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辐射沙脊群水域潮流场、波浪场和风暴流场的数值模拟结果解释了黄海海底辐射沙脊群形成演变的动力机制 .山东半岛南侧的逆时针旋转潮波和南黄海的后继前进潮波在港外海辐聚 ,形成辐射状的潮流场 .该潮流场为形成和维持辐射沙脊群提供了必要的动力环境 .全新世古流场的模拟结果指出 ,在古河口外有一潮流辐聚辐散带 ,在其作用下发育了古河口堆积体 .波浪场的计算结果说明 ,只有在高潮位和大风速下 ,沙脊区的波高普遍较大 ,对海底地貌的影响才较明显 .长江口登陆型和海上转向型台风的风暴流场对沙脊区有明显影响 .辐射沙脊群的形成机制是潮流形成———风暴破坏———潮流恢复  相似文献   

2.
基于多站潮位及潮流多日连续观测资料 ,应用二维潮流数学模型对南黄海辐射沙洲海域潮流运动进行了大、中、小潮长时间序列连续数值模拟 .并从潮流沙脊发育的动力条件出发 ,对辐射沙洲海域的潮波传播过程、潮波能流率分布、潮差平面分布、多日平均潮流流速 ,潮流椭圆及水质点迹线图进行多目标分析和研究 .数值模拟结果表明 ,潮流是形成发育南黄海辐射沙洲的主要动力因素 ,潮能率、潮流流速分布的不同决定了辐射沙洲南北沙脊、深槽的空间分布与形态  相似文献   

3.
文中展示了南黄海中古生代沉积地层的成像结果,显示南黄海隆起区存在较稳定的中古生代沉积地层残留区.南黄海中古生代残留沉积地层的成像问题一直是地震资料处理的难点,主要原因是以海底鸣震为主的层间多次波和与中古生界顶界面相关的长程多次波非常发育,致使有效反射波无法准确识别.本文利用平面波域层间多次波的可预测性,对地震数据平面波分解之后进行预测反褶积,较好地消除了层间多次波.利用速度差异分离长程多次波,在有效波速度无法确定的条件下,先从低速的、可以确认的多次波开始进行分离,逐步确认并分离多次波,同时逐步进行有效波的确认和成像速度的尝试,最终得到合适的成像速度场和多次波被充分分离的数据.成像结果对南黄海残留盆地研究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东海陆架沙脊分布及其形成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融合多波束测深等多种数据资料, 对东海陆架线状沙脊进行了识别、分区和分类研究, 建立了沙脊脊线分布图谱. 东海陆架沙脊走向呈正态分布, 155°方位角是正态分布的中心点, 125°, 130°, 140°和180°为沙脊走向峰值点. 沙脊空间分布表现为中间密集、南北两端稀疏、向东分散分叉、向西密集交汇的特征. 根据沙脊走向和空间上的组合关系将沙脊群划分为7个分区, 识别并划分了类河口湾沙脊和开阔陆架沙脊. 冰期-间冰期旋回所导致的海平面大幅升降是陆架沙脊广泛发育的主因, 古长江输送到陆架的丰富沉积物为沙脊形成提供了物源, 海底负地形对沙脊走向起到约束作用. 基于沙脊空间分布特征、海平面变化和古潮流场的研究结果, 将东海陆架沙脊演化分为4大阶段, 分别对应14.5 ka BP前、12~14, 11.5~9.5和9 ka BP后.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黄、东海现代底地形和地质构造研究新成果,中国新构造分区和地震区带划分结果,认为1996年11月9日发生的引起沪,苏,浙沿海较强有感的6.1级地震,仍应称为996年南黄海6.1级地震为宜,该地震在地震区划上归属于下扬子-南黄海地震带。  相似文献   

6.

多分量地震勘探在减小地球物理反演问题多解性的同时提供了更丰富的地下信息,可以从量化的意义上真正实现岩性勘探.由于地壳结构的复杂性及转换横波的特殊性,南黄海地壳结构研究中基本未涉及横波.本文使用南黄海OBS数据,在不同剖面上对比分析纵横波走时、视速度以及质点运动轨迹,基于纵波理论模型对转换横波震相进行射线追踪和走时试算,识别并拟合了来自不同地层的转换横波震相.研究表明,北部坳陷中主要发生了PPS转换,转换界面为陆相沉积层底界面.千里岩隆起区除了发生转换界面为陆相沉积底界面的PPS转换还有转换界面为海底的PSS转换.断层活动引起岩石破碎,高波速比特征的断层边界为胶莱盆地在海上部分的边界圈定再添证据.千里岩地区高速地层成分含有花岗岩,其纵横波速比为1.67~1.68;推测北部坳陷中的海相沉积北-南地层不同,依次为碳酸盐岩及砂岩两类地层.

  相似文献   

7.
利用黄海与东海海底地貌、海底活动构造研究成果,对1996年11月9日南黄海6.1级地震地质构造背景做了初步分析。根据震前对南黄海地区的震情追踪表明,这次地震前震中100~200km范围内无明显的测震学异常现象,而异常主要分布于南黄海中、北部地区,认为南黄海6.1级一类地震的地点预测是十分困难的。  相似文献   

8.

南黄海盆地是在前古生代变质基底及中-古生代海相沉积基底之上发育起来的中-新生代陆相叠合盆地.本文基于南黄海深部地学探测的主动源地震数据(OBS2013测线),通过多尺度层析成像方法利用初至波走时反演得到测线下方沉积层的纵波速度结构,结合多道地震、重、磁等资料,综合分析南黄海盆地北部沉积地层的特征.结果表明,OBS2013测线下方的地层纵、横向上有多个速度分界面,纵向上以印支面为界,下部挤压与上部伸展地层速度分别呈现高、低速特征;横向上表现为众多断裂,断裂控制了盆地发育,个别断裂发生走滑.断裂将速度剖面划分为四个纵波低速区和五个高速区,6 km深度以内纵波速度的低值区(< 4.5 km·s-1)是中-新生代沉积地层;而高值区(>5 km·s-1)归属于不同的形成机制:北部高速区对应千里岩隆起区的变质岩,中部高速区是被挤压的海相沉积地层,南部高速区属于中部隆起,为埋藏较浅、但厚度较大的中、古生代海相地层,部分位置可能含有火成岩.北部坳陷的中、南部区域,在陆相中-新生代沉积盆地之下的海相地层中发育砂岩,该区域(埋深不超过6 km)的砂岩沉积分布于约2 km厚度的地层中.

  相似文献   

9.
南黄海海底大地电磁测深试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南黄海盆地深层地震地质条件差,地震波受屏蔽,能量严重衰减,在海洋反射地震资料中很难识别反映中-古生界的反射地震波组,不能满足南黄海盆地前第三系油气资源前景评价的需要等问题,于2006年5月,开展了南黄海海域海底大地电磁测深试验,在盆地内五莲斜坡和胶州凹陷区布设了3个海底大地电磁测深点,取得了可靠的海底观测数据.本文详细阐述了海底大地电磁测深与常规大地电磁测深在数据处理方法上的差别,论述了海洋电磁噪声对海底大地电磁场观测的影响,提出了海底大地电磁场实测资料“水平姿态”校正、“方位”校正和“海洋电磁噪声”校正的方法.通过对试验观测资料的处理和反演,并结合地质、物性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在南黄海盆地海底以下深部还存留有古生代地层,这对于南黄海前第三系含油气前景的评价具有重要意义.试验结果也证明了海底大地电磁测深技术在研究古生代残留盆地方面的问题可以发挥相当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南黄海6.1级地震及其跟踪预报过程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谢华章  田建明 《地震学刊》1997,(2):12-17,30
描述了1996年11月9日南黄海6.1级地震的参数、序列特征、地震构造背景及其跟踪预报过程,并对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南黄海地质及地震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陈新  毛正毅 《地震地质》1991,13(3):205-212
南黄海属于华北地台及扬子准地台的一部分,是一个由隆起、拗陷组成的中、新生代大型复式盆地。海域内新构造运动以断裂、岩浆及差异性升、降活动为主,并且由现代活动断裂控制的地震频繁而活跃。南黄海的地震活动主要集中分布于南部拗陷与勿南沙隆起一带以及与江苏海岸相平行的浜岸断裂带上。今后较长时间内,南黄海的地震活动仍将沿着上述地带往复迁移  相似文献   

12.
对南黄海6.1级地震序列和主震震源参数进行了初步推算和分析,对该次地震前的长期和中短期地震学前兆异常的分析预报作了总结,提出了长中短结合和注意异常指标的独立性及抓时空中异常综合分析的预报思路。  相似文献   

13.
南黄海地区强震趋势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南黄海地区 1 846年以来MS≥ 6强震活动的可公度性进行了分析 .发现该区强震活动具有 6a、1 2a和 5 7a的基本周期 ,此外还有 6 3a、6 9a和 75a的周期 .根据强震活动的可公度性特征和丛集特征 ,对南黄海地区未来MS≥ 6地震活动趋势进行了预测 ,并对预测结果进行了论证 .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1900年以来Ms≥4.7地震目录,系统分析了南黄海及沿岸地区与晋冀内蒙交界地区中强地震此起彼伏,遥相呼应的同步涨落现象,利用这一现象,可能对这2地区未来二三年内地震活动趋势预测提供一个方面的证据,本文给出了预测方案,报道了应用实例,并就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从研究潮流脊的水动力学问题着手 ,首次以三维潮流数值模拟为研究手段 ,应用Houbolt的螺旋流假说 ,对南黄海辐射沙洲的水动力环境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成功揭示了该沙洲由强往复潮流塑造形成、次生横向环流影响其演变发育、并共同作用维系其动态平衡的内在机制 .研究中还发现潮流脊间实际存在的次生横向环流并非总是成对出现的 ,丰富和发展了潮流脊水动力学研究的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16.
苏北-南黄海盆地位于下扬子地块,构造演化较为复杂,其构造范围及属性尚存在争议,区域构造特征与构造演化历史对区域现今地震发生有着重要影响。通过对区域地质与构造演化的分析,提出下扬子地块构造演化独立于扬子地块,厘定苏北-南黄海盆地范围,阐述了区域构造基本特征以及对现今地震构造有重要影响的构造事件过程,重点探讨区域内NW向构造的形成与演化特征及其对中强震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李开伦 《湖泊科学》1993,5(4):373-377
在系统、全面、综合分析湖北省江汉湖群渔业资源演变特点、利用现状的前提下,按照湖泊的大、中、小不同形态特征,提出了围网拦网养鱼、划块分格养鱼和集约精养几种开发利用方式。在实施对策上,提出了要处理好湖泊水面跨区矛盾、渔业开发与其他经济部门的利用结合、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和家庭承包制适应的几个关系。  相似文献   

18.
19.
江苏-南黄海地区地震链及其有序网络结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门可佩 《地球物理学报》2009,52(10):2573-2579
根据翁文波信息预测理论,对江苏—南黄海地区自1839年以来Ms≥5中强地震链时空有序性进行了深入研究,构建了本区南黄海海域和全区Ms≥6强震的有序网络结构,并据此对未来6级强震进行了预测,同时分析讨论了本区地震活动的分期.结论表明:本区从1998年起进入新一轮平静幕,此幕可能持续到2042年前后,下次活跃幕的首次6级强震可能发生在2053年前后.  相似文献   

20.

2016年6月在南黄海海域实施了海底地震仪(OBS)的二维深地震探测.本文详细分析了在该次地震探测中获得的浅水水域OBS数据的特征,提出了噪声的组合压制方法.研究表明,浅海水域的OBS数据在系统时间、能量及子波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海底多次波干扰严重、有效频段中陷波问题突出,原始台站记录信噪比低、品质差、大炮检距的有效震相难以识别和拾取.本文提出的噪声组合压制处理技术与流程,主要由基于统计子波反褶积的子波整形、基于多项式插值的t-x域线性噪声压制和采用自动搜索的海底多次波压制等三部分组成.净化处理之后,反射/折射震相的波组特征清晰,信噪比得到有效改善与较大提高,可识别震相的范围较常规处理平均扩大60%以上.本文完善了浅水区OBS数据处理的步骤与流程,将为后续地壳结构研究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可更好的服务于地壳深地震及油气资源的探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