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鱼粉、豆粕和明胶为主要蛋白源配制成蛋白质水平分别为31.5%、35.0%、38.5%、42.0%、45.5%、49.0%的试验饲料。选取初始均重(3.99±0.08)g的拟目乌贼(Sepia lycidas)540只,随机分成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只。结果表明:拟目乌贼的生长性能指标(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成活率)均在饲料蛋白质水平为45.91%时达到最佳,除与蛋白质水平为49.72%时差异不显著(P0.05)外,与其他各组均有显著差异(P0.05)。饲料系数随蛋白质水平的升高呈先降后升的趋势,在饲料蛋白质水平为45.91%时达到最低,显著低于除49.72%组外的其他各组;蛋白质效率随着饲料中蛋白质水平的升高而显著下降(P0.05)。饲料蛋白质水平对肥满度与肝体比影响不显著(P0.05)。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肠道脂肪酶和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随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增加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均在饲料蛋白质水平为45.91%时达到最高,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活性除与蛋白质水平为42.22%时差异不显著(P0.05)外,与其他各组均有显著差异(P0.05);脂肪酶和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与其他各组均有显著差异(P0.05),而肠道淀粉酶活性则相反。肝脏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随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增加呈先升后稳定的趋势,均在饲料蛋白质水平为49.72%时达到最大,显著高于除45.91%组外的其他各组(P0.05);而饲料蛋白质水平对碱性磷酸酶活性影响不显著(P0.05)。乌贼肌肉粗蛋白质在饲料蛋白质水平45.91%时含量最高,显著高于除49.72%组外的其他各组(P0.05);粗脂肪含量最低,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而肌肉水分和粗灰分含量不受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影响(P0.05)。拟目乌贼生长前期(4~10 g)配合饲料适宜的蛋白质水平为45.91%。  相似文献   

2.
以初始体质量(8.77±0.16)g的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幼鱼为研究对象,在室内流水系统中进行9周的养殖实验,比较分析饲料中3种不同类型的糖源(葡萄糖、蔗糖和糊精)对大菱鲆脂肪代谢相关酶活性和肌肉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糖源显著影响肝脏中与脂肪合成相关的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和苹果酸酶(ME)的活性(P0.05)。饲料糖源为葡萄糖时,大菱鲆肝脏中G6PD和ME的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而蔗糖和糊精处理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对与脂肪分解代谢相关酶的活性分析表明,肠道脂肪酶的活性受饲料中不同糖源的影响显著(P0.05);肝脏脂蛋白脂酶的活性在糖源为葡萄糖时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P0.05);不同糖源对肝脂酶的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糊精组的总脂酶活性显著高于葡萄糖组(P0.05)。葡萄糖组大菱鲆肌肉中的C16∶0和C18∶0的含量显著高于糊精组,而C16∶1和C18∶1n-9的含量显著低于糊精组(P0.05)。研究表明,饲料中不同类型的糖源对大菱鲆肌肉脂肪酸的影响集中在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上,而对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影响有限。  相似文献   

3.
牙鲆体内消化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37,自引:1,他引:37  
采用生化方法对一年龄牙鲆胃、肠中不同消化酶的活性进行了研究。实验组I的牙鲆平均体重为 ( 35 0± 2 0 )g ,实验组II的牙鲆平均体重为 ( 4 60± 30 )g。结果表明 ,在牙鲆的胃、前肠、中肠、后肠中可以检测出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的活性。胃中的蛋白酶主要为酸性蛋白酶 ,肠中的蛋白酶主要为碱性蛋白酶。肠中蛋白酶活性由前肠向后肠递减 ,前肠与中肠的酶活性没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牙鲆肠中脂肪酶活性较胃中的高 ,在肠的不同部位脂肪酶的活性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牙鲆前肠中的淀粉酶活性最高 ,胃次之 ,中肠、后肠中淀粉酶活性较低。随着牙鲆的生长 ,蛋白酶、脂肪酶活性增强 ,淀粉酶活性减弱。对产生上述实验结果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4.
以鱼粉为蛋白源,小麦粉为糖源,鱼油为脂肪源配制基础饲料,分别添加不同浓度梯度(0.1%、0.4%和0.8%)的大豆异黄酮和大豆皂甙。以不添加大豆异黄酮和大豆皂甙的基础饲料作为对照组,共制成7种等氮(粗蛋白49.1%)、等能(总能20.1kJ/g)的实验饲料。在循环水系统中养殖初始体质量为(2.58±0.01)g的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幼鱼,8周后观测牙鲆肝脏和肠道蛋白质消化酶活性和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牙鲆肠道胰蛋白酶的活性不受饲料中大豆异黄酮的显著影响(P>0.05),却随大豆皂甙添加量的升高而显著下降(P<0.05)。肠道糜蛋白酶的活性在饲料中大豆异黄酮添加量为0.1%时取得最大值(37.3±5.9)U/mg,显著高于其它处理组。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大豆异黄酮对肝脏中胰蛋白酶-1和糜蛋白酶-1基因表达量有显著(P<0.05)的影响,而添加大豆皂甙却对这些基因表达量的影响不显著。由此可见,大豆异黄酮直接作用于基因表达和酶活两个水平,而大豆皂甙只在酶活水平发挥显著的作用。同时,大豆异黄酮对牙鲆饲料利用率影响的双重性依赖于剂量的大小,其中的作用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急性温度胁迫下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i)的生理适应性,在低温5℃、常温16℃和高温27℃胁迫12h后,对其肝脏的组织结构、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变化和肝脏中相关酶的基因表达进行了研究。研究显示:27℃时,肝脏损伤较明显,肝细胞排列杂乱、较多肝细胞均出现空泡化、细胞间界限杂乱模糊、细胞核溶解;5℃时,肝脏组织损伤不明显。27℃时,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显著下降(P0.05),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GB)、红细胞数目(RBC)和红细胞压积(HCT)均显著上升(P0.05),血清中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和碱性磷酸酶(ALP)的活性显著上升(P0.05);5℃时,WBC和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RDW-SD)显著下降,MCHC显著上升(P0.05)。血清中ALP和乳酸脱氢酶(LDH)的活性显著下降(P0.05)。在低温和高温胁迫下,血糖(GLU)水平显著上升,谷草转氨酶基因(GOT1)、谷丙转氨酶基因(GPT1)和乳酸脱氢酶基因(LDH)表达水平有所变化,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结果表明,高温时血清中AST和ALT活性升高,是由于高温胁迫导致许氏平鲉肝脏组织受损,AST和ALT进入血液导致的,而非由基因表达水平变化导致。高温对各项血液指标影响显著,而低温对肝脏和各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无显著影响,这表明许氏平鲉对高温胁迫更加敏感。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以淡水天然水体主要放流鱼类鲢鱼种为实验材料,采用盐酸四环素(TCH)浸泡和药饵投喂两种方式对鲢进行荧光标记,比较这两种TCH处理方法对鲢微耳石的标记效果;测定150、250和350mg/L的浓度条件下浸泡24h鲢血液转氨酶以及肝脏氧化损伤和抗氧化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 TCH浸泡处理比投喂处理对耳石的标记效果更好,在150—350mg/L浓度范围内,浓度越高标记效果越好;TCH浸泡处理24h会引起鲢血清的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活性在处理后1d显著升高,2d后降低到对照水平。肝脏氧化损伤指标丙二醛(MDA)水平,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呈现先快速极显著升高,然后下降直至恢复正常水平。表明TCH浸泡对鲢肝脏造成了短暂的功能异常和氧化应激胁迫,但在2—5d后即可恢复正常,TCH浸泡方法是鲢标记放流有效、安全、可靠的方法。本研究结果可为鲢的增殖放流、跟踪监测和效果评估工作提供技术支撑,为其他鱼类的标记放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急性低氧胁迫对军曹鱼大规格幼鱼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军曹鱼在急性低氧应激时体内物质代谢和组织器官机能状态变化,分别测定低氧胁迫前后血液生化指标的含量。结果表明:(1)急性低氧胁迫后,军曹鱼血清电解质含量呈不同程度升高,其中钠、氯和钙离子浓度与胁迫前差异极显著(P<0.01);钾离子浓度与胁迫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2)急性低氧胁迫后,军曹鱼血清肝功能指标变化情况各异。其中,白蛋白含量与胁迫前略有降低,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与胁迫前略有上升,但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蛋白含量显著低于胁迫前(P<0.05),白蛋白和球蛋白比值则显著高于胁迫前(P<0.05),碱性磷酸酶极显著低于胁迫前(P<0.01)。(3)急性低氧胁迫后,军曹鱼血清葡萄糖和肌酐浓度均呈升高的变化,且与胁迫前差异极显著(P<0.01)。(4)急性低氧胁迫后,血清肌酸激酶和乳酸脱氢酶活性均呈升高变化,肌酸激酶活性与胁迫前差异显著(P<0.05),乳酸脱氢酶活性与胁迫前差异极显著(P<0.01)。(5)低氧胁迫后,军曹鱼血脂指标变化情况各异,其中总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浓度呈极显著降低的变化(P<0.01),低密度脂蛋白浓度呈显著升高的变化(P<0.05),甘油三酯浓度略有升高,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表明,急性低氧胁迫后,军曹鱼大部分血液生化指标发生显著性变化,预示着肝脏、肾脏及心脏组织造成损伤,使其机能出现紊乱。  相似文献   

8.
韩现芹  李健  李吉涛 《海洋科学》2010,34(12):19-25
研究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和连翘(Forsythia suspensa)对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肝细胞色素P4503A(CYP3A)活性的影响。将牙鲆随机分为3组,即对照组、甘草组和连翘组,对照组每日口灌0.9%的生理盐水,试验组每日1次口灌甘草30 mg/kg和连翘100 mg/kg,连续口灌6 d,第7天时,采用直接测定法和间接测定法(探针药物)进行CYP3A酶活性的测定。结果显示:在肝微粒体水平上,甘草和连翘均可明显提高红霉素-N-脱甲基酶活性,分别提高了1.79倍、4.87倍。与对照组相比,甘草组和连翘组氨苯砜的半衰期分别降低了4.51%(P0.05)和36.8%(P0.01);药时曲线下面积分别减小了8.28%(P0.05)和32.3%(P0.01);总清除率分别增加了5.63%(P0.05)和99.3%(P0.01)。说明连翘对牙鲆CYP3A的活性具有极显著诱导作用,甘草诱导作用不显著。提示其他药物与连翘合用时,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可能会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9.
以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A)、菲律宾蛤(Venerupis Philippinaram)仔(B)及自制配合饲料(C)作为饵料,分别研究了上述3种饵料对二龄管角螺(Hemifusus tuba Gmelin)生长、肝脏消化酶活性以及软体部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1)鲜活饵料的投喂更有利于管角螺的生长和营养物质的累积,配合饲料的摄食效果较差,还需进一步的优化和完善;其特定生长率大小为:缢蛏组>菲律宾蛤仔组>配合饲料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2)不同饵料的投喂对其肝脏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差异显著,在整个实验区间的胰蛋白酶活力的大小为:缢蛏组>菲律宾蛤仔组>配合饲料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配合饲料组的淀粉酶活力和脂肪酶活力先降后升,鲜活饵料组则较稳定;45 d 后配合饲料组的淀粉酶活力和脂肪酶活力皆显著高于鲜活饵料组的(P<0.05);表明管角螺在饥饿时,消化酶可能存在补偿性分泌,优先利用糖原和脂肪作为能源物质;(3)不同饵料对管角螺软体部的灰分和水分没有显著影响(P>0.05),鲜活饵料组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皆显著高于配合饲料组(P<0.05)。  相似文献   

10.
喹诺酮类药物对牙鲆肝药物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韩华  李健  李吉涛  韩现芹  陈萍 《海洋科学》2009,33(11):48-54
以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水产用的3种喹诺酮类药物(FQ)恩诺沙星、诺氟沙星和氟甲喹分别对牙鲆肝组织中氨基比林N-脱甲基酶(AND)、红霉素N-脱甲基酶(ERND)和7-乙氧基异吩唑酮-脱乙基酶(EROD)活性的影响,探讨喹诺酮类药物对牙鲆肝药物代谢酶(细胞色素P-450)活性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三组喹诺酮类药物对牙鲆肝S_9中AMND、ERND、EROD酶活性均具有抑制作用,其中恩诺沙星和诺氟沙星组中,3种酶的活性极显著下降(P<0.01),而对于氟甲喹组而言,AMND、ERND酶活性显著下降(P<0.05),EROD酶活性极显著下降(P<0.01).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饲料中糊精替代鱼油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幼鱼代谢及免疫反应的影响,在饲料中蛋白质含量为45%的基础上,配制4组等氮等能的饲料(D1、D2、D3和D4),饲料中可溶性糖含量分别为1.93%、5.80%、15.98%和28.27%,脂肪含量分别为16.48%、12.82%、10.78%和6.64%,其中糊精为糖源,鱼油和大豆卵磷脂为脂肪源。在室内流水系统中养殖大菱鲆幼鱼((8.32±0.06)g),检测大菱鲆幼鱼的血液和肝脏中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及抗氧化指标,试验周期为9周。研究表明:随着饲料中糊精替代鱼油水平的升高,大菱鲆的血糖含量、血浆胰岛素含量、血浆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活性(P0.05)显著升高。其中,D4组AST活性显著高于其余3组(P0.05),D1组ALT活性显著高于其余3组(P0.05)。饲料中糊精替代鱼油水平的升高对血浆中总氨基酸、总胆固醇(CL)和甘油三酯(TGs)的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随着饲料中糊精含量的不断上升,血浆中溶菌酶、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呈下降趋势。肝脏中碱性磷酸酶(AKP)和CAT活性以及T-AOC也有一定程度下降(P0.05),但肝脏溶菌酶活性显著上升(P0.05)。当饲料可溶性糖含量为15.98%时,肝脏SOD活性最高(P0.05)。结果表明:饲料中,糊精替代鱼油既影响大菱鲆幼鱼的糖和脂类代谢,又影响其免疫力。在实际生产中,除了关注饲料中糖对鱼体生长的影响,还应关注糖对鱼体代谢及免疫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强俊  杨弘  王辉  徐跑  何杰 《海洋与湖沼》2012,43(5):943-953
采用温度应激的方法,将尼罗罗非鱼在26℃下驯养3周后,直接放入16℃、21℃、26℃(对照)、31℃和35℃水环境中,在不同温度应激后(0—24h)对鱼体血液和肝脏生化指标及其肝脏HSP70mRNA表达量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实验组(除对照组外)血清皮质醇水平显著上升(P<0.05)。16℃组血清葡萄糖水平在24h时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血清总蛋白水平与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溶菌酶、碱性磷酸酶活力和肝脏HSP70mRNA表达量在0—24h内基本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24h后,16℃组血清甘油三酯含量显著上升,而胆固醇含量显著下降(P<0.05)。16℃和35℃组肝脏丙二醛含量随着应激时间的延长而上升,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力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温度应激可显著改变罗非鱼的非特异性免疫力、抗氧化能力以及肝脏HSP70mRNA的表达水平。在实际养殖生产中,应密切关注温度的变化,降低温度胁迫对鱼体免疫机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氨氮胁迫对三疣梭子蟹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为研究对象,研究氨氮胁迫对中肠腺、胃、肠组织消化酶活力的影响。实验设计对照组(自然海水)、1、5、20 mg/L处理组,分别于氨氮胁迫后0、6、12、244、8 h取样进行消化酶活力的测定。结果表明:氨氮胁迫对三疣梭子蟹类胰蛋白酶、胃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活力影响显著(P<0.05),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各处理组3种消化器官中类胰蛋白酶、胃蛋白酶活力在48 h内呈峰值变化,其中3种消化器官中类胰蛋白酶活力在48 h时恢复至对照组水平,而中肠腺胃蛋白酶活力在24 h后趋于稳定,且与氨氮浓度呈明显正相关,胃和肠的胃蛋白酶活力分别于48和24 h时恢复至对照组水平。各处理组中肠腺和胃的脂肪酶活力在24 h内均呈现明显的峰值变化,24 h后中肠腺中脂肪酶活力趋于稳定,且与氨氮浓度呈明显正相关,而胃中脂肪酶活力逐渐下降,至48 h时恢复至对照组水平。各处理组中肠腺和肠的淀粉酶活力在12 h内呈逐渐下降趋势,12 h后趋于稳定,且与氨氮浓度呈明显负相关;各处理组胃的淀粉酶活力呈现先升高后降低趋势,24 h后趋于稳定。同时在氨氮胁迫48 h时,对中肠腺和胃的胃蛋白酶、脂肪酶活力均表现为明显的诱导作用,而对3种消化器官中淀粉酶活力表现为明显的抑制作用。由此说明,三疣梭子蟹在氨氮胁迫下中肠腺中胃蛋白酶、脂肪酶活力和3种消化器官中淀粉酶活力可作为消化吸收能力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4.
酪酸菌(Clostridium butyricum)是近年来新开发的益生菌菌种,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但目前在水产动物中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初步研究了饲料中添加不同浓度的酪酸菌CBYG01对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Epinephelus lanceolatus♂)生长、消化酶、血清抗氧化酶和溶菌酶活性的影响。以基础饲料为对照组,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浓度为1×10~7 cfu/kg(CB1组)、1×10~9 cfu/kg(CB2组)、1×10~(11)cfu/kg(CB3组)的酪酸菌活菌菌体以及1×10~9 cfu/kg(CBM组)的酪酸菌发酵液。石斑鱼初始体重为(42.91±1.47)g,养殖60天后,分别测定其生长、消化酶活性以及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溶菌酶(LSZ)活性等指标。研究表明,CB3组石斑鱼末体重、特定生长率、摄食量和食物转化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胃蛋白酶、肠道胰蛋白酶、脂肪酶和前肠淀粉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胃蛋白酶、前肠脂肪酶和前肠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CB1和CB2组(P0.05),而与CBM组无显著差异(P0.05)。CB3组石斑鱼血清S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GPx、CAT和LSZ活性显著高于CB1、CB2组和对照组(P0.05),SOD、CAT和LSZ活性与CBM组无显著差异(P0.05);CBM组石斑鱼血清SOD、CAT、GPx和LSZ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B2组GPx和LSZ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结果表明,饲料中补充添加不同浓度的酪酸菌活菌菌体和发酵液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的生长、消化酶活性和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具有不同的促进效果,其中以添加1×10~(11)cfu/kg的活菌菌体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雄性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i)为研究对象,对急性高温处理下雄性许氏平鲉的血液生理指标及肝脏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进行研究。研究显示,红细胞(RBC)和血红蛋白(HGB)均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白细胞(WBC)在实验中增加显著(P0.05);同时急性高温处理后,血清皮质醇(COR)、血清葡萄糖(GLU)和蛋白水平发生显著变化(P0.05),GLU出现与血细胞相似的变化规律,COR在整个处理过程中均显著增加(P0.05);血清蛋白水平整体显著下降(P0.05);丙氨酸氨基转移酶(GP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GOT)在处理2、6h后显著升高(P0.05);HSP70mRNA表达水平在2和6h后显著升高(P0.05);甲状腺激素水平在高温处理下显著下降(P0.05);TRα和TRβmRNA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5)。研究结果表明,在急性高温处理下雄性许氏平鲉处于胁迫状态,其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和肝脏相关基因表达受高温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不同光谱下许氏平鲉的消化代谢水平及外周激素节律,在5种光谱(红光、绿光、黄光、蓝光、白光,光周期12L∶12D)下,通过对许氏平鲉的血清、肠道、肝脏进行24 h (8:00,12:00,16:00,20:00,24:00)取样,结果显示:不同的光谱下许氏平鲉的消化代谢酶活性除胰蛋白酶(TRY)外均具有节律性,红光、黄光下α-淀粉酶(α-AMS)、脂肪酶(LPS)活性的峰值相位与白光组相比左移;胰蛋白酶活性无时间差异性;在绿光、黄光及红光下乳酸脱氢酶(LDH)活性的峰值相位与白光组相比发生左移,在五种光谱环境中,红、黄光影响消化酶活性峰值提前出现;丙酮酸激酶(PK)活性在绿、蓝及红光下峰值相位左移;己糖激酶(HK)的活性在绿、蓝、黄光下,其峰值相位与白光组相比发生左移,在五种光谱环境中,绿、蓝光影响代谢酶活性类峰值提前出现。许氏平鲉血清中褪黑素含量呈现昼低夜高分泌水平;皮质醇的含量表现为在白天降低,午夜显著升高至最高值后又持续降低。峰值相位的改变预示着生理节律的变动,以上结果表明不同光谱可以影响鱼类的生理代谢节律,在今后养殖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光谱对养殖生物的生物学作用,进而制定更为合理的光照条件。  相似文献   

17.
选用540尾初重为(6.38±0.26)g的欧洲鳗鲡(Anguilla anguilla),随机分为6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分别投喂添加了0.05%(Diet 1)、0.10%(Diet 2)、0.15%(Diet 3)、0.20%(Diet 4)、0.25%(Diet 5)的复合酶制剂饲料,另增设基础饲料为对照组(Diet 0),研究复合酶制剂对欧鳗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及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6周投喂结果表明:随着复合酶制剂添加量的递增欧鳗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呈先增后降趋势,其中Diet 3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34.22%和26.36%(P0.05),肝体指数及肥满度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复合酶制剂降低了鱼体粗灰分含量,对鱼体含水量、粗脂肪及粗蛋白含量影响较小,均无显著差异(P0.05);相比对照组各添加组鳗鱼肠道胰蛋白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淀粉酶活性则随酶制剂浓度的增高呈先升后降趋势,脂肪酶活性受酶制剂影响较小,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各添加组鳗鱼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溶菌酶(LZM)、碱性磷酸酶(AKP)活性相比对照组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所有添加组鳗鱼血清总蛋白含量(TP)均显著高于对照组,Diet 3组(0.15%)相比对照提高了38.86%。综上所述,饲料中添加适量的复合酶制剂具有促进鳗鲡生长、提高肠道消化酶活性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功能,本试验条件下酶制剂最适添加浓度为0.15%。  相似文献   

18.
柴胡对美国红鱼免疫机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添加2% 柴胡 ( 水提物 ) 的配合饲料饲喂规格为63 g ± 0.76 g 的美国红鱼,以基础饲料为对照,研究了柴胡对美国红鱼免疫机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投喂柴胡后的第3 d,白细胞吞噬百分比 ( PP ) 和吞噬指数 ( PI ) 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 ( P < 0.01 ),而在停药 7 d 后, PP 和 PI 逐步下降,但仍极显著高于对照组 ( P<0.01 );投喂中草药制剂后,实验组美国红鱼的溶菌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逐步升高,投药后第 14 d 显著高于对照组 ( P < 0.05 ),蛋白质含量于投药后第 7 d 显著高于对照组 ( P < 0.05 ),停药后均开始下降.整个投喂中草药制剂及停药 7 d 后,实验组美国红鱼的酸性磷酸酶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 P > 0.05 );投药 28 d 后,利用哈维氏弧菌人工感染美国红鱼,实验组的相对免疫保护率高达 75% .柴胡具有较突出的促进美国红鱼免疫机能的功效.  相似文献   

19.
以酪蛋白、明胶为主要蛋白源配制精制基础饲料,添加不同浓度梯度的还原型谷胱甘肽(GSH),饲料中GSH的含量分别为0、97.96、189.92、371.84、688.72和1 063.56 mg.kg-1,在流水式养殖系统中分别投喂初始体质量为(9.49±0.22)g的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幼鱼,8周后观测各组牙鲆的生长情况及机体的抗氧化状态。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外源的GSH对牙鲆成活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牙鲆增重率(WGR)在饲料GSH含量为371.84 mg.kg-1时达到最大值,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饲料GSH添加组牙鲆肝脏中GSH的含量显著高于零添加组(P<0.05);各处理组肝脏中丙二醛(MDA)的含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肝脏中谷胱甘肽还原酶(GR)的活力随饲料中GSH含量的升高呈现先降低后上升的趋势,并在饲料中GSH含量为371.84 mg.kg-1时达到最低值;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力没有受到饲料中GSH含量的显著影响(P>0.05);饲料中GSH含量为371.84 mg.kg-1时,肝脏中总抗氧化力(T-AOC)显著高于1 063.56 mg.kg-1组(P<0.05),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力显著低于其它各组(P<0.05)。根据WGR的实验数据,利用折线模型得到牙鲆幼鱼饲料中GSH的适宜含量为368.92 mg.kg-1,过高或过低都会对生长造成负面影响,抑制机体抗氧化能力,增加机体氧化压力。  相似文献   

20.
从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揭示氨氮胁迫对刀鲚稚幼鱼毒性效应的机制,为其健康养殖提供科学依据。分别以刀鲚稚鱼(体长2.33 cm±0.25 cm)和幼鱼(体长5.12 cm±0.45 cm)为试验对象,进行96 h氨氮急性毒性试验,得出各自的96 h半致死浓度96hLC_(50)以及安全浓度。然后,分别用刀鲚稚幼鱼40%96 h LC_(50)进行24h的氨氮胁迫试验并取样,然后,将胁迫组剩余的刀鲚放入曝气自来水中进行24 h的恢复试验,胁迫及恢复试验均取全鱼测定其总抗氧化能力(T-AOC)、过氧化氢酶(CAT)、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非特异性免疫酶的活性。结果显示:在胁迫24 h后稚幼鱼T-AOC活力显著下降(P0.05),GSH-Px活力上升但不显著(P0.05),T-SOD、CAT活力均显著上升(P0.05);恢复24 h后各种酶的活性都在向正常水平恢复,但是最终都没有恢复到对照组水平。研究获得了氨氮对刀鲚稚幼鱼的急性毒性结果和在氨氮胁迫下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规律,氨氮胁迫引起了氧化应激,恢复后抗氧化能力增强,缓解了氧化应激,但并未恢复到对照组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