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东太平洋柱状沉积物的古气候和古环境记录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太平洋深海盆地的远洋沉积物在物质组成和来源上远较大陆边缘简单.由于远离大陆,又有海沟与周边大陆分隔,太平洋深海沉积物中通常不包含由河流水系搬运而来的悬浮物,因此从深海沉积物中提取古气候、古环境信息可以避免诸多地质因素相互叠加和干扰[1].深海远洋沉积物中的主要组分是风成陆源碎屑(包括火山碎屑)和来自上层海水的生源组分(降落到洋底的生物壳体)以及由海解作用形成的自生矿物[2],其中陆源碎屑的相对含量、粒度及矿物成分可以反映大气环流的强度及物源区的气候环境[1],生源组分的组成、相对含量和丰度以及种属含量变化则与表层海水的生产力和溶解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
3.
东太平洋中国开辟区环境调查区的沉积物及其与环境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生态环境为主的环境基线调查, 是与深海采矿有关的研究内容之一, 它对保护海洋自然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 而环境小区沉积物的分析研究是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对东太平洋中国开辟区内沉积物类型与碎屑成分特征的研究表明, 该区表层沉积物基本上是硅藻放射虫软泥, 个别站和层位是硅质粘土和深海粘土。碎屑物成分以放射虫壳体占绝对优势。它们以大洋生物源为主体,火山喷发源和陆源为次。沉积物组分构成特点同海洋环境密切相关。上述结果为地球化学、生物学和土力学等综合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并有助于了解开辟区本底环境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东太平洋沉积物U的地球化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地矿部“海洋四号”科学考察船1987-1989年在东赤道太平洋CC区所取得的27个深海表层沉积样品进行U的地球化学分析,探讨了U在深海沉积中的地球化学行为,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沉积的U含量不同,平均值由大至小的次序的含沸石粘土(2.16×10^-6),硅质粘土(1.95×10^-6),硅质软泥(1.65×10^-6),钙质硅质粘土(1.59×10^-6),在同类型沉积中U的分散性较大;U在区域  相似文献   

5.
东太平洋海盆海山玄武岩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太平洋海山玄武岩属于大洋岛屿拉斑玄武岩,主要由橄榄拉斑玄武岩、石英拉斑玄武岩和橄榄玄武岩组成,具有拉斑玄武岩系列和过渡玄武岩系列。岩石具有基质为拉斑玄武结构或间隐结构的斑状结构和气孔构造,斑晶主要由拉长石和普通辉石组成,基质除拉长石和玻璃质外,还有少量普通辉石和磁铁矿等,岩石化学成分中Al2O3、Na2O、K2O含量偏高。玄武岩中稀土元素分配型式基本相同,曲线较平坦,稀土分馏不明显,具Ce、Eu负异常,反映岩石具有共同的成因,属晚白垩世以来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位于南纬15°~19°之间地幔电磁层析(MELT)观测区的东太平洋海隆区在诸多方面表现为不对称例如扩张速率(东侧快)、沉降速率(西侧慢)和重力异常(远离脊轴在太平洋板块一侧的地幔布格异常的增加比在纳兹卡板块上的明显)。在MELT观测区里东太平洋海隆的...  相似文献   

7.
东太平洋海盆地山玄武岩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太平洋海山玄下央属于大洋岛屿拉斑玄武岩,主要由橄榄拉斑玄武岩,石英拉斑玄武岩和橄榄玄武岩组成,具有拉斑玄武岩系列和过渡玄武央系列,岩石具有基质为斑拉玄武结构或间隐结构的斑状结构和气孔构造,斑晶主要由拉长石和普通辉石组成,基质除拉长石和玻璃质外,还有少量普通辉石和磁铁矿等,岩石化学成分中Al2O3Na2O,K2O含量偏高,玄武岩中稀土元素分配型式基本相同,曲线较平坦,稀土分馏不明显,具Ce,Eu异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活动的“黑色吸烟者”区大洋底层水中,悬浮和溶解诉Hg、Ce,Zn的空间分布,当液体从喷泉的管道中流出时,在周围的海水敢特殊的蘑菇状异常区,可达海底以上1000m处。该区富含溶解的锌和铈但贫溶解的汞。悬浮状态的金属异常区到达较低的层位,在该处水的上升速度接近或小于悬浮颗粒的下沉速度。随着向较高层位过渡 ,明显地观察到悬浮状态向溶解状态的转移过程。  相似文献   

9.
东太平洋铁锰结核区微生物的丰度及其成矿作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于1994年4-11月东太平洋铁锰结核期探区,随向阳红09号船,采集了39个表层沉积物,12个上覆水和7个结核样,在现场用平板法测定了异养细菌和铁,锰细菌丰度,用稀释法(MPN法)测定硫酸盐还原菌丰度,在实验室对船上带回的异养细菌和锰细菌进一步纯分分离,进行了12项生化试验,对照伯杰氏手册第八版鉴定至属。为了探讨微生物在大洋成矿过程的作用,使用分光光度法,测定锰细菌对锰,铁离子的转化作用和不同培养  相似文献   

10.
中太平洋和东太平洋火山沉积作用的差异:矿物学的证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太平洋和东太平洋的沸石粘土沉积岩心(CP30和CCA121)的矿物学特征揭示了早中新世以来两个洋区火山沉积作用的差异。首先,中太平洋火山组分来自偏碱性的火山母岩,而且从早中新世到第四纪,母岩碱性增加;而东太平洋火山组分的母岩主要呈基性,从早中新世到现代,母岩具有由碱性向基性变化的趋势,表明洋壳或上地幔在时空上具有不均匀性。其次,两个洋区火山沉积物中都含有陆源物质,但东太平洋受到了较中太平洋强的陆源作用影响。同时伴随着火山沉积作用,东太平洋一直存在热液沉积作用,为结核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成矿元素  相似文献   

11.
中国多金属结核开辟区的深海环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阐述了中国多金属结核开辟区深海环境的水文、生物和化学特征。开辟区海域水柱由表层混合层、温跃层、海底温跃层和海底边界层等不同水层构成,整个海域水动力条件总体上较为缓慢,但也存在着周期性的水流速度大于15cm/s的海底风暴;区内海底生态系统的显著特点是极低的生产力和生物过程速率,但生物多样性极高;整个区域内表层沉积物分布较均一,以低有机含量的硅质粘土、深海软泥为主,其化学组成上受沉积环境和早期成岩作用的影响和控制。  相似文献   

12.
赤道中、东太平洋表层流速20d振荡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王凡  吴德星 《海洋与湖沼》1999,30(3):333-341
通过对1985年1月1日—1986年12月31日沿赤道5个锚定浮标站表层流速资料的分析,发现在140°W与108°W之间表层流速v存在一周期约为20d的显著振荡。该振荡是由波长约2000km、以1.15-1.23m/s的波速向西传播的波动引起的。该波动被推断为第二斜压模态混合Rossby惯性重力波。带通滤波和低通滤波结果表明,以110°W测站为例,20d振荡流速构方根为21.8cm/s(纬向)和22.1cm/s(经向);单一流速振幅的特征值为30-50cm/s,最大振幅可达70cm/s;u季节变化的均方根小于17cm/s,v无明显季节变化。年平均流速通常小于5cm/s。以上各统计量表明,20d周期波动引起的v振荡在赤道东太平洋表层流速变化中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13.
北太平洋冬季海水层结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叶志敏  张铭 《海洋预报》2004,21(1):20-26
本文利用最新ARGO全球海洋观测网的资料,计算了北太平洋冬季的海水层结,发现北太平洋冬季海水存在层结曲线呈单极值、双极值和多极值等多种结构,本文将其初步概括为6类,并对各类层结的温度结构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东北太平洋CC区表层沉积物中的微体生物化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区表层沉积物中的微体生物化石丰富,且分异度较高,反映了热带大洋高生产力的特点。中一方面,保存于海底沉积物中的不同的地质时期的微体生物化石都代表着一段沉积的历史。本文通过对表层沉积物中不同的微体化石的组合特征与分布规律的研究,揭示了该区表层沉积物的沉积类型,只特点以及它们与微体化石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太平洋海域海平面变化的灰色系统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对太平洋海域48个长期验潮站的月均海平面分别建立了GM(1,1)模型。GM(1,1)模型能较好地反映太平洋海域的海平面变化的趋势,它除了能给出连续的海平面变化速率外,同时能方便地给出海平面变化的加速率。模拟结果表明,在太平洋地壳均衡假设下,太平洋海域的月均海平面以平均速率0.17cm/a上升。在太平洋海域所取的48个长期验潮站中,有40个站在加速上升,全部站的平均加速度为0.00029cm/a2。且加速率逐渐增大。当然这些加速率都很小,但作为一种普遍性的趋势,这已足以说明:太平洋海域的海平面在加速上升  相似文献   

16.
应用海洋表层水温资料(COADS资料),分析研究了对全球气候有重要影响的热带西太平洋、印度洋海洋表层水温的年变化和年际变化的特性,探讨了与ENSO和南极冰面积变化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热带西太平洋及印度洋表层水温具有明显的年变化和年际变化而且它们之间存在不同的变化趋势。这种结果是两大洋的水温振荡周期不同有较大关系。热带印度洋表层水温的年际变化与E1 Ni ̄/no和La Ni ̄/na的发生年份存在较  相似文献   

17.
东太平洋多金属结核的矿物组成及元素赋存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根据1988年东太平洋海盆多金属结构资源调查取得的结构样品和资料,利用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XPS光电能变和扫描电镜等分析方法,对结核核心和壳层(层纹构造区与斑杂构造区)的矿物组成及元素赋存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核心主要由粘土矿物组成,只含少量结晶差的锰铁矿铁为主,层纹构造区的锰相矿物主要为δ-MnO2,斑杂构造区的锰相矿物则为结晶稍好的钠水锰矿和δ-MnO2。(2)结核金属元素主  相似文献   

18.
潮流场对渤、黄、东海陆架底质分布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运用二维潮流数学模型,模拟了渤、黄、东海陆架的M2潮汐、潮流。结果表明,渤、黄、东海陆架的潮流有强弱之分以及往复流和旋转汉之别。在此基础上,计算了8种粒径沙的湖平均悬移输沙率、潮平均推移输沙以及相应的输沙率散度。根据输沙率散度的正负,划分了海底冲刷区与淤积区。根据不同粒径泥沙输沙率散度的相对大小,确定出海底的主要底质类型为砂质沉积、粉砂质泥沉积和以粉砂为主的混合沉积。计算结果表明,海底3种主要底负类型的分布格局与海底的冲淤格局以及与输沙率矢量的发散和聚合状况基本一致。在渤、黄、东海陆架,沙脊主要在强往复流区形成,沙席主要在强或较强的旋转流区形成,泥质沉积主要在弱潮流区形成。砂质沉积、泥质沉积以及混合沉积这3种主要底质类型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受渤、黄、东海陆架潮流场控制而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潮流沉积体系。渤、黄、东海陆架的砂质沉积与泥质沉积并非残留沉积,而是潮流沉积。在没有冷涡的情况下,黄、东海陆架的典型泥质沉积在弱潮流环境中同样可以形成,因此,认为冷涡并非黄、东海陆架典型泥质沉积形成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