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海洋测绘》2017,(5):85-88
<正>hɑitu biɑnjisheji海图编辑设计(chart design)确定海图的内容、规格与制作方法的技术。又称海图设计。是整个海图生产过程的准备工作,海图制图的组成部分。海图设计的基本依据是海图的用途,即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前提下,顾及用图环境与方式、制图资料、制图设备及技术条件诸因素,以社会需求和可行性相统一、海图内容和形式相统一、创新与常规相统一、经济性和适用性相统一为原则,提供指导海图制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决海图制图自动化中的海图数字化输入这一“瓶颈”问题,海军海洋测绘研究所经过几年的努力,研制开发了“智能化海图输入系统(ICIS)”。目前该系统已交付用户使用,从而使海图制图自动化的进程迈出了实质性的一大步。 多年来,海图的数字化输入一直是困扰海图制图自动化的一大难题。作业人员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用手扶数字化仪进行作业,不但工作量大、效率低、容易出错,而且其精度只能达到或低于常规手工作业的水平,其设备、资金上的投入也使之难以形成实际的生产规模和能力。ICIS系统完  相似文献   

3.
《海洋测绘》2017,(3):83-86
<正>guoji haitu国际海图(international chart)按照国际海道测量组织(IHO)相关标准出版的航海图。在IHO协调下,由部分成员国分别设计、编绘和出版。其规格和表现方法基本一致,有纸质海图和数字海图两种形式。编制出版国际海图是IHO倡导航海图国际化的措施之一。目的是保障远洋船舶的安全航行,  相似文献   

4.
基于对国内外渔业电子海图系统发展现状的研究,提出了开发新型渔业电子海图系统的构成、总体方案和功能模型,采用IHO S-57海图国际标准即海道测量数据传输标准(Transfer Standard for Digital Hydrographic Data)的电子海图,介绍了应用Visual C++2010开发环境和ECIVMS组件进行系统开发的关键技术和方法。本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结果表明,软件已实现了海图物标图层显示、渔业信息查询、渔区数据库管理、渔区及作业安全等深线标绘、遥感影像加载,实时潮汐计算及海况信息叠加显示等主要功能,为渔业信息组网服务及构建一体化信息获取、存储、处理、表达、传输和发布平台提供了基础支持。  相似文献   

5.
朱津 《海洋测绘》2002,22(1):63-64
1 海图标准化为了使世界各地的航海人员都能够使用到成员国编制的统一的、安全可靠的海图 ,国际海道测量组织 (IHO)自成立以来 ,一直致力于有关海图与航海出版物规范、海图符号规格及其显示等方面的标准化工作。在 1982年 4月举行的第 12届国际海道测量大会上 ,通过了IHO海图规范 ,这是海图标准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与此同时 ,海图标准化委员会的建立则保证了海图标准化工作的持续进行以及海图规范的不断完善。2 国际海图国际海图 (INTCharts)概念的实质是 ,由IHO统一组织、协调而“转印复制”的世界各国的航海图…  相似文献   

6.
针对国内在一定时期内既要生产传统纸质海图保证传统导航,又要生产电子海图满足电子导航的需求,构建了一个能够包容S-57电子海图和传统海图信息全集的一体化海图数据模型,基于此模型分析了两种数据到一体化数据模型的转换机制,并应用此模型开发原型系统,实现了二者之间的一体化组织和切换显示,为探索传统海图和电子海图的数据融合提供了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针对当前在作为海洋测绘学分支学科的海图制图研究中存在的概念内涵过窄、研究内容表述不够完整等问题,采用分析、归纳、比较的研究方法,论证了海图制图学科与海洋测绘学科的从属关系;阐明了海图制图概念的科学内涵,即研究海图及其编制、出版、更新和应用等的理论、技术和方法;明确了海图制图研究的主要内容,具体包括海图发展史、海图分类、海图内容、海图编制、海图出版、海图更新、海图应用和海图标准化等方面,并较为系统、全面地对研究内容的各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可为海图制图学科的研究和发展提供重要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随着海图制图自动化的不断深入和数字海图的发展,海图编辑设计的自动化也应进一步加强,这也是全面实现海图制图自动化的重要环节。本文结合我国航海图制图实际,探讨了现代制图条件下海图编辑设计自动化的理论基础、技术支撑,提出了建立海图编辑工作站系统;分析了建立该工作站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其所要达到的目标,并就工作站系统的硬件、软件构成做了进一步的阐述。  相似文献   

9.
结合目前数字海图的三维可视化应用需求,对不同类型的数字海图从数据获取、处理、三维表达、可视化管理和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主要介绍了栅格海图的可视化显示,shp矢量海图图层的自动加载和三维符号化显示,基于海图控件的S-57的SENC海图的动态、多要素海图信息影像化三维表达和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为海洋测绘成果应用、测绘信息保障提供新的技术手段和应用平台。  相似文献   

10.
唐力放 《海洋测绘》2005,25(1):51-54
建立了一种计算机海图档案系统。系统由海图预处理、海图图库管理和海图应用三个部分组成,采用内部局域网的C/S方式和外部单机方式的双重模式结构,构建成可以对数字海图的多种资料包括矢量和栅格数据进行管理,并提供一定的图档管理、查询和标注功能以辅助海事业务管理的系统。  相似文献   

11.
多媒体电子海图系统与传统的ECDIS系统不同,其界面设计要求能够吸引普通读图者兴趣,提升港航要素信息传递效率。多媒体电子海图在界面设计时应注重应用主题、界面人性化、色彩设计风格统一协调并独具特色,同时还要顾及功能转换的简捷流畅。《天津港航电子图集》通过合理确定要素构成、色彩构成和界面内容的组织整饰,达到了改善用户体验,提高信息传输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海洋测绘数据库的研究始于八十年代。计划由专题数据、光栅海图和矢量海图三个数据库分系统组成,如图1所示。目前,已经建立了航标、潮汐、重力等专题数据库和黄海北部1:25万矢量海图数据库。目的是通过数据库的支撑,实现常规海图生产方式的变革,为电子航海图系统提供数字海图产品;为数字信息的分析、处理,提供海洋空间地理信息。  相似文献   

13.
楼锡淳、朱鉴秋编著的《海图学概论》已由测绘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44万字,共分九章:绪论:世界海图发展简史;中国海图发展简史;海图数学基础;海图简符号和要素表示方法;制图综合;编图资料、海图作品、海图评价和海图分析方法;海图的生产、管理和应用;海图制图的现状和发展趋  相似文献   

14.
一、引言 海图现势性是指海图对陆地、海洋地貌和航海要素的客观反映程度,是海图生命力的体现,海图上反映的越是接近当前客观实际,其现势性就越高,反之越差。海图是舰船航行的眼睛,能否及时、准确、全面地把海洋和陆地航海要素变化的信息反映到海图上,直接关系到舰船航行的安全,也关系到海图的生命力和出版单位的信誉、荣辱、兴衰。  相似文献   

15.
马德涛  王锐  黄毅 《海洋测绘》2013,33(1):57-59
首先分析了当前专题海图的生产现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模板技术对专题海图快速成图的意义,介绍了基于模板技术的专题海图快速成图技术,并对专题海图制图模板结构进行了总体设计;最后从成图模式、工具平台和应用系统三个方面对基于模板的专题海图快速成图进行了方法上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针对目前我国助航标志在航标表出版、航标信息更新及数字海图制图有关航标综合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设计建立中国海域助航标志信息平台,实现中国海域助航标志数据库更新维护和航标表出版的自动化,提供中国海域助航标志信息服务系统,并利用VC6.0语言及Mapobject控件和ArcInfo技术在数字海图制图综合中自动实现助航标志的综合和航标符号的准确表示。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将海图图形信息和拓扑关系信息用链索引结构存放在同一个海图文件中的一种较复杂的数据结构,并提出了采用速查标记BITMAP、坐标极值、数据实体细检索的三级要索检索方法,大大提高了地理信息的检索与捕捉速度。较详细地给出了各类要素的速查标记BITMAP的生成算法,最后介绍了在一个系统中进行地理信息快速检索与捕捉的具体实现过程。  相似文献   

18.
遥感水深反演海图修测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卫星遥感技术可以应用于浅海水下目标探测,是特殊区域碍航物探测的有效手段。结合海岛礁的特殊地理环境和测绘需求,采用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进行浅水深反演试验,提出的高分辨率预处理方法实用、有效;并与海图数据结合,进行水深标定和海图修测应用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针对南海岛礁,应用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可以获取岛礁分布和轮廓、概略等深线信息、潜在航道以及水下障碍物信息等,能达到修测海图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海图模式信息的处理与识别是海洋测绘学科的前沿课题,也是其重要的研究方向。本文提出了四种海图符号的计算机描述方法,同时讨论了海图模式信息的获取与处理,并具体地分析了海图模式信息的识别方法及其识别系统,还给出了相应的符号识别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20.
分析国家基础地理信息地形图和我国现行数字海图数据结构特点,研究两者的分层结构、属性结构及要素相互关系,探讨地形图到海图要素及属性对照技术,并提出地形图到海图数据转换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