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广西壮族自治区测绘局试验小组 《测绘通报》1980,(6)
航空摄影测量是目前测制各种比例尺地形图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测图方法。为了提高成图速度,保证质量,我们对改进调绘方法做过多次试验,采用室内判读、清绘—野外检查、补调—室内修改、整理成果作业方案,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现把试验情况报告如下,供同志们讨论研究。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经济建设飞速发展,特别是铁路公路两侧、黄河两岸、经济开发区及城镇周围发展更快。全省1∶1万地形图大多是七八十年代施测的,其中约30%是60年代施测的,这些年代久远的地形图所表示的地物地貌与现实相比变化很大,现势性很差,大部分已失去使用价值。同时,原测制的1∶1万地形图坐标系统采用的是以原苏联克拉索夫斯基椭球体为基础的1954年北京坐标系(以下简称54北京坐标系),高程系统采用的是“1956年黄海高程系”。而近10年来,全国已普遍采用了由我国自行研制建立的1980年西安坐标系(以下称80西安坐标系)和19… 相似文献
4.
5.
《测绘通报》1978,(1)
以英明领袖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继承毛主席的遗志,提出了“抓纲治国”的伟大战略决策,国民经济出现了全面大跃进的新形势。为了适应煤炭工业发展的跃进形势,满足矿区生产和建设编制各种矿图的需要,为煤矿大变快上,多出煤,出好煤做出贡献,矿区原有地形图必须迅速更新。在现有条件下,普及和推广航测方法,是一种多快好省的成图方法。因此我们于一九七七年四月至六月进行了1:2000航测成图的试验工作。试验由辽宁省煤炭工业局直接主持领导,辽宁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组织进行,参加现场试验工作的有:煤炭部航测大队、沈阳矿务局、阜新矿务局、本溪矿务局、抚顺矿务局、北票矿务局、阜新煤矿学院等单位的同志,此外还有阜新市城建局和抚顺市城建局的人员参加。试验工作的航测外业由辽宁省煤炭工业局航测学习班完成,航测内业成图由煤炭部航测大队完成,随即进行了野外检测工作。经过两个多月的实验,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为煤炭系统今后开展1:2000比例尺航测成图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6.
本文讨论了基于Geographics MicroStation工作环境下的1:10000数字线划图到1:50000数字线划图缩编成图系统的技术路线、技术方案,以及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7.
西藏自治区贡觉县雄松乡至沙东乡金沙江流域作为川藏铁路的必经河流,地形崎岖、地质灾害隐患点多,亟需对该地区隐患点进行全方位的识别。首先,选取61景哨兵一号(Sentinel-1)升轨影像、53景Sentinel-1降轨影像和7景陆地观测技术卫星2号(advanced land observing satellite 2,ALOS-2)升轨影像对研究区域进行滑坡探测与监测。然后,利用合成孔径雷达(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通用型大气改正在线服务(generic atmospheric correction online service for InSAR,GACOS)辅助干涉影像堆叠技术(InSAR Stacking)的方法,获取研究区域雷达视线(line of sight, LOS)方向的InSAR年形变平均速率图,并结合3个轨道的结果提取出沿坡向和垂直滑坡向的平均速率图。最后,与LiCSBAS时间序列分析包的结果进行比较,发现两者具有高度一致性,LOS向年形变速率图像的相关系数在0.92以上,沿坡向和沿垂直滑坡向年形变速率的相关系数在0.85以上,证明了GACOS辅助下InSAR Stacking结果的可靠性。此外,还发现研究区域内沿坡向最大年形变速率为-163 mm/a;结合InSAR形变结果与光学遥感影像解译,可将该滑坡群分为A~G 7个区域进行实时监测。 相似文献
8.
通过地质调查提前了解地质灾害发生的历史和现状,对最终实现潜在灾害的识别和预警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传统人工地面调查手段难以发现并查明茂密植被覆盖或地形高陡等复杂山区的重大地质灾害及隐患,而航空遥感作为一种多功能综合性探测技术,因其独特视场角、不受地面条件限制等优势可高效地获取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征和时空演化规律。首先,概述了地质灾害领域常用的航空遥感平台类型及发展趋势,分析了不同荷载传感器信息处理技术优势及主要解决的地质灾害问题。其次,综述了航空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基础地形测绘、早期识别、调查评价、中长期监测、应急处置5个应用阶段的重点研究成果,并论述了不同阶段的各类技术方法要求及优劣性。最后,总结航空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领域应用研究的不足之处,并阐明了未来发展趋势和建议。
相似文献9.
长期以来,中国四川省茂县地区受地质、地形条件和构造活动的影响,滑坡等地质灾害频发,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公路等基础设施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因此需要对滑坡隐患区域进行有效识别和监测。以时序哨兵1号A、B卫星(Sentinel-1A/1B)影像为数据源,利用时间序列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nSAR)技术对茂县岷江河谷区段的潜在滑坡隐患开展识别监测,对重点区段进行了分析,同时分析探讨了InSAR滑坡监测中不同轨道数据的视线方向形变测量灵敏度差异。从实验结果中成功探测识别出了茂县岷江河谷沟口乡至石大关乡段的20余处滑坡隐患,现场实地考察验证了识别结果的准确性,证明了时序InSAR方法在高山河谷区滑坡隐患识别监测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许强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20,36(11):1651-1659
中国地质灾害点多面广,目前通过人工排查已发现近30万处隐患点,但近年来发生的多起重大地质灾害并不在已发现的隐患点范围内,应该还有大量的灾害隐患没被发现,尽可能全面识别和发现灾害隐患仍是中国防灾减灾最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就如何进一步推动地质灾害隐患早期识别工作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和建议:(1)近年来,各种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隐患识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每种技术都有各自的长处和短处,所能识别的隐患类型和特征也不尽相同,只有将各种技术手段综合应用,相互补充和校验,才能最大限度地识别已存在的地质灾害隐患,有效破解隐患识别难题。(2)对于识别难度最大的不稳定斜坡,需要将传统地质勘测与现代技术激光雷达(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 LiDAR)、航空或半航空物探等有机结合,才能提升识别效率和准确性。(3)利用深度机器学习可望实现地质灾害隐患的智能化自动识别,但目前其仅对光谱和纹理特性显著的新生地质灾害具有较好的自动识别能力,而对其他类型如古老滑坡体、一般地质灾害隐患点而言,自动识别的正确率还不高,应加大力度开展相关方面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本文扼要地叙述了1:500航测综合法成图的工艺流程及作业中应注意的问题,并以无锡市测区的成图精度,证实了该项工艺流程及作业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高凤翥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1994,(Z2)
前言 今年我院承担了齐齐哈尔市区70余平方公里的1:500比例尺航摄成图任务。这样大的面积,这样大的比例尺,采用航摄成图,在我省乃至全国都是少见的。为此有必要把这项工程的经验及教训加以总结,以供测绘同行们参考。 相似文献
13.
14.
运用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完成了深圳市1:1万地形图数字化成图与建库任务,介绍了从外业控制,调绘开始到最后上交全部成果的主要体会。 相似文献
15.
中国科学院武汉测量制图研究所航测组 《测绘学报》1960,(1)
本文根据总路线的多快好省的原则,对利用已有小比例尺航摄底片测制大比例尺地形图的作业方法、经济指标和精度等进行了分析。全文包括航测外业施测及精度情况、航测内业工作及精度情况、测图的经济指标。实验区成图精度的分析,平面位置精度。m_x=±0 34mm;m_y=±0 33,m_s=±0 46。按C Koppe公式表示的地形图情况,小于6°(个别地区到8°)的丘陵地区,在地面坡度地貌割裂很大。实验结果证明。分层纠正象片镶嵌图测图时,m_h=±(0 35+3 3tgα)米,单张象片测图,m_h=±(0 38+4 2tgα)米,白纸测图(1·10000),m_h=±(0 40+6 0tgα)米,白纸测图(1 5000),m_h=±(0 49+2 2tgα)米。利用小比例尺航摄资料制成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方法比白纸测图优越,不但在平坦地区优越而且在丘陵地区也优越,可提高工效1倍以上而成本只及白纸测图的三分之一。其精度还可以提高,因此是符合于多快好省的原则的。不论应用何种测图方法,保证必要的标尺点是决定地貌精度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一、引言
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正日益改变着人们的观念,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不断地改变着落后的生产方式,测绘领域中,传统的生产方式为第一代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的测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传统的模拟生产方式因其成图周期长、 相似文献
17.
通过工作实践 ,论述在城市建筑区使用纯航测方法成图是无法满足其精度要求的 ,如要满足 ,则必须采用诸如全野外数据采集等辅助测量手段 相似文献
18.
19.
20.
结合福建省测绘局提出"千乡万村用图工程"的需要及现有资料的实际情况,通过对试点区1∶2000新农建设用图的作业流程、生产工艺和最终测绘成果进行分析,讨论该项目所采用技术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