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关于中国元古宙地质年代划分几个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略回顾了我国元古宙划分的进展和问题。在我国地质文献中,元古宙通常以2.5Ga、1.8Ga、1.0Ga.和0.57Ga为年代界线划分为早、中和晚元古代。本文建议以古、中和新元古代代替早、中和晚元古代的命名。古元古代介于2.5Ga至1.8Ga之间,可包含三个纪,内部年代界线置于2.3Ga和2.05Ga。文中未对三个纪的名称和代表性地层单元提出明确的建议。中元古代通常包含长城纪和蓟县纪,纪的界线置于1.4Ga,而该代的顶部时限置于1.0Ga。然而,中元古代内位于1.6Ga、1.4Ga和1.ZGa均有明确的地层界线,所以有可能进一步划分为四个纪。新元古代包含青白口纪和震旦纪,以0.8Ga作为它们的分界,但对于震旦纪的时限存在着明显的分歧,其底界年龄有置于0.9Ga、0.85Ga和O.8Ga等不同意见。有些地质学家建议震旦纪可再分为二个纪,亦有以冰碛层的底或顶为界的不同划分方法,因而内部界线分别置于0.7Ga或0.65Ga。本文作者倾向以国际上建议的0.545Ga代替我国现行使用的0.57Ga,作为震旦纪与寒武纪的年代界线。  相似文献   

2.
前寒武系在中国广泛分布。前寒武纪可划分为太古宙和元古宙两个时间单元,时间界线置于2500百万年。 据地质和同位素年龄资料,太古宙可两分,以2800百万年作为早—中太古代和晚太古代的时间界线。元古宙分为早、中和晚三代。以1900百万年和1000百万年分别作为元古宙内部划分的时间界线。寒武纪和前寒武纪的界线年龄推测为610百万年。  相似文献   

3.
华南火成岩中捕获锆石的早元古代-太古宙U-Pb年龄信息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本文以火成岩中捕获锆石为测年对象,用单颗粒锆石U-Pb稀释法,对华南地区扬子地块南部和华夏地块进行了比较广泛系统的取样和测年工作。测年结果表明,华南地区火成岩中普遍存在早元古代-太古宙的捕获锆石,最大年龄达3.1Ga,表明华南地壳深部在较大范围内存在早元古代-太古宙的地壳再循环物质,华南大陆地壳可能最初形成于3.1Ga之前。根据捕获锆石年龄信息,华南早元古代之前大陆地壳生长集中于~3.1Ga,~2.7Ga,~2.5Ga,~2.2Ga和1.8-2.1Ga几个时期。  相似文献   

4.
扬子地台南缘早震旦世,古生代和晚三叠世海相碳酸锰矿石的εNd(T)值分别是-4.6--5.5,-8.1--9.0和-3.5--4.2。Z1-C1期间,它们的Nd模式年龄T2DM平均为1931±46Ma,εNd(T)-T演化线与亏损地幔演化线交点年龄为1950Ma,d(T)/dσ=0.96。Nd同位素组成特征表明:华南陆壳晋宁期前的增生作用主要发生在早元古代的1931±46Ma前,晚元古代地壳增生作  相似文献   

5.
扬子南缘沉积岩的Nd同位素演化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总被引:36,自引:5,他引:36  
李献华 《岩石学报》1996,12(3):359-369
本文系统分析了扬子块体南缘中元古代到二叠纪各个时代地层中泥质沉积岩的Sm-Nd同位素组成。中元古代(1.6~1.OGa)沉积岩具有一致的Nd模式年龄(tDM)(≈1.8Ga);晚元古代早期(0.9~0.77Ga)沉积岩的tDM年龄从≈1.8Ga急剧降低至。1.3Ga;震旦纪晚期到二叠纪(0.66~0.27Ga)沉积岩的tDM年龄又恢复到大约1.8Ga。晚元古代早期沉积岩tDM年龄的显著降低,表明这个时期扬子南缘的沉积物源区加入了大量新的幔源物质。沉积岩的Nd同位素结果对中国东南部的大地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制约。地质、地球化学和年代学资料均表明扬子南缘的板溪群是一正常的元古代地层单位。华南一扬子晚元古代(晋宁期)碰撞造山运动导致了上述沉积岩的“Nd同位素漂移”。  相似文献   

6.
建议的中国太古宙划分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前寒武纪地层分会在对太古宙划分的酝酿方案中,提出以3.6Ga,3.2Ca和2.8Ga为时间界线,将太古宙分为Eoarchean,Palaeoarchean,Mesoarchean和Neoarchean等4个代。这是可以接受的划分方案。但作者根据中国目前测得的太古宙年龄资料,特别是反映热-构造事件的深成花岗岩的同位素年龄数据,建议以3.8Ga,3.3Ga和2.9Ga为时间界线,将太古宙4分为冥(始)太古代、古太古代、中太古代和新太古代。新太古代可再分为上、下两个单元,时间界线约在2.65~2.7Ga之间。太古宙的顶部时间界线仍定为2.5Ga。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Piper(1976)的劳伦和波罗的地体在格林威尔造山前拟合的修订方案,回顾了英国刘易斯期杂岩及邻区劳伦和波罗的早元古代造山带的构造。整个区内于1.9 ̄1.8Ga期间在会聚方向上的明显一致性说明重建是正确的,并且表明北大西洋地区在早元古代期间经历了相同的运动型式。推测的该区2.6 ̄1.6Ga期间的板块构造历史可划分为四个阶段。(1)2.6 ̄2.4Ga;北大西洋克拉通内共轭剪切带系统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Cond.  KC 《地质科学译丛》1996,13(2):25-28
大部分绿岩通过俯冲作用于度进入地幔的2.5-2.2Ga和1.65-1.35Ga年龄段的极小值,可能与超级大陆的活动时代相关。根据绿岩的年代分布和新生大陆壳,地球历史可被分为3个阶段:(1)2.8Ga,虽然一直到3.0Ga才形成超级大陆,但是在此时以前绿岩和微型陆块就开始形成并持续发生碰撞;(2)2.8-1.3Ga期间绿岩喷发和碰撞就明显  相似文献   

9.
华夏古陆古元古代高度亏损地幔的Nd同位素证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华夏古陆闽浙地区古元古代晚期(1766±19)Ma)斜角长角闪岩的εNd(t)值变化范围为+5.6-+8.5,表明其母岩浆秋自亏损的地幔源,同时其εNd(t)明显高于世界上其他地区同时代亏损地幔的εNd值而与澳大利亚中部Harts Range地区1767Ma的高度亏损地幔源(+6.9-+8.2)相当,华夏古陆冰浙地区和澳大利亚中部Harts Range地区1.77Ga前高度亏损地幔的存在,表明我阶  相似文献   

10.
张宏飞  赵志丹 《岩石学报》1995,11(2):160-170
北秦岭各岩类116个样品Sm-Nd同位素模式年龄(tDM)变化于0.9~2.4Ga之间,反映北秦岭地壳主要形成于元古代,0.9Ga之后没有明显大规模新生地壳的形成。在Nd模式年龄分布图上出现2.05Ga、1.40Ga和1.05Ga三个明显的峰值,它们相应地代表北秦岭地壳的三个增生期。与华北克拉通南缘地壳存在2.65Ga、2.10Ga和1.40Ga三个增生期相对比,表明从华北克拉通南缘到北秦岭,地壳侧向增生是逐渐发展的,这是一个统一典型陆块的地壳增长过程,而北秦岭原来应属于华北的一部分。另外,从北秦岭花岗岩揭示的北秦岭地壳深部性质看,北秦岭地壳深部在1.0Ga~1.2Ga左右的板底垫托作用是相当明显的,而在晚古生代后可能又受到区域折离层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华北克拉通古元代区域构造格架及其板块构造演?…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李江海  谷永昌 《地球科学》1998,23(3):230-235
华北克拉通古元古代区域构造至少可以划分出三大构造单元:(1)陆内裂谷带(2.30 ̄2.60Ga);(2)陆缘造山带(2.30 ̄2.60Ga);(3)再造的太古代克拉通区(麻粒岩相带)(大于2.50Ga),太古代末-古元古代重要的区域性构造-热事件序列依次为:(1)克拉通中部不同地壳层次伸展及裂谷盆地的发育;(2)克拉通北缘构造活动、增生及陆壳基底再造;(3)与大陆裂谷盆地闭合过程相联系的板内造山-  相似文献   

12.
华北克拉通古元古代区域构造至少可以划分出三大构造单元:(1)陆内裂谷带(2.30~2.60Ga);(2)陆缘造山带(2.30~2.60Ga);(3)再造的太古代克拉通区(麻粒岩相带)(大于2.50Ga).太古代末—古元古代重要的区域性构造-热事件序列依次为:(1)克拉通中部不同地壳层次伸展及裂谷盆地的发育;(2)克拉通北缘构造活动、增生及陆壳基底再造;(3)与大陆裂谷盆地闭合过程相联系的板内造山-前陆盆地发育.板块构造模式可以很好地解释上述构造作用类型.  相似文献   

13.
嵩山A型花岗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和构造环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薛良伟  尉向东 《岩石学报》1996,12(1):137-144
从岩石学、岩石化学、微量元素、REE等方面讨论了嵩山古元古代钾长花岗岩体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这些岩体属于A型花岗岩,其SiO2、K2O、K2O/Na2O、F、Ga、Hf、Rb、Y、Co、Ga/Al、REE高,Al2O3、MgO、CaO、Na2O、Ba、Sr、V、Th低,Eu为0.15~0.27,A/CNKM<1.10,这些岩体是与古元古代熊耳群火山岩相伴生的钾质侵入岩,两者均形成于非造山的大陆裂谷环境,表明华北陆台南缘在古元古代晚期处于拉张的非造山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14.
着重总结了我国古大陆及其边缘早古生代大层序(megasequence,一级层序)和中层序(mesosequence,二级层序),以及一级、二级海平面变化的基本特征,并与国外早古生代海平面变化进行对比.我国3大古陆(华北陆块、扬子陆块、塔里木陆块)及其边缘早古生代大层序可划分为两个(MG-1,MG-2).中层序划分为5个(MS-1,MS-2,MS-3,MS-4,MS-5).MG-1包括MS-1,MS-2和MS-3,时限为94~112Ma(寒武纪和早奥陶世),底以巨大不整合为界,顶以著名巨大沉没不整合为限,沉积了我国显生宙大部分的碳酸盐岩,赋存着丰富的油气和各种金属及非金属矿产.MG-2包括MS-4和MS-5,时限为58~68Ma(中、晚奥陶世和志留纪),底界以巨大沉没不整合为界,为硅质碎屑-碳酸盐岩组合.海平面变化的级别划分对应于层序.中国3大古陆及其边缘早古生代海平面变化的总貌:MGSC-1初期普遍发生快速海进,海平面升高,尔后海平面下降,其间有多期次的小幅度海进和海退变化.MGSC-2则普遍海平面升高,上升幅度大于MGSC-1,尔后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15.
桑干地区大同-集宁一带孔兹岩系分布区有大量早元古代花岗岩发育。依据矿物组成和地质特征,这些花岗岩可分为两种类型:大规模的石榴石花岗岩和小规模的淡色花岗岩。花岗岩中长石Pb同位素组成显示,石榴石花岗岩是孔兹岩系部分熔融的直接产物,而淡色花岗岩不是孔兹岩系简单的部分熔融产物。石榴石花岗岩中锆石U-Pb一致年龄为1836±18Ma,代表石榴石花岗岩的形成年代。淡色花岗岩的锆石U-Pb一致线上交点年龄为1912±98Ma,形成略早。孔兹岩系207Pb/204Pb值整体上高于华北麻粒岩下地壳,具有上地壳的Pb同位素组成特征,其沉积原岩应该来自华北晚太古代形成的大陆地壳。根据深成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的年代学资料,可以确定桑干地区早元古代如下构造-热事件序列:小基性岩体侵入(2.2~2.3Ga)、早期淡色花岗岩生成(2.1~1.9Ga)、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剪切作用和大规模石榴石花岗岩发育(1.84Ga)、伟晶岩的形成(1.80Ga)和基性岩墙群的出现(1.77Ga)。大规模石榴石花岗岩形成于构造-热事件峰期  相似文献   

16.
华北地台前寒武纪变质基底的Sm-Nd同位素地质信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华北前寒武纪变质基底的Sm-Nd同位素资料,主要来自冀东、辽东、内蒙古中部,五台-太行、河南和鲁西等地早前寒武纪以基性岩为主的表壳岩和深成酸性侵入体,也有少量副变质岩的分析结果。已搜集的华北地台前寒武纪变质基底的304个Sm-Nd分析资料表明,除同位素年龄信息外,作为壳-幔演化示踪剂,给出了岩石圈早期演化的重要信息:除已由U-pb法证实的冀东曹庄、辽东鞍山有≥3.8Ga的地壳残留外,Sm-Nd资料还暗示吕粱和登封一带存在>3.5Ga的古老地壳。在华北地台上,除>3.5Ga的早期壳-幔分离事件外,3.2~3.6Ga,2.6~3.0Ga和2.0~2.2Ga分别为三次造壳的高峰时间。来自华北不同地区的Sm-Nd资料还表明,在3.0Ga以前即存在一个规模较大的古老地壳,加之晚太古的造壳规模,太古宙地壳规模之宏大已与现代地壳相近似。除壳-幔分离的造壳事件外,华北地台早前寒武纪地壳活化再造十分强烈。活化再造形成的酸性侵入体的Sm-Nd同位素资料显示T_(DM)=2.6~2.8Ga是活化再造的最高峰时期。  相似文献   

17.
东秦岭松树沟蛇绿岩Sm-Nd同位素年龄的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秦岭松树沟蛇绿岩主要由变质橄榄岩和变质玄武岩组成。变玄武岩全岩SmNd同位素等时年龄为(1030±46(2δ))Ma,INd=0.51161±5(2δ),εNd(t)=+5.7±0.2,代表蛇绿岩中玄武岩的形成年龄。这一年龄的确定,为探讨秦岭区中晚元古代的古构造格局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相似文献   

18.
晋东南黄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论述了晋东南榆社一带的各期黄土。这里是黄土自西而东分布的过渡地带,黄土的性状有共性也有各自的特性。晋东南的黄土分为早更新世老R红土、早至中更新世新R红土、中更新世上离石黄土、晚更新世马兰黄土和全新世黄土。古地磁年代学测试和剖面观察获得的各期黄土年龄为:老R红土形成于2.5-1.5MaB.P,新R红士形成于0.9—0.6MaB.P,离石黄土形成于0.6—0.1MaB.P。它们彼此之间都有不整合面相隔。自R红土开始出现,就意味着榆社古湖开始消失,气候环境向半干旱-半湿润方向发展。但比黄土高原略为湿润,夏季风的影响更强些。  相似文献   

19.
近10年来,古元古代板块构造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文中列举了大量新发展、新证据,趋向认为现代模式的板块构造机制始于2.1-1.6Ga。地体及伸展构造理论的应用也丰富了古元古代板块构造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近10年来,古元古代板块构造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文中列举了大量新发现、新证据,趋向认为现代模式的板块构造机制始于2.1~1.66Ga地体及伸展构造理论的应用也丰富了古元古代板块构造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