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豫北平原地裂缝调查,共发现地裂缝48处,部分裂缝在发生及发展过程中对房屋、道路、农田造成破坏和威胁。本文分析了豫北平原地裂缝的发育的时空规律,通过地裂缝和地层岩性、降水、地下水、活动构造、地面沉降、地震等各种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本地区地裂缝的形成并非单一因素,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发生。  相似文献   

2.
豫北平原是河南省重要的能源、冶金和纺织等工业基地,也是粮棉油料作物的主要产区。同时,又是水资源较匮乏的地区。但大量咸水(矿化度>1 0g L)资源得不到开发利用,且广泛分布的咸水已日益突出地成为环境水文地质问题。根据大量实地调查资料和地质成果,文章较详细地论述了豫北平原咸水含水层分布、富水性、补给、径流和排泄、水化学和同位素、利用现状及动态等水文地质特征。为缓解豫北平原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压力,变害为利,根据咸水的分布状况、咸水农业利用和咸水养殖利用的适宜性、咸水改造方法和补源条件等,提出咸水开发利用与改良规划应"以用为主,以用促改"。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对不同矿化度的咸水应采取不同的开发利用方式、改良方案和措施。  相似文献   

3.
岳明  冉广庆 《中国煤田地质》2004,16(4):42-43,47
根据实地调查分析研究,对陕西省泾阳北部地裂缝的发育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初步认为泾阳县地裂缝发育特点在空间分布上与地形地貌、地质构造等地质条件有关,在时间分布上与降雨和农田灌溉密切相关。就其形成条件机理提出了控制行为,稳定现象,防止灾害等防范原则:  相似文献   

4.
杨建成 《甘肃地质》1996,5(2):91-95
王家山煤矿断层密集,地裂缝发育,采空塌陷严重,这三者构成严重的地质灾害链。地裂缝的形成和发展,使矿区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了惨重的损失。从工程地质及地质灾害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新构造运动是动态的地质背景,黄土的特殊物理力学性质是静态的地质基础,人为的采空塌陷是地裂缝群产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泾阳县北部地区是地裂缝灾害发育的地区,地裂缝主要分布在山前冲洪积扇区,发育在全新世地层中,平面形态上为直线型、雁列型、锯齿型和弯曲形,在分布上有方向性和群集性,在范围上从北到南呈逐渐扩大的趋势。本文在对区内地质环境论述的基础上,总结了区内地裂缝的发育特征和分布特征,分析了该区地裂缝的形成条件。作者认为其主要影响因素为土体结构、地质构造、地震、降雨和灌溉入渗。  相似文献   

6.
临汾盆地属于成长型盆地,是地裂缝发育较多的地区。本文通过详细的野外调查,查清了地裂缝的分布概况,总结了地裂缝的平面展布特征,通过探槽揭示了地裂缝的剖面结构特征,并概括了地裂缝的灾害特征。临汾盆地86条地裂缝主要分布在新构造活动强烈的临汾凹陷、侯马凹陷以及襄汾凸起等新构造单元区,与下伏断裂具有一致性和相关性。地裂缝发育的基本特征有平面展布特征、剖面结构特征、运动特征和活动特征。地裂缝平面展布特征多样,具有定向性、多样性、成带性和分段发育特征; 剖面结构有阶梯型、Y字型和梳状型; 运动特征是横向水平拉张、竖直位错; 活动特征具有活动间断、受降雨控制、活动差异和持续扩展。地裂缝引起的地面变形特征可分为剪切型和拉张型。地裂缝对房屋建筑的破坏类型有墙体开裂、屋顶开裂、楼梯断裂和门窗变形。  相似文献   

7.
北京地区地裂缝灾害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地裂缝灾害是地质灾害中的一种地面变形灾害,它隐蔽性强,危害性大,不仅会造成各类工程建筑,如城市建筑、生命线工程、交通、农田和水利设施等的直接破坏,而且还会引起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构成极大威胁。本文在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大量的地质、物探等资料,对北京地区地裂缝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类型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讨,并就如何防治地裂缝灾害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及地裂缝灾害较为严重,尤其是地裂缝造成的危害较为明显。本文通过对江阴市河塘镇地裂缝分布区的勘查,从地质条件及人为活动两方面剖析了地裂缝的形成原因、发展趋势及相应对策,并对地质灾害的勘查工作提出方向性建议。  相似文献   

9.
陕西三原双槐树地裂缝的发育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陕西三原双槐树地裂缝由两条近平行的地裂缝组成,延伸长度大于4km,地裂缝活动给沿线居民带来了巨大的灾害和经济损失。通过调查访问和探槽、探井、平硐等勘探工程,从平面展布特征、剖面结构特征、活动特征和力学性质等方面描述了该地裂缝的发育特征。结果显示:南侧的F1地裂缝的破碎带宽度和活动程度均大于北侧的F2地裂缝,其中的F1地裂缝破碎带宽度一般大于10m,最大可达50余米,不同期次和不同级次的裂缝数量可达30余条,如此规模的裂缝破碎带宽度和裂缝数量在黄土地区并不多见。  相似文献   

10.
11.
根据野外调查,隆尧地裂缝具有正断拉张,左旋错动的特征,且造成跨地裂缝建筑物的严重破坏。本文基于非线性有限元法建立三维数值模型,在总结墙体破坏力学机理的基础上,探究地裂缝以不同角度穿越建筑物时墙体的变形特征以及破坏方式。结果表明:当地裂缝以不同角度穿越建筑物时,建筑物"前后"墙体的破坏方式与特征有所不同,具体表现为后墙的破坏范围大于前墙,但其变形破坏滞后于前墙;伴随地裂缝的持续活动,侧墙墙趾处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形影响破坏,且滞后于主墙。随着地裂缝与建筑物夹角的增大,侧墙的变形破坏程度逐渐减小,而主墙的变形破坏越来越集中于二者相交位置。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内生地裂缝灾害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我国内生地裂缝的区域分布特征、形成条件和危害情况,以及地裂缝活动规律作了初步论述,并简要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3.
对陇东黄土塬区地裂缝灾害的调查表明,在该区不断发生的地裂缝灾害实际上是在黄土构造节理的基础上,黄土潜蚀灾害的一种表现形式,是黄土塬区边缘一种特有的地质灾害现象,其形成除受黄土构造节理控制外,还受黄土本身的湿陷特性及塬面坡度、降水强度、地面硬化等条件制约。本文在灾害现状剖析的基础上,分析了黄土塬区地裂缝灾害的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14.
地下水的化学特征与成因机制对地下水演化、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采及质量评价具有重要意义。为查明豫北平原浅层地下水的水质特征及控制因素,采集了不同类型的浅层地下水和地表水样品,分别测试了水样阴、阳离子和氢氧同位素组成。结果表明:(1)地下水中总溶解性固体物质(total dissolved solids,简称TDS)质量浓度范围为316~6 948 mg/L,微咸和咸地下水呈条带状分布在沁河冲洪积平原中部,在三阳镇-修武县一带,水化学类型复杂,以HCO_3·SO_4-Na·Mg·Ca型和SO_4-Na·Mg型水为主。北部山前冲洪积扇和沁河北岸地下水为淡水,为HCO_3-Ca·Mg型水。(2)δ~2H-δ~(18)O关系说明地下水起源于大气降水,水化学组分受水岩相互作用控制,在补给区以碳酸盐岩溶滤作用为主,径流区发生硅酸盐岩的风化溶解以及阳离子交换作用,排泄区以蒸发浓缩、石膏溶解和阳离子交换作用为主。(3)地质和气候环境是造成地下水咸化的主要成因,且受到工农业污水渗漏的影响。研究成果可以为该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采和有效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豫北平原地下水开采对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春志  苗晋祥  李中明 《地下水》2005,27(3):195-197
在介绍了豫北平原地下水开采的历史与现状的基础上,对开采地下水所带来的环境正负效应进行了分析.豫北平原地下水的开采对环境的影响属于正效应的主要有加快水循环,促进洪水资源化;减弱旱灾影响,保证供水安全;促进水质淡化和土壤改良等;属于负效应的主要有造成泉消失、湿地面积萎缩;地面沉降;加剧地下水水质的污染等.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豫北平原地下水的综合调查,发现其环境水文地质问题以区域地下水位下降为主,并又导致了泉水消失、湿地减少、地面沉降和地下水污染等次生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发生。在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形成背景和形成条件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人为活动尤其是地下水的不合理开采破坏了地下水循环系统的天然均衡状态,其演化模式具双向性。最后,提出了减少和防止豫北平原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7.
张建斌 《地下水》2004,26(3):179-180,193
豫北平原地热资源以低温的热水型为主,地层的富水性是地热开发成败的关键所在。本文作者搜集了大量地热井、油井资料和深部地层储水结构特征资料,通过对不同地层热水孔隙度、渗透率等储集空间特征的研究.分析了不同地层、不同地区富水性的差异.指出本区主要热水储层为下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新生界古近系和新近系,指明了本区地热资源勘查、凿井的目的层。  相似文献   

18.
张修田 《地下水》2008,30(4):24-26
根据地质、水文地质、水动力特征以及地下水与地表水的联系将豫北平原第四系地下水分为:漳卫河地下水系统和黄河地下水系统,并进一步划分为7个地下水亚系统。在此基础上对各地下水系统特征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与研究。  相似文献   

19.
地裂缝是临汾盆地主要的地质灾害之一, 自20世纪70年代盆地开始出现地裂缝以来, 至2012年8月共发现86条地裂缝。本文以临汾盆地内部典型地裂缝临汾果场地裂缝为研究对象, 详细地论述了地裂缝发育的地质环境背景。利用野外调查、测量、槽探、钻探和物理勘探等地质手段, 主要研究了地裂缝的发育特征, 包括平面特征、灾害特征、浅部剖面结构特征和深部特征4个方面, 总结了地裂缝的活动规律。发现果场地裂缝平面延伸长, 宽度大, 走向稳定, 灾害严重; 浅表层上宽下窄, 呈喇叭状, 深部结构显示地裂缝下伏隐伏断层, 地裂缝活动受降雨控制。通过分析影响地裂缝形成的各个因素:盆地构造、超采地下水和强降雨, 将果场地裂缝的形成分为3个阶段:孕育阶段、出露阶段和扩展阶段; 最后概化了果场地裂缝的成因机理:构造孕缝、抽水诱缝和降雨扩缝。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红枫湖沿岸村寨的地裂缝地质灾害进行了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对地裂缝地质灾害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在分析形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防治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