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程嵩  张嘎  郑瑞华  孙振岳 《岩土力学》2011,32(6):1781-1786
地下水开采是导致地面不均匀沉降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地面不均匀沉降又会对桥梁结构造成较大的危害。通过离心模型试验研究了离心场中地基抽水对桥梁结构物的影响。在自主研制的离心场中地基抽水对结构物影响的模拟和测量系统基础上,测量了抽水过程中粉土地基中沉降的变化以及桥梁结构的变形分布规律,探讨了地面不均匀沉降对刚性桥梁、简支桥梁以及简支连续桥梁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水井抽水的初期非稳定渗流期是桥梁变形发展最快的阶段;减小桥垮长度以及桥面桥墩改用铰连接都可以使得桥面轴向应变减小;地基的水平位移会给刚性桥梁中部带来较大的变形  相似文献   

2.
在天津滨海新区中新生态城服务中心开展了承压含水层抽水引起地面沉降的现场试验,采用振弦式孔隙水压力传感器和一孔多标数据采集器实时监测孔隙水压力和分层标的变化,分析了土体的变形性质和分层沉降的规律。试验结果表明,黏土层变形明显滞后于承压含水层水位的变化,以塑性变形为主且存在蠕变现象,而砂层既存在弹性变形,也存在一定的塑性变形和蠕变性。短期抽取地下水会使抽水井附近承压含水层上覆土体出现上小下大的沉降规律,且最大沉降出现在有明显孔隙水压力变化的土层顶板位置。  相似文献   

3.
仵彦卿  张建山  李哲 《岩土力学》2005,26(10):1582-1586
抽水引起周围地面沉降和构筑物地基沉降已成为工程建设中的一个环境灾害问题。根据抽水引起周围地面沉降的机理分析,提出了由抽水引起地下水水头压力变化、含水层颗粒迁移、含水层压缩和水体的膨胀的更具普遍意义的地下水运动方程,该方程可以简化成Biot和Helm的地下水运动方程。在此基础上,通过实例分析和方案对比,提出了抽水引起周围地面沉降的防治措施,并分析了各种措施的适用范围及优缺点。  相似文献   

4.
《地下水》2020,(4)
针对天津中新生态城开展的地源热泵工程,采用抽灌水的方式加速地下含水层的流场,提高地源热泵的换热效率,但是抽水会引起地面沉降,本文在中新生态城城市管理中心场地内进行抽水试验,采用新型一孔多标分层标数据采集器监测抽水引起的地面沉降。根据抽水试验首先计算了含水层的渗透系数和抽水的影响范围,根据实测沉降变化规律分析了抽水对地下水位埋深及不同土层的影响,结合同时刻的孔压变化和水位变化规律,证明含水层固结压密是有一定滞后性的。  相似文献   

5.
抽水试验在岩土工程勘察中尤为重要,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按稳定流和非稳定流阐述抽水试验过程中抽水孔与观测孔的布置、水位降深、水位观测、抽水稳定延续时间等问题进行讨论,力求达到节约时间,节约费用,提高水文地质参数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6.
水文水井抽水试验参数自动监测系统的研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现代计算机检测技术与水文水井抽水试验相结合,开发研制了多参数自动监测系统,可对抽水试验中孔内水位、水温和出水量进行实时同步检测,该系统在实际工程中得到了应用与验证。介绍了该系统的组成、检测原理、主要性能参数及生产试验情况。  相似文献   

7.
张建良 《探矿工程》2009,36(4):16-19
为了监测不同含水层的水质情况,需要进行分层抽水工作,通过研制新型的分层抽水装置,对分层抽水试验进行技术改进,达到简单、可靠、实用的目的。详细介绍了分层抽水装置的结构原理。  相似文献   

8.
设计加工扇形渗流槽模型,开展定流量单孔完整井抽水试验,结合自然电位(SP)实时动态监测,研究了潜水含水层抽水过程中水位变化及SP响应特征。结果表明:抽水时,潜水位和SP均快速下降并逐渐稳定,但潜水位降低至稳定时间较短,SP降低至稳定所需时间较长,具有滞后性。抽水流量越大,潜水位和SP降低幅度越大;距离抽水井壁越远,SP稳定所需时间越长。自然电位差ΔSP与水位降深sw之间满足线性函数关系,ΔSP和径向距离r之间满足指数函数关系,根据拟合公式计算得到模型中不同位置处水位降深值,与观测水位降深比较发现两者之间误差较小,表明利用该式可以对抽水过程中潜水位进行计算预测。  相似文献   

9.
张勇  赵云云  高文龙 《岩土力学》2014,35(9):2667-2672
为分析利用真空井点进行沿海软土地基处理的可行性,在天津汉沽区南部沿渤海区域某电厂建筑场地,布置了利用真空轻型井点抽水的现场地基固结试验,为分析其固结试验效果,试验过程中进行了地下水位、孔隙水压力的现场监测,试验前后安排了现场检测试验。抽水固结试验结束后,经试验前后的静力触探试验、十字板剪切试验及室内土工试验对比分析,证明加固效果显著。抽水试验开始后较短的时间(75 d内)即可使加固的地基达到固结稳定,比贯入阻力提高200~300 kPa,十字板试验抗剪强度平均提高30~50 kPa,地基承载力可达120 kPa。试验说明,采用真空轻型井点处理沿海浅部软土地基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陆建生 《探矿工程》2018,45(6):57-62
沉降微扰动控制区域进行深基坑建设中,采用水平止水帷幕进行地下水控制的技术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探讨了水平止水帷幕无压性地下水控制设计的原理,并应用到某车站的地下水控制设计中,抽水试验及最终的工程实践表明,水平止水帷幕的设计和施工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在此基础上针对水平止水帷幕施工工艺及渗漏检测方法、施工开挖期间的水位实时观测和预警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余成华  李菊凤 《岩土力学》2010,31(3):939-943
在软土分布地区,高速公路的“桥头跳车”、路面开裂等一直是困扰工程建设者的最主要问题,而对软土路基的沉降过程进行模拟预测则是其中的难点。利用改进的剑桥模型,采用FLAC3D有限差分软件,以珠江三角洲某高速公路试验段的地层数据进行袋装砂井排水固结法处理软土地基沉降过程的流固耦合模拟,通过模拟结果来对比实际检测的应力、应变情况。结果表明,表面沉降和分层沉降的模拟值与实测值能很好地吻合,模型能较为真实地反映路基沉降变形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上海轨道交通9号线宜山路车站深基坑降水试验结果分析,得到不同土层受降水影响的岩土工程特征,并对个别土层的实测沉降与由室内试验参数进行估算的沉降进行比较,以获得真实的沉降影响状况,指导深基坑的设计和施工。  相似文献   

13.
基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周边地面沉降直接关系到周围建筑物的安全,本文根据上海前滩地区某基坑工程的历史监测数据、施工工况和周边地层参数等多源数据对基坑周边地面沉降进行监测和预测。以PSO-BP神经网络为基础,通过将基于时序和基于沉降影响因素的网络模型对比发现:二者预测结果误差较小且基于时序的神经网络预测精度更高,说明利用PSO-BP神经网络能够很好地对基坑周边地面沉降进行分析与预测。为了综合考虑时间效应和空间效应的影响,在基于沉降影响因素的预测模型的基础上加入历史监测数据作为模型输入层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优化后的PSO-BP神经网络模型具有更小的相对误差范围和更高的预测精度,在基坑周边地面沉降预测中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环境因素对路基沉降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秦沈线的路基沉降观测过程中,发现在上部填土荷载恒定不变的情况下,不同区段、路基的不同平面位置上测得的沉降过程曲线,有的发生陡降,有的发生较大沉降后产生回弹,在详细分析了沉降过程曲线、地下水位变化曲线等资料的基础上,发现上述异常现象是抽取地下水和冻融作用这两个环境因素所致,抽取地下水会引起沉降猛增,而冻融作用使沉降发生往复变化,本文较为详细地阐述了这两个环境因素影响沉降过程的方式,并且就抽取地下水对沉降的影响作了一些量化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谢雄耀  李军  王强 《岩土力学》2016,37(Z2):788-794
地表沉降监测是盾构信息化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优化盾构施工参数,保证施工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及时共享和反馈监测成果,提高监测信息管理与数据分析的效率,采用Microsoft Visual Studio .Net编程技术和MySQL数据库开发了沉降自动化监测及数据移动发布系统,实现了24 h监测数据的自动化采集、分析和移动端推送,并将该系统应用于南宁轨道交通1号线盾构隧道下穿南宁火车站铁路股道及站房工程,获得盾构推进过程中的地表沉降及火车轨道沉降的变化规律。通过监测数据和分析成果的及时反馈,优化了盾构机施工参数,有效保证了盾构掘进和周边环境的安全。  相似文献   

16.
复杂周边条件下异形基坑承压水抽水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军帅  陈焘  宫全美  周顺华 《岩土力学》2011,32(Z2):268-273
以上海自然博物馆深大异形基坑为背景,为了保护周边环境,针对日益突出的承压水问题,降压前进行了承压水抽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当地下连续墙插入承压含水层的深度小于承压含水层厚度的1/3时,可以忽略地下连续墙的阻隔效果;用水头恢复比 表征抽水试验结束后的水位恢复情况,发现停抽10 min 可达到10%,水位稳定时 只能达到94.5%;单井抽水能够达到的降压效果是有限的,与降压前的承压水头埋深无关;群井的降压效果随着抽水井数量的增大而增大,但是随着承压水头埋深的加大,增加相同数量的降压井产生的效率降低。  相似文献   

17.
结合南京地铁某盾构施工区间,对纵向地表沉降进行了理论分析,提出了盾构掘进对纵向地表的影响范围,总结了盾构推进不同阶段引起地表沉降量占总沉降量的百分比。针对引起地表沉降因素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将纵向地表沉降视为随机过程,基于延迟差分方程建立模型进行动态预报,并与实测数据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朱训国  陈枫  徐孟林  赵德深 《岩土力学》2013,34(Z1):148-154
以大连市地铁2号线202标段工程为研究对象,通过相似材料模型试验绘制不同地层随时间沉降曲线,即同一时刻不同地层沉降槽曲线和不同地层水平位移曲线,得到盾构隧道施工地层移动规律。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地层各测点的垂直位移随时间的变化可用以时间为自变量的负指数函数表示;先行隧道施工对地层产生扰动,引起地层软化,导致两条隧道之间地表沉降明显叠加,沉降较大;隧道开挖时,若存在地下结构或管线,其将受到附加剪切作用,易出现裂缝,在施工中必须做好切实可行的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19.
Flowing well test is one of the tools employed to identify transmissivity and storage coefficient of a confined aquifer where the potentiometric surface is located above the ground surface, so that the groundwater flows naturally from the well without pumping. During a flowing well test, constant hydraulic head is preserved at the well while the discharge from the well decreases with time and the temporal variation of discharge provides significant information about aquifer characteristics. In this study, a simple and straightforward approach is presented as an alternative to a number of graphical or error minimization-based techniques available in the literature for analyzing data from flowing well tests. The proposed method employs a polynomial regression equation to establish a link between observed discharge and the theoretical dimensionless discharge that is introduced in the analytical solution, so as to retrieve the aquifer parameters. The method is tested with a vast number of synthetically generated data sets as well as a real data set reported in the literature. Besides its simplicity, the present method is seen to produce highly accurate and reliable estimations.  相似文献   

20.
孔纲强  张弛 《岩土力学》2014,35(Z2):343-349
堤防的沉降和稳定问题是软土地基上新建堤防工程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结合南京市长江干堤提升工程小年圩新筑堤项目,开展了软土地基上新建堤防施工全过程的现场监测与分析,主要包括表层沉降、分层沉降、土体侧向位移、土压力、孔隙水压力以及地下水位等内容。基于Plaxis有限元数值软件,建立了软土地基上新建堤防施工填筑过程的数值模型,通过与现场监测结果的对比分析,验证了所建立的数值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续而重点分析了填筑速率、填筑间歇时间等关键性施工控制指标对软基上堤防沉降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当单次填筑厚度小于1 m时,单次填筑厚度对整体沉降的影响较小,因此结合实际施工要求,建议单次填土厚度为0.5~1.0 m。相关研究成果可以为类似软基上新建堤防施工质量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