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4 毫秒
1.
尼日尔三角洲坡脚逆冲带沉积样式及构造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尼日尔三角洲深水坡脚逆冲带沉积样式、构造对沉积的控制可以揭示深水沉积分布与演化特征.运用生长地层翼旋转机理和地震相分析技术对研究区的沉积类型、构造与沉积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在深水陆坡重力滑动作用所形成的微盆地内, 层序边界表现为微盆地边缘上超不整合面或重力流对下伏地层的侵蚀不整合; 逆冲构造隆升速率与沉积速率共同控制了重力流可容空间和沉积充填样式; 沉积垂向演化以块状搬运复合体-浊积扇-深海披覆泥或浊积扇-深海披覆泥为特征.在充分考虑构造隆升和沉积速率影响因素的基础上, 建立了单一微盆地和多个微盆地的沉积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2.
逆插支流的演变与河流掉向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逆插支流是相对正插和顺插支流而言,它们之间的演变过程,受到新构造运动、流水地质作用等诸因素的影响。尤其是逆插支流的演变,对主干河流是否掉向,意义重大,但不是所有逆插支流都对指示主干河流掉向有意义。试图从演变的角度,来剖析逆插、正插和顺插支流的内在联系,以求探讨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3.
逆冲推覆构造最新研究进展评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逆冲推覆构造最新研究进展包括以下4个方面:1.创立新型逆冲推覆构造几何体系,其主要构造要素为台阶式逆冲断层,强调断裂与褶皱的相互关联性,可划分为断裂与褶皱两个分支系统。2.发展平衡构造剖面的研究方法,用于计算造山缩短量并检验构造解释。3.发现韧性推覆产生糜梭岩、混合岩、花岗岩三位一体的成岩作用和对金矿床的控制作用;清表推覆构造对油气藏的控制作用;浅表台阶式逆冲断层对金属矿藏的控制作用,这种控矿作用  相似文献   

4.
横河逆冲推覆构造呈北西向挟持于临汾一运城盆地南东边界断裂与新生代同善一承留北西西向断裂间,为两构造带之次级“P”方向剪裂隙。上述两带分别具为右行扭动及左行扭动特征,指示横河逆冲推覆构造带形成于喜马拉雅期。  相似文献   

5.
逆断层地裂缝在黄土中破裂扩展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伏地裂缝在黄土中的扩展机理,其影响的范围、程度等问题,都是城市工作者所广泛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为了研究黄土中逆断层地裂缝的扩展机理和扩展特征,参照正断层大型物理模型试验,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建立了三维数值分析模型,进行了黄土中逆断层的扩展机理研究。研究表明,隐伏逆断层地裂缝活动时,在地裂缝的上端,土体单元受到拉、压、剪的共同作用,裂缝很快被贯通,因而在其上端形成了破裂区,但向两侧的扩展有限;地裂缝的下盘在地裂缝活动时,受到的影响较小,即逆断层主要影响地裂缝的上盘,而对下盘影响甚微;同时,逆断层的影响范围和深度都明显小于正断层。由此可见,逆断层地裂缝活动特征明显区别于正断层,在黄土中的扩展有其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6.
本文较详细地叙述了逆矩阵法、组合逆矩阵系数法和逆矩阵系数法分层解释的基本原理。通过三种方法的模型解释结果对比,发现组合逆矩阵系数法和逆矩阵系数法,可以替代逆矩阵法。实验证明:组合逆矩阵系数法受底数影响小,而逆矩阵系数法计算简单、运算速度快。实际工作中,要求参加解释的底数占应尽可能多,解释时最好是去除底数。  相似文献   

7.
准噶尔南缘逆冲带多个逆冲断层同期活动的几何学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山北缘为典型的大陆内部活动构造特征,发育准噶尔盆地南缘逆冲带,主要表现为新生代时期形成的多排平行山体的背斜和逆冲断层。野外地质考察、地表填图指出,第二排背斜带玛纳斯背斜和吐谷鲁背斜核部均发育一条逆冲断层,背斜北翼发育一条逆冲断层,并导致河流阶地变形和断层崖的形成。地震资料解释和钻井数据证实玛纳斯背斜和吐谷鲁背斜北翼和核部存在多条向北逆冲的断层,在这些背斜和南侧第一排构造清水河背斜和奇古背斜之间的向斜之下存在隐伏的东湾背斜。二维地震测网构造解释指出东湾背斜为同时活动的、叠置的双重逆冲构造,并造成玛纳斯背斜和吐谷鲁背斜浅层发育一系列无序叠瓦逆冲断层。野外观察和地震解释的生长地层和地层不整合分析证实,这些无序逆冲断层形成时间主要为中新世晚期,一直到第四纪西域组(Q_1x)和乌苏群(Q_2)时期和第四纪中晚期(Q_4)。我们提出准南地区多个逆冲断层同期活动模式不同于新逆冲断层向前陆方向扩展时,旧断层不活动的模式。同期逆冲作用模式展示由于深部有序逆冲作用形成的双重逆冲构造发育期间,同期活动的逆冲作用可在浅层地表形成一系列无序逆冲断层,类似于叠瓦扇逆冲断层。  相似文献   

8.
内蒙地轴南缘盖层中逆冲断层的样式及形成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内蒙地轴南缘盖层中,发育了多种样式的逆冲断层,如叠瓦式、背冲式、对冲式和楔冲式.这些逆冲断层都发育在基底断裂控制的断陷盆地边缘,并向盆内逆冲。形成发育的过程是:区域拉伸、基底断裂活动和断陷盆地发育→区域挤压、盆缘逆冲断层发育→盆缘进一步隆起、逆冲断层进一步发育。所以区域拉伸和挤压、断陷盆地的发育和盆缘逆冲断层的活动三者密切相关。逆冲作用主要发生于燕山运动时期。  相似文献   

9.
在四平市叶赫镇发现一系列走滑-逆冲断层,断层面平直、陡倾,走向集中在NNE15°~35°范围内,组成了佳木斯—伊通两条主干边界断裂之间的分支断裂带,分支断裂呈雁列式排布,与走向NE45°的主干边界断裂呈锐角相交,指示边界断裂具有右旋走滑特征。叶赫镇走滑-逆冲断裂带的发现为佳木斯—伊通断裂存在晚白垩世晚期—末期的走滑-逆冲事件提供了新证据。叶赫镇分支断裂带是石岭镇分支断裂带向南部的延伸,两者切割了相同的地层,具有相同的构造特征和构造属性,属于同一走滑-逆冲断裂系统,它们是晚白垩世晚期—末期同一地球动力学背景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分别考虑垂直分量和弹性释水的Neuman潜水井流模型和迟后排水的Boulton第二潜水井流模型解析解分析的基础上,以具有随机搜索寻优特性的实数编码加速遗传算法(RAGA)和数值积分法对其进行优化求解,从而来确定潜水含水层系统的逆问题.以计算实例表明,该法可以取得较好的求参效果,并且与配线法、直线图解法等传统方法比较,方法简单,不需要分抽水时间-降深过程的前、后段分别进行参数确定,实现了潜水含水层参数的自动优选,简化了潜水含水层系统逆问题的确定过程.  相似文献   

11.
水质反问题模型的时域频域算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兰 《水科学进展》1998,9(3):218-223
为了提高水质数学模型的模拟精度,充分考虑了对流扩散方程中混合系数随空间变化的特性,结合数学物理反问题理论和方法,建立了河流水质分布参数反问题模型,分别在时域和频域推导出反演计算公式,最后给出应用计算实例。时域与频域两算法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频域计算工作量小,占储存单元少;时域的反演计算误差却明显小于频域,其抗噪性能也较频域强。这说明分布参数能明显改善水质的模拟精度,与污染物在水域的实际分布规律相吻合,本文提出的方法在水环保工作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提出一种求解流体力学参数控制反问题的新思路--控制论方法。将流体力学参数控制反问题纳入控制论范畴,提为分布参数系统的最优控制问题,并提出应用计算机辅助优化法实现求解。以一个矩形坝非均质渗透系数反演问题为例,用所提方法进行了求解。研究结果表明,应用控制论方法求解参数控制反问题是合理可行的,是研究反问题的新思路。与其它参数控制反问题求解方法相比,用计算机辅助优化法求解参数控制反问题简单易行,且适应性强,为拓广流体力学参数控制反问题的工程应用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3.
稀疏脉冲反演实际上就是利用反褶积原理, 从带有噪声的地震道中计算出具有稀疏分布特征的反射系数的振幅和时间.稀疏脉冲反演是非线性优化问题, 通常都是把非线性优化问题转化为线性优化问题, 然后用线性优化算法求解.以范数约束为基础, 提出L1-L2范数联合约束求解的方法.该算法采用了目前国际流行的内点算法, 与传统的优化算法相比, 这种算法具有精度高, 速度快的优点.通过研究人工模型和南海某油田实际数据, 表明该算法的计算结果和测井记录吻合好, 提高了地震分辨率, 目的层段分辨率优于8m.利用反射系数剖面预测的储层厚度和开发井吻合很好, 大大地降低了资源量计算的风险和油田开发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4.
在第一类Dirichlet边界条件下,研究了由表面热流密度来反演热传导方程多点源的唯一性和稳定性。即反演点源个数n、热源强度组合系数αi、点源位置si的唯一性和反演点源位置si的稳定性。利用热变换方法将热传导方程反问题转化为等价的双曲型方程反问题,然后通过分析等价的双曲型方程反问题得到原反问题的唯一性和条件稳定性结论。  相似文献   

15.
环境水力学反问题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反问题广泛存在于环境水力学的各个研究领域,通过环境水力学反问题研究可以实现对水流及伴随水流系统的污染物质迁移、输运过程的识别和控制,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近年来,环境水力学反问题研究内容逐渐丰富,其重要性日渐突出。基于反问题理念阐述了环境水力学反问题的内涵,从不同的角度对环境水力学反问题进行了分类,强调了环境水力学反问题研究的重要意义。从参数反问题、源项反问题、边界条件反问题、初始条件反问题和形状反问题5个方面分析评述了环境水力学反问题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并对该领域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In 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 the covariance is often used to describe the spatial correlation and variation in rock properties or the uncertainty in rock properties. The inverse of the covariance, on the other hand, is seldom discussed in geostatistics. In this paper, I show that the inverse is required for simulation and estimation of Gaussian random fields, and that it can be identified with the differential operator in regularized inverse theory. Unfortunately, because the covariance matrix for parameters in reservoir models can be extremely large, calculation of the inverse can be a problem. In this paper, I discuss four methods of calculating the inverse of the covariance, two of which are analytical, and two of which are purely numerical. By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assumed stationarity of the covariance, none of the methods require inversion of the full covariance matrix.  相似文献   

17.
Inverse problems are ubiquitous in the Earth Sciences. Many such problems are ill-posed in the sense that multiple solutions can be found that match the data to be inverted. To impose restrictions on these solutions, a prior distribution of the model parameters is required. In a spatial context this prior model can be as simple as a Multi-Gaussian law with prior covariance matrix, or could come in the form of a complex training image describing the prior statistics of the model parameters. In this paper, two methods for generating inverse solutions constrained to such prior model are compared. The gradual deformation method treats the problem of finding inverse solution as an optimization problem. Using a perturbation mechanism, the gradual deformation method searches (optimizes) in the prior model space for those solutions that match the data to be inverted. The perturbation mechanism guarantees that the prior model statistics are honored. However, it is shown with a simple example that this perturbation method does not necessarily draw accurately samples from a given posterior distribution when the inverse problem is framed within a Bayesian context. On the other hand, the probability perturbation method approaches the inverse problem as a data integration problem. This method explicitly deals with the problem of combining prior probabilities with pre-posterior probabilities derived from the data. It is shown that the sampling properties of the probability perturbation method approach the accuracy of well-known Markov chain Monte Carlo samplers such as the rejection sampler. The paper uses simple examples to illustrate the clear differences between these two methods  相似文献   

18.
利用反问题新算法—时间域正演反演法研究非线性抛物型方程的逆时反问题。该方法处理反问题的主要思路是先求解相对应的正问题,获得解在特定时间网格处的近似值;然后构造一个合适的全纯映射,在象空间中获得解在时间网格对应点处的近似值;最后利用解析函数的唯一延拓性质实现反问题的逆时间反演。数值模拟例子说明了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以BG理论为基础,首先在重磁异常线性反演中将该理论与吉洪诺夫正则化方法相结合求解地下密度源(或磁源)分布及质心(或磁质心)位置;在重磁非线性反演中结合应用正则化方法和马奎特思想给出一种确定地下密度(或磁性)界面的稳定迭代算法:正则—马奎特法其次研究一种综合多和磁两种异常联合反演既是磁界面也是密度界面的方法。最后,以判断重磁异常是否同源的对应分析为先导,将上述方法综合于一起建立了重磁异常广义线性人机交互式综合反演系统。实际地区的应用已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20.
扩散波的时空反演与洪水实时预报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兰 《水文》1998,(6):1-5
以扩散波方程描述天然河道中的洪水波运动规律。将数学物理反问题理论和离散反演算法与河道流量演算相结合提出了扩散波实时预报的方法。该法的特点是在求解流量场Q(x,t)的同时反演计算扩散波波速C(x,t)和扩散系数D(x,t),根据不断监测的新信息系列,直接利用原偏微分方程进行参数的实时校正和预报过程实时修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