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北克拉通南缘中元古界的沉积学、地层学及大地构造演化等研究一直是前寒武纪地质研究的热点问题。选取豫西济源地区中元古界兵马沟组典型剖面,在野外踏勘和剖面实测基础上,运用镜下薄片观察和粒度参数分析等方法对兵马沟组沉积特征进行了分析,并进行了沉积环境恢复。研究结果表明,济源兵马沟组岩性以紫红色砾岩为主,其次为含砾粗砂岩、粗砂岩等,从下往上砾石粒径逐渐减小,磨圆变好;砂岩的粒度参数特征及概率累计曲线特征表明兵马沟组为重力流沉积,概率累计曲线的变化说明其沉积时水动力条件整体上逐渐减弱。综合各方面特征分析,兵马沟组沉积时期水体动荡,有多期洪流出现,为间歇性的灾变洪流;沉积环境为冲积扇-扇三角洲沉积相,从中可识别出泥石流沉积微相、碎屑流沉积微相、分流河道沉积微相及漫流沉积微相,其中以泥石流和碎屑流沉积为主。该研究对华北克拉通南缘中元古界地层沉积环境演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华北板块南缘新元古界罗圈组为一套特殊的杂砾岩层,其是否为冰川成因对于新元古代冰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野外实测剖面的基础上,本研究对鲁山地区罗圈组岩性、岩相特征及冰蚀遗迹进行探索,恢复其沉积环境,结果显示:罗圈组底部存在冰溜面,主体为块状杂砾岩,砾石砾径差异较大,呈棱角及次棱角状,地层中含有砂岩透镜体及出现坠石构造;镜下观察砂岩分选磨圆差、颗粒支撑。上述特征说明豫西鲁山地区罗圈组为冰川成因,推断其为陆相冰碛岩及冰水环境形成的产物。本文建立了罗圈组冰川相、冰水相的沉积模式,对于确定该地区古环境、古地理及新元古代冰川发育范围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华北克拉通南缘古-中元古代构造-沉积演化的俯冲说、裂解说之争由来已久,兵马沟组作为熊耳群形成后的第一套碎 屑沉积岩层,对解释上述过程有重要意义。该文通过对豫西伊川地区的兵马沟组泥质岩微量及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 探讨了其沉积环境、物源,进而揭示了其发育的大地构造背景。结果表明:(1)兵马沟组泥质岩稀土元素含量高,球粒陨石标准 化后轻重稀土分异明显,δEu负异常,δCe异常不明显,富集Rb、Th、La、Ce、Nd、Zr、Hf 等,较上地壳平均值富集Sc、V、Cr、Co、Ni、 Rb;(2)Ceanom指数、V/V + Ni反映了泥质岩沉积时的还原环境,Sr/Ba、B/Ga表明其为由陆相至海相的过渡型沉积;(3)Cr/Zr、Th/U 等元素比值关系反应其物源无深部物质加入,La/Yb-Ce、Co/Th-La/Sc图解表明物源为中酸性火山岩及少量稳定陆壳物质; (4)Th-Sc-Zr/10、Th-Co-Zr/10图解表明其物源主要来自大陆岛弧。综合上述分析结果,结合区域地质信息,可以得出中元古界 兵马沟组形成于大陆岛弧弧后盆地,熊耳群分布区为中元古代俯冲成因的大陆岛弧区。  相似文献   

4.
河北兴隆地区中元古界串岭沟组沉积环境与相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串岭沟组常以页岩为其主要岩性组合。兴隆地区串岭沟组据岩性、岩相组合、垂直相序及厚度变化可划分为3个区:西北区、过渡区和东南区,其中西北区岩性组合为泥岩夹薄层细砂岩,厚49-62m;过渡区为泥岩、细砂岩夹两套厚60-240m不等中粗粒砂岩,厚度达600m;东南区以泥页岩为主,厚度大于530m。它们在横向上呈指状交错关系,其沉积环境隶属于小潮海岸型障壁岛-泻湖沉积体系。  相似文献   

5.
鄂西神农架地区中元古界石槽河组岩石特征及沉积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鄂西神农架群石槽河组以广泛发育同生成准同生白云为特征,通过岩石学将其划分为7 类型,结合本区岩相标志和沉积环境分析建立了7种岩相类型。在区域上,以石槽河期早时的沉积格岩相特征为依据,首次划分出4个沉积相带,初步查明了神农架地区中元古界石槽河组的岩石特征、沉积环境及古地理轮廓。  相似文献   

6.
鄂西神农架地区中元古界乱石沟组岩相古地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宁 《矿物岩石》1997,17(1):58-62
神农架地区中元古界神农架群乱石沟组以发育碳酸盐潮汐沉积作用为显著特色,岩石类型以同生或准同生白云岩为主,沉积构造丰富,岩相标志清楚。本文通过十条实测剖面的综合研究共建立六种岩相类型在区域上,则划分为二个沉积相带及二个亚相带。由此,初步查明了神农架群乱石沟组沉积环境演化及岩相古地理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7.
河南鲁山地区中元古代兵马沟组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元国  陈雷  刘长乐 《地质通报》2011,30(11):1716-1720
简述了鲁山地区的地质特征和兵马沟组的特征,分析了地壳演化历程,认为兵马沟组形成于河流三角洲环境,并有向港湾到滨海过渡的迹象。燕山晚期三门峡-鲁山断裂带的向北逆冲推覆,导致兵马沟组呈倒转产状。通过对济源、伊川、鲁山、舞钢分布的兵马沟组进行对比,认为兵马沟组沉积时具陆在北、海在南的古地理格局。兵马沟组与上覆地层汝阳群云梦山组或五佛山群马鞍山组为角度不整合或平行不整合接触,期间发生过地壳抬升,兵马沟组不宜归入汝阳群或五佛山群,应是一个独立的地层单位,这对完善华北乃至中国地层年代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简述了鲁山地区的地质特征和兵马沟组的特征,分析了地壳演化历程,认为兵马沟组形成于河流三角洲环境,并有向港湾到滨海过渡的迹象。燕山晚期三门峡-鲁山断裂带的向北逆冲推覆,导致兵马沟组呈倒转产状。通过对济源、伊川、鲁山、舞钢分布的兵马沟组进行对比,认为兵马沟组沉积时具陆在北、海在南的古地理格局。兵马沟组与上覆地层汝阳群云梦山组或五佛山群马鞍山组为角度不整合或平行不整合接触,期间发生过地壳抬升,兵马沟组不宜归入汝阳群或五佛山群,应是一个独立的地层单位,这对完善华北乃至中国地层年代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根据野外露头剖面观察与实测、镜下薄片观察、粒度分析、X-衍射分析等资料,对山西黎城中元古界长城系常州沟组岩石学特征与沉积环境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认为:①黎城常州沟组以石英砂岩和长石石英砂岩为主,夹少量泥页岩或砂质泥岩,其成分成熟度与结构成熟度均较高,为碎屑岩潮坪沉积.②常州沟组按岩性及其组合特征可分为3段:常一段岩性...  相似文献   

10.
臼齿构造是一种发育于中、新元古代碳酸盐岩中的具有特殊结构和时限性的沉积构造,其成因有多种解释。徐州地区新元古界贾园组风暴沉积及臼齿构造发育。本文通过野外和室内观察研究,对研究区贾园组臼齿构造形态特征及沉积环境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形成过程。贾园组臼齿构造集中发育于古纬度20°N~34°N的潮下碳酸盐岩缓坡地带,古海洋基底在地震波作用下产生裂隙系统,元古代特殊大气成分背景下的海水中的远源风暴流渗透进入温暖的碳酸盐缓坡地带碳酸盐沉积区的裂隙系统,并在裂隙的愈合作用下与孔隙水产生化学反应产生方解石快速结晶作用,并接受后期沉积作用改造。元古代大地构造背景、古海洋、古大气的物理化学条件是控制研究区臼齿构造时空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马奎  肖南  蒲钰龙  钟佳倚 《中国地质》2021,48(1):309-321
为探讨华北地区中元古界洪水庄组黑色泥页岩物源和沉积环境,采集了燕辽地区清河剖面洪水庄组样品,进行元素地球化学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洪水庄组沉积物来源不仅有陆源碎屑物质,还有海水沉积物贡献.Y/Ho和ΣREE交会图版分析认为海水沉积物来源占比为10%~20%.此外,稀土元素分布模式以及Ce和Eu异常表明沉积物来源有火山热...  相似文献   

12.
华北板块南缘寒武纪早期沉积盆地和岩相古地理演化一直是地学界研究重点之一。以豫西鲁山石门沟地区寒武系辛集组为研究对象,运用传统沉积学野外剖面观测及室内镜下薄片观察和粒度分析方法,对辛集组沉积环境及其控制因素进行研究,得到以下主要认识:豫西鲁山石门沟地区寒武系辛集组为一套典型的海相陆源碎屑岩沉积,其岩性自下而上由砾岩-砂岩-泥岩过渡,沉积环境向上构成由浅海重力流-滨岸潮坪-潟湖和冲溢扇的垂向演化过程,普遍受风暴事件的影响;辛集组砂岩概率累积曲线主要表现为"高斜一段、二段式"和"高斜多跳一悬式",C-M图投点显示出兼具牵引流与重力流的水动力机制,均符合风暴沉积特征;辛集组沉积环境与早寒武世华北板块南缘活动大陆边缘、坳-隆相间的古地理古构造格局,处于风暴活动频繁的低纬度地区,以及全球海平面上升变化、气温由温和到相对较高的古纬度和古气候等因素密不可分。辛集组沉积环境及其控制因素研究,对了解华北板块南缘寒武纪早期沉积盆地及岩相古地理演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岳亮  刘自亮 《沉积学报》2017,35(4):752-762
中国华北克拉通南缘的前寒武纪沉积地层发育齐全、出露较好,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但前寒武纪的沉积地层年代久远,缺少佐证的生物依据,对沉积环境的判断更多依赖于构造背景、地理环境、岩石类型和沉积构造等,导致前人研究有较多的争议。以华北克拉通南缘汝阳群兵马沟组为例,通过精细分析岩石特征、古水流和沉积相,结合相关地层的区域对比及古地貌的重建,解释了兵马沟组的沉积成因和环境转换。汝阳群沉积地层不整合覆盖在华北克拉通南缘太古宙变质结晶基底或古元古代熊耳群火山-沉积岩系之上,兵马沟组作为汝阳群底部的地层单元,受地形和断裂的明显控制,接受丰富的物源供给,发育了一套极具特色的“双层叠加”沉积地层,代表了从冲积扇沉积到砂砾质滨岸沉积的环境转变,作为华北克拉通南缘以海相为主控的沉积开端,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14.
豫西地区下二叠统太原组遗迹组构及其沉积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慧波  金毅  胡磊  胡斌 《地质学报》2012,86(6):972-984
豫西下二叠统太原组中发育丰富的遗迹化石,常见有Zoophycos,Taenidium,Thalassinoides,Teichichnus,Gordia,Nereites,Chondrites和Planolites等,部分灰岩层中还发育生物扰动构造。根据遗迹化石的形态、组成、产状、分布特征以及丰度、分异度、生物扰动程度的不同,在研究区太原组碳酸盐岩中共识别出5种遗迹组构,包括类型A--Gordia-Planolites遗迹组构、类型B--Rhizocorallium-Thalassinoides遗迹组构、类型C--Zoophycos-Taenidium遗迹组构、类型D--Zoophycos-Speckle burrow强生物扰动遗迹组构、类型E--Chondrites-Nereites遗迹组构。其中类型C根据Zoophycos在剖面上所展现的各种特征,又可细分为3种类型,即类型C-1,C-2和C-3。通过分析宿主岩的沉积特征,表明太原组碳酸盐岩中的遗迹组构主要分布于潟湖潮坪和台内浅滩(类型A)、正常天气浪基面之上的浅海上部或局限台地(类型B,类型C-1和类型C-2)、正常天气浪基面之下的开阔台地(类型C-3,类型D)和风暴浪基面之下的浅海下部或水动力条件类似的较闭塞的沉积环境中(类型E)。  相似文献   

15.
豫西渑池地区寒武系第三统馒头组二段主要由紫红色、褐黄色页岩夹叠层石灰岩、核形石灰岩和鲕粒灰岩组成,其 下部灰岩中富含核形石,形态和纹层结构多不规则,可见弯曲、不分枝的葛万菌(Girvanella )管状体呈密集而不规则的网 状缠绕于核心和暗色纹层中,在亮纹层中则少些。含核形石地层呈薄层或透镜状夹于鲕粒灰岩之间或被潮上带泥岩覆盖, 形成于低能的滨岸鲕粒滩滩间或滩后洼地。从核形石的特征可以看出,后生动物的匮乏或衰退是渑池地区馒头组二段核形 石产生的决定性因素,不同的水动力条件造就了核形石形态类型的多样化,持续动荡的高能条件和大量泥质(陆源物质) 供应直接导致了核形石消亡。  相似文献   

16.
张亚楠  梁俊红  李小东  王春红 《世界地质》2006,25(4):373-379,389
尖山沟层沉积剖面粒度分析结果表明该层为湖相由浅变深、湖体扩张的两个相似的正粒序沉积旋回组成,与内陆河流密切相关、离岸不远的半深湖深湖沉积环境。碎屑颗粒以递变悬浮方式搬运,沉积物按粒度大小和密度梯度成层分布,在流动中由下至上粒度逐渐变细。由于涡流发育及作用,使沉积物中基本没有滚动颗粒。受火山作用的影响,尖山沟层粒度分析参数与特征表现出与正常沉积相不完全一致性,呈现出独特的粒度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7.
塘沽地热田是天津滨海新区地热资源比较富集的地段,古近系东营组为孔隙型热储,对其开发利用尚处于起步阶段.为了查明该组热储沉积特征,寻找地热流体有利富集区,笔者在对该区的区域地质构造特征、热储特征、岩性和测井曲线的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其沉积环境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该组沉积环境为海陆过渡环境的三角洲相和河口湾相,自东Ⅲ段到东Ⅰ段显示沉积湖盆由扩张到收缩的变化规律.2)东Ⅲ段-东Ⅱ段沉积环境以近缘三角洲前缘,湖岸砂坝沉积为主,有利于地热流体富集,河头-塘沽以南为地热流体有利富集地段.3)东Ⅰ段的沉积环境大部分已演变为沼泽平原相,在东北部为分流河道沉积,砂层相对发育,为地热流体的有利富集段.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辽宁兴城地区中元古界长城系大红峪组底部的石英砂岩质砾岩的野外调研、砾石颗粒统计分析,在显微镜下分别对砾石的砂岩和填隙物的砂岩进行了岩相学研究、粒度统计分析等研究工作,结果显示砾石粒径大小为5 mm~420 mm,组成砾石的砂岩主要为细粒砂岩和粉砂岩,其中石英碎屑颗粒以跳跃方式搬运为主;填隙物砂岩的石英碎屑颗粒包括悬浮、跳跃、滚动形式搬运的3个次总体,其概率累积曲线研究显示代表性填隙物砂岩的各项参数为:平均粒径Mz=2.3、标准偏差σ1=0.83、偏度Sk1=-0.06、尖度KG=1.025、粒度参数Y=-5.585.因此认为:构成砾石的石英砂岩其沉积环境为滨浅海环境中的前滨与后滨亚相;填隙物的石英砂岩形成于滨岸带,属无障壁海岸相中的海岸沙丘亚相沉积;石英砂岩质砾岩的形成环境为冀鲁古陆边缘与胶辽边缘海交界处.此砾岩层的出现证实本区在大红峪早期发生过一次构造抬升.  相似文献   

19.
在豫西北奥陶系马家沟组碳酸盐岩中共识别出三大生态类型的遗迹化石10属17种:①居住迹(Domichnia):Psilonichnus upsilon、Thalassinoides callianassa、Thalassinoides horizontalis、Rhizocorallium jenense;②进食迹(Foidichnia):Chondrites type-1、Chondrites type-2、Chondrites intricatus、Palaeophycus tubularis、Palaeophycus heberti、Planolites montanus、Planolites annularius、Phycodes palmatus;③觅食迹(Pascichnia):Helminthopsis ichnosp.、Helminthopsis abeli、Helminthopsis hieroglyphica、Gordia molassica、Scolicia ichnosp.按其古生态和沉积学特征,可划分出三个遗迹组合:①Psilonichnus-Thalassinoides 遗迹组合,代表局限碳酸盐岩台地内的潮坪环境;②Helminthopsis-Gordia遗迹组合,反映局限碳酸盐岩台地的潟湖或开阔碳酸盐岩台地内的滩间海和台内洼地等低能、静水的沉积环境;③Chondrites-Scolica遗迹组合,指示开阔碳酸盐岩台地内洼地中氧化还原界面附近的沉积环境。综合岩石类型、岩石序列组合、沉积构造、生物化石、遗迹化石或遗迹化石组合,建立了研究区奥陶系马家沟组的沉积模式和垂向沉积演化序列。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