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以长三角地区为研究区域,以制造业劳动力城市分布为研究对象,运用Ripley's K函数多尺度识别制造业劳动力空间集聚模式;并利用Mann-Kendall检验方法,查找制造业劳动力边际集聚突变的空间尺度,以此揭示长三角地区城市集聚效应的主要空间特征。发现主要有:①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劳动力在空间上显著集聚,随着空间尺度的增加,集聚程度与空间尺度呈倒"U型"关系。当空间尺度为155 km时,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劳动力集聚范围达到最大,此处城市间向心力和离心力实现均衡;②由Mann-Kendall检验结果可知,60 km是城市集聚效应间结构的突变点,即长三角地区地级市之间、地级市与直辖市间距离应不低于60 km,这种城市群结构将使得地级市下辖的县级市、县等既能享受城市集聚效应又能避免拥挤效应等不经济因素,具备较佳的发展条件;③在突变范围内,长三角地区城市集聚效应呈现"中心—外围"层级空间结构,以上海、苏州等中部地区城市为极核,带动周边城市发展,经济影响逐级向外递减。江苏北部、浙江南部城市集聚效应最小,表现出明显的梯度特征和地域差异性,这意味着长三角地区城市发展仍不均衡。  相似文献   

2.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土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开发区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域,所发挥的集聚效应、示范效应和扩散效应,在促进经济高速发展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已经成为产业升级、区域发展的推动器和科技创新基地.  相似文献   

3.
土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开发区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域,所发挥的集聚效应,示范效应和扩散效应,在促进经济高速发展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已经成为产业升级,区域发展的推动器和科技创新基地.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的开展对于控制开发区盲目扩张,促进开发区用地挖潜,提高开发区用地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开发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考核制度与长效机制,增强土地参与宏观调控的能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城市化对耕地保护的作用机制是通过城市的扩散与集聚效应体现的。城市外延扩展,不可避免地要占用一部分耕地;但城市化有利于提高土地的集约化程度,进而促进耕地保护。  相似文献   

5.
通过拟合最优幂函数模型,将NPP-VIIRS影像模拟为DMSP-OLS影像,构建了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简称长三角)和珠江三角洲(简称珠三角)三大城市群1992—2017年长时间序列夜间灯光影像集。参考城市建成区统计数据确定夜间灯光最佳阈值提取城市范围,有效剥离统计数据中包含的经济活力不足的城市空间,识别出不属于统计范围的低等级、高活力城镇区,创新了数据应用视角。研究表明:① 县级城镇和市级以上城市对三大城市群城市范围的贡献度不同。京津冀腹地广阔,县级城镇是区域经济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体上贡献度最大;1990s初期长三角部分县级城镇经济活力较强,大量撤县设市后县级城镇数量减少,逐渐在2005年后低于京津冀;珠三角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和行政单元划分的影响,县级城镇对城市范围的贡献在3个城市群中始终最小。② 三大城市群城市扩展非均衡性特征存在差异。京津冀城市扩展为京、津主导下的“双核”模式,非均衡性显著,尚未形成完善的城市规模体系;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集聚特征明显,均衡性更强。重心迁移的路径、方向和距离反映各城市群不同的扩展强度和作用模式。③ 城市空间扩展格局整体均呈现热点区不断扩大、冷点区不断缩小的特征。其中京津冀热点和冷点区相对稳定,热点区向心集聚作用较强;长三角和珠三角空间格局变化较大,区域核心城市带动作用较强。  相似文献   

6.
张跃进 《国土资源》2004,(12):19-21
如果说从山林走向平原,从农村走向城市,是人类祖先遗传的群居基因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向,那么,在人类进入以城市(镇)化和现代化发展为主体的21世纪,让尽可能多的农村人口向城市或城镇集聚和转移,则是富裕农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要求。建设与发展小城镇,可以高效、集约利用土地和资金,形成人口资源、产业集聚的规模效应,  相似文献   

7.
在引入非期望产出的基础上,利用Super-SBM-Undesirable模型测度2006~2015年东北地区34个城市的工业用地效率值并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其分异情况,进而选择固定效应面板模型进行溯因。结果表明:①东北地区城市工业用地效率总体上处于低效水平,且大部分地区工业用地效率呈现先上升后降低的态势;②东北地区城市工业用地效率水平总体上呈现空间正相关,但相关程度偏低,空间集聚现象以LL型为主,且集中分布在黑龙江省的东部和东北部;③对于东北地区城市工业用地效率而言,工业化程度和对外开放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而工业国有化程度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地区经济水平具有并不显著的改善作用;由于数据的局限性,对外交通水平并没有体现出预期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8.
城市空间结构识别是城市规划和城市资源空间优化的一项重要手段和基础性工作,通过多要素集聚规律反映的城市空间形态还需进一步深入理解。利用人口密度、关注点和夜间灯光数据等多源数据,通过叠加分析、局部等值线树算法来识别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的城市空间结构,探讨不同城市要素的空间集聚形态,利用多项指标衡量城市中心和新城的城市空间形态发展,旨在将不同的城市空间结构进行对比。结果表明:①通过空间要素的集散形态分析,北京、上海和广州仍是以主城区为主导的城市空间结构,深圳外围城区的组团结构得到明显发育,呈现多中心主导的模式。②广州城市中心发展相对均衡,紧凑度高;深圳城市中心发展出现明显差异化,城市中心向西扩张,导致紧凑度降低。③各城市的新城均衡度均较高,各城市内部中心之间的要素集聚水平差异小。延伸度大于2的新城空间形态有显著的城市中心指向性,多数新城的延伸方向依附于道路或城市轨道交通发展。④自然条件和交通网络均是影响城市空间形态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作为'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和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试点示范县、全省振兴实体经济试点县,近年来,长兴县坚持'有限空间、无限发展',以'亩均论英雄',采用绩效管理理念开展低效用地整治,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率。发挥集聚资源、亮晒绩效、提高标杆的综合措施效应,推动资源要素向工业平台和重大项目集聚,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相似文献   

10.
基于脆弱性视角探究乡村地域系统可持续发展情况与集聚特征的空间关联效应,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以SPOT2/4全色和Landsat TM卫星遥感融合影像为主要数据源,解译校正得到2016年江苏省乡村聚落斑块。在利用平均最近邻距离指数、核密度估计和标准差椭圆方法明确江苏省乡村集聚分布特征的同时,从资源、经济和社会脆弱性视角构建乡村脆弱性综合评价模型,进一步探讨县域乡村空间集聚特征与脆弱性发展程度的关联规律。结果表明:① 江苏省乡村地域自内核向外缘分布密度逐渐递减,苏北地区中部、苏南和苏中地区毗邻处乡村聚落密集分布,整体空间异质性和集聚形态的方向性特征明显;② 江苏省县域乡村脆弱程度存在地域分区不均衡现象,子系统相关性较弱,空间耦合特征尚不明显;③ 资源脆弱性子系统与经济、社会脆弱性之间均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是当前江苏省县域乡村发展的薄弱环节;④ 江苏省县域乡村资源、经济和社会单一脆弱子系统集聚分布特征明显,综合脆弱性与集聚特征并未实现空间良性共振。  相似文献   

11.
探究城镇空间扩张的方向性及其时间变化特征,能够反映都市圈发展过程中核心城市与边缘地区空间关联的动态过程,为制定都市圈发展的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从都市圈的核心城市与边缘地区相互关联的视角,借鉴物理学中力的分解原理,构建了同时兼顾扩张强度和方向性的向心扩张指数CEI,并以郑州都市圈为对象,采用2000—2018年30 m分辨率的全球人造不透水面数据产品GAIA,分析了建设用地扩张的总体数量和占比变化、动态度及强度变化、以及空间方向性变化等特征,进一步应用多元逻辑回归模型,揭示了影响城镇空间扩张向心性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① 向心扩张指数CEI为揭示都市圈核心城市对边缘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提供方法支撑,能够定量刻画边缘地区朝向核心城市的发展趋势;② 在郑州都市圈近20年的快速扩张过程中,尽管各区县市的DEI指数和CEI指数随时间而增减波动,但郑州都市圈总体呈现“核心—边缘”发展模式,除个别地级市中心城区及其下辖县以外,多数区县市的向心性显著且随时间增强,郑州市中心城区对于边缘地区具有显著的辐射带动作用;③ 核心城市与边缘地区的人均GDP差异及城镇化率差异是影响边缘地区向心扩张的重要因素,与核心城市是否相邻、行政隶属关系及行政等级也对向心扩张具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2.
近三十年来昆明市建成区扩展遥感监测与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借助GIS技术提取了6个时期的昆明市建成区扩展及对周边土地占用的信息.在此基础上,利用扩展弹性系数、分形维数等方法分析了昆明市1974~2004年建成区扩展的时空特征、土地利用类型演变过程,以及与人口增长之间的协调关系,并应用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影响昆明市建成区扩展的社会经济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0年来昆明市建成区扩展了3.07倍,1974~1988年的14年间,仅增加了13.36km2,而1988~2004年的16年,增加了144.07km2.其增长速度与市区人口增长速度相比,有时超前有时滞后.建成区是以老城区为核心沿东北、西南、东南三个方向呈“星形”扩展.其扩展占用的土地主要是耕地.自然因素对建成区的扩展形态起着限制作用,社会经济因素是建成区扩展的内在推动力,政策和规划对建成区扩展起着引导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以生态安全理论与方法为基础,地理信息系统(G IS)和元胞自动机(CA)为技术支持,集成宏观的生态经济学Tietenberg资源分配模型和微观的GEOMOD模型,构建一种生态约束性城市扩展优化模型(Ecological Re-straintUrban Expansion Model,ERUEM),进行了广西南宁市2005~2020年城市空间扩展情景模拟研究。通过Tietenberg模型完成未来各个时段内城市用地数量的最优分配;从满足局部土地生态适宜性、土地利用继承性和邻域影响的角度,利用GEOMOD模型结合城市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完成城市用地的空间分配,最终实现城市空间扩展优化模拟。模拟结果表明,该模型在生态安全约束下,南宁城市空间扩展主要占用农村居民地、工矿用地、未利用土地和园地,减少对林地、水田和旱地的占用,增加和保育了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优化了城市空间的扩展;该模型方法可为南宁市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北京市城市用地百年变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城市的空间扩展过程及其时空规律的研究,可正确地把握其在城市化进程中所处的阶段,预测城市发展趋势。本文利用数字化地形图、陆地卫星MSS、TM影像,对民国时期至2005年北京市城市用地的面积变化、扩展过程进行了监测分析,并对北京市中心建成区及周边典型卫星城的动态变化作了重点分析。结果表明:在近百年的时间内,北京市建成区的扩展基本上呈现出以旧城区为中心向四周扩展的方式,并未在某一方向表现出特别明显的变化,但在不同时期内的扩展速度差异非常明显。北京市的道路交通用地发展迅速,周边卫星城的建设有较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广州城市空间形态特征与时空演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和变化是城市内、外各种社会力量相互作用的物质空间反映。本文基于历史资料和遥感影像,探讨了近百年来广州城市空间形态特征和演变过程。广州城市空间形态演变依次经历了轮形团块期、触角期、分散组团式、轴向发展期、带形发展期、新的触角期等几个阶段。利用遥感方法对1979~2004年间广州市建成区变化的监测表明,该期间广州先后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相对稳定期、90年代前期的快速发展期、90年代中后期的平稳发展期和近年来的高速发展期,目前是扩展速度较快的时期。  相似文献   

16.
基于潍坊市近50年来历史遥感影像,通过人机结合的方式,对历史影像进行中心城区范围提取,并开展面积变化、扩张速度和扩张强度、紧凑度、分形维数、重心迁移等相关指数的统计分析,发现潍坊市中心城区扩张的历史演变规律。通过提取水系、道路等城市发展相关要素,分析对其历史变化情况进行专题分析,以此为城市发展和规划提供数据和决策支撑。研究发现,潍坊市中心城区的空间形态演变规律初期向东侧发展,与寒亭区、坊子区形成三角状星型结构。后发展形成东西一体相连的单中心城区结构,最终形成潍坊市中心城区东西、南北十字结构。  相似文献   

17.
城市热岛强度是城市热岛研究和应用中的一个重要度量指标,但其科学计算一直是该研究的难点。目前常用的基于气象站的城乡温差计算法,由于在代表城区与郊区温度的选择上存在困难,较难准确客观地计算热岛强度。为此,本文在LCZ分类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将其应用于福州市的城市热岛研究中,以科学地计算城市热岛强度。研究表明,采用分层分类和人工目视解译相结合的方法能较好地实现LCZ的遥感分类,并确定出分别代表城市和郊区的地表温度,据此计算得到2015年9月27日福州的城市热岛强度为6.73 ℃,热岛效应十分显著。进一步将分类结果与遥感地表温度影像叠加,可有效地区分各地类的热特性,全面反映城市热岛的分布状况。  相似文献   

18.
监测并理解建成区扩张有助于管理城市发展。针对城市建成区提取与其空间扩张驱动力分析存在的困难,提出集遥感信息提取与驱动力分析于一体的技术框架,利用面向对象分类技术提取建成区,采用扩张指标分析城市扩张过程,使用随机森林回归分析城市扩张驱动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在最近25年里建成区的扩张存在时空差异,研究期内城市扩张主要受社会经济因素和邻域因素驱动,其主导驱动力随时间的推移而演变。  相似文献   

19.
Municipal district adjustment and built-up area expansion are two main forms of urban spatial expansion. Using geometric methods, this study constructed a space-time path method to characterize the space-time relationship between municipal district adjustment and built-up area expansion, and drew the space-time path sets of major prefecture level cities from 2000 to 2010 by constructing a coordinate system of the standardized built-up areas and municipal district areas. This divided them into four quadrants, namely, H-H, L-H, L-L, and H-L, based on the relative mean value to evaluate overall and individual stability by three indexes of the trajectory vectors, namely, direction, length, and slope. Results provide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 Municipal district adjustment is an effective spatial expansion way for city-scale promotion in China. Since 2000, municipal district adjustments have been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eastern coastal regions and mid-western capital cities along with their surrounding cities. 2) Municipal district adjustment affects the scale and status of a city in China. Many cities that have expanded municipal districts behave stably and cross quadrants. 3) Great majority second-tier cities have effectively promoted their scale and status through municipal district adjustment. The municipal district adjustment of medium and small cities in the mid-west area is relatively advanced compared with city development. 4) Municipal district adjustment with minimal magnitude is severely restricted from upgrading the scale and status of a city.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entirely incorporated counties or cities to municipal districts should be the mainstream in future municipal district adjustment.  相似文献   

20.
以TM影像为基本数据源,结合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土地详查数据,分析了烟台主城区1992年以来土地利用空间扩张特征与机制,以能够更好地对城市进行科学规划控制,促进城市经济协调发展。通过对1992年及2013年TM遥感影像进行处理分析,结合烟台市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得出结论:烟台市1992年到2013年城市空间扩张向西面及沿海方向发展;城市建筑用地面积增加较多,耕地和水域面积则呈减小趋势。影响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扩张的驱动因子主要是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产业结构、交通发展及国家政策等,其中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是促进烟台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扩张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