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针对华北平原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高,地下水位埋深和包气带岩性在时间和空间上差异大的特点,基于大量钻孔和地下水位监测资料,将华北平原划分为4个水文地质单元,以埋深7 m作为降水入渗稳定点,根据各分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对钻孔岩层赋予入渗系数值,应用加权平均法求得华北平原20世纪60年代、80年代和21世纪初的降水入渗系数分布图.利用华北平原1956-2008年水资源四级区逐月降水量数据,求得华北平原20世纪60年代、80年代和21世纪初各分区单元的降水入渗量.结果表明,50多年来华北平原降水量呈减少的趋势,降水入渗系数呈增加的趋势,降水入渗量呈增加的趋势.3个年代的降水入渗量分别是118.86×108,147.91× 108和174.33×108 m3.  相似文献   

2.
降水入渗补给系数的实验研究与分析计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牛振红 《地下水》2003,25(3):152-154
利用实验场模拟方法,对太谷均衡实验站1987—2000年系列蒸渗计实验观测系统的观测资料,通过降水入渗补给的发生过程和机理的分析研究,得出适合一定条件及特定因素下的降水入渗补给系数及其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3.
应用回归分析方法推求降水入渗补给系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梁文彪 《地下水》2002,24(2):72-73,81
降水入渗补给系数是地下水资源计算的重要参数之一。目前利用地下水动态资料推求降水入渗补给系数的方法最多,可是在现状地下水开采条件下,地下水动态已改变了其天然状态,降水后的地下水动态已不能真正反映降水入渗补给所引起的地下水位回升,通过动态资料直接推求降水入渗补给系数就显得较为困难。为了消除现状条件的影响,应用部分无影响的动态资料,建立起降水量与地下水位升幅值之间的回归方程,通过插补计算推求降水入渗补给系数,为地下水资源计算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降水和人工灌溉是黑河中游浅层地下水重要的补给来源。长期以来入渗补给量评价采用经验参数法,但没有成熟的监测方法和实证数据。采用人工溴示踪法研究黑河中游不同灌溉条件和不同深度条件下的地下水入渗补给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大气降水条件下包气带溴离子含量峰值年均运移距离为21.25 cm,年平均入渗补给量为11.93 mm,入渗补给系数为0.1;大水漫灌条件下包气带溴离子含量峰值年均运移距离为86.51 cm,年平均入渗补给量为148.7 mm,入渗补给系数为0.16;小水漫灌条件下包气带溴离子含量峰值年均运移距离为46.35 cm,年平均入渗补给量为 53.81 mm,入渗补给系数为0.07;滴灌条件下年包气带溴离子含量峰值年均运移距离为41.72 cm,年平均入渗补给量为52.6 mm,入渗补给系数为0.11。人工溴示踪剂应投放在包气带水分单向入渗下行区,一般西北内陆盆地在地表3 m以下为宜。此研究成果可为黑河流域地下水资源评价提供实证参数,对西北内流盆地地下水水资源量与合理开发利用的科学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北方岩溶地下水补给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地下水补给研究是进行地下水资源评价、制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方案、开展水资源管理的基础,也是建立地下水模型、进行环评的关键。从地下水补给量的评价方法、地下水补给的时空分布规律以及地下水补给的过程和机理等方面入手,综述了国内外有关地下水补给研究方面进展及发展趋势。同时,针对中国北方岩溶地区的岩溶发育特征和岩溶地下水赋存规律,对岩溶地下水的补给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分析了当前研究不足,并提出了如下建议:开展北方典型岩溶区入渗补给过程和机理研究,揭示不同地质条件和气候条件下的入渗补给机制;研究降水入渗补给系数的时空变化规律,探讨降水入渗补给系数的变值问题;开展碳酸盐岩裸露区巨厚层包气带的水文功能研究,加强入渗补给滞后性和有效入渗补给量确定方面的研究;探讨岩溶地区植树造林的水文效应。为中国北方岩溶区地下水补给定量化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为揭示岩溶区地下水补给机制和岩溶地下水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系统响应分析在降水入渗补给计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常用的利用降水入渗系数法确定的降水入渗补给量不随降水频率等因素而变化的弊端,利用郑州市地下水均衡试验场地中渗透仪长时间观测的系列资料,通过对降水—降水入渗补给量进行系统响应分析,建立了4种岩性、5个水位埋深的年际和月际的降水—降水入渗补给响应函数.研究结果表明,根据当期及前期的年、月降水量数据,利用系统响应分析法建立的降水入渗补给函数能比较准确地计算相应地区的降水入渗补给量.  相似文献   

7.
降水入渗补给系数综合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利用河北省冉庄水资源实验站、安徽省五道沟水文水资源实验站、山西省太谷均衡实验站地中渗透仪实测的降水入渗资料,对降水入渗补给系数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综合分析。通过分析,得出不同岩性、不同年降水量在不同地下水埋深条件下的降水入渗补给系数,并对降水入渗补给的最佳地下水埋深和大埋深稳定点存在的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宋秋波  黄凯  乔家乐 《水文》2018,38(3):43-48
准确计算降水补给系数对于水资源评价等十分重要。水位动态法因其使用方便、成本低、精度高等优点被广泛用于计算降水入渗补给系数。但传统水位动态法是以次降水入渗补给过程为基础,往往忽略过程中地下水排泄、滞后等问题,导致计算结果存在偏差。针对传统水位动态法的不足,提出一种改进水位动态法,将年降水看作一次降水过程,基于水均衡原理,计算降水入渗补给系数。并以沧州市金牛镇大牛庄村为例,对比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结果表明:虽然两种方法计算结果在同一数量级,但改进水位动态法相对于传统水位动态法减小了降水入渗补给系数间的偏差,使得结果更集中可靠。  相似文献   

9.
赵雪梅 《地下水》2011,33(2):9-10
大气降水入渗补给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源.在分析大气降水入渗机理,以及影响降雨入渗诸多因素的基础上,以山西省第二次水资源评价为例,采用相关图解法、回归分析分别对降雨入渗补给量进行计算研究.结果表明,作为大气降水对地下水补给因素影响,综合反映的降水入渗补给系数是计算降水入渗补给量最关键参数,直接表达了降水对地下水垂直入渗补给...  相似文献   

10.
针对川北山丘区地下水资源和污染防护研究中地下水补给难以定量等问题,以川北典型山丘区平溪河北岸的山丘区子流域为研究对象,布设监测孔并对其地下水的水位和水温开展动态监测,并基于大气压监测数据校正地下水监测水位,分析了山丘区地下水水位及水温的年内动态变化特征;采用渗水试验和分段双栓塞水文地质试验获取含水层空间渗透系数;基于达西断面法定量计算了研究区内观测断面的地下水径流补给量,并建立了月降雨量与降水入渗系数的函数关系,结果显示:研究区多年平均大气降水入渗补给量为16.61mm,多年平均降水入渗系数为0.0182;月降雨量与降水入渗系数呈幂函数关系;此成果可为研究区地下水资源、地下水防污性能评价及地下水数值模拟等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1.
应用 D、18O同位素峰值位移法求解大气降水入渗补给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D、18O同位素峰值位移法求出研究区大气降水入渗补给量。通过野外地中渗透计法和降水入渗系数法对同位素法计算结果检验,发现D、18O同位素法计算结果具有较高精度,同时验证了在研究区用D、18O同位素方法求大气降水入渗补给量是可行和可靠的。用该方法求解大气降水入渗补给量具有方便快捷、经济省时的优点,在湿润、半湿润地区大气降水补给研究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和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利用地中渗透仪观测资料进行降雨入渗补给规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郑州地下水均衡场地中渗透仪实测资料,分析了降雨入渗补给的年际变化以及入渗补给过程中的滞后现象。通过计算降雨入渗系数,确定了降雨量与入渗量的定量关系,评价了不同降雨量、不同包气带岩性和厚度条件下的入渗补给量。研究表明,地下水埋深较小时,降雨入渗系数随着埋深的增加而增大,1m以下则逐渐减少,3m以下趋于稳定;当包气带岩性单一时,降雨入渗系数随岩性的不同而变化,即砂质土大、粘性土较小,而含有薄层粘土夹层的亚砂土最小。  相似文献   

13.
Beishan region in Gansu was the preselected area for China’s high-level radioactive waste (HLW) repository. In selecting and evaluating a new dump site, the tritium stud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he Xinchang-Xiangyangshan preselected area in the Beishan area was taken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selects typical unit and tries to use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ritium in the soil to study the atmospheric precipitation infiltration recharge in this area. The results show: In this region, the spatial variability of the tritium content in surface soil is large; it is feasible to use bound tritium tracer method to study the theory of atmospheric precipitation infiltration recharge; the atmospheric precipitation infiltration has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soil particle composition, salt content, mineral composition, water content and organic matter content. These results can provide important basis for developing the atmospheric precipitation infiltration recharge, groundwater numerical simulation, nuclide migration study and so on.  相似文献   

14.
对北京潮白河冲洪积扇分布区30年来降水量、地表径流量、地下水水位和地下水储存量进行了时间序列分析。结果表明: 过去30年中,区域地下水动态发生了明显变化,特点是1998年以来,地下水位和地下水储存量迅速下降与减少。1998年以来,年降水量为以往多年平均值的76%左右。在储存量变化的影响因素中,降水量减少导致的补给量减少约占24%,人类活动,如工农业地下水开采、应急水源地地下水开采和地表水体入渗减少等因素约占76%。由于未来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在南水北调的水进京后仍可能出现连续枯水年,因此,以丰水年降水进行水源涵养存在较大风险。对于已经处于严重超采状况的潮白河冲洪积扇来说,为了满足未来供水的需要,应急水源地从现在起应减少开采量或停采以逐步恢复地下水储存量。  相似文献   

15.
降水量与地下水补给量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许昆 《地下水》2004,26(4):272-274
降水入渗补给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源,研究降水与地下水的关系,主要是分析由于降水垂直入渗引起的地下水位的变化。本文主要通过对降水入渗机理、影响水入渗的因素、降水入渗补给量计算的研究,分析降水量与地下水补给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选取山西南部典型岩溶泉龙子祠泉域为研究对象,利用1954-2018年65年长时序的泉水流量、降水监测数据及1990-2018年的开采数据,分析其动态特征及响应规律。结果表明:该泉域泉流量在2.94~8.39 m3·s-1之间波动,多年平均流量为4.74 m3·s-1;年内泉流量对降水补给响应有4个月的时间滞后性;开采量保持较高水平时,泉流量总体呈明显下降趋势。利用多元回归方法建立两个阶段(1954-1989年和1990-2018年)的数学模型,并对其进行模拟和误差分析,结果显示:第一阶段泉流量影响因素主要为前一年降水和前两年降水;1990年开始存在开采活动,第二阶段受降水和开采共同制约,与当年开采量负相关且受其影响最为强烈,其次受前一年和前两年降水影响;整个时间序列上流量误差为11.62%,模拟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
影响大气降水入渗补给量的因素较为复杂,主要有土地利用类型、降水量、包气带厚度及岩性等。随着遥感影像解译技术的发展,人们能更精确地识别空间土地利用类型,从而更精确地计算大气降水入渗补给量,并了解其空间分布。综合考虑这些影响因素,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土地利用类型,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和VBA(visual basic for applications)编程技术的大气降水入渗补给量计算方法(PIRCL)。以广州市广花盆地为例,利用PIRCL法计算得到该地多年平均大气降水入渗补给量为14 369万m3,该结果与水量平衡法计算得到的大气降水入渗补给量结果相近,相对误差约为2.4%;并且,计算得到的大气降水入渗补给量空间分布基本合理。与水量平衡法相比,PIRCL法计算大气降水入渗补给量只需区域遥感数据、区域降水量数据、对应时段地下水位动态变化及区域水文地质参数,不需要计算地下水其他的补给、排泄项,可以省略大量的工作量,且方便编程实现。  相似文献   

18.
Coal mining subsidence is a universal environmental-geological problem in mining areas. By selecting the Shen-Dong coal mining subsidence area as the research field,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hanges in precipitation infiltration recharge in the circumstances of coal mining subsidence by means of field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 and laboratory simulation experiments, which is expected to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eco-environmental restoration in the mining area.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at the unstable stage of subsidence, three types of subsidence in the Shen-Dong mining area have positive effects on the precipitation infiltration recharge, and the type of full-thickness bedrock subsidence has the greatest influence. In the stable stage of subsidence, the precipitation infiltration process after long-term drought and the moisture migration in the aeration zone undergo three different stages: evaporation-infiltration before precipitation, infiltration-upward infiltration-infiltration during precipitation and evaporation-infiltration after precipitation. During a heavy rainfall infiltration process, the wetting front movement in fine sand, coarse sand and dualistic structure of fine-coarse sand consists of two stages: the stage of wetting front movement during precipitation, in which the wetting front movement distance has linear relationship with the depth, and the stage of wetting front movement after precipitation, in which the wetting front movement distance has the power function relationship with the depth. The wetting front movement velocity is influenced by the rainfall amount and the lithology in the aeration zone. However, as the depth increases, the movement velocity will decay exponential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