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震巨灾保险作为资源储备和经济补偿的一种手段,能够有效减轻国家政府的负担,为震后受灾群众提供经济补偿。当超大城市发生地震后,经济损失相较其他城市更严重。因此,在超大城市推进地震巨灾保险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政策法规、模型构建和巨灾试点3个层面对比梳理了地震巨灾保险现状,分析了我国超大城市开展地震保险工作所面临的困难,最后以首都北京为例,对北京开展超大城市地震巨灾保险提出了意见建议,为北京相关政府部门政策制定和决策建议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地震巨灾保险作为资源储备和经济补偿的一种手段,能够有效减轻国家政府的负担,为震后受灾群众提供经济补偿.当超大城市发生地震后,经济损失相较其他城市更严重.因此,在超大城市推进地震巨灾保险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政策法规、模型构建和巨灾试点3个层面对比梳理了地震巨灾保险现状,分析了我国超大城市开展地震保险工作所面临的困难,...  相似文献   

3.
第三届大陆地震紧急救援暨巨灾保险国际会议于7月12-14日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为来自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从事大陆地震、应急与管理和地震保险领域研究的科学家和决策者提供了一次交流最新研究成果和管理经验的机会。  相似文献   

4.
汶川地震表明,我国再保险体系在巨灾保险补偿中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这激发我们思考这样的问题:应怎样建立有效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来支撑和促进再保险体系的发展。为此,提出这样的研究设想,从汶川地震为出发点,结合我国巨灾保险的实践经验,整合保险及相关行业的技术优势,从管理制度、技术和风险管理三个层面深入研究我国再保险体系在巨灾风险管理中的作用,以期得出新的建议或改善措施。(1)制度层面:对比国外和我国在地震、洪水、干旱、台风等巨灾再保险管理方面的法律规定,结合政治制度的差别,总结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巨灾风险管理体系的政策依据。(2)技术层面:以地震风险为突破口,兼顾洪水、干旱、台风风险,探讨如何建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巨灾风险分析模型及数据库。(3)管理层面:分析巨灾保险在巨灾条件下失灵的深层次原因,论证再保险体系在巨灾风险分散机制中的重要作用,提出我国巨灾风险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5.
对地震等天然巨灾风险而言,依赖大数法则的保险业与再保险业的赔偿能力明显不足.如果将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结合,便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分散巨灾风险.近十几年来,一些国家和地区将金融衍生品用于巨灾风险管理,形成了巨灾保险衍生品.为了在我国地震风险管理中合理借鉴发达国家采用的金融手段,本文对巨灾保险衍生品的发展、现状和定价理论进行了归纳总结,为进一步将地震工程中一些成熟的方法或结论与之结合,设计能够减轻地震保险风险的、结合工程实际的地震保险衍生品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本文综合有关信息和资料,分析了美国巨灾发生、发展的趋势,介绍了美国建立巨灾风险识别与分析的步骤和程序。综述了美国自然灾害风险管理政策的框架设计和地震巨灾风险评估和地震保险研究的社会政策。  相似文献   

7.
多年来数次大震的冲击和各国政府地震减灾对策的实施已经证明,地震保险作为灾害风险补偿,对综合减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保险业向市场化模式过渡,显然地震保险的潜在经营风险日益增加,因此1996年7月1日起地震保险责任被从财产保险中剔除。为尽早恢复地震保险责任,为建立新的地震保险法规提供科学依据,我们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自治区科委、中国地震局地震科学联合基金办公室的支持下,于1996年10月开展了《地震风险和地震保险研究》项目工作。《地震风险和地震保险》一书…  相似文献   

8.
地震保险及其在地震减灾中的潜在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蓉辉 《地震研究》1995,18(3):317-329
随着世界人口与工业化程度增加,地震灾害亦惊人地增大。与此同时,若能将现有知识和技术有效地转化为减灾实践,地震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威胁将大大减少。保险是人类对付可能遭受的危险或可能造成损失的一种手段。以保险保单为依据,在保险标的遭受损失时,保险公司将提供经济补偿。本文首先阐明保险在减轻地震损失中可能发挥的潜在作用,以及从经济上帮助在地震中遭受破坏的房产主和企业主恢复重建,其次介绍中国云南省从地震保险的角度,为对付未来震灾所进行的多方协作;最后,为了从技术和经济上合理厘定地震保险费率,并顺利开展地震保险业务,开展国际、国内合作项目是必要的。新近在第九届国际地震预测会(哥斯达黎加,1994年9月)会议期间成立的“国际地震保险研究小组”,就是这类合作的先例。该小组由地震预测国际筹划指导委员会领导。  相似文献   

9.
地理环境的独特性促使我国地震等巨灾频发。但即便面临巨大的潜在市场,巨灾保险却并没有在供需两端获得积极的拥趸,这其中既有法律层面因素,也有政治、经济、观念等诸多方面原因的促成。在供需两端均处于疲软状态的形势下,巨灾保险的发展必须寻求突破,从法律的设立、政府的支持、再保险市场的繁荣、风险意识的提升等诸多方面给予全面的支撑,共同构建起应对巨灾的保险体系。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都给我国财政与保险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如何全面发挥巨灾损失补偿机制的作用是我国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对我国目前面临的自然灾害的经济损失情况进行总体描述;随后,以其中的地震和洪水为例,阐述了巨灾给我国经济造成的损失情况;最后,深入讨论了我国当前一些主要的巨灾损失补偿机制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观点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探测大城市活断层的地球物理方法   总被引:31,自引:7,他引:3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简要地介绍了开展大城市地震活断层探测的意义及世界各国开展活断层探测的基本情况。城市及邻近地区地震活断层引起的直下型地震 ,将会给大城市造成巨大的地震灾害。准确地探测出大城市的活断层分布 ,采取有效措施 ,可大大降低地震时的损失。文中重点介绍了开展地震活断层探测的地球物理方法的类型和主要特点 ,在区域探查与初步鉴定阶段、详细探测与精确定位阶段、孕震构造探测阶段可能涉及到的各种地球物理探测方法、适用范围及所能解决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了“和谐社会”的概念,而人与自然的和谐成为这一概念的重要内涵之一.我国作为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亟需构筑符合我国国情的巨灾风险防范体系.保险风险证券化作为国际保险市场化解巨灾风险的一项重要创新,也正在为我国保险业所关注.为此本文选取了在我国发生频率最高、造成损失最大的自然灾害-地震灾害作为研究对象,对我国地震巨灾债券的构建与定价进行了实证分析,即利用实际的样本数据和有关非寿险精算的有关原理,构建了我国的地震巨灾债券,并同时完成了价格体系的制定.以上研究可以为巨灾风险证券化在我国的推广提供可资参考的方法与依据.  相似文献   

13.
正各相关单位:为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29号)和《建立城乡居民住宅地震巨灾保险制度实施方案》(保监发[2016]39号),根据中国保险学会和中国地震学会签订的《战略合作备忘录》,决定联合成立"中国地震风险与保险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具体事宜通知如下:1实验室宗旨根据国家及行业需求,通过承担相关科研项目、接受社会组织委托等方式,开展地  相似文献   

14.
房屋建筑分类是抗震设计和地震风险分析的基础,是巨灾保险的纽带环节,也是结构易损性准确、完备分析的前驱保障,快速获取建筑特性参数非常关键。基于影像数据获取结构特性相比传统手段具有显著优势,然而其准确性具有一定挑战性,从影像数据得到实时的、较准确的结构特性成为地震保险数据获取技术的关注焦点。本文采用深度学习方法开展从影像数据中提取面向地震保险需求的建筑特性数据,构建基于深度学习方法的建筑高度识别模型和基于机器视觉的建筑高度识别方法,运用基于Xception神经网络深度学习和机器视觉的模型,对北京地区的建筑高度进行模型测试,该方法可为地震保险分析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5.
地震灾害是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最严重的灾害之一。在国外,地震保险已成为地震灾害损失补偿的重要途径,其中日本的地震保险运行模式独具特色。在我国,地震保险作为社会化的风险损失承担机制还远未发挥出作用。本文简介了日本的地震灾害补偿机制和地震保险模式,分析了我国现行地震灾害补偿机制,提出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地震灾害补偿体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基于结构类型的建筑分类是抗震设计和地震灾害分布调查的基础,也是开展建筑结构地震易损性研究所依据的分类形式,而在社会管理中则更注重基于使用功能的建筑分类。上述2种建筑分类方法难以给出恰当的经济损失评估结果,因此在面向地震巨灾保险研究与应用时存在一些不足。首先,传统的建筑分类将建筑的使用功能与结构类型平行处理,未考虑建筑结构类型和建筑使用功能的耦合影响;其次,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建筑结构形式和使用功能均不断地变化,需要发展适用性强大的非固定类型分类方法。本文针对地震巨灾保险业务中建筑分类这一核心问题,结合中国建筑形式和使用功能,从建筑结构分类出发,进一步考虑建筑的使用功能,形成了基于结构类型-使用功能多因素耦合的建筑分类模型,并以北京市典型区域为例,对所提出的建筑分类模型开展应用示范。同时,本文提出的建筑分类模型结合网络信息技术,可解决传统分类应用于具体目标区域时分类指标体系不具备可变性的问题,满足了地震巨灾保险的数据需求。  相似文献   

17.
分析总结了新西兰、土耳其、美国加州、中国台湾地区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地震保险制度的特点,依据分析提出:中国需要建立巨灾保险制度,政府要在其中承担主导性职责,同时,巨灾保险需要民营保险公司和政府的分工合作。  相似文献   

18.
简述了山西建立地震灾害经济补偿制度的必要性;分析了目前地震保险的问题;提出了建立地震灾害经济补偿机制的设想。  相似文献   

19.
位于地震区的大城市,历史上可能经历过多次地震的影响.研究大城市的历史地震烈度情况,对城市的抗震防灾是有意义的.本文以北京、天津两市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其历史地震烈度的频次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20.
立足于中国地震风险的定量分析和巨灾保险理论,对国外有代表性的地震保险制度进行了比较性研究。认为我国幅员辽阔有利于分散风险,国外地震保险的成功经验可以应用于我国,而适应于我国的地震保险制度设计未必可以应用于其他国家。建议我国地震保险制度的最佳方案是在政策上采用新西兰的法定模式,在分保技术上采用日本模式,并阐述了这一组合模式的财政、保险和投保人的三赢原理,说明了我国地震风险分析技术已经具备了支持这一制度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