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甘孜黄土与青藏高原冰冻圈演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方小敏  陈富斌 《冰川冻土》1996,18(3):193-200
逐样系统交变退磁磁性测量表明,86m的甘孜黄土剖面形成于约81.84×10^4a BP前。剖面中黄土石英砂类型分析揭示出至少约81.84×10^4a BP以前,高原已进入冰冻圈,并且很快于约76×10^4 aBP前冰川规模达到最大,并持续至约53×10^4qa BP前,倒数第二次冰川规模次之,然后冰川规模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2.
青藏高原东缘古近纪沙漠及其对季风起源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沙漠沉积是地质历史演化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沉积,是特殊气候条件下的产物,对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大气环流样式具有独特的作用。沙漠沉积在地质历史中普遍存在但极少保存,它的发现和研究对恢复地质历史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现代东亚季风系统建立前,尤其是古近纪早、中期,青藏高原东缘仍然处于行星环流所控制的干旱带内,发育了大量代表干旱炎热气候的石膏与盐类沉积,但至今尚未找到沙漠存在的确切记录。近年来,笔者采用沉积学、古气候学、古地理学等手段,并结合前人研究资料,对青藏高原东缘沉积盆地的古近纪早、中期红色地层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缘存在一个厚度稳定的古近纪早、中期风成沙丘富集带。在此基础上,通过古地理、沉积模式及古气候替代指标等分析,论证了青藏高原东缘存在古近纪盆山型沙漠沉积体系的可能性。沉积相、古流向分析揭示,青藏高原东缘存在一个由干旱向潮湿、由行星风系向季风风系转换的界面,可能暗示了东亚季风建立事件的发生。本研究相关成果可为新生代中国干旱带演化与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提供可贵的沉积学资料,也可为青藏高原隆升与东亚季风起源研究提供重要的大气环流证据。  相似文献   

3.
潘裕生  方爱民 《地质科学》2010,45(01):92-101
青藏高原的形成是特提斯演化的结果。本文根据区域大地构造演化和沉积学证据,将青藏高原特提斯在时间上划分为3个阶段,即早期、中期和晚期。早期从震旦纪开始至奥陶—志留纪结束,这个阶段的大洋我们称作“原特提斯”。中期从泥盆纪开始至石炭—二叠纪结束,通常称这个大洋为“古特提斯”。晚期从二叠纪末、三叠纪初开始一直延续到第三纪早期,这个阶段的大洋通常被称作“新特提斯”。在空间上,青藏高原特提斯可以划分为3个区域相,即北区、中区和南区。上述3个阶段完全可以与空间上的3个区域相对应,原特提斯主要发育于北区,大洋消亡后的遗迹残留在青藏高原第5缝合带中,即西昆仑—阿尔金—北祁连缝合带。古特提斯主要发育于中区,大洋消亡后的遗迹残留在青藏高原第3、4缝合带中,即金沙江缝合带和昆仑南缘缝合带。新特提斯主要发育于南区,大洋主洋盆消亡后的遗迹残留在青藏高原第1缝合带中,即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它的弧后盆地消亡后的遗迹残留在第2缝合带中,即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相似文献   

4.
中国青藏高原特提斯的形成与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青藏高原的形成是特提斯演化的结果。本文根据区域大地构造演化和沉积学证据,将青藏高原特提斯在时间上划分为3个阶段,即早期、中期和晚期。早期从震旦纪开始至奥陶—志留纪结束,这个阶段的大洋我们称作"原特提斯"。中期从泥盆纪开始至石炭—二叠纪结束,通常称这个大洋为"古特提斯"。晚期从二叠纪末、三叠纪初开始一直延续到第三纪早期,这个阶段的大洋通常被称作"新特提斯"。在空间上,青藏高原特提斯可以划分为3个区域相,即北区、中区和南区。上述3个阶段完全可以与空间上的3个区域相对应,原特提斯主要发育于北区,大洋消亡后的遗迹残留在青藏高原第5缝合带中,即西昆仑—阿尔金—北祁连缝合带。古特提斯主要发育于中区,大洋消亡后的遗迹残留在青藏高原第3、4缝合带中,即金沙江缝合带和昆仑南缘缝合带。新特提斯主要发育于南区,大洋主洋盆消亡后的遗迹残留在青藏高原第1缝合带中,即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它的弧后盆地消亡后的遗迹残留在第2缝合带中,即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相似文献   

5.
黄河硫同位素组成与青藏高原隆起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河水的平均δ34SO2-4值为+8.4‰,是世界主要大河中硫同位素组成最重的河流;从上游至下游,河水的矿δ34SO2-4值规律性地逐渐增重,在龙门-三门峡河段达最大值。这反映了由于青藏高原隆起而引起的中国西北地区气候干燥趋势及随后出现的沙漠化、古盐湖蒸发岩的形成和黄土堆积环境对黄河水硫同位素组成的控制性影响。  相似文献   

6.
青藏高原东北缘黄土的气候演化与高原隆升的耦合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民和黄土的磁化率、粒度、CaCO3和TOC等气候载体进行综合测试分析,可以将青藏高原东北缘黄土1.90~0.70MaB.P.段划分出7个气候阶段。对民和黄土的气候分析表明,1.10MaB.P.(民和黄土的L11黄土层)前气候差异较小,冬夏季风不强,对抗性较弱,黄土古土壤发育不明显,厚度较薄;10MaB.P.后,冬夏季风对抗性迅速增强,气候差异性增强。将民和黄土与其他地区以及深海沉积物氧同位素记录进行对比可以发现,民和黄土的S8、S9和S10古土壤分别与深海氧同位素21、23和25阶段较好地对应,而L9、L10和L11则分别对应22、24和26阶段。L11黄土层以下的黄土记录与深海氧同位素记录的可比性不是很明显。同时,民和黄土的高分辨率气候记录与青藏高原的阶段性隆升有较好的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7.
滨田润一 《地球学报》1999,20(3):325-332
自1949 年新中国建立以后,在中国各地相继发现中新世早期以来的远古人类化石,使之有可能逐渐阐明亚洲人类的演化过程,笔者根据各化石的特征考察它们的系统,根据各时期的古环境及古气候情况推断它们的演化途径,把在欧洲出现的古类人猿 Alsaticopithecus 当成发现种,非洲系人类在非洲及欧洲或亚洲中部完成了演化。同时,把在缅甸出现的古类人猿 Amphipithecus 或 Pondaungia 当成发源种,亚洲系人类在亚洲东南部完成了演化。在此期间,在非洲及欧洲或亚洲中部的巴基斯坦出现的西瓦古猿及腊玛  相似文献   

8.
地球的起源与演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叶玉江  吴淦国  张达 《现代地质》2003,17(2):119-124
地球科学在研究远古地球的形成与演化方面积累了越来越多的证据 ,人类对于太空的观测程度也不断提高 ,加深了对类地行星的认识 ,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太阳系中的火星和金星可能存在已经绝灭了的生命。慧星和小行星对地球的多次撞击有能力导致严重的环境效应及生命大灭绝。行星的演化可能有两种模式 :冷的星团加热及热的星云冷却。火星上存在与地球壳体非常相似的沉积岩 ,说明有流动水存在的可能。较高地热的太古代地壳热流输出被认为是认识地壳构造特性的关键。晚太古代会聚与离散大陆边缘的对比研究表明太古代板块运动与年轻的板块构造旋回在样式及幕次方面都没有根本的区别。元古代大陆的增生是由于元古代源于地幔的板块构造及产生于地幔的热柱构造导致新生成分的加入而造成的。裂谷、盆地、推覆及伸展、火山侵入作用是显生宙大陆增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青藏高原的隆起与海洋锶同位素组成的演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近年来,随着构造隆升驱动气候变化假说的提出,青藏高原的隆起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将之与大陆化学风化速率及海洋锶同位素的演化紧密联系。围绕青藏高原的隆升及其环境与气候效应,对海洋锶同位素组成的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较为全面而详细的论述表明:将青藏高原的隆升与全球气候变化、大陆化学风化速率及海洋锶同位素组成的演化相联系,也许是解决目前关于海洋锶同位素组成的演化及其物源问题的重要手段,根据海洋锶同位素的演化历史来研究全球气候变化规律及青藏高原的构造演化历史将是本研究领域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青藏高原的隆起与海洋锶同位素组成的演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近年来,随着构造隆升驱动气候变化假说的提出,青藏高原的隆起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将之与大陆化学风化速率及海洋锶同位素的演化紧密联系.围绕青藏高原的隆升及其环境与气候效应,对海洋锶同位素组成的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较为全面而详细的论述表明:将青藏高原的隆升与全球气候变化、大陆化学风化速率及海洋锶同位素组成的演化相联系,也许是解决目前关于海洋锶同位素组成的演化及其物源问题的重要手段,根据海洋锶同位素的演化历史来研究全球气候变化规律及青藏高原的构造演化历史将是本研究领域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中更新世全球最大冰期与中国沙漠扩张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位于青藏高原和西北干旱区交界带的沙沟黄土剖面, 详细记录了0.8 Ma BP以来东亚季风系统和沙漠演化的历史. L6黄土层中, 中值粒径和砂粒含量表明当时冬季风极端强盛, 沙漠大规模扩张, 其范围仅次于末次冰期最盛期. 在0.6~0.7 Ma BP以前(即深海氧同位素MIS16阶段), 北半球高纬度大陆冰盖大规模扩展, 全球冰量达到最大, 并且西伯利亚冰盖的扩展, 还使得西伯利亚高压增强; 同时, 青藏高原上也发育了最大规模的冰川, 从而强化了西风和东亚冬季风. 其结果造成了中国季风边缘区的沙漠扩张. 虽然全球冰量和青藏高原是影响沙漠演化的重要因素, 但在不同的时段其机制可能有所不同, 也不能忽略其它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末次间冰期以来青藏高原东部季风演化的黄土沉积记录   总被引:24,自引:6,他引:24  
对青藏高原东部甘孜地区末次间冰期以来黄土地层的磁化率、粒度、CaCO3含量和有机碳含量等气候代用指标的综合分析表明,末次间冰期以来青藏高原东部冬、夏季风分别经历了5次和6次较为强大的时期;其演化阶段基本可与深海氧同位素曲线(SPECMAP)对比。与同期印度洋季风强度变化存在极高的一致性(特别是在氧同位素阶段3)。我们认为,全球冰量变化可能不是控制青藏高原季风演化的决定因素,而其它因素如太阳辐射变化及高原下垫面状况对高原季风演化可能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克拉通古隆起的形成、演化及与油气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冉启贵  陈发景 《现代地质》1997,11(4):478-487
以鄂尔多斯、塔里木和四川克拉通盆地为例讨论了克拉通古隆起的形成、演化及其与油气的关系。主要讨论了3个问题:(1)克拉通古隆起的成因及其形成与周围板块活动的联系;(2)古隆起的类型和演化;(3)古隆起的形成和演化与油气运移、聚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代中央古隆起形成演化与油气勘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代中央古隆起形成演化对该地区构造格局和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古生代构造背景、地层体残余厚度、奥陶系顶面构造演化等特征分析,刻画中央古隆起在不同沉积期构造演化特点,大体分为3个演化阶段:初始演化阶段:相对独立的中央古隆起形成于中晚寒武世:发育阶段:中央古隆起在早奥陶世马家沟期反映最为明显,为隆升剥蚀...  相似文献   

15.
蚌埠隆起的时代含义,演化历史与控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蚌埠隆起是两淮煤田之间的一个主要由上太古界和部分中、上元古界组成的东西向隆起带。事实证明,它在漫长的地质历史过程中,曾几度沉浮,它既是早元古代的古隆起,又是中、新生代再度活化的新隆起。在晚元古代、古生代曾广泛接受沉积,尤其在石炭二叠纪时是重要的聚煤区,这为在该区寻找新的赋煤区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中国第四纪人类牙齿大小的演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武 《第四纪研究》1999,19(2):125-138
对第四纪中国境内人类牙齿大小变化特点的分析及与世界其它地区人类牙齿测量数据的对比分析显示,从直立人到现代人,中国境内人类牙齿尺寸呈缩小变化,但在具体表现特点上,中国古人类牙齿尺寸的演化具有与世界其它地区人类不同的特点。作者认为,这些特点反映了中国古人类演化过程中生存环境和文化发展的特点,提示中国乃至东亚地区人类演化及文化发展的独特性。本文对其在东亚地区人类演化上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季强 《江苏地质》2002,26(4):193-199
鸟类是现生生物中最具特色的动物之一,以其发育了许多独特的形态特征区别于其他的现生生物,如羽毛、角质喙、中空的骨骼、叉骨、具龙骨突的胸骨、尾综骨、对握状的脚趾等等。长期来人们一直想知道鸟类究竟由哪一类生物演化发展而来。但苦于化石材料的贫乏,鸟类的起源问题一直是个令人头疼的迷团,困扰我们长达140多年。通过回顾自19世纪中期以来世界上各种鸟类起源假说,指出随着中国辽西中华龙鸟、原始祖鸟、尾羽鸟等珍稀化石的发现,国际鸟类起源问题已基本上得到解决。越来越多的人相信:鸟类是由恐龙变来的,现代的鸟类就是恐龙的后代,是长羽毛的“恐龙”。  相似文献   

18.
中国北方有大面积的土地被沙漠和黄土覆盖,是现代沉积和侵蚀比较活跃的地区。强烈的地表过程不仅影响着区域的生产生活活动,还通过粉尘传输影响北半球甚至于更大范围的气候和环境。长期以来,由于综合研究不够,对沙漠-黄土体系的沉积和侵蚀规律以及未来趋向的认识有限。结合对沙漠沙地-黄土沉积的高密度光释光年代测试结果,基于地统计法和遥感分析的黄土堆积量估算以及现代降尘、地表侵蚀的观察研究,认为沙漠沙地-黄土堆积区的沉积和侵蚀过程受气候变化控制,这里既是堆积区,又是侵蚀区,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黄土比沙地沉积保存着更完整的过去气候变化信息。黄土高原水蚀和风蚀在地质历史时期就存在,人类活动加强了侵蚀过程,但可能还没有实质性地改变这一趋向。通过对地质记录和古气候模拟结果的分析,在未来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沙地地区可能由于有效湿度减少变干而使风尘活动加强,黄土高原地区的粉尘沉积速率也将随之加快。  相似文献   

19.
田晓阳 《广东地质》2004,19(2):20-23
近年来,在中国发现的大量“热河生物群“的化石标本支持了“鸟类的恐龙起源“说,表明飞行的鸟类是由两足行走的兽脚类恐龙演化而来,同时作为鸟类祖先的恐龙还生有四只翅膀,这类恐龙翅膀的功能还主要是用于滑翔,尚不能振翅高飞.  相似文献   

20.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西秋古隆起的形成及其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重力异常资料显示, 库车坳陷南缘西秋构造带深层发育有基底隆起。本文通过地震资料解释确认了西秋构造带深层古隆起的结构, 分析了古隆起的形成和演化过程。西秋构造带南侧边缘存在一条区域性基底断裂, 断裂北侧新生界下伏中生界、古生界明显减薄或地层缺失, 总体上表现为断背斜形态的古隆起构造。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分析认为, 泥盆纪—石炭纪(D—C)塔里木克拉通边缘隆升、二叠纪—三叠纪(P—T)受南天山负荷影响产生的克拉通边缘压陷的构造演化过程中, 西秋构造带处于"跷跷板"式地壳升降运动的"支点"部位, 发育古隆起和基底卷入高角度断层, 晚期南天山隆升向南斜向推挤的挤压剪切应力场使古隆起边界断层复活, 基底断裂活动并在新生界之下形成冲断隆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