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北淮阳构造带的多期变形透视大别山构造演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大别山北部的北淮阳构造带主体由佛子岭群和庐镇关群构成. 北淮阳构造带没有经历超高压变质作用, 但却具有与大别山其他地区相同的构造变形形式. 通过几何学、运动学及多期构造变形的研究, 论证了北淮阳构造带具有与其他地质单元相同的动力学背景. 同大别山中部穹隆及南部超高压变质地体相比, 由于北淮阳构造带的俯冲深度较浅, 从而保留了超高压变质作用之前的构造变形形迹. 结合同位素年代学的测量结果, 把北淮阳构造带的岩石变形划分为五期, 分别代表了早期板块会聚的变形痕迹(D1), 早期的构造折返(D2), 表示主变形期的晚三叠世的伸展作用(D3), 晚三叠世的重力滑脱伸展作用(D4)和白垩纪的伸展作用(D5). 结合大别山的岩石变形, 可以认为华南与华北板块碰撞造山过程大致经历了陆壳俯冲阶段, 同俯冲期的折返作用, 穹窿及其边缘的重力滑脱变形和混合岩化及岩浆侵入作用.  相似文献   

2.
杨坤光  马昌前 《地震地质》1998,20(4):305-311
位于东大别山北缘的姚河岩体是最近确定的中株罗世石英二长岩体,角闪石^40Ar^39Ar法定年为155.8Ma,用角闪石压力计法得出结晶压力为.(2.65±0.5)*10^2MPa,结晶定位深度约9km。  相似文献   

3.
安徽省大别山东段中生代高钾花岗质岩石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大别山东段存在中生代高钾花岗质侵入岩,它们可分为3个超单元:1)姚河超单元以石英二长岩为主,呈北西向带状分布,有明显片麻理,发育暗色包体,时代为174 Ma;2)彭河超单元以石英二长岩和花岗岩为主,成分变化范围宽,野外分布广泛,块状构造,有大量包体,时代为 125~127 Ma; 3)黄柏超单元均为花岗岩,块状构造,基本不含暗色包体,时代为 111~ 120 Ma. 3类岩体在地球化学特征上也均不相同.它们记录了大别造山带在区域变质作用之后到环太平洋构造域叠加(174~111 Ma)之间的造山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4.
新疆阿尔泰诺尔特地区花岗岩形成的构造环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阿尔泰诺尔特地区处于西伯利亚板块和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接壤处的北部。花岗岩体沿红山嘴断裂带分布,出露广泛。花岗岩主要形成于加里东晚期、华力西中、晚期,岩体主要侵入于上泥盆统忙代恰组和下石炭统红山嘴组中。岩性主要为黑云母花岗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斜长花岗岩及花岗斑岩。区内花岗岩均为铝过饱和型(Al〉K+Ca+Na),ANKC值近于1,Na/K值平均为0.70,具改造型花岗岩的特点。稀土元素具轻稀土  相似文献   

5.
湖南沩山花岗岩中锆石LA-ICPMS U-Pb定年: 成岩启示和意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运用阴极发光技术, 对湖南沩山花岗岩中的锆石进行了细致的内部结构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利用LA-ICPMS锆石U-Pb原位定年技术进行了同位素年龄测定. 结果表明, 沩山花岗岩体是一个印支晚期-燕山早期多次岩浆侵入的复式岩体, 其中印支期花岗岩(2个样品)形成时间为211.0±1.6和215.7±1.9 Ma; 燕山期花岗岩(2个样品)形成时间为187.4±3.5和184.5±5.1 Ma. 华南(尤其湖南)印支晚期花岗岩, 是秦岭-大别和松马两条印支期缝合带碰撞、挤压导致地壳叠置加厚后, 到了应力松弛阶段的产物; 而燕山早期花岗岩的形成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物质无直接关系, 是伸展体制下板内中下地壳减压熔融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北淮阳构造带与大别造山带的差异性隆升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采用同位素定年、角闪石压力计法 ,裂变径迹法 ,结合微裂隙内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测定值分析 ,得出北淮阳构造带和大别造山带中加里东期、海西期、燕山期一些岩体的形成年龄和结晶深度 ,从而得出自晚古生代以来北淮阳构造带和大别造山带隆升时间和隆升幅度的差异 :北淮阳构造带经历三个阶段性隆升 (C1~C2 ,T~J2 ,J3 ~K1) ,总隆升幅度约 10km ;大别造山带仅经历二个阶段性隆升 (T~J2 ,J3 ~K1) ,最大隆升幅度大于 15km .前者主体隆升发生在中侏罗世末 (约 150Ma)之前 ,后者主体隆升发生在中侏罗世末 (约 150Ma)之后 .  相似文献   

7.
桐柏山-大别山的地体构造特征和构造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宝林 《地震地质》1991,13(1):33-42,T001
本文讨论了桐柏山-大别山的地质构造特征。对该区三个地体进行了研究,指出:南部随州-广济高压浅变质地体具有俯冲杂岩性质;北部北淮阳高压浅变质地体中、西段具有俯冲杂岩性质,东段具有构造混杂岩特征;中部桐柏-大别山地体早期是洋盆中的大陆地壳残块,后期演化成岛弧。在加里东或海西-印支时期三地体先后碰撞造山。随州-广济地体和北淮阳地体分别向北、向南逆掩或推覆到桐柏-大别地体之上  相似文献   

8.
西大别浒湾面理化含榴花岗岩变形特征与锆石SHRIMP定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理化含榴花岗岩是大别-苏鲁中生代碰撞造山带内大面积出露的一类特殊岩石类型,它一般与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共生.当前研究对该类岩石的成因、构造演化及与超高压变质岩关系等存在不同认识.选择西大别北缘浒湾高压变质单元中的面理化花岗岩岩体进行锆石SHRIMP定年与构造变形特征分析.测年结果表明,岩体的锆石SHRIMP年龄为(762±15)Ma(MSWD=1.7),代表了岩体侵位结晶年龄,表明岩体形成于新元古代中晚期.野外观测与显微构造分析显示,浒湾岩体自侵位后经历多期构造变形.早期变形表现为残留面理(S1)构成的片内无根褶皱,主体变形表现为向北中等倾斜的透入性片麻理(S2)和韧性剪切变形,这是岩体在NNE向SSW的近南北向挤压作用下与围岩共同变形的结果,代表了浒湾高压单元在印支期向南逆冲的构造特征.晚三叠世后,岩体发育向南逆冲的脆性断层和向北正向滑动的断层,代表了浅层次伸展引张的构造体制.  相似文献   

9.
陕西西南部秦岭梁花岗岩体的矿物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张静 《中国科学D辑》2002,32(2):113-120
陕西西南部秦岭梁岩体被报道为Rapakivi岩体, 但其单矿物成分和岩石学研究以及与密云沙厂rapakivi花岗岩的对比表明, 秦岭梁岩体的岩石学特征、矿物组合、长石和镁铁矿物成分、副矿物类型等与典型rapakivi差距较大, 不属于rapakivi, 而是大陆造山带常见的石英二长斑岩. 多方面的讨论表明, 秦岭梁岩体形成于挤压构造环境, 而非拉张环境; 就位于扬子与华北板块全面碰撞造山的初期, 而非碰撞造山作用之后; 秦岭造山带属于印支-燕山期大陆碰撞造山带.  相似文献   

10.
陕西西南部秦岭梁岩体被报道为Rapakivi岩体, 但其单矿物成分和岩石学研究以及与密云沙厂rapakivi花岗岩的对比表明, 秦岭梁岩体的岩石学特征、矿物组合、长石和镁铁矿物成分、副矿物类型等与典型rapakivi差距较大, 不属于rapakivi, 而是大陆造山带常见的石英二长斑岩. 多方面的讨论表明, 秦岭梁岩体形成于挤压构造环境, 而非拉张环境; 就位于扬子与华北板块全面碰撞造山的初期, 而非碰撞造山作用之后; 秦岭造山带属于印支-燕山期大陆碰撞造山带.  相似文献   

11.
位于东大别山北缘的姚河岩体是最近确定的中侏罗世石英二长岩体,角闪石40Ar 39Ar法定年为155.8Ma,用角闪石压力计法得出结晶压力为(2.65±0.5)×102MPa,结晶定位深度约9km。岩体北缘发育的NE倾的糜棱岩带是磨子潭 晓天断裂韧性剪切的结果。对剪切带中宏观标志及显微、超显微构造研究表明,该断裂自中侏罗世之后主要表现为上盘向NE方向下滑的正断层,两盘垂直差异隆升达9km。结合区域构造及深部资料分析显示,东大别造山带并不具有“翻花状”双侧造山链特点  相似文献   

12.
西昆仑空巴克石英闪长岩为原特提斯洋基本闭合,康西瓦韧性剪切带活动的产物。岩体属强过铝质、钙碱性系列偏碱性浅成相花岗岩类,大多属I型花岗岩,少数为S型花岗岩,构造环境为晚加里东期活动陆缘碰撞造山带环境。岩浆源为壳幔混源型。  相似文献   

13.
秦岭印支期沙河湾奥长环斑花岗岩及其动力学意义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30  
秦岭中的沙河湾奥长环斑花岗岩是印支期末(195~213 Ma)的一罕见的侵入于造山带中的年青岩体.由角闪石英二长岩与角闪黑云二长花岗岩构成,具有一系列独特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岩体侵位于华北与扬子两板块的主缝合带——商丹断裂带中,是由于板块碰撞之后,发生岩石圈地幔的拆沉作用而形成.沙河湾奥长环斑花岗岩的出现,标志着秦岭造山带自晋宁期开始,经加里东-海西期至印支期的俯冲碰撞的主造山阶段的结束,和向后造山阶段的陆内造山的转折.  相似文献   

14.
浙赣皖相邻地区A2型花岗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浙赣皖相邻地区燕山期大茅山、铜山、里山岭、黄山、伏岭等岩体主要由黑云母花岗岩组成,其中斜长石属钠长石和富钠更长石,黑云母呈它形填隙状,结晶晚于浅色矿物。岩石化学成分富SiO2(73.92-77.55%)、富碱(Na2O+K2O为7.81-8.67%),贫CaO(0.26%-0.92%)、MgO(0-0.45);微量元素中富集Y、Nb、Zr等HFSE,贫过渡元素及Sr、Ba;稀土配分曲线呈“海鸥型”  相似文献   

15.
研究花岗质岩石侵位的温度.压力条件是了解造山带深埋变质和抬升剥蚀的重要手段之一.华南广泛发育中生代花岗质岩石,大多数为过铝质岩石,其中印支期花岗岩尤其明显(〉91%为过铝质花岗岩).这些过铝质花岗岩由于缺乏常用的确定压力矿物角闪石而难于计算其形成压力.白云母是一种特征的过铝质矿物,在合适的条件下也可以用于计算形成压力,因此可以用来限制过铝质花岗岩体的侵位深度.本文研究了南岭东段龙源坝杂岩体中印支期和燕山期二云母花岗岩中白云母特征,根据显微镜观察,龙源坝印支期和燕山期二云母花岗岩中的白云母都存在原生和次生白云母两种成因类型.但是,化学成分上印支期二云母花岗岩中的白云母具有高的Ti,A1,Mg和Na含量,相对低的Fe和Mn含量,化学成分判别都属于原生白云母.相反地,燕山期二云母花岗岩的白云母化学成分判别都属于次生白云母.根据龙源坝印支期二云母花岗岩和燕山期二云母花岗岩中白云母压力计计算结果以及岩体形成背景的讨论,化学成分判别为原生白云母计算的压力是合理的,而次生白云母计算的压力不合理.计算的龙源坝印支期二云母花岗岩形成压力平均为-5.9Kbar,对应的深度为。19km.印支期二云母花岗岩可能是在地壳挤压加厚构造背景下深部熔融,并侵入结晶形成.  相似文献   

16.
大别山东段双变质带特征和古构造演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采用变质作用和叠加变质作用分析方法在大别山东段建立了高压低温变质带和与之对应的高温低压变质带。高压低温变质带和高温低压变质带具有典型的古地热梯度、标型矿物及其组合;后者还广泛发育混合岩化和花岗岩化,在大别山中部地区构成一条典型的热轴。双变质带是北淮阳深蚀的地缝合带重要组成部分,是划分古板块边界重要依据之一。它的发现进一步明确了该区古构造环境和演化  相似文献   

17.
湘西南兰蓉岩体为一加里东期小侵入体,由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二云母二长花岗岩组成.(443.5±8.1)Ma的锆石SHRIMP U Pb年龄表明花岗岩形成于早志留世早期.主量元素组成表明岩体总体属钙碱性高钾钙碱性系列强过铝质花岗岩类.该侵入体Ba、(Ta+Nb)、Sr、P、Ti强烈亏损,Rb、(Th+U+K)、(La+Ce)、Nd、(Zr+Hf+Sm)、(Y+Yb+Lu)等相对富集;稀土元素含量较高、轻稀土富集明显、Eu显著亏损;Isr值为0.71299,εSr(t)值为120,εNd (t)值为 8.11和-8.89,t2DM为1.82和1.84Ga.C/MF-A/MF图解显示其源岩为泥质岩和砂屑岩.上述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兰蓉岩体为陆壳碎屑岩石部分熔融形成的S型花岗岩.基于岩石成因、构造环境判别以及区域构造演化过程,推断兰蓉岩体的具体形成机制为:奥陶纪末志留纪初的北流运动(板内造山运动)导致地壳增厚、升温,尔后在挤压减弱、应力松弛的后碰撞减压构造环境下,中、上地壳酸性岩石发生部分熔融并向上侵位而形成兰蓉岩体.  相似文献   

18.
郝杰  李齐 《地震地质》1996,18(1):30-36
沿雅鲁藏布江(东段)两岸至少发育着两套断裂系统。其一是断面北倾,由北向南远距离的推覆断裂系,发育着构造窗和飞来峰。该断裂系形成在洋-陆俯冲和陆-陆碰撞两个造山阶段(100~26Ma);其二是断面向南陡倾,由南向北逆冲,切割了早期的由北向南的推覆断裂系的反向冲断层系。该断裂系形成于碰撞造山阶段晚期(<26Ma)的局部反向道冲作用或造山期后的重力伸展作用。上述两套断裂系的叠加造成沿江地区构造的复杂  相似文献   

19.
沂沭断裂晋宁期的构造活动及性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建波  胡克 《地震地质》1998,20(3):17-212
野外地质现象及40Ar/39Ar同位素年龄测定结果证明,沂沭断裂中段的北北东向基底韧性剪切带形成于晋宁期(941Ma)。晋宁期华北、扬子两板块陆-陆碰撞作用过程中,由于碰撞边界不吻合而导致的碰撞走滑构造,代表沂沭断裂的早期活动。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沂沭基底韧性剪切带与沂沭断裂以及郯庐断裂活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东大别超高压变质带的深部构造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杨文采 《中国科学D辑》2003,33(2):183-192
在大别山东段进行的综合地球物理调查的资料不仅提供了较精细的地壳构造信息, 而且不同方法取得的资料有很好的相关性. 根据这些资料作综合研究可以编制出较为可靠和精细的地壳构造剖面图(图版II). 东大别造山带的地壳可分为北淮阳、北大别、南大别与宿松4个构造单元. 其中宿松高压变质带的中下地壳为扬子俯冲地壳, 而北淮阳下方的中下地壳为中朝克拉通的地壳, 合肥盆地下方亦为中朝克拉通的基底. 南、北大别的中下地壳结构具有明显差别, 反映了它们在印支期之后有过不同的演化轨迹, 不应把它们合并为同一个地壳单元. 现今大别造山带的结构主要反映了早-中侏罗世扬子克拉通的向北陆-陆俯冲, 而且华北基底同时向南俯冲, 和晚侏罗世以来以北大别为中心的地壳伸展和上隆揭顶. 在三叠纪南北碰撞时晓天-磨子潭断裂带处于缝合带南沿部位, 从它往北上地壳构造从北倾低角度正断层很快转变成向南陡倾的逆冲褶断, 这种强烈的地壳变形反映了碰撞缝合带的典型特征. 北淮阳中上地壳与华北基底相连, 反映了后碰撞期南北板块继续处于挤压环境的会聚态势, 而这一会聚事件向北一直影响到处于合肥盆地北缘的淮南. 在双程走时22s出现反映岩石圈底界的强反射体, 估计岩石圈厚度约78 km. 由地球物理资料可推断大别UHPM岩片的厚度不超过8 km. 这一结果不支持“陆壳先俯冲到地幔然后整体折返回地壳而形成UHPM带”的假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