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首先,从理论角度探讨土地发展权内在机理,分析现行征地补偿价格的不足,提出了征地补偿价格应为集体农用土地价格与土地发展权价格之和,并以此构建基于土地发展权的征地补偿定价模型;其次,以周口市为例,应用构建的定价模型及农户问卷调查分析方法,测算了各县(区)基于土地发展权的征地补偿价格,并对测算结果和现行征地补偿价格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提出应从法律上确保农民土地发展权的权益,并在今后征地工作中逐步改革现行征地补偿制度,构建公平合理的征地补偿分配机制。  相似文献   

2.
任平  洪步庭  马伟龙  苑全治  周介铭 《地理研究》2016,35(12):2395-2406
基于成都崇州市耕地实地采样数据和修正的IBIS模型测算数据,对耕地生产有机质、调节大气、涵养水源、土壤保持和净化环境等五种自然生态服务价值进行测算,并与已有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 研究区耕地不同类型的生态服务价值量存在较大差异,由高到低依次为:土壤保持、调节大气、涵养水源、生产有机质、净化环境;② 研究区单位面积耕地生态价值量为29959.5元/hm2,其中土壤保持价值的贡献率最大,占36.35%;③ 与已有研究结果对比分析,由于耕地生态价值内涵界定和测算方法的差异,单位面积耕地生态价值测算结果存在一定差异。研究结果对于科学合理地确定耕地保护的补偿标准和补偿机制构建具有一定的参考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梁流涛  祝孔超 《地理研究》2019,38(8):1932-1948
从虚拟耕地流动的视角构建区际农业生态补偿框架,并在此框架下开展区际农业生态补偿支付/受偿区域划分和补偿标准测算的研究。结果表明:① 区际农业生态补偿的基本原理是:利用虚拟耕地净流量(输入量与输出量的差额)指标划分区际农业生态补偿的支付/受偿区域。对于净流量为负的分室,通过虚拟耕地流动占用了其他区域的耕地资源,应该支付相应的生态补偿。对于净流量为正的分室,通过虚拟耕地流动被其他区域占用了耕地资源,应得到生态补偿。区际农业生态补偿额度应包含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的投资成本以及占用农业资源使其牺牲的发展机会成本等方面,并由管理平台统一收缴和分发。② 2004年以后虚拟耕地流动格局基本上保持稳定,只有个别省市(甘肃和云南)由净流入转变为净流出,在空间上表现为“北耕南流”的格局。③ 受偿区域(15个省市)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支付区域(16个省市)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和西南地区。④ 研究期内年均总受偿额度为1472.58亿元,处于高受偿省份(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南)年均受偿额度都在150亿元以上。研究期内年均总支付额度为543.10亿元,其中,处于高支付区域的省份(浙江、广东、北京、福建)年均支付额度都在40亿元以上。  相似文献   

4.
耕地保护经济补偿运行机制及补偿效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内涵界定的基础上,提出了"农业保险+社会保障+实物技术货币一体化的区内经济补偿机制"和"基于上级政府调控和财政转移支付的耕地保护区际经济补偿协商机制",并对区内和区际经济补偿方式、运行机理进行了分析.同时,在对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效应概念、类型界定的基础上,结合农户问卷调查,对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效应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表明:(1)耕地利用生态社会效益的外部性是耕地非农化的根本原因,而构建耕地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则是抑制耕地非农化的根本途径.(2)耕地保护的经济补偿体系由区内经济补偿和区际经济补偿共同组成,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方式、补偿标准是影响其补偿效应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滨海湿地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初步探讨了我国滨海湿地生态补偿机制框架,确定了生态补偿的范围为生态地位重要、生态环境脆弱的滨海湿地,补偿主体为政府和湿地开发利用者,补偿客体为滨海湿地管理者和保护者;提出了补偿标准测算应注意的问题和可供选择的方法;从资金补偿和项目补偿两个方面探索了补偿方式和途径;并提出了完善滨海湿地监测和管理系统、明晰滨海湿地产权、推进生态补偿市场化运作、完善生态产业等生态补偿实施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6.
水源地保护是解决城市供水问题的有效途径,合理的补偿标准是水源地保护计划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以贵阳市阿哈水库为例,以耕地收益作为林地保护的机会成本,在地块尺度上从自然和交通2个方面建立影响耕地收益的指标体系,利用田野调查及实验数据,结合GIS技术,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核算林地保护的机会成本。结果显示:1)阿哈水库汇水流域耕地自然条件指数值介于0.549~0.823之间,指数高值区主要集中在河流沿岸及水库东南沿岸地势较低地区,低值区域主要分布于地势较高、坡度较陡的区域;交通条件指数值介于0.224~0.900之间。2)自然条件指数和交通条件指数对耕地收益均呈正向影响,自然条件指数的影响较大。3)选取了14个林地地块测算机会成本,其值介于896.405~1 523.772元/亩之间,平均机会成本值为1 274.623元/亩。保护不同林地地块损失的机会成本差异较大,应当采取有差别的补偿标准。  相似文献   

7.
北京市耕地资源价值体系及价值估算方法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北京市为例尝试设计了耕地资源价值体系, 分析其价值关系, 进而探讨耕地资源经 济价值、社会保障价值、生态价值的估算方法, 并对北京市1990-2005 年耕地价值进行了定 量测算。研究结果表明: ① 北京市耕地资源单位面积经济价值呈较快增长, 1990 年为 12.57×104 元/hm2, 2005 年为108.12×104 元/hm2; ② 耕地资源社会保障价值供给能力和农 村居民的需求水平相距甚远, 1997 年供给能力为49.19×104 元/hm2, 需求水平为160.56×104 元/hm2, 2005 年供给能力为74.82×104 元/hm2, 需求水平为305.48×104 元/hm2。可见, 耕 地作为农民重要的社会保障资源已不堪重负,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亟待建立; ③ 生态价值供给 能力总体呈下降趋势, 1994 年达到171.21×108 元, 2005 年为70.87×108 元, 大量耕地减少 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但基于人口增加和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生态价值的总体需求和多元 需求呈不断增长趋势, 所以需要保持和提高耕地表面的植被覆盖度, 为此政府有必要对农民 因种植耕地给予其一定的生态补偿。  相似文献   

8.
三峡生态脆弱区耕地非市场价值评估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李广东  邱道持  王平 《地理学报》2011,66(4):562-575
经济补偿是破解耕地保护外部效应外溢的有效途径。耕地非市场价值是耕地保护外部效应的核心,合理评估这部分价值对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标准的确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运用条件价值法对三峡生态脆弱区耕地非市场价值进行了评估,对712 份有效问卷统计分析表明:① 生态脆弱与贫困耦合地区居民对耕地保护及耕地非市场价值的认知存在一定差异,经济、文化、社会、政府、心理等因素影响到民众的认知水平。② 农户对耕地非市场价值支付意愿率达到76.77%,城镇居民支付意愿率仅占到64.87%。受访者往往将耕地价值与自身的切身利益结合,更多地表现为理性经济人而非理性社会人。③ Probit 回归与Logit 回归分析表明,经济社会特征对受访者的决策产生一定影响。收入限制成为影响农户决策的主导因素,而捐赠历史与耕地保护认知成为影响城镇居民决策的主导因素。④ 农户与城镇居民的最大支付意愿分别为157.92元/(户·a) 和206.28 元/(户·a)。受访者单位耕地支付意愿为607.65 元/(hm2·a),最终评估出三峡生态脆弱区耕地非市场价值约为104.26×108元。  相似文献   

9.
《西部资源》2013,(2):1-1
<正>今年,国土资源部仍将把强化政府信息公开、提高政务服务水平作为推进机关作风转变、落实执政为民宗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措施。大力推进征地信息公开。指导各省(区、市)制定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和征地区片综合地价,征地补偿水平普遍提高30%以上;在日常征地管理中,严格履行告知、确认、听证程序,将征地范围、  相似文献   

10.
生态补偿标准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阐述生态补偿标准分类的基础上,总结当前我国生态补偿标准在流域开发、矿产资源开发、森林生态效益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退耕(牧)还林(草)等领域的补偿依据;对国内学者的生态补偿标准核算方法与结果进行了归类;探讨现阶段补偿标准过低的主要原因:生态补偿模式单一、补偿资金不足,对补偿依据认识不全面、计算不完整,忽视补偿的空间差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方法有待突破等;指出今后生态补偿标准研究的重点及方向。  相似文献   

11.
戴其文  赵雪雁 《地理学报》2010,65(4):494-506
以甘南州草地生态系统水源涵养服务为例,构建以机会成本、交易成本和实施成本为参数的参与成本模型确定生态补偿标准。基于生态补偿资金效率的考虑,构建以土地所有者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土地所有者的参与成本和生态系统服务受损风险为参数的空间选择模型,以乡镇为研究单元,对生态补偿区域进行选择,采用聚类分析将全州划为5大等级补偿区:优先补偿区、次级优先补偿区、次级补偿区、临界补偿区和潜在补偿区或可能补偿区,并对各类补偿区的特征进行了分析。构建生态补偿额基尼系数与生态补偿资金效率评价模型,分别评价了补偿额在受偿群体和补偿区域中分配的公平性、合理性与不同等级补偿区的补偿效率。结果表明:①以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4776.4元/hm2·a)和机会成本(621.3元/m2·a)作为补偿标准的上下限,结合参与成本确定甘南州草地生态系统补偿标准为1999.8元/hm2·a;②草地生态系统的补偿优先度与生态重要性、生态脆弱性呈现出吻合趋同的状态,即草地生态系统优先补偿区既是高效补偿区,又是重要生态区和生态脆弱区;③受偿者(草地生态系统水源涵养服务供给者)得到的补偿额有明显不均衡状态,而在补偿区域(草地生态系统)上的分配却处于绝对平均范围内;④草地生态系统补偿区的优先等级次序与补偿效率吻合,即草地生态系统的优先补偿区的补偿效率最高,每元获取的草地生态系统水源涵养服务为38.18,是临界补偿区的14.68倍;次级优先补偿区的效率仅次于优先补偿区,每元补偿的生态系统服务为21.02。  相似文献   

12.
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的确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补偿标准是生态公益林补偿的核心问题,其确定以劳动价值论、地租理论为基础,考虑效用价值论、均衡价值论等理论,并结合林业经营的实际情况确定.确定补偿标准首先考虑生态公益林经营成本补偿,其次考虑收益损失补偿,最后考虑生态产品与服务价值补偿.以直接和间接生产成本为基础构成最低补偿标准为315~450元/hm2;基本补偿标准615~750元/hm2;全额补偿标准为1 215~1 350元/hm2;最高补偿标准为生态产品与服务价值补偿.国家应像补助粮食生产一样,足额补偿生态效能的生产,这对解决山区农民致富及环境保护问题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安徽省会经济圈碳排放强度与生态补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1997年和2007年碳排放强度分析,揭示安徽省会经济圈内各市县对碳排放的影响和区域差异,根据相关固碳价格计算省会经济圈市县的生态补偿标准。研究结果显示:(1)省会经济圈总体上为碳汇区,1997—2007年间碳排放总量增加1 049.9万t,年均增长14.4%,其中,合肥市碳排放量增长最大。(2)2007年经济圈内地均建设用地碳排放强度和地均碳排放强度分别增加为1997年的2.18,2.41倍。1997—2007年,省会经济圈内的碳排放量、地均碳排放强度和地均建设用地碳排放都呈现合肥市>巢湖市>六安市。(3)经济圈内各县市地均碳排放强度差异显著,建设用地平均碳排放强度以合肥市最高(784 t/hm2),其次是霍山县和金寨县,其他区域的建设用地平均碳排放强度相差不大。(4)2007年合肥市提供的生态补偿标准是12.8~105.1亿元,六安市和巢湖市得到的生态补偿标准范围分别为31.9~278.1,0.6~13.8亿元;各县市生态补偿差异也很大。  相似文献   

14.
土地征收中生态补偿缺失对农民权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采用资料分析,理论分析的方法,归纳总结了国内外土地征收补偿中都存在着生态补偿缺失的问题, 尤其是中国的征收补偿制度存在明显缺陷,如补偿理论支持不足、补偿范围小、补偿额度低、补偿不到位等。这种制 度缺陷不仅造成了大量的耕地流失,同时也造成了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直接影响了土地使用权人———农民的相 关利益,如土地被征收导致土地分割,形成不经济的土地规模,造成土地利用效率的损失,降低了相邻土地的生产 力,影响了农民的相邻权;土地又是农民世代生存、繁衍、发展之所在,是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基本生活来源,农 民失去土地就意味着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影响了生存权和发展权;土地的资源属性表明,土地征收必然涉及 到土地利用的变化和生态环境因素的改变,涉及到农民的环境权的保障。为此,必须完善土地征收制度,建立有效 的市场化运作手段,通过对农地生态价值的正确评估,公平、合理的补偿失地农民的损失,以实现社会公平、和谐。  相似文献   

15.
文章采用资料分析,理论分析的方法,归纳总结了国内外土地征收补偿中都存在着生态补偿缺失的问题,尤其是中国的征收补偿制度存在明显缺陷,如补偿理论支持不足、补偿范围小、补偿额度低、补偿不到位等。这种制度缺陷不仅造成了大量的耕地流失,同时也造成了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直接影响了土地使用权人——农民的相关利益,如土地被征收导致土地分割,形成不经济的土地规模,造成土地利用效率的损失,降低了相邻土地的生产力,影响了农民的相邻权;土地又是农民世代生存、繁衍、发展之所在,是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基本生活来源,农民失去土地就意味着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影响了生存权和发展权;土地的资源属性表明,土地征收必然涉及到土地利用的变化和生态环境因素的改变,涉及到农民的环境权的保障。为此,必须完善土地征收制度,建立有效的市场化运作手段,通过对农地生态价值的正确评估,公平、合理的补偿失地农民的损失,以实现社会公平、和谐。  相似文献   

16.
中国耕地保护机制建设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评述了中国耕地保护机制建设研究进展,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展望了下一步的研究重点与方向。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耕地保护机制建设重点研究了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和共同责任机制。对经济补偿模式与整体框架设计、经济补偿标准厘定、经济补偿资金管理与运作、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耕地保护关系、耕地保护多主体共同责任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基于分析得出机制建设是耕地保护的治本之策,农户行为与意愿研究、耕地非市场价值研究、中央政府激励机制设计将是下一步研究主要方向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郭素芳 《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31(4):134-137,151
采用综合分析法和实证研究法,以天津市西青区为例,对土地收益及其分配情况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在土地供应过程中会产生巨额土地增值收益。(2)由于农民处于弱势地位,农民所得份额偏低。如果让农民参与土地发展权价格的分配,农民应得的合理补偿标准会比现行补偿标准高出3~4倍。(3)不公平的土地收益分配关系不利于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保护,且易引发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有鉴于此,应尽快构建合理的土地收益分配机制,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保证城市化顺利推进。  相似文献   

18.
流域生态补偿研究现状及关键问题剖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流域,因竞争性用水导致上下游之间、人类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急需建立健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通过对国内外流域生态补偿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发现流域生态补偿研究主要集中在流域尺度的补偿计划实施评价、补偿尺度的选择、补偿标准的测算、生态补偿与减少贫困关系、流域生态补偿的空间差异性等方面,其关键问题在于生态补偿主体和对象的确定以及补偿标准的制定;研究认为通过流域断面水量水质及相关利益分析方法来确定补偿主体和对象;而补偿标准则以流域上下游生态损益、机会成本、居民支付意愿分别作为补偿上限、参考值和下限来综合确定.以此为基础,构建流域多种生态要素、多元主体间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框架.最后,就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构建过程中有待解决的科学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土地征用补偿问题已成为我国土地管理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制定征地区片综合地价、“按价征地”是今后征地补偿制度改革的方向。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征地价格研究进展的分析,应用征地区片综合地价测算原理,结合我国农用地的价格构成,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征地区片综合地价应由农用地质量价格、社会保障价格、社会稳定价格和生态价格四部分组成。探索征地区片划分和征地区片价测算的方法。本文确定的呼和浩特市征地区片及其综合地价,空间上基本呈现出以呼和浩特市商业中心——民族商场为基点,随距离的增加,征地区片等级和征地区片综合地价依次降低的规律,且空间变化区域差异明显,符合屠能的农业区位论中“随距市场距离的增加,地租收入降低”的规律。将征地区片综合地价测算结果与现有征地补偿标准以及周边市、旗(县)征地补偿做比较分析,验证了征地区片综合地价评估方法的合理性。该研究成果可直接服务于呼和浩特市征地实施过程,为呼和浩特市农村土地市场的完善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0.
以胶州湾滨海湿地为研究对象,采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法和条件价值法,估算滨海湿地生态补偿标准。以分析和筛选研究区生态补偿需求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指标为前提,估算2005年、2010年和2015年研究区的调节服务价值,并根据服务价值的减少量,估算出生态补偿标准上限为48 946.35元/(hm2·a);采用条件价值法,估算出研究区生态补偿下限为37 695.00元/(hm2·a);根据胶州湾湿地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状况,认为适宜的滨海湿地生态补偿方式应以现金补偿为主,以政策补偿为辅,尝试性应用技术与智力补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