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干扰的分析,可以为保护区的科学管理及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本文以国产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对五大连池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信息进行了识别提取,并采用景观格局指数和人类活动干扰强度指数模型分析了该保护区人类活动的景观格局分布规律以及人类活动干扰程度.研究表明,五大连池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相对较为复杂,景观多样性丰富,景观整体较为破碎;保护区受农田、道路等人类活动的干扰较大,且主要集中在实验区和缓冲区,而核心区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尚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针对如何衡量海南岛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状况及保护有效性的问题,提出了采用地表覆盖变化监测进行客观评价的方法。基于遥感分类信息提取,统计分析了海南岛及其自然保护区土地覆盖变化情况,在2000—2017年间海南岛40.838%的自然地表转换成了人工地表;75%的保护区变化量小于面积的30%,接近10%的保护区变化量大于面积的50%;随高程和坡度增加,各类型土地覆盖变化程度均减小;保护区内部变化与其周边3 km和6 km范围内的变化相关,而与较远区域9 km的变化无关。研究结果表明,海南岛土地覆盖变化显著、各自然保护区变化状况并不一致、地形和周边范围均对地表变化产生一定影响。该方法可为海南岛及其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以2003、2010、2014、2016及2018年5期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目视解译的方式提取漳江口红树林湿地人类活动用地信息,研究该区域人类活动在各个功能区的分布及其时空变化状况,同时利用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干扰指数(NRHI)和景观指数(LI)来定性定量地评价人类活动干扰的强度,结果表明:70%以上的人类活动分布在核心区和缓冲区,池塘养殖和网箱养殖是造成保护区干扰严重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干扰指数(NRHI)在2003—2010年和2014—2016年这两个时期明显增加,总体由1.80×10-2上升至2.32×10-2,与分离度指数、香农多样性指数和香农均匀度指数成正比,与蔓延度指数成反比.人类活动的干扰使得漳江口红树林湿地保护区景观连通性减弱,破碎程度增强,呈现多样化、均匀化趋势.  相似文献   

4.
在干旱地区,终端湖面积变化受气候影响较大,同时湖泊面积变化对生态环境平衡和土地利用变化起着重要作用。基于Landsat和JRC Global Surface Water(JRC GSW)多源遥感数据、气象数据、土地利用数据和NDVI数据,分析了艾比湖水面面积变化及驱动因素,以及对艾比湖流域环境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2000—2020年艾比湖面积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2010年左右为转折点;面积变化与降水量的相关性最大(R2=0.589,P <0.01和R2=0.519,P <0.05);流域内耕地面积增长最大,为3 140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23%;其次是草地面积增加1 402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78%;而面积减少最多的是未利用土地,为2 974 km2,占总面积的5.90%,主要转化为草地和耕地;由NDVI变化可知,该流域内的植被主要由草地构成,并且草地高覆盖(>0.8)区呈现出增加趋势,集中在人类活动区。干旱区终端湖泊面积变化监测是生...  相似文献   

5.
云南大山包自然保护区是黑颈鹤越冬的重要栖息地,以保护区GF-2影像及DEM为数据源,选取地表覆被、人为干扰、地形因子等作为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使用线性加权模型,在遥感、地理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开展大山包自然保护区黑颈鹤觅食区适宜性评价研究,结果显示:1)保护区分布有黑颈鹤适宜觅食区10989.53 hm2,其中,最宜觅食区面积3429.41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7.82%;2)空间分布上,最宜觅食区集中分布在保护区的中部、中北部及西南边缘部分区域,次宜觅食区在保护区均匀分布;3)最宜觅食区大面积连片分布少,呈现斑块数量多、面积小、几何形态破碎度较大的特征.基于此,在后续保护区规划、建设中,应进一步加强对黑颈鹤觅食区的监管、减少人为干扰,并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恢复和提升黑颈鹤觅食区的生态环境条件,促成黑颈鹤觅食区面积的连片扩增和质量改善,为保护区黑颈鹤种群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等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6.
遥感技术的发展为生态环境的动态变化监测提供了有力的支撑。闪电河流域是京津冀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闪电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变化得到了人们广泛的关注。为明确闪电河流域长时间序列的时空变化,本文利用1985—2015年近30 a间的遥感数据,对闪电河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现状及其关键因子水域、林地和草地的长时间序列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2015年林地、草地、未利用地、水域和耕地面积分别为413.75 km2,276.90 km2,1 779.94 km2,17.29 km2和1 583.71 km2,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0.16%,6.80%,43.72%,0.42%和38.90%;在1985—2015年间,林地面积整体呈下降趋势,2015年总面积较1985年下降41.585 km2,下降速率为1.395 km2·a-1;草地面积总体也呈下降趋势,2015年草地总面积较1985年下降58.69%,下降速率为9.47 km2·a-1;水域面积基本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7.
对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表覆盖的空间分布格局、变化幅度、主要地类的变化原因以及生态环境状况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10、2014年保护区地表覆盖类型主要为草地,占总面积95%以上;过度放牧、鼠虫害、旅游、挖药等多重因素影响,致使保护区地表覆盖类型之间转移较为频繁。目前,保护区人均生态足迹明显小于人均生态承载力,发展处于一种相对可持续的状态。  相似文献   

8.
截至2014年底,我国共有2 729个自然保护区,面积近1.5万km2。实景三维数据具有效率高、纹理清晰、内容全面精细等特点,在支撑自然保护区规划、建设、管理方面发挥很大作用。本文分析了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现状:1)按级别,县级自然保护区个数最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最大;2)按主管部门,林业主管的自然保护区个数最多,总面积也最大;3)按所属类型,森林生态自然保护区个数最多,荒漠生态自然保护区总面积最大。本文给出了实景三维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框架并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了实践。  相似文献   

9.
以庄河地区为研究对象,采用遥感、GIS一体化技术,以2000 年和2010 年2 期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对庄河市10 a来土地利用的变化进行了研究.通过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庄河市2000~2010 年间的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进行定量分析,并采用因子分析法将影响庄河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因素概括为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城市化水平3 个方面.结果表明,2000 年以来10 a 间各类建设用地增加了3.21 万hm2, 占总面积的比重增加了8.78% ;旱地减少了3.76 万hm2, 占总面积的比重减少了10.29% ;水田面积增加了0.57 万hm2,占总面积的比重增加了1.56% ;林地和水域面积略有减少,草地和其他利用类型土地面积略有增加,土地利用不合理现象严重.  相似文献   

10.
基于GIS的庄河市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庄河地区为研究对象,采用遥感、GIS一体化技术,以2000年和2010年2期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对庄河市10 a来土地利用的变化进行了研究。通过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庄河市2000~2010年间的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进行定量分析,并采用因子分析法将影响庄河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因素概括为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城市化水平3个方面。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10 a间各类建设用地增加了3.21万hm2,占总面积的比重增加了8.78%;旱地减少了3.76万hm2,占总面积的比重减少了10.29%;水田面积增加了0.57万hm2,占总面积的比重增加了1.56%;林地和水域面积略有减少,草地和其他利用类型土地面积略有增加,土地利用不合理现象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