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利用1961—2020年江西省逐日降水资料,基于Z指数分析确定了适用于江西省的旱涝指标。运用M-K检验、小波分析和EOF等方法分析了江西省旱涝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961—2020年江西省降水量年际变化大,20世纪90年代出现突变,但未出现显著的持续增加或减少。江西省干旱、雨涝事件存在准20 a主周期,从90年代开始偏涝年份明显增多,且雨涝呈增强的趋势。江西省旱涝主要存在4种空间分布型,分别为全区型、北涝(旱)南旱(涝)型、西涝(旱)东旱(涝)型、中心涝(旱)南北旱(涝)型,累计贡献率为83.61%。Z指数作为表征江西省旱涝指标的方法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2.
1961—2015年江西省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江西省85个气象站逐日气象观测资料,采用M-K非参数检验、MuDFiT多概率分布函数拟合等方法,研究了江西省1961—2015年气温时空变化特征和极端气温重现期。结果表明,近55a来江西省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累计升 温约0.94 ℃,冬季增温最明显,赣北和赣中地区增温幅度较大。年平均最高气温以20世纪80年代中期为分界点,之前呈显著下降趋势,降温率为0.8 ℃/(10a),之后显著上升,升温率为0.4 ℃/(10a),赣中和赣东北地区极端高温频次最高。年平均最低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升温率为0.8 ℃/(10a),赣北极端低温频次最高。对于40 ℃以上高温重现期,上饶、抚州和吉安站为10a一遇,南昌、九江、宜春、景德镇、鹰潭、新余和萍乡站为30a一遇,赣州站则为50a一遇;对于-10 ℃以下低温重现期,景德镇和抚州站为50a一遇,南昌和萍乡站为100a一遇。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用沈阳的历史气象记录,来代表开发区的旱涝变化,并分析如下。一、200年来的旱涝变化选用沈阳200年(1788—1987年)的旱涝记录,分5个等级(表1).即1级为涝,2级为偏涝,3级为平年,4级为偏旱,5级为旱。  相似文献   

4.
江西生态优势明显,森林覆盖率居全国前列,研究植被生态系统碳汇价值是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体现。基于森林资源清查资料,研究了2001—2016年江西省森林碳汇价值;基于卫星遥感数据反演获取植被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PP),评估了2000—2016年江西各设区市(县)植被碳汇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2016年江西省森林碳储量价值为980.30亿元,植被和森林碳汇价值均呈上升趋势。2)江西省植被碳汇价值增加率为4.55亿元/a,2016年约为823.53亿元,每公顷所创造的碳汇经济价值为4930.67元,比2000年增加了11%。3)2016年各设区市植被碳汇价值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赣州、吉安和上饶,排名后三位的是新余、鹰潭和萍乡,单位面积固碳价值排名前三位的为赣州、吉安和抚州,排名后三位的是南昌、九江和鹰潭,其排名与森林面积和森林覆盖率有较大关系。  相似文献   

5.
贺州市春季降水旱涝分析及灾变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贺州市四站1965~2004年春季降水资料,运用z指数和区域旱涝指数对贺州地区春季旱涝情况进行计算分类,并对重旱涝典型年份500hPa环流特征量和4月平均环流场展开分析,发现:贺州地区春季极易发生局部旱涝灾情,90年代以来重旱涝年份出现频率明显增大;在重旱年副高强度强,西伸脊点明显偏西,南支槽偏西偏弱,极涡中心偏东,亚洲中高纬高度偏低,在重涝年则相反。同时,通过建立GM(1,1)灾变预报模型,以重旱涝年份出现顺序为原始序列作模拟预报,其结果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马德栗  刘敏  鞠英芹 《气象科技》2016,44(4):622-630
选取长江流域沿线及三峡库区12个代表站,根据中国500年旱涝图集等级和各站建站以来5—9月降水量资料,按照旱涝等级标准,分别得到长江全流域、上游流域、中游流域、下游流域及其三峡库区1470—2011年旱涝等级序列。结果表明:长江各流域及其三峡库区均呈现较为明显的旱涝交替阶段,20世纪偏旱频率强烈增加,19世纪和20世纪偏涝频率明显增加。长江流域和三峡库区偏旱以上等级具有准160年周期震荡,全流域偏涝以上存在准140年的周期震荡,但20世纪后有所减弱,三峡库区偏涝以上等级存在准百年的周期震荡。三峡建坝蓄水前后库区降水EOF时空分布呈一致减少趋势,与此同时长江上游降水呈下降趋势,反映了长江上游流域及三峡库区气候趋旱;M-K突变检验显示水库蓄水前后流域上游和库区降水均未发生显著变化。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三峡库区旱涝演变并不是孤立事件,而是与长江上游乃至整个长江流域旱涝背景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7.
吴达铭 《大气科学》1981,5(4):376-387
利用1163—1977年的史料和雨量资料对长江下游地区梅雨期(5—7月)的旱涝情况进行分析,得到如下结论。 (1)各级旱涝的气候频率近于正态分布;1—5级的气候频率分别为8%、22%、40%、22%、8%。各时期的旱涝分布不均,呈交替现象。全期分为多旱期(1200—1285),多涝期(1286—1522)和转旱期(1523—1977),在这三个时期内都存在旱涝的“群发倾向”。利用自回归功率谱(AR模式)方法得显著周期为157、91、61、47、38、30.9、27、21.8、19.2、14.9、11、9.7、7.7、6和5年等。 (2)统计结果证实太阳活动最大年和最小年附近的旱涝次数为最多,而在最大年附近(M—1、M)涝的次数比旱的多,在最小年附近(m—1、m、m+1)旱的次数比涝的多。用同调谱分析,太阳黑子对梅雨旱涝有着一定影响,但关系不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8.
利用1989—2018年江西省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江西盛夏高温气候时空变化特征,绘制了避暑区划图,对避暑资源进行了研究评价.结果表明:2003年江西省高温天气出现了一个跳跃性的增长,1989—2002年高温日数平均为9.7 d,2013—2018年高温日数平均为22.1 d,增长了12.4 d.抚州市和上饶市分别有一个高温天气易发中心,鄱阳湖区和赣南南部山区则是高温天气的低发区;周边环山地区盛夏平均气温均在28℃以下,其覆盖面积约占江西省总面积的28.1%;盛夏平均最高气温在31℃以下的地区占全省面积的7.8%.高温日平均气温29℃以下的占全省面积的23.1%,高温日平均最高气温33℃以下的占全省面积的4.3%;江西省适宜避暑的地区占全省面积的15.2%,其中非常适宜避暑的地区占3.7%.赣州是江西省避暑资源最丰富的设区市,其次是靠近罗霄山脉的吉安和萍乡,以及靠近武夷山脉的上饶和抚州,九江庐山、南昌梅岭、宜春九岭山脉等处也是避暑资源丰富区.  相似文献   

9.
山东夏季降水与前期热带洋区OLR的关系及其预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张苏平  胡桂芳 《气象》2000,26(11):30-33
在确定山东涝夏和旱夏年份的基础上,利用NOAA卫星观测的OLR月平均资料,分析热带对流活动在旱涝年的差异。发现涝夏年科春季热带西太平洋、印度洋多为负距平,旱夏年多为正距平,天负距平中心与热带大气活动中心对应。用热带4洋科、春季OLR分别建立夏季降水预测模型,结果表明,4月热带西太平洋、印度洋模型预测能力较优。  相似文献   

10.
为客观判定贵州省盛夏的旱涝急转事件,本文利用1981~2017年7~8月贵州省78站逐月降水资料,计算并分析了贵州省盛夏旱涝急转指数(IDFA)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981~2017年贵州省盛夏旱涝急转指数的变化趋势并不明显,但年代际变化特征明显。单独用IDFA来判定旱涝急转典型年并不完全准确,典型旱涝急转年的定义标准为:IDFA绝对值大于1,其7、8月降水距平百分率绝对值在15%以上,且7、8月百分率之差的绝对值在50%以上。贵州省涝转旱频次的大值区位于遵义市南部、黔东南州北部,表明该区域易发生涝转旱事件;旱转涝频次的大值区位于遵义市北部、安顺市东部至黔东南州北部一带,表明该区域易发生旱转涝事件。   相似文献   

11.
"空中水资源监测技术研究"课题完成了前期调研,制定详细研究计划,任务分解,组织队伍;组成外场技术组,实地勘测和选点;完成了地面观测人员的技术培训;利用参加单位增雨催化飞机进行试验性观测;利用耦合了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复杂云物理方案的GRAPES和MM5中尺度数值模式,结合奥运保障服务,将课题研究成果臆用于业务产品的开发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基于GIS和RS技术的郑州绿地系统分析和规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GIS和RS技术,提取了郑州市区绿地信息,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绿地景观构成、景观格局、建设现状,结果发现,郑州市绿地结构不合理,空间分布不均衡,绿地破碎化程度较高,绿地廊道景观未形成网络。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建议:优化绿地结构,强化生态功能,强调城市绿地结构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改变建筑优先的用地规划模式,建立“开敞空间优先”的规划原则,避免绿地破碎。  相似文献   

13.
气象与环境学报》编辑部与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开展技术合作,于2008年初开通了由该公司开发研制的“稿件远程采编处理系统”和“网站系统”。系统主要包括作者在线投稿系统、作者在线查稿系统、在线审稿系统、编委在线审稿系统、主编在线审稿系统和远程编辑系统。实现了作者、审者、编者在线稿件收稿、审稿、退修、发稿通知的全过程监控与管理。网站包括期刊介绍、编委会、投稿须知、期刊订阅、广告合作和编辑部公告等信息。系统运行以来,加快了稿件处理效率,缩短了论文刊登周期,提高了工作效率,扩大了期刊传播影响力,方便了广大作者和读者,促进了编辑业务现代化建设的进展。通过对《气象与环境学报》稿件远程采编处理系统的建设和应用的叙述,概述了网站与系统的功能和设置,归纳了应用效果与体会,讨论了系统和网站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2007年项目建立了研究队伍;对外场综合试验进行了科学的设计和细化;建立了项目的外场试验基地,取得了-些外场观测资料,目前资料正在收集、处理、分析中,预计年底可以提供给研究人员使用;对北京地区典型云系的历史资料做了收集、整理和分析工作;理论研究也取得了一些初步进展;已向全国人工影响天气部门发布多类卫星反演云参数人工影响天气指导产品,并在各地的业务系统中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15.
利用HJ-1A卫星数据为主要数据,结合高程、温度和降水量等辅助数据,对柳州市2010年和2012年两次典型的雨雪冰冻灾害的光谱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雨雪冰冻灾害主要出现在海拔900m以上的山区,海拔越高,灾害越严重;降雨与持续低温是灾害出现的条件.  相似文献   

16.
暴雨灾害风险及其对农业影响的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莹  张晓月  张琪  李琳琳  黄岩 《气象科学》2019,39(1):137-142
综合考虑降雨区域类型、发生强度和持续时间,确定了暴雨灾害致灾因子的综合强度分级标准;将地形高程、高程标准差、河网密度等环境脆弱性要素结合暴雨灾害致灾因子,建立暴雨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并进行分级评估;应用GIS将农业易损性指标叠加到暴雨灾害风险区划中,得到不同等级风险下农业受影响的程度。以"7·21"暴雨为例,进行模型的应用及检验分析,结果表明:降雨量最大的葫芦岛大部、丹东宽甸县暴雨灾害风险等级为极高;致灾因子危险等级相同时,辽宁中部平原地区较辽西、辽东丘陵地区暴雨灾害风险等级高;农业易损性较高的沈阳大部、鞍山北部、丹东局部、锦州大部、铁岭部分、葫芦岛大部地区农业受灾较重。评估结果与事实灾情较一致。  相似文献   

17.
在阐述马尔可夫思想和预测思想及其原理的基础上,明确了采用此方法的具体步骤和参数值,同时,分析了此方法的优缺点.根据19712000年辽宁省本溪市市区降水量资料,取适当的α值,采用均值-方差法对年降水量进行分级,并应用加权马尔可夫链对该地区的旱涝状态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预测值与实际值相吻合,说明此方法有一定的实际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阐述马尔可夫思想和预测思想及其原理的基础上,明确了采用此方法的具体步骤和参数值,同时,分析了此方法的优缺点。根据1971 2000年辽宁省本溪市市区降水量资料,取适当的α值,采用均值—方差法对年降水量进行分级,并应用加权马尔可夫链对该地区的旱涝状态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预测值与实际值相吻合,说明此方法有一定的实际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19.
提出了一种基于平均路径长度的语音识别算法.采用的识别方法属于小词汇量孤立词语音识别,主要包括端点检测、特征提取和模式识别.首先,在对语音信号预处理的基础上,采用梅尔频率倒谱系数(MFCC)为特征参数提取算法,动态时间规整(DTW)作为识别算法;然后,结合基于平均路径长度的模板训练方法,即采用少量样本,通过计算平均路径长度得到参考模板;最后,采用实验室环境下采集的语音信号进行实验.仿真结果表明:改进后的算法与单个样本训练相比,提高了识别率及鲁棒性;同时,相对于矢量量化(VQ)技术,只需较少的训练样本,降低了算法的复杂度.实验得到了较好的识别效果.  相似文献   

20.
推动青海省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既是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有助于缓解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和碳减排工作压力。采用Tapio脱钩指数和对数平均迪氏指数(LMDI)分解法,在分析能源消费及碳排放变化与经济总量增长脱钩关系的基础上,对影响能源消费及碳排放的因素进行了分解研究,提出了推动青海省绿色低碳发展转型的着力点。主要结论:能源消费及碳排放与经济总量增长实现脱钩,且“十三五”时期“喇叭口”现象日益明显;人口和经济增长是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增长的主要驱动力;能源强度下降总体上减缓了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增长,与第二产业能源消费强度变化密切相关;能源结构调整有效抑制了碳排放增长,且抑制作用不断增强;产业结构调整缓解能源消费需求的作用全面显现,但还需进一步调整第二产业结构。建议:提高有色金属冶炼、化工以及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传统工业用煤效率和燃煤发电效率;减少对有色金属冶炼、化工等传统工业的过度依赖;推动风、光、水、火、储多能集约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