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根据对元岭金矿三条蚀变破碎带一般地质特征、微量元素特征的对比研究,并借鉴邻近矿区蚀变破碎带的矿化特征,本文阐明了元岭蚀变破碎带矿化的有利构造部位,总结了蚀变破碎带特征与矿化强度之间的关系,指出蚀变破碎带的矿化蚀变元素为中低温组合,矿化蚀变愈强则参与元素的种类愈多、数量愈大。围岩性质对矿化蚀变有一定影响,围岩中的易迁移亲铜元素和亲硫铁族无素对矿化有利。据此,为进一步成矿预测、评价蚀变破碎带的含矿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胶东西部岩矿石物性参数的分析,结合已知矿床地质特征,首先建立了金矿体及不同围岩的单一物性模型。在对已知金矿实测的物理场特征进行概括的基础上,按不同的赋矿围岩,建立了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的地质—地球物理找矿模型。该模型具有类比性和外推性,对在胶东西部应用物探方法间接寻找破碎带蚀变型金矿,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西秦岭温泉斑岩型钼矿床的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对温泉斑岩型钼矿床矿区地质特征、矿床地质特征,围岩蚀变及蚀变矿化分析研究的同时总结了其找矿标志,为矿床外围及其它地区寻找同类型矿床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4.
根据对马超营断裂带系统进行的地质—地球化学剖面研究,探讨了该带断裂构造活动及其元素地球化学迁移富集规律与构造地球化学分异之间的关系;分析了蚀变、矿化与成矿的关系,认为早期面型蚀变伴有成矿元素的活化和迁移,但无矿化富集,后期带状蚀变伴有金的富集成矿且以硅化、绢云母化为主要标志。从而,为马超营断裂带这一重要的以金为主成矿带的进一步工作、研究,提供了地球化学方面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嵩县西岭绢云母矿床的地质特征,并对绢云母矿物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证明成矿母岩为熊耳群酸性熔岩,矿化从断裂韧性剪切开始,又被早、晚期碱性岩浆期后热液的叠加蚀变改造而完成。该矿是地层、构造、侵入岩三位一体联合控制的中低温热液蚀变岩型矿床。  相似文献   

6.
建昌县大石沟金矿床与南大线金矿床相连,二者实为一个金矿床。矿床受控于大青山火山机构,在火山机构的南侧接触带及其附近的中侏罗统髫髻山组安山质火山岩中热液蚀变发育。蚀变有两种类型,即面性围岩蚀变和线性围岩蚀变,面性蚀变岩受接触带控制,线性蚀变岩受断裂构造或劈理(带)控制,前者控制了金矿床或矿化带,后者控制了金矿脉(带),这种控矿断裂或劈理(带)是大青山火山机构破火山口塌陷过程中形成的裂隙系统。依据矿床产出的地质背景、构造环境、矿床地质特征、地球化学特征等建立了矿床模式,以利于今后的成矿预测和资源评价。  相似文献   

7.
大厂矿田是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矿产地,不同类型的矿床围绕花岗岩体呈带状分布,由于围岩岩性、空间位置不同,围岩蚀变呈现多样性,同时又有一定的变化规律。文章对大厂矿田围岩蚀变地质特征——蚀变带特征,以及蚀变与不同岩性围岩和岩体的空间关系、蚀变带与矿床的关系进行了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8.
驾鹿金矿床是小秦岭金矿带中一个比较特殊的矿床类型,产于古老韧性剪切带中,围岩蚀变强烈而广泛,尤其是成脉前的钾长石化。蚀变带及其中的石英脉控制了金矿体的产出,矿床属蚀变岩型金矿,成矿时代为燕山晚期.本文在论述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通过稳定同位素研究,认为燕山期构造热事件是成矿的主导控制因素,成矿溶液来自大气降水,成矿物质则部分来自太华群,部分来自上覆中元古界高山河组,矿床成因属大气降水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9.
对山西省繁峙县后峪铜钼矿的矿区的区域地质背景进行了阐述,详细阐述各时期岩浆岩围岩蚀变情况,得出各期围岩蚀变与成矿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招平断裂带是胶东西北部地区最重要的金成矿带之一,沿该构造-成矿带已陆续发现了以玲珑金矿田为代表的不同规模金矿床十余处,显示该区具有良好的成矿地质条件。招平断裂带构造形式多样,矿化蚀变分带复杂。断裂带以发育连续且稳定的主裂面为特征,以主裂面为中心,上下盘蚀变岩基本呈非镜像对称分布。研究招平断裂带蚀变岩非镜像对称分带特征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11.
西天山金属矿产十分丰富,是我国重要的Cu、Au 等多金属成矿带。金属矿床的形成及其成矿特点与大地构造背景密切相关。在拉张大地构造背景下主要形成与中基性和中酸性火山岩有关的Cu、Fe、Au 等矿床,次为与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Cu、Mo、W、PbZn 等矿床及与基性、超基性侵入岩有关的CuNi 矿床。在挤压大地构造背景下,主要形成与重熔型花岗岩有关的斑岩型、矽卡岩型和热液型Cu矿、Au 矿等,次为沉积改造型PbZn 矿和Cu 矿床。文中还讨论了大地构造演化的不同时期金属矿床形成的主要特点,并据大地构造背景等成矿条件对西天山北部进行了找矿预测。  相似文献   

12.
对秦岭造山带区域成矿背景、矿床的时空分布、典型矿床矿田赋存部位、区域成矿元素地球化学背景、多重岩片控矿理论,构造成矿体系、成矿物质来源、矿床成因类型、矿床区域成矿模式进行了讨论,在对大量资料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新认识。最后指出秦巴地区进一步寻找大型矿床的地区。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地质勘查找矿角度,将未出露现代侵蚀面或被沉积物覆盖的矿床统称为隐伏矿床。寻找隐伏矿的理论和方法可分为:①地质分析(构造体系、地质建造、矿田构造、隐伏侵入体等);②矿床学理论(成因模式、找矿模型等);③数学地质(统计预测、综合信息、地质异常等);④地球化学找矿(构造地球化学、原生矿晕、次生矿晕、离子态分布模式);⑤地球物理找矿(层析成像、地电提取、物探填图等);⑥矿物学方法(矿物标型、蚀变矿物等);⑦遥感地质找矿;⑧其他方法(生物找矿、计算机技术等)。  相似文献   

14.
钼是重要的战略性矿产资源。我国的钼矿床类型多样,主要分为内生和外生等5种类型,其中斑岩型矿床是最重要的矿床类型。钼矿床分布具有区域分带的特点,这种特点与其成矿动力学背景密切相关。在今后钼矿床的勘查找矿工作中,把加强已有矿山的深部和外围找矿与开展非传统地区的勘查找矿相结合,重视内生矿床尤其是斑岩型矿床的成矿潜力,以实现钼矿床的找矿新突破。  相似文献   

15.
钼是重要的战略性矿产资源。我国的钼矿床类型多样,主要分为内生和外生等5种类型,其中斑岩型矿床是最重要的矿床类型。钼矿床分布具有区域分带的特点,这种特点与其成矿动力学背景密切相关。在今后钼矿床的勘查找矿工作中,把加强已有矿山的深部和外围找矿与开展非传统地区的勘查找矿相结合,重视内生矿床尤其是斑岩型矿床的成矿潜力,以实现钼矿床的找矿新突破。  相似文献   

16.
广西锡(钨)矿产资源丰富,锡(钨)矿床中的伴生银具有综合利用价值。据已勘查评价的锡(钨)矿床中伴生银的储量占全区银总储量的三分之二以上,其中少数矿床银储量已达大、中型规模,是我区银资源的一笔较大的财富。锡矿床中的伴生银无论是在锡矿田、锡矿床的时空分布上,或者是在矿物共生组合、元素相关关系上,都具有其规律性,对寻找伴生银勘查有现实意义。主要锡矿床伴生银工艺矿物学的研究资料,为锡(钨)矿山开发白银生产、指导这矿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作者在辽东地区把甚低频(VLF)法应用于金矿、硼镁铁矿、铜矿、钼矿和煤矿的普查勘探工作中。通过6个矿区,9条VLF剖面的测量,发现VLF法在固体矿产普查中异常显著,并与已知矿体吻合,找矿效果较好。应用VLF法不公可以发现良导体矿,而且可以确定矿体的产状、规模和矿体叠加状态。VLF法应用于普查表层矿产,其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铁矿石资源进口大国,通过分析不同产地进口铁矿石的矿物学特征,可以为铁矿石原产地分析及固体废物属性鉴定提供参考依据。以11个常见进口国一级铁矿石样品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偏光显微镜、X射线荧光光谱法(XRF)以及黄铁矿、磁铁矿LA-ICP-MS微量元素分析等方法,查明了各国铁矿石的元素组成和矿物组合特征,探究了不同产地铁矿石形成的地质环境。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表明铁矿石样品主要元素为Fe,O,其次为Si,Ca,Al,Mn,Tb,Ti,Mg,P,S,不同国别铁矿石元素含量存在差异。偏光显微镜光片鉴定表明铁矿石样品不仅矿物类型上存在差异,而且在副矿物种类和含量、结构构造等方面存在差别,这些差异性特征可以作为铁矿石产地判别的依据。磁铁矿微区原位微量元素的成因类型判别结果显示,澳大利亚磁铁矿主要为BIF建造型,而缅甸、老挝为矽卡岩型。采用多种技术表征不同产地铁矿石样品的矿物组成、元素含量、矿相组成、矿物形成环境的差异性,揭示了不同产地铁矿石样品的矿物学特征,对进口铁矿石质量的识别、管控和产地溯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简要论述了纳米科技的研究现状、纳米科技所引发的一系列革命及其广泛影响;着重论述了纳米效应对地质学尤其是对矿床学理论的影响,并得出:纳米效应是成矿物质运移、富集和沉淀成矿的重要自然作用之一;积极开展纳米成矿作用研究,有助于深刻认识自然界的成矿作用,深化矿床学理论,提高人类发现矿床的机率。  相似文献   

20.
The Liaoji Proterozoic rift is an inter- intracontinenatl rift developed from Archean granite- greenstone tectonic regime and contains many important mineral deposits of U, B, magnesite, Pb - Zn, Au, Ag, Co and P. These deposits were formed as the result of late mobilization, transportation and concentration of the previously enriched ore - forming materials in several ore- bearing formations formed during the rift stage. So the metallogeny of these deposits in the rift shows both inheritance and new generation of the ore - forming materials. In future ore - searching practice, attentions should be paid on the studies of the ore - bearing formations in the rift, on the multiple stages of metallogeny and and on multiple derivations of the ore - forming materia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