ka发生过3次强烈的新构造活动,也可能是1785年惠民堡(现新民堡)地震的发震断裂;但是位于近盆地中心的新民堡断裂形成时代明显晚的多,起始于中更新世晚期(0.17Ma左右),在距今28.3ka、4.4ka和1.2ka左右发生过强烈的3次新构造活动。在运动形式上,上述4条断裂均为自南南西向北北东的逆冲推覆。在变形性质上,新民堡断裂以非地震性的蠕滑为主,其他3条断裂主要为地震性的粘滑变形。在祁连山北缘—河西走廊西段的北北东剖面上,逆冲推覆断裂表现为前展-后展复合发育模式,即形成时代最新的是位于酒西盆地中心的新民堡断裂,在酒西盆地中心以南部分的剖面中断裂发育为前展式,由祁连山腹地向河西走廊盆地中心断裂形成时代越来越新,而酒西盆地中心以北部分的剖面中断裂发育为后展式,即从盆地中心到盆地北缘断裂形成时代越来越老。  相似文献   

2.
河西走廊西段南北向左行逆冲活动断裂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柏林 《地质学报》2009,83(7):937-945
在河西走廊西段酒西盆地中心偏北部的阴洼山西侧发现了南北走向的阴洼山西缘左行逆冲断裂。该断裂长约4km,近南北走向,倾向东,倾角中等,是发育于北西向阴洼山右行逆冲断裂近北西端部附近的一条次级活动断裂。沿该断裂奥陶系灰绿色浅变质砂岩逆冲于白垩系紫红色砂砾岩、新近系桔红色泥岩和晚第四纪上更新世末期松散坡积层(热释光年龄10,3ka)之上。在剖面上断裂表现为自东向西的逆冲作用,其最新一次新构造活动时间在全新世中晚期(距今3~5ka)。在平面上该断裂断错自东向西从阴洼山山体流向西侧低丘斜坡戈壁地带的小冲沟致使冲沟呈“S”形拐折,反映出断裂具有明显的左行走滑。该断裂沿断层面的左行斜冲总位移达3000m,其中垂向位移为1800m左右,与阴洼山断裂垂向位移及阴洼山隆升幅度相当。该断裂的形成是阴洼山断裂右行逆冲活动所引起的局部构造应力场作用的结果,也对阴洼山断裂右行逆冲所形成的巨大位移在短距离内起到了消减和平衡作用。  相似文献   

3.
滇西北新生代逆冲推覆构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滇西北地区新生代逆冲推覆构造较为发育,从西到东可分出走向NS、相互平行的4带:澜沧江带,云岭带,石钟山带和剑川-洱源带。其中,澜沧江带与云岭带组成对冲格局,云岭带又与石钟山带组成反冲格局,石钟山带与剑川-洱源带又组成对冲格局。参与逆冲推覆的地层主要是中生代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及新生代云龙组、宝相寺组,推覆体由石炭系、二叠系、上三叠统岩石组成。逆冲推覆时间为喜马拉雅期。  相似文献   

4.
北淮阳地区中生代逆冲推覆构造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6  
刘文灿  王果胜 《现代地质》1999,13(2):143-149
大别山北缘北淮阳地区中生代逆冲推覆构造作用使本区广泛发育的以下古生界为主体的中、浅变质构造地层,在数百公里的范围内向NE逆冲(掩)于石炭系和中侏罗统之上,形成一系列构造窗、飞来峰和逆冲(掩)断层带,其最小逆冲推覆距离平均为244km,形成时代介于J2—J3之间,其形成与大别造山带的碰撞挤压有关,是大别地块中生代向北仰冲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东昆仑南部晚新生代逆冲推覆构造系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通过对东大滩—东温泉地区的路线地质观测与构造填图,在东昆仑南部发现晚新生代大型逆冲推覆构造系统。沿低角度逆冲断层,早二叠世大理岩和早三叠世砂板岩自北向南逆冲推覆于古新统—始新统风火山群紫红色砾岩和渐新世砖红色砂砾岩之上,形成大量不同规模的飞来峰;沿主逆冲断层发育厚层断层角砾岩与断层泥,局部形成碳酸盐质糜棱岩。东昆仑南部逆冲推覆构造的发育时代为渐新世晚期—中新世早期,主要形成、活动时期为26~13.5Ma;估算最小逆冲推覆距离为30~35km,最小逆冲推覆运动速率为2.4~2.8mm/a。东昆仑南部晚新生代逆冲推覆构造运动与现今山脉快速隆升存在着动力学成因联系。  相似文献   

6.
横河逆冲推覆构造呈北西向挟持于临汾一运城盆地南东边界断裂与新生代同善一承留北西西向断裂间,为两构造带之次级“P”方向剪裂隙。上述两带分别具为右行扭动及左行扭动特征,指示横河逆冲推覆构造带形成于喜马拉雅期。  相似文献   

7.
赣西北中部逆冲推覆构造的形成时间和形成模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江西九岭地体南缘武功山地体北侧以及其间的萍乐盆地内,有大量的逆冲推覆构造分布。逆冲推覆构造的类型有两种--逆冲推覆型和重力滑覆型。逆冲推覆构造具有横向上对冲挤压,纵向上多层滑动的特征,据此笔者建立了一个可能的多层滑动--对冲挤压模式,并根据地质和同位素年龄资料了逆冲推覆构造的演化历史,指出区内大规模逆冲推覆构造的形成时间为中生代晚期(119.6Ma)。  相似文献   

8.
论大别山南缘襄樊—广济断裂的两次向南逆冲推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位于大别山南缘的襄樊-广济断裂是扬子板块与大别造山带的边界断裂.大体以黄陂为界,断裂东段与西段在几何结构上有所差异:东段在地表浅层表现出向北反向逆冲,深部则以向南大规模逆掩为特征;西段浅层与深部一致,表现为典型的大型低角度叠瓦状逆冲推覆.野外地质数据、(40)Ar/(39)Ar定年、锆石U-Pb LA-ICP-MS定年...  相似文献   

9.
笔者在盆-山构造及构造地貌发育的基础上,对研究区构造和沉积记录进行了分析,进而探讨了新生代以来河西走廊与北祁连山的耦合关系。区内盆地和山脉是于38Ma前在准平原基础上发育起来的;38~17Ma,研究区处于挤压凹陷状态,随着Ⅰ级夷平面解体而盆地范围扩大;17Ma以来,盆地南缘不断抬升,沉积中心向北迁移,于4.96~3.66Ma、0.93~0.84Ma和中更新世末-晚更新世初形成向北推进的Ⅱ级、Ⅲ级、Ⅳ级夷平面。盆山构造的运动方式有前展式、掀斜式和对冲式3种。前展式是盆山演化的主要方式且发生时代相对较早,后两者明显活动于0.93~0.84Ma,其中掀斜式运动是盆地内横向隆起形成的主要原因,而对冲式运动的标志是盆地北缘龙首山、合黎山的隆起。  相似文献   

10.
朱华平  付静茹 《地学前缘》2004,11(1):168-168
南秦岭中新生代是陆内逆冲推覆褶皱造山和其后的构造伸展的重要时期,前者以形成大型超壳断裂、大型推覆构造、大型紧闭褶皱为特色;后者以形成一系列岩浆岩和大型滑脱构造(张性构造)为主。地质地球物理研究发现秦岭造山带发育一系列由北向南的同碰撞推覆体(张国伟等,1996;许志琴等,1986;袁学诚等,1996)。其中柞水-山阳断裂带  相似文献   

11.
祁连山及河西走廊地表干湿变化的时空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20个气象站1960-2006年的逐日气象资料, 采用FAO Penman-Monteith模型, 计算出祁连山及河西走廊各气象站的月潜在蒸发量, 在此基础上计算各气象站的月湿润指数, 然后进行季节、年地表湿润指数的统计, 进而对研究区地表干湿状况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祁连山及河西走廊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地表相对干旱, 之后相对湿润, 自60年代以来地表湿润指数有逐年增大的趋势; 年地表湿润指数的年际变化率为0.001 4 a-1, 相关系数为0.428 1, 通过了0.01的置信度检验, 表明地表湿润状况有明显改善, 其中春季和冬季增加趋势明显, 夏季增加趋势和秋季减小趋势不太明显.地表干湿变化趋势在空间上有差异, 东部表现为东西差异, 自东向西逐渐变湿, 乌鞘岭以东呈变干趋势, 其他大部分地区显著变湿, 中部大部分地区呈不明显的变干趋势, 而托来南山以北地区显著变干, 张掖绿洲显著变湿, 西部除敦煌以西呈不显著的变湿趋势, 其他大部分地区显著变湿.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近5年来地下水勘查成果,对祁连山山前缺水地区水文地质特征、相对浅埋区的形成分布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了基底隆升、“叠瓦状”台阶式断裂、逆冲压扭性断裂、地堑型四种控制地下水埋深的构造类型;提出在不同类型控水条件下寻找地下水相对浅埋的方向,指导寻找可利用的地下水源,解决该区人畜饮水困难。以肃南严重缺水区大黄沟滩勘查示范为例,在地堑型控水区找到埋深160m、矿化度小于0.6g/L、单井涌水量大于1 500m3/d的优质饮用水源。  相似文献   

13.
河西走廊盆地西段玉门断裂晚新生代的活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门断裂中段地表地貌陡坎明显,主断裂直接出露地表,使前新生代地层或早新生代地层与晚新生代松散沉积物呈断裂接触,说明玉门断裂中段形成早、活动时间长、位移幅度大,从而在冰沟口一带形成宽度超过200m的巨大破碎带。玉门断裂西段新构造活动表现的最大特点是地表较少见及主断裂的出露,以隐伏断裂为主。在地表常见有由新近系地层组成的不对称褶皱构造,属于与逆冲断裂密切相关的、也是正在变形的“活动背斜”。这说明玉门活动断裂西段形成时间较晚、活动时间短、活动位移幅度比较小。玉门断裂的活动性质以粘滑变形为主,次为蠕滑变形。玉门断裂是全新世活动断裂,最近2次新构造活动发生在距今7.4ka和3.2ka的全新世中期和晚期。该断裂也是现代发震断裂,,其西端深部的扩展破裂引发2002年的5.9级玉门地震。  相似文献   

14.
王怀 《煤田地质与勘探》2011,39(5):15-17,40
为寻找潜在的煤炭资源,通过对石拐盆地西段地表及地下构造特征的分析,认为大青山逆冲推覆构造的前缘应为F10断层组;地表的长汉沟组等地层是从3 km外的南部推覆而来的外来岩层;深部的五当沟组一段主含煤地层基本未受推覆构造影响,且该地层应比其地表位置更向南;盆地南缘的二叠系下应有未受推覆构造影响的原生煤层。  相似文献   

15.
滇西无量山北段回龙山地区分布有大量的呈弧形分布的飞来峰构造。通过野外详细路线地质调查及室内的整理分析, 结合先构造后地层的研究方法, 重点对飞来峰的几何结构和变形特征进行了分析, 确定了回龙山地区飞来峰群构造的存在, 并提出逆冲推覆运动方向可能是自南西向北东推覆。  相似文献   

16.
北祁连山西段同位素测年概况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作者在广泛收集前人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课题研究工作,剔除了一些地点、岩性、测试不详及方法不系统的年龄数据,获得了一组有价值的同位素年代学数据。它们可以代表目前北祁连山西段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的主要成果与认识,对研究本区盆地-构造-岩浆-热事件提供了重要成因信息。综合评价这一成果,方法较全面,数据有一定系统性,从而有力地支持了对本区各类地质体形成与演化的认识,解决在北祁连山西段科研、地质找矿以及区域地质调查中一些长期争议的地层时代问题,对推动本区成矿时代、热历史等问题研究的深入,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陈柏林 《地质通报》2018,37(2-3):337-344
阿尔金山北缘恰什坎萨依地区位于北东向阿尔金走滑断裂北侧与东西向阿尔金北缘断裂夹持的区域,是区域上红柳沟-拉配泉构造带的西段。该区广泛发育火山沉积岩系,前人将其确定为奥陶系拉配泉群,并划分为下岩组(火山岩组)、中岩组(碎屑岩组)和上岩组(碳酸盐岩组)。通过野外地质调查与局部填图,在恰什坎萨依沟、沟口泉铁矿、贝壳滩等地,发现厚层碳酸盐岩以不规则顶盖状出露在较高山顶或山脊上,并与碎屑岩或火山岩呈低角度断层接触关系,构成典型的飞来峰构造。该火山岩组和碎屑岩组已被归为奥陶系,但碳酸盐岩组一直没有精确的生物地层年代依据。综合研究认为,碳酸盐岩应该属中元古界,原来的拉配泉群可能要解体。结合截切推覆构造的冰沟岩体时代,认为推覆构造形成于中-晚奥陶世。该认识与本区在中-晚奥陶世发生裂谷(弧后盆地或有限洋盆)闭合、板块碰撞的区域构造环境和演化历史吻合。  相似文献   

18.
北祁连山西段巴个峡-黑大坂一带分布一套花岗闪长岩,前人未做同位素年龄测定,根据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确定为华力西晚期;笔者根据单颗粒锆石U-Pb年龄测定确定了这套岩石的侵入年龄为481.6±3.3 Ma,为加里东晚期.应属早中奥陶世,并对其进行了讨论;进而指出阿尔金断裂的形成时代可能大于481.6±3.3 Ma,且进行了论证.其地质意义有两点:①阿尔金断裂带可能穿入敦煌地块-北山杂岩中,但为后期近Ew向推覆构造所"掩盖",侵入活动是一重要证据;②区域加里东期岩浆活动应为一期重要的岩浆-热事件.  相似文献   

19.
王浩楠  陈建平  刘浩 《江苏地质》2023,47(3):297-304
以祁连山北缘西段为研究区,以沉积变质型铁矿为预测矿种,通过铁矿成矿地质规律研究,总结找矿模型,确定找矿标志。基于GIS信息处理技术及其空间分析功能,运用ArcMap、MapGIS平台提取并分析研究区的多源成矿有利地质信息。认为区内沉积变质型铁矿的成矿有利地层为长城系桦树沟组,断裂是主要控矿构造,8 km是断裂的最佳控矿范围,岩体不是研究区内沉积变质型铁矿的主要控矿因素;Zn、Mn、Ba异常可以作为研究区内沉积变质型铁矿的重要找矿标志。运用证据权法,将研究区划分为810个网格单元,提取17个证据因子进行成矿预测,共圈定了14个A级、3个B级成矿远景区,为研究区的找矿工作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