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黄河口现代海洋沉积高分辨率地震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地震地层学的知识,结合KDG2和S3钻孔资料,对2002年得到的现代黄河口地区的浅地层地震剖面进行了分析解释,共划分出中更新世以来11个地震地层单元,对每个地震地层单元进行了地震相的有关描述,对剖面上出现的地质现象给予了合理推测和详细分析,并结合相邻的钻孔资料,与全球冰期进行对比,构筑了黄河口地区晚第四纪以来地层的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3.
4.
针对海洋地震资料高分辨率宽频处理的要求, 也为了克服常规谱白化、反Q滤波等方法无法同时增强时域和频域局部细节的不足, 基于希尔伯特黄变换(HHT)的谱白化方法对海洋地震资料进行高分辨率处理应用研究。对地震记录进行固有模态分解(EMD), 得到不同尺度的IMF分量; 再利用常规谱白化方法对每个分量根据瞬时频率进行合理的振幅均衡; 将均衡后的IMF分量进行反变换重构地震记录, 从而得到高分辨地震数据。通过理论模型和实际地震资料实验, 与常规谱白化方法的对比分析, 表明该方法信号局部时频刻画能力以及相对振幅保真性优于常规方法, 同时表明此方法能够有效增强地震信号时域和频域的分辨率, 使地震剖面更为连续和清晰, 并具有较高的信噪比  相似文献   

5.
高分辨率地震不同于高频地震。使有效讯号保持“宽而高”的频谱是高分辨率地震的核心。因此,只有从野外采集到室内处理都围绕着“宽而高”这个核心,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才能获得高分辨率的地震资料。本文着重从野外采集出发,就海洋浅中层二维地震勘探,论述了高分辨率采集的主要技术和方法,并较详细地介绍了仪器设备的主要性能与参数。  相似文献   

6.
常规三维地震资料处理是以寻找深层油气为主要目标而设计的流程,在利用三维地震资料进行浅层地质条件评价和地质灾害评估时,需要针对浅部目标层进行高分辨率处理方法的研究。通过处理试验,发现影响浅层分辨率的处理参数与深层不同,从而确定了浅层处理中的最优参数;通过对琼东南盆地1 248 km2的三维地震数据利用不同偏移距进行处理,形成了3种地震数据体。通过对3种数据体的分析比较及综合考虑分辨率与信噪比后,选用偏移距250~1 650 m的数据体进行解释研究,确定浅层地质条件,评估潜在的地质灾害。  相似文献   

7.
GPS反射信号的海洋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描述了全球定位导航系统(GPS)的在海面的反射信号在海洋领域的应用,同时建立了利用GPS前向散射信号测量海面粗糙度和海面地形(Topography)的反演算法;海面粗糙度与风速和风向有直接的关系,回波功率的前缘形状及时延与海面地形相关;利用卫星主动雷达和国外机载数据的结果分析比较表明,GPS反射计作为遥感工具有两个优点:即比传统微波主动雷达高的空间分辨率和快速的时间分辨率。  相似文献   

8.
海洋短排列、小道距、高分辨率地震勘探具有分辨率、信噪比高和施工便捷的特点,是浅部高分辨率地震勘探的重要手段。由于拖缆整体拖曳长度较短,受作业环境和设备等限制,通常采用加配重物代替水鸟来调节拖缆沉放深度。施工采集状态下的实际监测发现,受潮流、船速、配重量等多种因素影响,电缆和地震震源沉放深度变化较大,有较强的规律性变化。笔者对震源、电缆沉放深度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总结,认为地震采集船速控制宜采用稳定对水速度,能在地震资料采集过程中合理地保证较稳定的震源、电缆沉放深度控制,针对高分辨率地震调查目的,地震电缆沉放深度越小越好。该认识对优化海洋短排列、小道距、高分辨率多道地震采集参数,地震精确处理提供了准确、高精度的数据和保障。  相似文献   

9.
混合过程是海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形式, 对气候变化、物质分布等起到了重要作用。地震海洋学是近十多年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 被广泛应用到物理海洋学问题的研究中, 具有高空间分辨率的突出优点。文章利用反射地震资料, 通过斜率谱方法, 分别获得了吕宋海峡以东黑潮区湍流段与内波段的耗散率及扩散率。结果显示, 在剖面深度200~800m的平均耗散率为10 -7.0W·kg -1, 平均扩散率为10 -3.3m 2·s -1, 比大洋统计均值10 -5.0m 2·s -1高约1~2个量级, 与前人在吕宋海峡的观测结果相一致。湍流段和内波段的扩散率空间分布差异较大: 湍流段扩散率高值区对应强流区域, 推测这里是中尺度涡边缘, 其次中尺度不稳定过程引起扰动增强, 进而引起湍流混合的加强; 内波段扩散率高值区出现在吕宋岛弧附近, 推测是内波遇到岛弧地形发生破碎, 进而引起强的内波混合。  相似文献   

10.
《海洋地质》2007,(4):50-56
1998年法国-澳大利亚实施一个航次的联合调查,随之第一次报告了在新Caledona离岸Fairway盆地存在气体水合物。此航次识别了一个似海底反射(BSR),位于LordHowe隆起东侧的新Caledona西部。在同一区域实施了ZoNeCo5(1999)航次后,提出BSR的范围超过7万km^2,有可能是已圈定面积最大的BSR。为了确定BSR的存在并评估其特征,在2004年ZoNeCo11航次调查了一个站点。同时采集了以3.3km长电缆记录和以紧密间隔的海底地震检波器记录的高分辨率地震数据。海面地震数据成像可得到沉积构造以及推测的BSR相关的沉积地层的细节。基于OBS数据的旅行时反演提供了海底下速度分布的信息。这一研究的初步结果表明,尽管在Fairway盆地出现至少二个异常反射体,但都不能描述为BSR。观察到的异常反射体的成因依然未知,但更可能是与流体循环有关,而不是与沉积中气体和气体水合物的存在有关。  相似文献   

11.
12.
三维地震与海底地震勘探技术愈来愈广泛应用于海洋天然气水合物调查中.为了获取高品质的纵波、转换横波等地震信息,揭示天然气水合物地层的速度结构异常,地震震源是决定调查成功与否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对激发频宽、输出、气泡效应等震源特性及组合技术进行了综合研究,设计了一种新型的GI枪点震源系统,并于2006-2009年期间在南海北部某海域进行一系列试验.试验效果的综合对比表明:震源优化技术的应用明显提高了地震纵波的地层穿透深度,并改善了海底地震仪(OBS)纵波及转换横波的接收效果.  相似文献   

13.
短排列多道反射地震接收缆较短,无水鸟、磁罗经、尾标等定位定深设备,给常规数据处理带来诸如观测系统定义等棘手问题;另外,无定深设备会造成接收缆不同接收段的沉放深度不同,破坏反射数据理论双曲线时距曲线关系。针对短排列多道反射地震数据,本文充分利用现场导航数据,计算实际激发点轨迹,再通过反距离比线性插值算法计算检波点的轨迹坐标,获得整个排列的实际观测系统参数。对因沉放深度不一致造成的扭曲时距曲线反射波,文中利用理论双曲线先计算共中心点道集的理论反射波位置,再推算排列中各接收道不同沉放深度处的静校正量,通过静校正拟合运算,消除接收排列非一致深度引起的反射波同相轴扭曲现象。将上述处理方法应用于南极海域短排列多道反射地震数据,最终获得了高分辨率叠加剖面,为后续地质解释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4.
《海洋地质前沿》2017,33(1):70-70
<正>近日,由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联合中国海洋大学开展的"天然气水合物小道距高分辨率三维地震探测"项目圆满完成了野外资料采集工作,并顺利通过了专家组验收,为今后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再添关键技术支撑。随着我国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利用的快速发展,常规的二维地震探测精度已无法满足精细刻画天然气水合物矿体的要求。2011年以来,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联合中国海洋大学开展了"天然气水合物小道距高分辨率三维地震探测"技术  相似文献   

15.
16.
17.
我们知道 ,由于海水对声波的吸收作用 ,目前我们在进行深海地震勘探时 ,往往会得到令人失望的结果 ,主要是由于震源的能量不够强所致 ,例如 ,以800J电火花作震源 ,当水深大于1500m时 ,穿透深度几乎为零。如果要大大提高震源的能量 ,除了技术上的难度外 ,代价也是非常巨大的。法国IFREMER的科学家研制了一种深拖于海底的高分辨率混合地震采集系统 ,这一系统可在水深6000m以内采集到高分辨率地震剖面[1]。1Pasisar系统介绍Pasisar系统主要由震源、接收电缆和一个SAR深潜器组成 (图1) ,SAR是十…  相似文献   

18.
19.
单船深地震反射方法地矿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姚伯初研究海洋地壳和研究大陆地壳一样,首先应用天然地震资料,得到一粗略的地壳结构。本世纪60年代,西方科学家仿效陆地地壳测深方法(DSS),发明了海底地震仪(OBS),用炸药作震源,置于海底的地震仪接受从地...  相似文献   

20.
提出了一种基于卫星影像数据的海洋WebGIS构建方法,并且依据多级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开发了海洋WebGIS原型系统.对系统的Tiles影像数据、系统框架等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了重点论述,并给出了系统应用实例,实现了地图放大、缩小、漫游、定位、矢量图层加载及目标区域导航等功能.运行实例表明,依照该框架所开发的系统具有兼容性好、服务器负载小、前台基于标准HTML、支持AJAX且易于结合其他技术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