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渤海油田中深层轻质油气流富集,原油密度小,气油比高,普遍处于气液同存的的交错相态。由于轻质油、气层荧光、气测等录井特征相似,加之部分井眼条件差,测井资料不完善,造成流体识别难度大。对目前常用的气测录井系统开展轻质油气藏流体性质评价研究发现,基于常规气测组分(C1—C5)的3H组合模型呈现一定的规律性,但与传统解释模型存在差异,结合星型图流体相分析法,可有效识别渤海油田PL7区块凝析气与轻质油,流体界面明显。对于FLAIR气测录井系统,针对测量组分(C1—C8)引入能够敏感反映油气丰度变化的气指数、油指数和水指数3个流体指数,依据这3个流体指数的纵向组合形态和变化趋势,可准确识别油气性质,对渤海油田轻质油气藏的流体评价优势明显。该研究促进了所在区块油气分布格局和储量的落实,在其他钻遇轻质油气流的区块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西湖凹陷目前已发现的油气层主要集中在平湖组和花港组储层之中。平湖组主力烃源岩的有机质类型以Ⅲ型为主,主要形成气藏(含凝析气藏)和轻质油藏,其具有流动性强、极易挥发等特点,烃类损失较大。通过目前应用的几种录井技术来看,泥浆综合气测录井能较好的识别油气层,通过对C1参数的矫正能够很好的识别出油气显示层,根据各气测参数的特征变化,并能对油气层的性质进行初步的较准确评价。地化录井、定量荧光录井由于受到烃类损失大的影响,在对油气层识别及评价中不及气测录井敏感。  相似文献   

3.
东海油气资源丰富,其中低孔低渗储层的油气资源占比约2/3,勘探前景广阔。在勘探期间,偶尔见储层物性相对较好,低产的现象。为了明确储层低产的原因,改善储层的产能问题,研究发现水基泥浆对油气层有着不可逆的污染现象,为此东海推行油基泥浆新体系。在新泥浆体系下,测井和录井等资料采集的环境发生改变,油基泥浆环境下,油气层与水层的侵入现象与水基泥浆完全相反,油气层无侵入,水层侵入明显;录井中气测组分以及荧光信息受油基泥浆影响较大,气测组分容易被油基泥浆吸收,并且荧光信息混杂有泥浆荧光,因此,对油气水层识别及定量评价不能忽略油基泥浆带来的影响。本文对比不同泥浆环境下测录井资料解释方法的差异,为东海建立快速有效的油气识别方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渤海海域钻探过程中,在浅层发现特殊烃组分的气测异常显示层,烃组分不全,甲烷含量极高。针对特殊烃组分层段的录井响应特征进行描述总结,分析其原因是浅层原油遭受普遍的生物降解所致,在地化热解气相色谱图上表现出与正常油很大的差异。在此类特殊储层的解释评价中,以烃组分比值为核心的传统图版解释方法受到局限。选取蓬莱地区测井解释、取样和试油层段数据,综合气测资料和地化资料,建立气测全烃异常幅度—地化亮点图版,结合全烃曲线形态分析,总结出一套适合极高甲烷特殊烃组分的油气层解释评价方法。其方法在研究区的应用效果良好,对其他探区类似特殊油气层的录井解释评价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针对地下CO_2气体受物理及化学性质、储层岩性、物性等因素的影响,现有的常规录、测井评价方法在定性识别与定量评价方面存在不足。利用现场气测录井资料、结合地层测试资料和电缆泵抽取样数据,在对恩平凹陷油层、CO_2气层、含CO_2油层气测烃组分响应特征分析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气测烃组分差异的CO_2定性识别与定量评价方法的解释图版。研究表明:(1)优选C_1%、(C_3+C_4+C_5)/C_1作为气测烃组分特征参数建立了CO_2气层的识别图版;(2)利用气测录井C_1%与地层测试、电缆泵抽取样的CO_2含量进行相关性建模,建立了定量评价关系。最后,应用该方法对近期完钻的2口探井中3个显示层进行验证,解释符合率达100%,很好地解决了勘探阶段CO_2定性识别与定量评价难题,为勘探作业快速决策以及后期开发方案制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惠州凹陷古近系文昌组、恩平组暗色泥岩既为生油岩也为盖层,其气测组分齐全且含量高,异常幅度常明显高于相邻储层段,对油气水识别造成很大的困扰,常规解释方法适用性较差,无法准确区分储层流体性质。计算全烃-流体类型图版是在总结不同流体类型实时流体录井(Fluid LoggingAnalysis In Real time,简称FLAIR)组分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取样、测试结论进行数理统计分析,建立起的区域性解释图版。考虑到该图版对油层与含油水层的区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通过统计凹陷内7口探井93个样品的地化岩石热解气相色谱图,归纳总结出油层、含油水层及水干层岩石热解气相色谱图特征差异。两种不同载体录井资料解释方法相结合,能够准确的对储层流体性质做出评价,现场实际应用效果较好,录井综合解释符合率达到88.5%。  相似文献   

7.
新疆塔北低阻油气层录井识别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阻油气层因其储层电阻率低于或接近邻近水层的电阻率,致使油气层测井电阻率响应特征不明显,常规方法识别油水层难度增大。简要概述了新疆塔北地区中新生界低阻油气层的成因,现场录井过程中利用气测录井、定量荧光、岩石热解、热蒸发色谱及核磁共振技术进行低阻油气层的有效识别,实例证明录井资料在评价、识别低电阻油层中能起到较好的效果,是识别低阻油层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
电缆地层测试是求取储层流体性质、进行储层评价最为直接的方法之一。地层测试评价仪(FET)是国产新一代地层测试评价仪器,不仅可以精确测量地层压力并根据压力剖面确定地层流体类型和油气水界面,而且在目的层取样时可以抽排污染流体、实时检测地层流体特性,对确定地层流体性质和分析流体成分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它也可以计算地层渗透率,进行储层产能预测。通过在渤海油田的成功应用,简单介绍FET的基本工作原理和主要用途,重点论述其优越性和局限性,以及在渤海油田成功应用的典型实例,这对FET在其它油田的推广应用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石臼坨凸起为渤海海域典型的复式油气聚集区,复杂的油气成藏导致录井资料在全井对比上差异性非常大。随着勘探的深入,在石臼坨凸起东部斜坡带解释符合率较低。对石臼坨凸起东部斜坡带的19口井534层储层进行了综合分析,分析资料包括气测、地化、电测、试油等数据。通过对比分析发现,错误主要集中在新近系的明下段和馆陶组储层,生物降解、荧光、气体组分在认识上存在一些偏差。将生物降解分类,优选参数,建立适应本地区的解释图板和阈值,符合率达到87.7%,效果非常好。东部斜坡带所建立的解释方法对整个石臼坨凸起以后的录井综合解释具有非常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地震岩石物理学是研究岩石岩性、流体和岩石弹性参数之间关系的学科,在运用地震资料开展储层和油气预测工作中,是测井岩石物理与地震资料进行储层预测和烃类检测的桥梁和纽带。针对叠后波阻抗属性无法识别渤海A油田明下段储层的流体性质问题,利用流体替换、正演模拟技术探索不同流体类型、含水饱和度、孔隙度变化对测井曲线响应及地震振幅响应特征的影响,指导后续的储层研究和烃类检测。地震岩石物理研究思路和方法在渤海同类型的储层预测和烃类检测中具有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1.
渤海油田近些年来在中深层储层的勘探开发中发现了一定数量的低阻油层,不少此类油层经试油证实有较高的产能,一些油田低阻油层所占储量比重达到了60%以上,为提高低阻层的识别效果,迫切需要对低阻油层的成因和识别方法进行总结。在总结其他油田类似储层评价经验的基础上,以测井、录井、岩心实验分析及DST测试等资料为依据,分析了渤海地区常见低阻油层的测井响应特征及对应的识别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孔隙结构复杂、高矿化度泥浆侵入、地层水矿化度变化等是形成渤海地区中深层低阻油层的主要原因,采用常规测井技术、录井技术和核磁共振、阵列声波等技术组合可以较好地进行低阻油层的识别。  相似文献   

12.
地层压力测试是测井作业非常重要的环节,在研究地层压力剖面、判断流体性质、划分气、油、水流体界面、估算地层渗透率、预测地层产能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BakerHughes公司的TesTrack随钻测压工具在XX油田首次应用,分析了该工具的特点及其应用效果,对该工具的推广应用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海上油田开发具有勘探投入大、采油平台使用寿命短、生产操作费用高和水驱采收率低等特点,如何提高采收率是油田开发面临的重大技术难题。从海上油田LD10—1开发实际需求出发,结合油藏地质特征和流体性质特点,利用理论分析和室内评价实验,开展了早期聚合物凝胶和聚合物驱增油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早期实施聚合物驱不仅大大缩短油田开发时间、节省操作费用,而且最终采收率也比中后期实施时高。在化学药剂费用相同条件下,“聚合物凝胶+聚合物”段塞组合驱的增油效果要好于单纯聚合物驱。A23井单井组聚合物驱矿场试验于2006年3月23日开始,矿场监测结果表明,注入压力大幅度提高,吸液剖面明显改善,部分油井已陆续见到“增油降水”效果。  相似文献   

14.
地震技术是研究隐蔽油气藏的关键技术。岩石物理是地震信号与储层性质之间的桥梁,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岩石和流体性质的地震响应。流体替代分析是岩石物理分析的重要部分,它是流体识别和储层定量研究的工具之一,在AVO分析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流体替代的理论基础是Gassmann方程。在岩石物理技术指导下,对某工区探井进行了流体替代分析,并根据替代后的结果分析了波阻抗随深度、岩性和含油气性变化的规律,同时根据替代结果进行了AVO正演研究,比较分析了储层中流体分别为盐水、气和油时的响应特征,并据此根据实际的部分叠加道集进行了烃类异常识别。  相似文献   

15.
针对海上油气平台信息不足的问题,开展多源卫星遥感的油气平台识别方法研究。基于Landsat-8光学遥感影像(2018—2021年)应用阈值分割法、K-means分类法和最大似然分类法分别识别出渤海海域油气平台136座、166座和113座;基于Sentinel-1 SAR影像(2018—2021年)应用阈值分割法识别出油气平台338座;对上述结果进行决策级融合,识别出渤海油气平台428座。利用ZY-3高分辨率影像对融合方法的识别结果进行验证,结果显示识别油气平台的正确率达到85.2%,错判率、漏判率分别为10.9%和3.9%;油气平台位置与相关文献和公开资料一致。研究结果表明,决策级融合方法能够实现海上油气平台的有效判别,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平湖油气田位于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保傲斜坡平湖构造带中段,主要生产层是渐新世花港组油藏和始新世平湖组气藏。传统地质观点认为平湖组为主要气藏,但是实际生产中八角亭BX1井平湖组P11等气层有原油产出,给油气藏的开发带来一定挑战。准确地确定储层的流体性质,不仅对气藏开发方式选择和开发经济政策制定,而且对滚动勘探都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气、油和水物理性质之间的差异,利用非电测井信息,基于不同饱和流体岩石具有不同的横波时差、纵波时差、纵波等效弹性模量、流体密度、流体时差和流体声阻抗,结合其它测井手段,有效识别了平湖油气田AX9井、BX8井、BX1井和PX9井储层的流体性质。识别结果与实际生产状况基本一致,说明该方法在平湖油气田流体识别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中国南海第一个海上油田——“北部湾涠10—3油田”建成投产,油田日产量达 1万桶,此油田是中国海上石油对外合作以来在南海海域投产的第一个油田.由地矿部海洋地质调查局“勘探三号”半潜式钻井平台施工的“天外天一井”,钻至5000.3米,经测试,获工业性油气流,为目前我国海上钻探最深的一口石油普查井.地  相似文献   

18.
渤海油田油层非均质性严重、油水流度差异大、吸水剖面不均衡,比较适宜采取深部调驱的方式来提高采收率。通过岩心模拟实验对一种新的功能型聚合物GN-1的黏度-浓度关系、流动性能进行了测定,对该聚合物的流体转向能力和调驱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其具有良好的调驱能力。使用高浓度的普通聚合物0.1PV+GN-1聚合物0.15PV组合驱替能有效的动用中低渗透层,大幅度提高采出程度。  相似文献   

19.
JZ油田东区是JZ油田的卫星区块,具有典型复杂断块的特征。针对研究区构造复杂、储量风险大及海上开发成本高等特点,运用勘探思维,深入研究油源、疏导体系及储盖组合等成藏条件,明确提出该区的成藏模式,并确定了油田滚动开发的思路。在油田开发的过程中,结合地震、电测及油藏数值模拟等手段,对研究区开展了多轮次的精细地质油藏一体化研究,使油田开发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哈萨克斯坦南图尔盖盆地咸海以东的SD油田SD-35井在钻探过程中,由于钻井工艺的改进,导致录井过程中岩屑细小,使常规录井手段来划分地层存在技术性难题。X射线荧光元素录井中的特征元素含量的变化趋势可以用来识别岩性,划分地层。基于SD-35井的岩心、岩屑特征元素含量与岩性的相关性关系,认为1 437.0~1 464.0m井段的地层中Si、Al、Mg、K、S、Co、Cd、Ti等元素含量的变化趋势与底部变质石英岩的整体趋势一致,对比性强,结合其他资料分析识别出其岩性为具有部分风化性质的变质石英岩。研究结果表明,X射线荧光元素录井技术可作为录井岩性识别的新的手段,同时可为地层的定量解释评价提供技术方面的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