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2.
3.
由中国科学院系统研制生产的“GMS卫星全自动接收处理系统”,是1990年推出的产品。由于它是一套较经济实惠且使用方便可靠的卫星云图接收处理设备,国内已有20多个单位采用,普遍反映良好。《气象》 相似文献
4.
由水利部投资并组织研制的GMS卫星高分辨率云图接收处理系统,经过国家防汛办等单位一年业务运行后,于1990年在北京通过技术签定。这是一套可靠性高,功能强,全自动化的接收处理设备,可以无人职守,日夜连续运行。 相似文献
5.
1979年7月14日,美国运载火箭把日本“葵花1号”静止气象卫星送上35800公里上空。不久,日本一个电子工业代表团来到我国,推销用于接收卫星播放的大气云图的传真设备。使他们大吃一惊的是,我国已经使用了自制的设备,接收到图象清淅、层次丰富的卫星云图。 相似文献
6.
卫星云图接收设备使用中两个实用电路张永贵(39067部队气象中心南宁530021)1用彩电高频头组成的一、二中频变换电路1.1作用当后置一中放、第二混频器和第二本振这三部分电路中的某一电路出现故障时,当一本振频率偏移但未超出前置一中放的带宽(8MHz... 相似文献
7.
增强显示卫星云图在天气分析预报中是十分有用的资料,尤其是在台风定位、确定强降水中心及中尺度对流辐合体方面,作用更为显著。由模拟量增强显示设备处理过的云图目前已在一些气象台站应用,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为了进一步对现有的增强显示设备进行更新改进,扩大增强云图的种类,更广泛地在全国各气象卫星地面接收站中使用增强显示云图,本文介绍一种用TP-801单板机设计的极轨卫星云图增强处理专用设备。 相似文献
8.
71型卫星云图接收设备分室外室内两部分。室外部分包括螺旋形接收天线和前置放大器。室内部分包括天线控制器、超高频接收机和118传真收片机。 对于71型卫星云图接收设备的检修,应根据整套设备的设置,单机的结构特点,电路原理和工作原理。 相似文献
9.
运用计算机直接“写屏”技术,实现了计算机(TVGA卡)屏幕图像的截取与显示,为共享卫星云图资料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而又简单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11.
甚高分辨率卫星云图传真机(以下简称121机)是记录近极地轨道卫星NOAA/ITOS系列的专用终端设备,记录的图片幅面大,分辨率高,在分析、预报、科研上有着重要作用。 去年7月14日日本发射了第一颗静止气象卫星(GMS_1),121机又发挥了新的作用。目前的121传真机基本上具备了记录静止卫星图片的功能:如转速为 相似文献
12.
APT低分辨率卫星云图接收设备,主要由71型超高频接收机和118型传真机组成,在使用过程中会发生一些故障。现将常见的故障及排除方法分述如下。 118型传真机部分 一、同步部分(包括异步振荡与对相振荡电路) 1.打开电源开关后,指示灯亮,但按下启动按钮 相似文献
13.
14.
15.
我局GMS卫星云图接收系统,安装使用一年多以来,除因电源原因造成一次故障外,运行还比较正常。但人冬以来,特别是出现凌冻结冰后,接收天线结冰使接收质量下降,出现大量掉线和干扰,点,经除冰后,接收质量有所改善,后又出现接收质量下降的问题,发现天线有大量灰尘,清除后接收质量改善。从发生接收质量下降,出现大量掉线和干扰;久的问题看,可能原因有:一是接收机(含高频头)故障。我局因电源原因造成的这次故障,使接收机的调制解调器和高频头故障而出现问题;二是外部干扰造成的问题。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传呼台,大哥… 相似文献
16.
目前,省台的卫星云图接收系统所接收的云图是发自日本地球同步卫星GMS上的展宽数字云图VISSR(简称S.VISSR)和低分辨的模拟图像信号(LR-FAX)。由于这两种信号的接收过程都是实时处理过程,每个时次都必须由人工开机接收,后来虽然进行了改进,采用石英钟脉冲触发原理,每到接收时间,由石英钟发出一脉冲,通过机内的接口线路,启动处于等待状态下的计算机接收程序,这样虽然提高了效率,但又不可避免地增加了外部设备,并且每天需对石英时钟进行校时。为了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增强系统接收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FY-1第一代极轨气象卫星的云图接收设备的运行现状,从提高接收信号强度及信噪比入手,从硬件软件方面进行研究,改进了设备的性能,很好地解决了信道和极化方面存在的问题,大大提高了自动化及卫星云图的接收质量,减轻了值班人员的压力. 相似文献
18.
泰罗斯——N是美国第三代气象业务卫星的原型,于1978年10月13日发射成功.以后继续沿用诺阿顺序编号,从诺阿6号开始. 泰罗斯——N的主要特点是: (1)把微波探测仪器安装在卫星上, 相似文献
19.
一套具有操作简便、图象清晰、能全自动接收处理 GMS 高分辨卫星云图的系统,已于1991年6月在玉门石油管理局气象站投入业务运行。经过半年多的实际应用,在日常天气预报工作中发挥了令人可喜的积极作用。可以说它是继传真气象通讯之后的又一重大技术进步。这套系统是由中科院图象部和水利部水调中心于1989年2月研制成功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武汉数字化卫星云图上强云团的分布与6—8月湖北省长江三峡和荆江地区区域性甚短期暴雨的对应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强云团分布呈NE—SW向,E—W向和C状排列,且在实时天气图上有天气系统活动相对应时,有利于预报区强降水发生。经过1988年、1989年实例分析和1990年业务应用试验检验,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